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洋海嘯
(一)印度洋海嘯概況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處發生里氏9.1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使印度洋周邊的十幾個國家受災,造成約30萬人死亡,600萬人無家可歸。受災嚴重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索馬里和塞席爾等。海嘯還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災區很多水井和泉水源頭都受到了海水的沖擊無法使用,土地鹽鹼化,海岸受到侵蝕,海草、紅樹林沼澤、珊瑚及海洋動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和影響。
(二)印度洋海嘯原因
引發印度洋海嘯的蘇門答臘地震震中位於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發震斷層沿板塊邊緣延展1200km,斷層上下盤平均錯距15m,地震活動強烈。
海嘯的破壞力來自高大海浪強烈水平沖擊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沒。海嘯沿海岸線呈帶狀分布,直接襲擊低平的河口與海灣等。對房屋、橋梁、供排水、供電、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和船隻、車輛、農田、果園、風景區、鹽場等造成破壞。印度洋海嘯災損嚴重還在於:災區人員(包括遊客)密集、居民缺乏有關海嘯及逃生的知識、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系統等。
(三)救援情況
災後,聯合國、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等向受災國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資、醫療和救援人員、損失評估專家等救災援助。
(四)災後重建
災後各國援助受災國建設學校、醫院、飲水及衛生設施、基礎設施工程。2007年教育領域投入資金達到1.5億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學校,仍有250多所學校正在建設中。其他方面如兒童保健及營養、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減災對策
1.合理規劃
海岸地帶參考本次海嘯受災范圍,發生海嘯頻度與強度、距海岸線的遠近、地勢高低等因素,規劃建造永久性居住區時避開容易遭受海嘯災害的區域,將房屋布局在海拔較高且有適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體結構、附屬構件以及相互連接要有足夠的強度,靠近海邊的房屋盡量建3層以上,底層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規劃上考慮給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過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頭。
2.消減海嘯水頭
海灘上種植紅樹林,沿岸低平地帶,按一定寬度相間種植高密度的椰樹、蒲葵、檳榔等喬灌木,可以有效地消減、阻擋海浪的湧入。
⑵ 印尼海域發生3次5級以上地震,印尼多海嘯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隨著近期印尼海域頻發地震,印尼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中,其實,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最多發的國家之一,印度尼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不會是一片寧靜的國土。
其實,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千島之國”,國土主要由馬來群島來構成,島嶼數量極多,全國總共有大約17508個島嶼,可謂是“萬島之國”,那麼,為什麼印度尼西亞地區島嶼數量這么多,陸地形態如此破碎呢?在世界范圍內幾乎無出其右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尼西亞地處三大板塊的消亡邊界,在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比如東亞的日本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此外,中國地震局專家表示:”監測與預防這種性質的海嘯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地震引發的海嘯可以根據地震波等等因素來進行監測,海底地震也往往會弓起大的地形變化,根據這些因素來判斷海嘯所產生的可能性 以及大小,做相應的預測和預防。”,但“火山爆發- -海底滑坡一-海嘯”的觸發形式和連鎖反應除非對當地海底的地形非常清楚,否則幾乎不可能像普通地震一樣預測海嘯的產生,具有偶然性的因素。
所以,綜上所述,印尼多海嘯地震且大多難以預測。
⑶ 印度尼西亞發生幾級地震
印度尼西亞的龍目島附近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當地時間8月5日晚19時46分,印度尼西亞的龍目島(南緯8.33度,東經116.45度)發生里氏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印尼減災機構得到消息後緊急發布了海嘯預警,一周前,這座島嶼也發生了地震。該島位於巴厘島以東,許多在巴厘島上的人也有震感。
很多人是沖著巴厘島的海灘和旅店去的,對於海島,我們都有著嚮往,那是浪漫的畫面、安閑的場合,日出日落、海風卷浪、藍天大海、撿個貝殼......
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放鬆一下心情固然是好的,但是現在印度尼西亞地震頻繁,誰也不知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珍愛自己的生命是更重要的,美麗的地方那麼多可以先換另一個美麗的地方。
⑷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多少級
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為9.5級,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
智利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境內多火山,是地震多發國,地震活動平時比其它國家多。歷史上曾發生多次造成重大傷亡的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震中靠近智利,位於聖地亞哥以南700千米附近,而瓦爾迪維亞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城市。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沖擊了智利海岸,掀起了高達25米的海浪。如此大范圍的災難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及經濟損失無法精確得知。
(4)印度尼西亞海嘯地震多少級擴展閱讀
1960年智利大地震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196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後海浪以每小時600公里的速度掃過太平洋,侵襲范圍遠達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紐西蘭東部、澳大利亞東南部以及遙遠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在距震中1萬公里的地方仍有10.7米高的巨浪。
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島波高仍有6到8米,最高8.1米。日本的本州、北海道等地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數百日本人被突如其來的波濤捲入大海,幾千所住宅被沖走、沖毀,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港口、碼頭設施多數被毀壞。
中國沿海由於受到外圍島嶼的保護,受這次海嘯的影響較小,但在東海和南海的驗潮站,也都記錄到了這次地震海嘯引發的洶涌波濤。
⑸ 8級地震有多少級
8級地震的概念:當一個地區發生8級地震,不僅房屋倒塌,而且還會引發山體滑坡、道路破裂。整個城市的通訊將完全被中斷,城市的高架橋、以及橋梁都會出現倒塌或者是裂縫等,以及出現大量的人員傷亡受傷情況。
總結: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平常人一定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能手忙腳亂去躲避災難,這樣不僅不會讓自己有安全保障,反而還會讓自己生命危險加重。一定要聽從科學指導,這樣才能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⑹ 世界上出最強大的地震印度尼西亞的8.9級的多少年份呢
北京時間2012年4月11日16時38分,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里氏8.9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
其實高過這個的也有,2004印度洋海嘯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里氏地震規模6.8,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規模8.5至8.7。其後香港天文台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矩震級為9.0。最後確定為矩震級達到9.3。
⑺ 2月20號印尼海域發生幾級地震
【印尼海域發生地震】北京時間20日14時10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源深度25.5公里。消息稱,此次地震震中位於錫納邦以西122公里處。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⑻ 印尼海嘯時海里地震的等級多少啊
等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烈度。印尼海嘯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震級為里氏8.7級,而美國夏威夷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測定的震級為里氏7.2級,國家之間測出來的數據都不一樣的。
⑼ 產生印度尼西亞海嘯的地震多少級
這要看地震的震級和錯動方式以及震源深度,一般認為震級要達到6.5以上才有可能引起海嘯。至於錯動方式,如果地震是垂直錯動的,就可以向蹺蹺板一樣把海水掀起來,這就是海嘯,2004年印度尼西亞的大地震就是這樣的;而如果是水平錯動的,則不容易引起海嘯,2005年印度尼西亞第二次8.5級大地震沒有引起海嘯就是因為這個。關於震源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從淺源到700多公里都有,例如斐濟群島,那裡的地震在任何一個深度上都有可能,7級地震對那裡也是家常便飯,2002年那裡曾有過一次7.5級地震,但震源深度在667公里處,自然不會有海嘯。最後說一句,日本的海嘯很多,海嘯的英文單詞「tsunami」就是日語海嘯的音譯。20世紀初的日本三陸大地震,就有很大的海嘯;2003年北海道近海的8.0級地震也引發了小型的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