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挑起與鄰國的戰爭

印度為什麼挑起與鄰國的戰爭

發布時間:2022-10-31 00:41:26

⑴ 印度軍隊疫情嚴重,為什麼印度還是有底氣和周邊國家發生沖突

印度最近捅的簍子可不算少,不僅國內疫情不出所料的沒有控制住。而且對外也是大打出手,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反而在三個方向被暴打。其實如果翻看印度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印度自從建國之後,經常對周邊國家發起騷擾,製造沖突。雖然印度軍隊內部都出現了疫情蔓延,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停的對外騷擾。這個中原因,我總結了一下。

上一個民族主義國家是二戰時期的德國,但是德國的下場我們都看到了。其實民族主義本來就是雙刃劍,莫迪因為民族主義而上台,所以他必須做出一副對外非常強硬的態度,不然民族主義就會反噬莫迪自己。但是莫迪心裡明白,打仗打不過的,所以只能通過不斷的挑事,轉移矛盾維持住印度不崩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印度軍隊內部明明有那麼多的疫情感染的例子,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斷的和周邊的國家發生沖突。

⑵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⑶ 中印邊境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印之戰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一直在做印度「大國夢」,常常以「亞洲領袖」自居。正是他的這種地區擴張主義,釀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邊界戰爭

到1962年8月,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印度共集結了32000餘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窩那作戰行動」
開始,印軍對准尺冬山下林間草場上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當場打死打傷中國官兵11人。接著又向河北岸的中國邊防部隊射擊,打死打傷中方22人。克節朗河地區成為印軍向中國大舉進攻的戰場。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和印度軍方也加緊進行擴軍備戰,印度的總兵力,由1959年的41萬增加到60萬。軍費開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反擊
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邊防部隊組成東線指揮部,由張國華任東段指揮部司令;新疆邊防軍向喀喇昆侖
山地區集結,由南疆軍區司令何家產任西段指揮部司令。10月20日前,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已准備就緒。
196
2年10月20日清晨7時,印軍達爾維准將下令向克節朗河谷中國邊防哨所炮擊。戰斗開始,我西線邊防部隊集中了4個多團約9千人的優勢兵力,向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中國邊防軍反擊攻勢凌厲,到上午10點40分,戰斗全部結束。印軍2
70餘人被擊斃,42人被俘。
中印邊界西段,我邊防部隊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萬河谷以及阿克賽飲地區的一些據點進行攻擊,切斷印軍向河谷逃跑的退路。這時,在提斯浦爾的印度第四軍參謀長辛格准將,不得不下達撤退的命令。
在一個星期的反擊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共殲滅入侵印軍3000餘人,其中俘虜印軍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長達爾維准將及7名校
官、9名尉官。11月14日上午10時,印軍考爾中將又率部向中國的瓦弄地區開火。新的戰斗開始以後,中國軍隊全面進行反擊。11月23日,西藏邊防部隊已進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近傳統習慣線的附近地區,反擊作戰實際已經結束。在
歷時一個多月前後兩個階段的反擊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在全線共清除印軍據點90個,全殲印度各部隊若干旅團。據印度國防部1965年公布的數字,印軍共陣亡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軍人1383人,另有26人在被俘期間重傷死亡;失蹤169
6人;被俘約翰·達爾維准將以下軍人3968人。中國邊防軍傷亡2000餘人,無1人被俘。

⑷ 印度建國後,為何發生了如此多的戰爭

印度戰爭非常的多,印度在建國後,覺得周邊的小國家很好欺負,非常的想要擴張出去,所以就導致了很多的戰爭。先反觀一下最近發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其中的原因是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

第二,南亞地區板塊封閉,地理位置隔絕,外部勢力很難到達,加上印度的鄰國都比較弱,讓它成為了這個地區的扛把子,所以入侵或吞並在技術上非常容易。加上各國利益的得失不同,所以對印度的行為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間接地壯大了印度的野心。

⑸ 印度為什麼要在1962年發動中印邊際戰爭

打響中印戰爭第一槍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不是印度,所以印度至今耿耿於懷。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要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主要是補給線太長,主動出擊。那主要是因為印度不知天高地厚,將西藏劃入他們的勢力范圍。並且印軍已經在西藏腹地駐扎,遠遠超出了麥克馬洪線,大有接管西藏的趨勢,並且完全不理會解放軍的一再警告。總之一句話,欠揍。

至於為什麼解放軍打贏了還要撤回到麥克馬洪先以內,首先此戰的戰略目的並非奪回爭議地區,而是打消印度對整個藏區的野心,消滅其深入藏區腹地的軍隊;其次,解放軍當時沒有實力佔領爭議地區,打持久戰;最後就是地形的原因,藏南地區地處平原,易攻難守,而解放軍退至山脊線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這也是為什麼,西段佔領了以後,解放軍不退的原因,因為那裡地勢高,不易進攻。

