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共發生了多少次內部沖突

印度共發生了多少次內部沖突

發布時間:2022-11-01 02:16:56

⑴ 三次印巴戰爭導致了什麼結果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⑵ 幾次印巴戰爭的進程是怎麼樣的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印度參戰部隊有2個師及若干土邦部隊約4000餘人,從東、南和西南三個方向巴軍發起進攻。巴基斯坦參戰的多為部落武裝約5萬人,從西、西南和北三面進軍克什米爾。印、巴軍隊經過1年多的爭奪戰,雙方傷亡慘重,勝負難分,後在聯合國干預下於1949年1月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這次戰爭沒有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
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巴方在停火線南部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雙方展開激烈的空戰,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的配合下,給印度軍隊以重創。隨後,雙方陷入僵局。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使印、巴雙方於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蘇聯斡旋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採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1947年至194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發生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兩國又在歸屬未定的大卡奇沼澤地區發生武裝沖突,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政府派兵鎮壓,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印度支持東巴獨立,並准備入侵東巴。11月21日,印軍侵入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隨即巴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於12月3日派空軍襲擊了印度8個機場。當天,印度出動500架次飛機轟炸了東巴、西巴10個機場,掌握了制空權。與此同時,印海軍封鎖東巴各港口,切斷了東、西巴的聯系。印軍以「東攻西防」的方針,在西巴以攻勢防禦牽制巴軍主力,在東巴分四路對達卡實施向心突擊。在東巴,印軍西路軍相繼攻佔傑索爾、福里德布爾;東路軍相繼攻佔錫爾赫特、庫米拉和梅克納河上3個渡口,逼近達卡;北路軍進占傑馬勒布爾,並以1個傘兵旅在達卡西北約70公里的坦蓋爾傘降,爾後奔襲達卡;西北路軍攻佔了博拉格。12月15日,印海軍在科克斯巴扎爾實施營規模兩棲登陸。翌日,印軍1個傘兵營進抵達卡市郊,迫使巴守軍當日投降,巴守軍9.3萬人被俘。17日,印度宣布在西巴邊境單方面停火。1972年3月15日,印度從孟加拉國撤軍。

⑶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獨立後發生了三次戰爭,為什麼

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的主要障礙是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為了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曾打過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 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 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歲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戰爭已經過去快30年了。那次戰爭雖然已經從許多人的記憶中漸漸淡忘,然而,許多疑問仍在一些專家人員的腦海里縈繞。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⑷ 中印歷史上有過多少次沖突是否造成過戰爭

1、唐朝天竺戰爭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餘,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後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收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由於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准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屍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雲,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麼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後來也失傳了。

2、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中印戰爭最為人注意的是戰斗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沖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雙方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和補給不易的問題。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⑸ 印度首都騷亂已致32人死亡,印度人民如今存在的內部矛盾究竟有多嚴重

要說印度內部有哪些矛盾,那可以說非常的多,並且有一些矛盾已經到了那種非常嚴重的地步。首先眾所周知要知道印度是一個種族階級非常嚴格的國家,就比如說在這個國家那些擁有著高等姓氏的人有著非常大的權力,這些權利也就造就了他們在國內有著非常大的話語權,然後自然而然也就占據了非常多的公共資源。但是這些高等姓氏的人數是非常少的,所以這就導致那些低等姓氏的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毫無公平可言。所以綜上所述,在未來的某些日子裡如果印度不把這些矛盾處理好的話,有可能會引發非常大的社會動亂,甚至有可能會直接在國內引發戰爭。

⑹ 求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和現狀

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 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印巴沖突的現狀:
多年來,雙方領導人和官員為改善關系不斷進行對話和談判,兩國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緩和。進入21世紀以來,印巴關系依然是跌宕起伏,時緊時緩。
2012年4月8日,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對印度進行了短暫的私人訪問。這是巴基斯坦總統7年來首次訪印,其間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了會談。雙方在會後表示,願以務實的方式解決長期以來橫亘在兩國間的問題,期待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這是印巴關系正常化道路上具有積極意義的一步。

⑺ 建國後中印邊境發生了幾次沖突

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沖突,都是以我方的勝利而結束,打破了印度的大國夢。
謝謝

⑻ 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別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爭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於戰爭所佔有的領土范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於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內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

⑼ 印度和巴基斯坦共發生了幾次戰爭,勝負如何

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的主要障礙是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為了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曾打過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印軍從巴基斯坦武裝手中終於奪回了有著重要戰略價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爾東西的聯系。應該說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取得勝利。
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最終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到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因而第二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獲勝。
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政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
1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所以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成為勝利方。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⑽ 印度建國之後和什麼國家打過仗

跟巴基斯坦打了三次,分別是: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目的是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印度佔了五分之三,巴基斯坦佔五分之二。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還是為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巴基斯坦丟了一些地方。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當年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省發生動亂,印度介入,雙方由此開戰,結果是巴基斯坦喪失東巴基斯坦省,這片土地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巴雙方還爆發過數次沖突,如1984年的錫亞琴冰川沖突、1999年的卡爾吉爾沖突等。

和葡萄牙打了一次,時間是1961年,葡萄牙在印度有幾塊殖民地:果阿、達曼、第烏,印度獨立時曾要求葡萄牙歸還,但沒得同意,最終印度等不下去了決定武力收復。

和中國打過一次,時間是1962年,這個網上大把介紹就不羅嗦了,這以後雙方還有些沖突。

另外2001年和孟加拉國發生邊界沖突,1987—1990年出兵斯里蘭卡介入與猛虎組織的作戰,1988年出兵馬爾地夫平息政變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共發生了多少次內部沖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跟中國哪裡 瀏覽:796
英國出產什麼車 瀏覽:258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用筷子 瀏覽:802
希臘與伊朗哪個強 瀏覽:819
伊朗瓷磚怎麼樣 瀏覽:583
如何上好中國近代史這門課 瀏覽:298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28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1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1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3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88
義大利和西班牙哪個是主場 瀏覽:767
為什麼印度景色總是昏黃的 瀏覽:816
印尼產的摩托車怎麼能看出來 瀏覽:730
義大利商務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63
越南當兵去什麼地方 瀏覽:238
印度紅犬什麼時候能長大 瀏覽:775
印尼電話卡上網慢怎麼做 瀏覽:695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瀏覽:642
越南峴港古鎮有多少錢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