Ⅰ 印度爆發不明疾病,292感染1人死亡,難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已經鬧騰1年之久。截至今日,全球累計感染人數6738萬,死亡人數153萬,病死率提高至2.3%。且至今未看到放緩的趨勢,特別是美國與印度,堪稱「人間煉獄」!
然而,新冠尚未戰勝,印度竟遭另一種不明疾病襲擾,目前感染人數已經不止292人了,據最新公布消息顯示,感染人數已上漲至315人。另有媒體報道,除了這315人,大約還有50人在私立醫院接受治療。
當地衛生部門還對當地水質與空氣進行了檢測,未發現水質和空氣污染。12月7日,印度國家營養研究所和印度化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前往埃盧魯診斷病因。
為了預防疾病傳播,衛生部門已經安排成立醫生小組前往埃盧魯,挨家挨戶調查排查。
Ⅱ 2021年印度新冠疫情的最新情況
截至當地時間2021年4月24日8時,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46786例,累計確診16610481例;新增死亡病例2624例,累計死亡189544例;累計治癒13867997例;現存確診病例2552940例。
BBC分析說,印度暴發第二波新冠疫情,主要原因是當局放寬衛生規定以及口罩令執行不力。商業內幕網站稱,本月初,至少有5000萬印度教徒在恆河沿岸擁擠、沐浴,參加一個宗教節日。而印度總理莫迪在3月舉行一次選舉集會,吸引了80萬選民。
與此同時,印度出現了新的病毒株,包括毒性特別強的「雙突變」和「三突變」毒株。
印度出現氧氣短缺現象:
2021年4月,印度新一輪的疫情幾乎壓垮了印度的醫療系統,氧氣短缺的情況愈演愈烈。為了獲得更多的氧氣供應,印度某些地方政府不惜阻攔在當地過境的氧氣運輸車。當地的一些團體也行動起來,開展自救。在印度北部,有的宗教場所就被改造成了「吸氧中心」。
2021年4月24日,據印度媒體統計,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鐵路已向全國運送了近150噸醫用氧氣。由於需求量大、供不應求,許多制氧工廠已不堪重負。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一家制氧廠前,許多醫務人員、社區工作人員還有普通市民,都帶著空的氧氣罐在工廠外排起長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2021年印度新冠肺炎疫情
Ⅲ 印度單日新增的確診超10萬例,死亡病例達到了多少
我國疫情已經得到控制,全國人們也終於鬆了一口氣。據印度衛生部通報稱,印度的疫情卻創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的新高,印度累計的死亡病例已經達到了16.5萬例。
國外很多國家的疫情至今為止,依然不容樂觀,除了印度創下了確診數量的新高以外,在英國發現的變異病毒,也已經在全美洲傳播開來,巴西、美國等國家新冠確診病例依然在不斷增加,死亡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印度當日新增的確診超10萬例
在前面已經跟大家說過了,根據印度衛生部的通報,印度的疫情又創下單日確診病例數量的的新高,創下了印度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10萬+的最高數量。印度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確診了1,260萬例,累計死亡率達到了16萬+。印度總理呼籲各地,對於疫情的檢測追蹤治療及個人防護要積極認真地落實。他還主持了高級別會議,在會議上強調要確保足夠的醫療資源和加快疫苗的接種。
Ⅳ 印度已確診新冠肺炎226萬例,為什麼會感染這么多人
目前印度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00多萬,已經處於非常嚴重的情況,並且國家高層也有被感染的情況,必須要抓緊時間抗疫。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國,僅次於中國的總人口。但是印度的經濟發展遠不如中國,在經濟和醫療方面都沒有中國發達,印度的新冠檢測能力有限,很多有病的病人沒有被檢測出來,隱患非常大。
一、人口密度大。印度雖然和中國的人口差不多,但是它的面積差不多僅是中國的1/3,所以說他們的人口密度非常的大,尤其是一些大都市裡,國家的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這些大城市,一旦有人被感染則傳播的速度會非常的快。人口數量多,密度大則成了感染人數眾多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為人口密度大,人們對防疫工作更加的迷茫,會給防疫工作帶來更大的麻煩。
防疫工作是目前世界上每個人民都進行的,只願疫情被我們永遠的打敗,減少更多無辜的人傷亡。
Ⅳ 印度3000人確診新冠後失蹤,他們究竟去哪了
最近,印度的疫情日益嚴重,已經連續7天單日確診人數超過30萬,甚至處於失控的邊緣。印度的醫療系統也處於崩潰邊緣,很多醫療用品都沒辦法供應,氧氣也極度缺乏,出現了很多患者哄搶氧氣瓶的現象,絕望的人在社交媒體上呼救,但是卻得不到任何的幫助,上演了令人心碎的死亡直播。
印度疫情突然反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印度政府一開始就對疫情的不重視,他們不當一回事,才使得疫情在前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就是印度人口眾多,民眾經常出現在人流量較多的地方,並且也沒有做好任何的防範措施。在疫情嚴重的情況下也沒有採取封城的措施,錯過了最佳的防疫時期。
在這里要重點說明一下,除了印度疫情失控,泰國,日本等國家疫情也是不容樂觀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不出門就盡量不要出門, 不要去人流量較多的地方,出門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戴好口罩,勤洗手,這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一種保護,希望疫情能夠早日過去。
