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他們有沒有糧食儲備庫或者說他們的糧食保管制度
有的
印度糧食儲備安全制度
印度糧食儲備安全制度主要包括定向公共分配製度(Targeted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TPDS)、《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下的糧食安全計劃和最低價格支持制度等。
定向公共分配製度
早在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就建立了糧食公共分配體制(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以實現對貧窮居民進行糧食價格補貼。具體地,中央政府按照統一定價(低於收購價格)將糧食分配給PDS的平價糧店(印度平價糧店是依照1955年的《必需品法》建立的,被授權向持有配給證的居民分配必需品。),平價糧店再以政府規定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尤其是貧困居民。但是,這一制度非常低效,備受詬病,表現為:第一,存在城市居民偏向的缺陷,對貧困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幫助不夠,誘使大量農村居民湧向城市。第二,大多數糧食補貼進入了非窮人口袋。在印度諸邦中未曾存在過最貧窮的20%的家庭獲得多於22%的糧食補貼。第三,在PDS分配過程中,由於缺乏計量標准和透明度而滋生腐敗。為提高PDS的運行效率,印度政府於1997年將PDS改革為TPDS,它要求各邦鑒定居民的收入等級,並給貧困居民發放配給證,保證貧困線下的每一家庭每月免費分配到10kg糧食,還可按中央定價的半價再購買10kg糧食,而貧困線以上的家庭只能按中央定價購買,還建立了監督機構和報告制度。
糧食安全計劃
TPDS下印度政府只對最貧困的3.18億人口提供糧食價格補貼,大約覆蓋了貧困人口的63%(以12億印度人口中42%為貧困人口計算而得。)為擴大糧食救濟范圍,2013年9月印度政府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法案》(National Food Security Act,NFSA),旨在保障全國67%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的比例分別為75%和60%)的糧食供給,承諾通過TPDS系統向符合補貼條件的家庭提供為期3年的低價糧食,大米、小麥和雜糧的補貼價格分別為每千克3盧比(100印度盧比約合9.78元人民幣,2015)、2盧比和1盧比。3年後,中央政府視情況調整補貼價格並統一定價,但不超過小麥和粗糧的最低支持價格和大米的派生最低支持價格。按照《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中央政府每年滿足TPDS的糧食需求大約為6100萬t。
印度《國家糧食安全法案》主要包括糧食安全供給、糧食補貼家庭的認定、TPDS改革、內部申訴調整機制的設立(包括區申訴調整官員的任命、邦糧食委員會機構的建立和合並)、各級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職責,以及TPDS的透明性和問責制(包括TPDS信息披露、獨立審計和設立監管委員會)。從各級政府的職責看,中央政府確保對符合補貼條件居民供應糧食,將中央控制的糧食源(簡稱中央池)按照各邦的需求分配給邦政府。中央政府還負責通過其代理機構及邦政府代理機構為中央池采購糧食,並將糧食運輸到指定的邦政府倉儲點,負責糧食在邦政府內的轉移、裝卸,以及對平價糧店商販保證金的支付等方面提供支持。若中央池糧食短缺,中央政府應按照短缺量為邦政府提供糧食基金。邦政府負責執行並監督糧食安全計劃的實施,並負責將糧食運輸到平價店,確保將糧食分配給有補貼資格的居民。地方政府則承擔本區域內的糧食安全責任。各邦政府有義務建立並維護現代倉儲設施,並適當擴大糧食公司等代理處的倉容,確保TPDS和其他糧食福利計劃所需求糧食的充足供給。
最低價格支持制度和中央統一定價制度
為了穩定糧食價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糧食供給,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糧源,都從收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控制價格。收購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最低支持價格(Minimum Support Price,MSP),銷售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中央統一定價(Central Issue Prices,CIPs)。
MSP由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CACP)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國內外市場上的糧食價格走勢、收獲季節間的價差、供需情況、MSP對消費者的可能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情況、農業貿易周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貿易條款、農民及其耕畜的費用、種糧應獲利潤等因素研究確定,每年制定一次。具體地,CACP首先咨詢、調查相關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種糧農民,撰寫研究報告並提出推薦價格,然後交給經濟事務內閣委員會(CCEA),由CCEA修正後發布MSP的政府定價。國家負責糧食收購的部門在每個播種季節前都要發布重要品種的收購保護價格,指導農民種植糧食。
中央控制的糧源(簡稱中央池)分配銷售給各邦的價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體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確定,這個價格就是中央統一定價。
2. 印度的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恆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恆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印度的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分布:
水稻對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麥比較耐旱,小麥主要種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
3. 印度經濟史
近代印度經濟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構造了全面工業化的布局,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在國家建設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印度在經濟建設里也摸索出印度獨特的混合經濟的雛形,並且在總結」一五」計劃的時候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藍圖.並在」二五」計劃中對」一五」期間所倡導的混合經濟模式有所發展,以提高農業生產為起始加速國家工業化領域的投資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資.在復雜與困難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印度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會與國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國家分裂的同時,試圖快速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並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這樣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於印度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早在1938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就在國大黨黨團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實現印度工業化消滅失業與貧困.