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野牛生活習性是怎樣的,有哪些特點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產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在我國分布於雲南南部。它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生牛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體長為2.5~3.3米,肩高1.65~2.2米,尾長0.7~1.05米,體重650~1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
插圖號:00000118.jpg" />
印度野牛印度野牛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向後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角較小。體毛短而厚,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成年雄獸近於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崽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印度野牛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即它的四肢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似的,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
插圖號:00000119.jpg" />
印度野牛奔跑速度很快印度野牛主要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活動范圍較廣,過著游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它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鹼,通常在早晨和黃昏時活動覓食,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
印度野牛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每群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崽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型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印度野牛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成年雄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在自然界中,它的天敵只有兇猛的孟加拉虎,但它也不敢招惹體大力強的成年印度野牛,而只能伺機襲擊幼崽。
B. 紅外相機在雲南普洱拍到印度野牛幼崽視頻,這種物種有多珍貴
目前有紅外相機,在雲南的普洱地區捕捉到印度野牛的幼崽視頻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因為很多人對於這一個種群那了解是比較少的,但是雲南部分的居民對於這一個印度野牛的了解會多一些,但是目前來說的話,印度野牛在我國野外生存數量只有27隻是非常珍貴的,他也被列為了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而且呢,這個物種它珍貴的地方也在於它是非常的強大,甚至可以和孟加拉虎在抗爭的過程當中殺死一隻老虎,而且呢,這個物種他是急需我們去保護的,它的生態環境以及生存環境在不斷的遭到破壞,所以說需要國家強制力去保護它。
一,這個物種數量稀少,僅有27隻
目前來說的話印度野牛,在我國的野生生存數量是27隻,所以的話需要我們國家需要強力的去保護她稍不留神。稍不留神的話,很有可能這個種群就從我們國內的徹底的去消失了,而只能夠在國外的地區來發現這樣的一個種族部落目前來說的話,能夠拍攝到印度野牛的幼崽也是非常難得的一個事情,所以說這個物種的,它主要的珍貴地方也在於它的數量稀少,並且了也值得我們去保護它。
C. 雲南普洱首次拍到印度野牛幼崽,這種品種的野牛殺傷力有多大
在雲南普洱首次拍到印度野牛幼崽,而我所認為這種品種的野牛殺傷力是很大的,在體型上面就很大很強壯,並且它們還是所有野牛中最重的,也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牛,很少有動物敢去挑釁它們。
這一次發現了印度野牛的幼崽,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感到高興,並且我們以後也會好好的去了解它們,保護它們,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不僅要保護他們,也要好好地愛它們。
作為瀕危動物,我們不僅要有保護它們的意識,更要做好功課,了解它們,實施好一些保護措施。
D. 紅外相機在雲南普洱拍到印度野牛幼崽視頻,專家對此是如何解讀的
相關的專家也表示非常的震驚,因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第1次拍到這種珍稀物種的幼崽視頻。從網上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這個幼崽跟在母親的後面,幼小的四肢顯然才剛剛出生不久。在他的前面是一頭十分健碩的成年野牛,而這一頭小牛剛剛被生下來之後,緊緊的跟在母親的後面,看起來十分的幼小。
相關的專家為他們的生存環境進行分析,當地的自然保護區的局長為他們建造了食物基地,在裡面種植野牛喜歡的食物,並且還為他們修建了人工的一些建築物。由於印度野牛十分兇猛,而且警覺性非常高,所以說人類是很難去靠近它的,但是為了去掌握印度野牛的生活習慣以及加強對它們的保護力度,所以當地就放置了300多台紅外相機用來拍攝它們的日常活動,而這一次的信息就是由這個相機被拍到的。
E. 雲南驚現世界最大體型的牛——印度野牛,印度野牛能不能馴化雜交呢
在我們國家,牛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動物,牛科動物也很多,不過牛在中國人心中還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動物,牛皮和牛奶都是人們喜歡吃的食物。牛不僅是人類理想中的家畜,還是理想的畜產品,它既可以製作牛油和牛奶也可以做精飼料。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成分,特別值得大家去品嘗。印度野牛也稱黑牛、安格斯牛、公牛等。印度人主要把印度人養大是因為印度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印度也有野牛,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野生牲畜,由於後來引種到中國以後才成為家畜。
印度野牛雖然很兇猛,但是也不是很好管理,特別是進入夏天,印度野牛特別喜歡在農田裡活動,因為在夏季,天氣炎熱,這很容易引起它們的中暑。而在冬季時間長一些,因為溫度比較低,而且又沒有人為管理,它比較喜歡在夜晚活動。它們主要以吃草為主,特別是在夏季草料短缺的時候。它們一般會吃上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吃上飼料。印度野羊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的鳥類之一,它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鳥類之一了。