Ⅵ 世衛專家估計印度新冠感染者或多達5億,這次疫情將給印度帶來什麼影響
一:印度的新冠疫情世衛專家估計印度新冠感染者或多達5億,這次疫情將給印度帶來的影響有醫療系統癱瘓,患者得不到救治,造成社會動盪和國家經濟衰敗。
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已經連續多天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30萬例,並不斷刷新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的紀錄,印度累計確診新冠病例數以突破1790萬例,累計死亡人數也超過20萬例,印度的累計確診病例數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對此表示,印度的真實感染人數比官方數據高出30倍,或多達5億人,數據被低估的原因包括醫療基礎低下、人為登記錯誤和較低的檢測水平。印度官方通報數據主要是來源於醫院和核酸檢測機構,實際上印度的多家醫院已經不能接收新的確診患者,還有很多確診患者只能在醫院外等待,這一部分確診患者就沒有錄入到數據中。還有印度部分地區為了掩蓋疫情的真實情況,故意虛報相關數據。印度的人口眾多,加上核酸檢測需要多次檢測才能檢測出真實結果,即使印度每天的核酸檢測量能達到200萬次,但仍不能滿足需求。
Ⅶ 曾推廣吃零食防新冠的印度官員確診
2020年8月9日電當地時間8日晚,印度議會事務部國務部長兼重工業和公共企業部國務部長阿瓊·拉姆·梅格瓦爾(Arjun Ram Meghwal)宣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
在印度疫情蔓延之際,他已經是印度第3位確診的部長級官員。不過,外國媒體還發現,不久前,梅格瓦爾曾宣傳可以食用零食來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在2020你那7月,梅格瓦爾的一段視頻曾在社交媒體走紅。片段中,他手持一種名叫papad的印度薄餅,稱其可以幫助人們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
「一個商家推出了一種名為Bahabhi Ji papad的零食品牌,吃下它身體就可以產生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對抗病毒特別有用。」梅格瓦爾在視頻中說道。
(7)印度10月29日有多少肺炎病例擴展閱讀
這種毫無科學根據且古怪的說法,在印度社交媒體上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嘲笑。有人諷刺道,「我開始吃了,所以用不到疫苗了」。不過,僅在一個月後,梅格瓦爾就稱自己的第二次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並且「根據醫生的建議已經入院治療,請接觸過我的人照顧好自己」。
除梅格瓦爾外,印度聯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以及石油、天然氣和鋼鐵部長普拉丹均確診新冠肺炎。先前曾有報道稱,沙阿的最新一次檢測呈陰性,不過這一說法已經被印度內政部否認。
Ⅷ 印度單日新增3286例死亡刷新紀錄,印度的疫情失控了嗎
印度單日新增了3286例因新冠肺炎感染而離去人數,刷新了單日新冠感染而導致去世的記錄。這一消息比之前所公布的印度單日新冠肺炎感染,新增人數超過30萬更加令人詫異。根據以上消息來看,現在印度的疫情較為嚴重。甚至還有其他新聞稱,甚至還有其他新聞稱,由於印度政府的不作為,導致現在印度的國內一片混亂,各種慘狀比比皆是,彷彿人間煉獄。
一、印度的疫情在其一對防疫措施不作為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結果印度的疫情失控並非一朝一夕所導致的,而是長期以來政府的不作為所導致的,印度由於其特殊的種姓制度以及傳統陋習,導致了當地政府對其疫情的控制很差。很多貧民窟的窮苦人民由於沒有錢看不起病而感染了新冠,因此只能在家等死從而導致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導致了疫情在印度國內嚴重擴散到了今天的地步。
Ⅸ 當前印度新冠疫情確診人數有多少死亡率高嗎
當前印度新冠疫情確診人數達到250多萬,死亡人數逼近5萬,死亡率大約在2%左右。按照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印度新冠疫情死亡率和中國相差不大,但是印度事實上的死亡人數可能比官方數據統計的要多。印度屬於發展中國家,相對於其他國家,印度比較貧困,人口也比較多,國家貧困差距大,而且衛生條件也比較落後,因此在抗擊疫方面進行的十分艱難。前段時間印度前總統慕克吉還被檢驗出感染新冠肺炎。可想而知,印度的新冠疫情有多嚴重。許多當地人民不聽政府的勸告在疫情嚴重病毒肆虐的情況下,依舊我行我素,私自外出,為了阻止人民外出,當地的警察會在外面的街道上檢查看見外出者就會進行毆打,教訓這些平民。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的制度上的不同,因此也就決定了兩個國家不同的命運以及差距。
Ⅹ 印度新冠肺炎確診超215萬,這是真正的爆發了么
首先我覺得,印度作為除了中國之外的另一個人口大國,雖然說在新聞上面沒有爆出多少關於新冠疫情的新聞。但是我覺得他們爆發疫情是遲早的事。印度人口基數太大,而且印度的貧富差距過於嚴重。
我覺得這個疫情在印度可能已經面臨大規模爆發了,那些還沒有開始檢測的可能就已經感染上了。再加上醫療設備的局限,可能要想控制住這次疫情會有點困難。但是我覺得要做好相應的防疫措施,對印度政府而言,我覺得對那些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著重開始檢測。找到感染源,從而進行有效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