為這個構想,印度在50年代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超的政治與外交手腕下,不僅僅在國內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形勢縱橫俾闔,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來自美國和蘇聯的技術與經濟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個人聲望在國內外都獲得交口贊譽不但是尼赫魯本人的榮譽,也是那時候印度在世界50時代的寫照,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1947年豪邁的那句:印度要成為世界的一極,似乎已經觸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戰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一方面美蘇爭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隨著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50年代恢復經濟活力後加緊對傳統勢力范圍恢復影響與控制。如果說英國試圖把新獨立國家盡可能約束在英國聯邦體制里,法國在北非構建法郎區這個橋頭堡是一個標志的話。那麼在中東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戰火,此起彼伏的軍事政變與各種顛覆活動的後面由始致終都有美國與蘇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都顯示著中國、印度勢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將面臨的艱難抉擇。尤其是越南戰爭,這場從1961年爆發到1975年結束的戰爭,終究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轉折。印度在自己國家建設與經濟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終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國家再次問自己:何去何從!
印度國歌中吟頌道:。。。水源豐富,果實累累,莊稼茂盛,鬱郁蔥蔥。。。土地承載的不僅僅是印度的大國夢,還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風調雨順,但是隨著印度土地改革進展的緩慢加上政治與經濟改革帶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讓原本就問題重重的印度的國內變的更加復雜了。問題首先是來自大壟斷財團的資本高度集中化趨勢,印度在2個5年計劃中經濟實際增長了66%,但是壟斷工業資本與壟斷金融資本僅僅在注冊資本上就膨脹了三倍。當時在印度國民生產環節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鋼鐵與水泥生產上,排名印度大財團第一塔塔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爾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國營鋼鐵產量只達到了印度當時鋼鐵總產量的33%。第二問題來自社會貧富懸殊急劇擴大,早在印度「二五」經濟計劃結束後,尼赫魯就問:2個5年計劃國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而農民卻處於破產邊緣,這些增長的財富哪裡去了。第三就是國內國際局勢動盪,加之各種利益集團利用黨團政治反復爭端利益並利用各種政治軍事手段轉嫁社會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發中印邊界軍事沖突,印度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從沖突爆發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時候,印度外債實際達到當年政府開支的300%是1951年時候的51倍。當時在尼赫魯執政時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軍事冒險失敗後的國內局勢動盪實行全國緊急狀態才順利度過垮台危機。但是軍事的失敗同與之而來經濟危機的爆發,印度當時是一座等待爆發的火山。
由於軍事開支急劇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經濟計劃實際已經破產。當時的印度糧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敗後一直不能實現自給,印度被國際社會譏笑為討飯籃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印度作為農業大國卻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經少的可憐的有限外匯來購買糧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於自然災害而造成糧食急劇減產,當時印度的糧食飢荒已經到了來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沒有美國以及蘇聯的糧食援助,印度面對的將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災難。但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在中印沖突後2年裡給予印度的援助盡管急劇增加到與印度建交後美國援助綜合的200%。但是美國人的附加條件是:今後印度的5年計劃必須由美國政府認可.面對獨立與生存的選擇,印度終於在1966年接受了赫魯曉夫的橄欖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國大黨兩院中526名議院舉行秘密投票。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在議會大廈外等待選舉結果。四小時後國大黨議員領袖辛哈出現在走廊。人們紛紛上前詢問:「是男的獲勝還是女的獲勝了?」辛哈宣布:「女的贏了」。繼承了父親巨大聲望與與治國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對169票(2張廢票)的絕對優勢擊敗了對手當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英迪拉的時代開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執政早期是依靠由當時國大黨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團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讓代表壟斷財團的辛迪加集團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們眼中的洋娃娃和線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盧布貶值35%,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萬噸糧食和9億美圓的援助,沉重打擊了國內壟斷財團的勢力。而且利用和美國的短暫親密關系,從墨西哥進口了糧食種子,從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尼赫魯時代的土地改革出發的開始了綠色革命。終於到1978年印度實現了糧食自給。