印度對野牛的馴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印度人馴化野生的野牛,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對野生的野牛進行捕獵。第二階段:野生的野牛開始逐漸向人靠攏,而且有了自己的意識。第三階段:雖然野生的野牛仍然沒有辦法被馴化了,但是印度人卻能夠將他們馴化成為動物。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印度人不懂得馴化野生的野牛,而且對於人工飼養野牛還缺少經驗。比如一頭牛隻能養三個月到四個月左右,如果長到一歲,就很難再適應飼養環境了。當然了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還不如自己飼養一頭牛苗來得好。
F. 印度野牛指的是大額牛(Bos frontalis)還是白肢野牛(Bos gaurus) 百度百科什麼的太不專業,非常混亂
動物學不是很懂,不過網路說的很明白,沒有什麼沖突的地方:
印度野牛(Bos gaurus)外貌似黃牛但體型巨大,是世界上現生野牛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因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大額牛是一種半野生半家養的珍稀牛種, 有關其起源和系統地位一直存在爭議。通過PCR擴增、測序等步驟共獲得了11頭大額牛細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應用分析軟體, 對大額牛11條Cyt b序列進行了分析, 並結合GenBank中牛屬動物6個近緣種的同源序列, 以亞洲水牛(Bubalus bubalis)為外群, 分別採用鄰接法(NJ)和最大簡約法(MP)構建了牛屬動物分子系統發育樹。序列分析結果表明, 11條大額牛Cyt b序列1 140位點中, 共發現95個變異位點分(佔分析位點總數的8.33 %), 定義了6種單倍型, 表明大額牛群體的Cyt b基因遺傳多態性比較豐富。構建的NJ和MP分子系統樹均顯示, 大額牛研究群體明顯分為3支, 第1支與普通牛(Bos taurus)相聚, 第2支與瘤牛(Bos indicus)相聚, 第3支與印度野牛(Bos gaurus)相聚。系統發育分析表明, 大額牛很可能是印度野牛的家養型或馴化種, 我國大額牛群體可能曾受到其他牛種血緣的入侵。
G. 印度野牛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性
印度野牛為典型的熱帶種類。國內僅見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騰沖至瑞麗的西部邊境地帶);國外主要見於印度、緬甸和東亞諸國。
多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熱帶、南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低熱河沿岸,遠離人類住地。
印度野牛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印度野牛
動范圍較廣,過著游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只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炎熱的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鹼。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難免發生一場激烈的爭雌格鬥。在爭斗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4歲性成熟。
H.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類是什麼
牛,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為哺乳動物,容易發生羅伯遜易位(絲粒融合)改變染色體數降低生育率,草食性,部分種類為家畜。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類,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類: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是現生牛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雄獸的體長為250—330厘米,尾長70—105厘米,肩高190—220厘米,體重650—1000千克,雌獸較比雄獸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它的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後向後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角較小。雄獸的雙角非常雄偉,彎度相當大,由額骨高起的棱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復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內並略向後彎轉,長度可達60—75厘米,基部粗約45厘米,兩角之間的寬度達90餘厘米。角的顏色主要是淡綠色,只有角尖為黑色,靠基部的四分之一較為粗糙,以上的大約四分之三部分則很光滑。體毛短而厚,而且很亮,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顏色最深的是成年雄獸,近於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仔和亞成獸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無論雄獸、雌獸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
印度野牛產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養、勐臘、勐阿、易武、勐棒、景洪,以及思茅、江城、瀾滄等地。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通常都是坡度較陡、林木蔥郁、環境清幽、食物豐富、遠離人繁,但卻離水源不甚遠的地方,最高可達海拔2000米左右,並且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動范圍較廣,過著游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只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它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
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炎熱的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鹼。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在自然界中,它的天敵只有兇猛的孟加拉虎,但它也不敢招惹體大力強的成年印度野牛,而只能伺機襲擊幼仔。