⑹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沖突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沖突的原因介紹:
1,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後患。
2,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爭。
蒙巴頓方案內容介紹:
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軍、印度鐵道的分割),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新國家,兩國在各自的憲法(印度憲法及巴基斯坦憲法)。
克什米爾的歸屬內容介紹: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在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雙方一直圍繞 克什米爾主權問題進行爭斗。
克什米爾(克什米爾文:कश्मीर,阿拉伯文:كشمير,英文:Kashmir),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的交界處)的一個地區,屬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爭議地區,其中印度控制南部,巴基斯坦控制北部,面積22萬8478平方公里。

⑺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7)印度為什麼挑起與鄰國的戰爭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⑻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原因分析

1、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獨立後,其國土隔著印度分為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兩部分。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之間相距兩千多公里,雖然兩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巴基斯坦獨立之後,雖然東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數占巴基斯坦總人口56%,但其中央政權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認為在國家機構中受到排擠和歧視。而在經濟方面,東巴基斯坦的農產品為巴基斯坦創造大量外匯收入,而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國民收入分配上長期嚴重不均,東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於西巴基斯坦建設,東巴基斯坦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農業發展速度4倍於東巴。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隨之加深。在文化上,盡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講孟加拉語,中央政府卻堅持將西巴人使用的烏爾都語作為國語。長期以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為爭取自的權利而進行斗爭。1970年巴基斯坦大選,這一斗爭達到了頂峰。大選中,在東巴基斯坦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人民聯盟」以穆吉布.拉赫曼為首獲得勝利,在國民議會中佔多數席位。其提出的《六點綱領》主張東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絕。這一分歧使巴國內政治局勢日益緊張。1971年3月,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以東巴法律和秩序失控為由,派軍隊進入東巴鎮壓。孟加拉人出於對巴軍隊及政府當局的憤恨和恐懼,紛紛背井離鄉,逃亡印度。人民聯盟被宣布為非法,其領導人被監禁,人民聯盟有一些成員逃往印度,於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東巴基斯坦內亂本來是巴基斯坦的內政,與印度毫無關系。但印度借口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對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的軍事鎮壓以及大量東巴基斯坦難民流入印度,預謀武裝干涉巴基斯坦內政。
2、長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遺留下來的領土爭端後患無窮,使兩國關系難以有實質性的改善。印巴獨立不久就因為三個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納加爾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大打出手。由於在朱納加爾和海德拉巴連續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繼續在克什米爾土邦得勢,因而採取了強硬立場,不惜多次兵戎相見。
其次,宗教沖突頻頻發生,矛盾難以調和。按照宗教因素實行的分治並未能解決次大陸的宗教矛盾和沖突。建立單一宗教成分的國家目的還是沒有實現。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萬伊斯蘭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萬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國內發生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沖突都立即會在對方國內引起反應,並上升為兩國關系問題。
第三,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加劇了印巴間的矛盾。印度自獨立後,一直同蘇聯保持著良好關系,南亞是蘇聯向第三世界滲透與擴張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美蘇爭奪的重要地區之一。蘇聯打著支持民族獨立運動的旗號,指望通過加強與印度的關系來擴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蘇聯領導人曾聲稱:「當各種各樣的外部勢力向捍衛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壓力的時候,蘇聯總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蘇印關系是兩個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關系的典範。」在印度同鄰國的爭端中,蘇聯明顯袒護印度。這一點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面對印蘇的准同盟關系,美國曾經設想過同印度結盟,但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未能使美國如願以償,於是美國將南亞政策的重心從印度轉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關系以其作為南亞戰略的平衡力量。從1954年起,美國開始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這一決定長期損害了美印關系的發展。隨後,美國又把巴基斯坦拉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美國「重巴輕印」的南亞政策使印度認為,其政策和舉動威脅了自己的國家安全。美蘇在背後各自支持一家,這樣就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⑼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⑽ 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巴戰爭(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那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2、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3、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關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挑起與鄰國的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到印尼雅加達機票多少錢 瀏覽:297
武漢比英國小多少 瀏覽:81
英國封國怎麼改善自己 瀏覽:180
現在去伊朗旅遊多少錢 瀏覽:249
義大利哪裡可以買被子 瀏覽:145
坐火車到越南要注意什麼 瀏覽:262
中國舞董老師如何下豎叉 瀏覽:821
中國哪個縣城不娶女不嫁 瀏覽:555
印尼不能帶什麼入境 瀏覽:269
義大利黑面醬怎麼做 瀏覽:900
英國的羊肉怎麼樣 瀏覽:659
越南訂機票怎麼樣 瀏覽:909
伊朗人與中國人有什麼區別 瀏覽:613
越南女人怎麼吃豬血 瀏覽: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機票多少錢 瀏覽:426
哪個葯店買伊朗白斑膏 瀏覽:768
義大利披薩怎麼捏邊 瀏覽:150
遨遊中國倒車鏡怎麼放大 瀏覽:843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