隨後,印度政府在越南問題上的表態代表了印度在國家獨立自主上堅定的政治立場,同蘇聯的握手不僅獲得了大量政治經濟與軍事援助,而且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經營與改造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國家中央集權為手段,以國家經濟國有化為方向推進經濟計劃。終於在1967年5月宣布了為期10年的「經濟計劃10點建議」,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國54%存款的14家印度銀行收歸國有,此舉受到印度人民的熱烈歡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頒布「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成立了「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委員會」。此後1970年2月頒布的加強工業許可證制度的法令與1971年把全國64家普遍保險公司受歸國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經濟體系框架完成。尼赫魯建國時的構想在他女兒手裡實現了。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打擊了印度國內壟斷財團的影響力與控制力,而且為印度國內局勢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龐大人力物力與技術支持與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須要在可以做長期經濟規劃的情況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去實現。印度為了國家經濟主權既選擇了蘇聯的橄欖枝並與美國保持有限的合作關系。印度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時期的中國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對經濟長期計劃作出有保證的規劃.印度政府與國內各種各樣的壟斷集團的利益斗爭,印度政府在長期經濟計劃與短期經濟效益的選擇中不斷的在選民的利益趨勢下左右搖擺,印度政府在遇到國內國際危機的時候往往通過國外軍事冒險來轉嫁選民的視線與國內即將爆發的危機來贏得大選。但是自身實力的孱弱,往往在軍事冒險與干預後印度政府又陷入財政危機並進一步導致經濟危機。印度在60年代後形成的改革——危機——冒險——更深的危機——再改革的循環行為模式,終於讓80年代的印度總理感慨:印度已經失去了工業時代。
70年代 :
從美國1965年開始全面卷進越南泥潭後,世界各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美國獨霸的地位越來越被削弱,終於在持續8年畸形的繁榮後,美國終於開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於越南戰爭,美國面臨巨額貿易赤字,美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相反,日本與聯邦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常賬戶大量盈餘。1971年8月5日,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並加征10%進口稅率。這被稱為「尼克松沖擊」,從此世界各個國家開始進入「牙買加」貨幣體系,匯率象脫韁野馬一樣競相貶值。終於1972年,美國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不再謀求絕對戰略優勢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盡管在80年代美國人面對狂歡的日餌曼洲和叫囂買要下美國的日本武士是那麼的無可奈何。美國就要衰落了么?我無從而知,但是奠定美國今天新霸權的一系列大舉措悄悄拉開了帷幕。一直以來作為戰後國際貿易 金融 與投資監管三大支柱關貿總協定(GAT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在這個時候都開始發生了大轉變。1973年關貿總協定第七輪談判:東京回合在正式來開了鑼,也正式在這一回合終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開的20國會議上開始了世界貨幣改革計劃,其目的就是要國際金融關系脫離國家與中央銀行的控制,它有一個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從尼克松的時代開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的職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場傾斜,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開了。但是,這些在今天看來雄心勃勃的遠征都不能掩飾此時美國跌跌撞撞的腳步。隨尼克松沖擊起舞的是石油危機,是蘇聯遍布全球的出擊,70年代來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國內聲望不斷上升的機會,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於1971年2月舉行印度第五屆大選。1971年3月大選結果揭曉,英迪拉.甘地獲得了壓倒勝利,終於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時,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選中主張充分自治與全面獨立的人民聯盟在東巴大獲全勝,隨即人民聯盟領導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東巴獨立。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下令軍事鎮壓,軍事鎮壓的結果導致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並在當時西方大國保證不軍事干預的前提下,宣布印度軍隊越過邊界「自衛」。12.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聲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輿論盛贊英迪拉.甘地的膽識與魄力已經超過了尼赫魯,而民意調查中93%的公眾站在了英迪拉的一邊。當1972年1月26日印度國慶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眾的形象就是杜爾加,就是美麗的10臂女戰神。
但是歷史老人總在不經意中,給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開上一點點玩笑:飢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嚴重的災荒,1.8億人口面對飢荒的威脅,而由印度一手導演的戰爭讓滯留在印度的難民每個月就消耗掉印度2億美元,這更使印度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由於需要進口大宗糧食與原油,加上石油危機的爆發與國際金融因尼克松危機沖擊而劇烈動盪.由此導致的外匯短缺終於使才平穩不久物價飛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資不足又使工業增長下降了近50%,經濟實質遭遇了衰退.同年孟買就爆發了1.2萬罷工,民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反對黨的鼓動下爆發了.僅僅在反對黨領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幫的騷亂中遭遇警察射殺的人數就達到233人,與之同步的印度鐵路大罷工讓當時的印度經濟實際陷入了癱瘓.最後在當警察也開始暴動並與前來鎮壓的軍隊交火的時候,騷亂與不安到達了頂點.而甘地夫人此時藉助一位律師從憲法中發現的漏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來挽救即將倒台的政府.