印度野牛過去曾經被人們描述成一種極其兇猛而又狡猾的動物,是森林中特別危險的猛獸,並且流傳著不少它襲擊、傷害人類的 故事 ,其實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過其實的。事實上,印度野牛是羞澀避人的,只要嗅到人的氣味或者聽到人的聲響,馬上就躲開了。只有在受了傷或被逼得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十分兇狠,立即猛沖過來。有時也可能採用野牛類司空見慣的伎倆,即假裝逃走,然後繞個彎子倒轉回來,埋伏在道邊密叢中,等人走近時才突然沖殺過來。此外,雌獸在攜帶幼仔的時期,也勇猛異常,如果見到有人走近,便會誤認為來者會傷害它的幼仔,因而奮不顧身地撲將過來。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難免發生一場激烈的爭雌格鬥。在爭斗中,雙方以堅硬的角作為武器,互相劇烈撞擊,並發出大聲吼叫,其聲音可以傳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每胎僅產1仔。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4歲性成熟。壽命為20—30年。
印度野牛的外形特徵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等,以體軀巨大而著稱。公牛的體長為2.8米~3.3米,尾長90~100厘米,一般肩高1.8-2.0米,通常體重800千克,其中巨大體型的公牛肩高可達2.2米,最重可達1200公斤,比非洲野牛體型更大。母牛體長為2.5米~2.8米,尾長90~100厘米,一般肩高1.5-1.8米,通常體重500~600千克。頭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內的瞳孔為褐色,但透過反光,常呈現出藍綠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額頂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後向後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漸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長,末端有一束長毛。
體毛短而厚,而且很亮,深暗褐色、近似黑色,身肩高約2m,體重1500 kg,個頭比家牛大。毛色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顏色最深的是成年雄獸,近於黑色,雌獸呈烏褐色,幼仔和亞成獸則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無論雄獸、雌獸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產地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白襪子”。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角較小。雄獸的雙角非常雄偉,彎度相當大,由額骨高起的棱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復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內並略向後彎轉。角的顏色主要是淡綠色,只有角尖為黑色,靠基部的四分之一較為粗糙,以上的大約四分之三部分則很光滑。
印度野牛的生活習性
一般在晨昏活動。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頭,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在交配期間才和雌獸接觸。性情兇猛。以草、樹葉、嫩枝、竹筍和樹皮等為食,也常舔食鹽鹼。聽覺和嗅覺靈敏。成年的自然天敵只有孟加拉虎。
印度野牛有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活動范圍較廣,過著游盪的生活,沒有固定的住所。喜歡群居,但群體不大,由數只到20~30多隻不等,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時,就會用鼻子哼氣,整個群體立即奔逃離去。雖然軀體十分笨重,但在受驚逃跑時,卻非常迅速。如果領先的幾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離後會停頓下來,等待落後的個體跟上時再一起前進,表現了群體中團結互助的情感。
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是獨自棲息,或僅有2~3隻在一起同棲,所以多是“孤牛”,僅在發情期回到群體中生活,交配之後再離開。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炎熱的白天則躲在密林深處進行反芻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葉等為食,特別喜食嫩竹和筍,也常常舔食鹽鹼。它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靈敏,在密林之外迎著風也能聞到350米以外的氣味。
增加林木覆蓋率、減少道路修建引起的生境破碎化、保證水源是印度野牛保護的主要 措施 。
印度野牛的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猜你喜歡:
1. 世界體型最大的狗叫什麼名字
2. 世界體型最大的狼
3.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犀牛是哪種?
4. 世界體型最大的牛
5.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鱷魚
I. 雲南普洱首次拍到印度野牛幼崽,這種野牛有哪些特點
像這種野牛,它比較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的兇猛,而且敏銳度很高,基本上是無法接近到他們的,所以說大家會發現像有關於他們的視頻基本上都是這種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畢竟要是人類一旦進入到他們的領地的話,他們可能會對人類發起攻擊,其次就是他們的敏銳度很高,一旦察覺到有其他的物種進入到他們的生活圈子之後,會快速的躲避起來,所以說想要近距離的去和他們接觸的話,基本上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從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畫面可以看出這一個野牛幼崽似乎是剛剛被生下來,因為在母牛的臀部後面還殘留著血跡。看到這種被繁殖出來的野牛走勢是讓人非常的激動,像這樣的珍貴物種能夠被繁衍繼續生存的話,有利於對於這個物種的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珍惜的野牛的家族也會被進一步的擴大。雖然說人類沒有辦法接近他們的生活圈子,但是通過紅外相機的話,還是能夠拍攝到更多他們的生活內容的。
J. 重達3000斤,世界上真的存在千斤牛嗎
牛是我們常見的大型動物,也是人類飼養的重要家畜,以性情溫順,吃苦耐勞著稱,和人類的關系很密切,也因為有著較大的體格,所以牛在以前常被人們用來耕田、拉車等,世界上有著很多種類的牛,比如我國就有黃牛,水牛,氂牛等,那麼世界上哪種牛最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