雖然隨後地年不僅風調雨順而且經濟維持在比較高的增長水平,過高估計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緊急狀態,但是隨後的大選國大黨一敗塗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民黨上台了.高喊自由與麵包口號上台的人民黨政府代表的其實是壟斷資本與地主階層的利益,人民黨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結束了當時執行順利的」五五」計劃,匆匆提交了」六五」計劃.人民黨政府不僅缺乏執政能力,更缺少對自己所指定計劃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1500萬噸糧食消耗怠盡.在把僅有的30億美圓儲備揮霍一空,在執政不到3年的時間,人民黨政府倒塌了.
而此時雖然兩次石油危機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巨大沖擊,但是新技術革命的翩然而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資本注意國家迅速轉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不斷的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生產工序實現國際再分工.使各自的經濟逐年提升,並最終形成了以四小龍與東南新興工業化地帶的崛起.而印度,則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業化的機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長比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4. 印度糧食生產是一年幾熟
我經常往返中印,說下體會啊
按照印度的地理氣候條件,的確,像樓上的兄弟所說一年三熟比較合理。
但印度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印度農業技術極其落後,其耕地面積是中國的兩倍,但是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很多農作物都是未經改良過的,我們在印度吃的一些菜啊,水果啊,模樣尺寸都要比國內的小,作物成熟期比中國的長,加上印度人還是比較懶,印度絕大部分地區的作物均為一年一耕,自然也就是一年一熟。
5. 區域地理知識,印度糧食生產實現了————。
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糧食對於印度來說是一件國家重大的工程,
第一: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但實際上還是不夠,還是需要進口。
第二:實現了農業、工業和輕工業的互補。
第三:實現了印度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大國的經濟政治外交基礎。
6. 印度到底是靠什麼養活13多億人口的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只擁有我國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怎麼能夠養活十三億多的人口的?
然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將高科技與農業結合到一起。政府非常重視在農業方面的技術發展,希望通過農業技術來使得印度農業更加高產,並且通過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農業種植方面的效率和回報率。原本印度在科技方面已經實行大力發展,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可以說現代科技對於印度農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也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
7. 目前印度有糧食供出口嗎
絕對選 D 因為C 不可能 今天上課老師還告訴我們目前印度人口自二戰以來就以持續增長的勢頭發展! 並且有可能在2050年 人口將超越中國,所以啦,就選D!
8.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原因是哪些
上世紀60年代,印度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的主要原因是災害,水災是比較嚴重的
9. 印度糧食能自給自足嗎
印度糧食自給自足現局勢不穩定。
印度有非常廣闊肥沃的土地,降水充沛,氣候條件非常優越,印度每年最低的降雨量都比中國高,可以一年種三季水稻,是完全可以養活印度所有人。
印度調整了農業生產方式,採取了「綠色農業」這一戰略模式。辛格政府及時吸納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方式,使得印度得以短時期內改變了糧食不能自給的狀況。
1990年,印度的糧食才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可好景不長,隨著印度城鎮化深入,農民對耕種熱情下降,以及印度農業的落後,印度的糧食產量又開始下滑,印度又再次面臨糧食危機。
直到現在印度農業技術依舊不發達。印度不像其他農業大國一樣,擁有先進的農耕設備。印度的農業發展,全靠「人海戰術」。印度落後的農耕方式,即便如今在我國的農村,都很少見到了。
10. 日本,印度糧食自供不足的社會原因
印度:糧食大國、飢餓大國
「印度用佔世界2.4%的國土面積養活全球1/6的人口。」這是國際媒體提到印度糧食生產狀況時常用的數據。在糧食安全上有過慘痛教訓的印度,嚴格來說應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中國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有人計算18億畝合120萬平方公里。印度國土面積約為中國的1/3,卻擁有180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與恆河兩大河流沖積平原,給人口超過13.5億的印度帶來肥沃的土地。印度歷史上就是農業大國,但從淪為英國殖民地到1947年獨立,印度發生過5次大飢荒。從獨立到20世紀70年代,印度又發生3次較大飢荒,官方統計餓死300餘萬人。
糧食安全問題是歷屆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並通過「綠色革命」等舉措提高糧食產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國實現糧食自給。現在,印度日常農產品價格保持低水平,糧食略有盈餘出口,這與獨立前後糧食長期短缺、依靠進口形成強烈對比。為保證農民的權益,刺激生產積極性,印度政府還長期實行糧食收購價保護。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對農產品價格實行干預政策,出台《國家糧食安全法案》。
在有糧食出口的印度,國民飢餓狀況卻在加劇。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去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印度仍是擁有最多「糧食不安全人口」的國家。報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印度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增長3.8個百分點。印度在「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10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94位,屬於「重度」飢餓類。英國《對話》雜志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糧食生產大國印度還是世界上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情況敲響警鍾,提醒各經濟體必須重新配置自己的糧食體系」。
日韓緊盯糧食出口國風吹草動
在日本,關於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經常被提起。日本糧食自給率1965年為73%,之後就直線下降,現在在發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且前景嚴峻。為改變現狀,日本也有鄉村振興的藍圖。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指導方針——「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其核心是到2030年將糧食自給率從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聞》2019年曾刊發題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處於十分危險狀況」的社論,提到日本小麥自給率只有12%,政府必須要有危機感,要推進智能農業,以彌補無法集中農業用地大規模生產,以及農戶減少和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不足。
受疫情影響,俄羅斯、阿根廷等糧食出口國去年一度限制本國的糧食出口或准備針對穀物出口商徵收特別稅,這讓地少人多的日本更為不安。日本農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樣,如果糧食出口國都『國產國消』,對日本來說會意味著什麼?與生產工業產品不同,日本的農畜產品不可能馬上擴大生產。」來自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佐藤康博不無擔憂地說:「我有過這樣的危機感——食品安全保障是關繫到國民生命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備。」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藤井聰今年1月在《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新聞》上撰文說,農業用地只佔日本國土的13.5%,從「食品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必須將提高「糧食自給率」定位為重要的國家目標。此前,《日本產經新聞》曾援引農協一位負責人的話說:「提高食品自給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搖旗吶喊,在地方政府、農業生產者、消費者那裡還沒有產生廣泛共鳴。」
據報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將匯總有關「在後疫情時代強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種信息,應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東京大學鈴木宣弘研究室給出的一組數據是:「把種子因素考慮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給率為8%,把飼料因素考慮其中,牛肉自給率為11%、豬肉6%、雞肉12%,而這些數字2035年將降至3%、2%、1%、2%。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日本將無法應對糧食出口國限制糧食出口的禁令。」不過,據《讀賣新聞》報道,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麥,且日本還有國家儲備、大米自給自足。但日本主流媒體還是呼籲,政府必須與商社等民間企業合作,努力穩定糧食供應。據了解,日本很多綜合貿易公司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投資農業生產,專門生產面向日本出口的農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過國產實現大米自給自足的作物,不過,據《環球時報》駐日記者觀察,一些種植水稻的日本農民卻面臨收入難以保障的現實情況。秋田縣湯澤市是日本著名的大米品種「秋田小町」的產區,在當地勞作近40年的稻農石成壽告訴記者,他同時還種植飼料用稻穀和櫻桃,因為「只靠種植水稻無法生存下去,要從事復合農業」。
韓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樣突出
上世紀60年代,韓國穀物綜合自給率曾高達90%,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韓國人肉類消費增加,以及產業化、都市化提高讓耕地越來越少,韓國糧食自給率也出現持續下滑現象。目前,韓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34公頃,在經合組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2009年至2019年韓國政府在糧食領域投入13.52萬億韓元進行扶持,如補貼農民種植水稻以外的農作物、通過援助培訓和農資方式培育糧食作物共同經營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並不理想。韓國2019年的糧食自給率僅為45.8%,與2009年的56.2%相比大為降低。受天災和國際糧食價格影響,韓國2020年出現糧食產量過去52年來最低和價格史上最高的現象。
韓國糧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國際市場購買,因此,糧食出口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加劇韓國的危機意識。據《韓民族新聞》報道,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去年5月曾進行過「應對糧食危機特別演練」,核心內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韓國農場主下達「進口糧食命令」。目前,共有69個韓國法人在俄羅斯、柬埔寨、中國、越南、印尼等地經營農場,「進口糧食命令」實際上就是讓他們想方設法將糧食運往韓國。但一些韓國專家還是認為,韓國的糧食安全已亮起紅燈,為此必須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本國糧食生產率。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其糧食消費量的90%需要進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資發展都市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