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點燃了「火葯桶」「火葯桶」指的是歐洲什麼地區
1.薩拉熱窩事件就像『一粒火星』點燃了『火葯桶,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火葯桶』指的是歐洲的巴爾干半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他們的正義不能根本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戰爭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得興起於歐洲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沙皇俄國(1547~1917)、德意志帝國(1871~1918)、奧匈帝國(1867~1918),以及興起於亞洲西部、曾一度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並且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1299~1922)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中國北洋政府
政治上:中國政府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引發「府院之爭」;「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五四愛國運動。
1918年11月北京慶祝協約國勝利的活動(9張)經濟上:大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緩解了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文化上:「一戰」中爆發了俄國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部分知識分子通過「一戰」反思西方文化。
中國(北洋政府)也加入到了這次世界大戰。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蘇維埃俄國)。
美國興起
1918年美國人民歡慶一戰的勝利這場大戰削弱了巴黎和會中的日本代表團成員英、法、德和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婦女地位的提升
一戰期間在兵工廠工作的英國婦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養家做事的只有女人。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理論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地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戰之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亞、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戰後條約
除了《凡爾賽合約》,戰勝國與其它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分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那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徹底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分領土及小亞細亞的部分。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它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列強在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
《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聖日耳曼宮簽訂和約。
《訥依和約》1919年11月27日,戰勝國同戰敗國保加利亞在巴黎近郊訥依簽訂。
《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匈牙利在巴黎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簽訂。
《色佛爾條約》1920年8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
1922年2月,經中日談判,簽訂了《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和《附約》,日本被迫交還前德國膠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許多特權。
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九國公約》,實質上是要挾中國政府執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貳』 火葯桶是什麼意思
原指經常爆發戰爭的地方
也可以理解為不要去觸碰別人的底線。要不然就會爆發沖突、
『叄』 1.「火葯桶 指的是歐洲的什麼地方
火葯桶指的是歐洲巴爾干半島。
巴爾干半島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范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干一詞是由土耳其語的山脈一詞派生出來的。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干山脈上。
『肆』 巴爾干半島為什麼稱為「火葯桶」
火葯桶的由來主要是由於歷史上巴爾干半島在各個時期的作用造成的。
巴爾干半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德里亞海和愛琴海,東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
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刺殺——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也正是這次大戰,使得「火葯桶」的稱謂名揚全球。
而最近的,則是冷戰結束後的前南斯拉夫內戰,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前者以殘忍的種族屠殺為世人熟知。而後者,則引發南斯拉夫得最後一次解體,讓這個國家稱謂成為歷史,而此戰中美國戰機對中國駐南大使館的野蠻轟炸,更成為一代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痛。
從民族構成來看,巴爾乾地區民族眾多,這里居住著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奧地利人、塞爾維亞人、希臘人、馬其頓人、波蘭人、捷克人、羅馬尼亞人等等,各個族群宗教信仰各異。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導致巴爾乾地區各民族之間摩擦不斷。
(4)印度火葯桶是什麼擴展閱讀:
巴爾干半島的歷史由來: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後,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廷(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治。
公元4到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500餘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
『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稱為"火葯桶"的地方是哪
巴爾干半島
巴爾乾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是歐洲經地中海、紅海到印度洋
和太平洋,以及俄國經黑海到地中海的必經之路。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兩個海
峽像兩把銑鎖控制著黑海到地中海的門戶,使歐亞兩洲隔水相望,近在咫尺。這
個地區在地理上和戰略上意義重大,為古今兵家所必爭
『陸』 印巴沖突升級,印度為何選擇此時點燃克什米爾「火葯桶」
大家最近都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再次升級,這次印度還沒有選擇點燃火葯桶,但是已經蠢蠢欲動,這次印度選擇這時候點燃火葯桶也是有原因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每年都會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打架已經打了很多年仗了,雙方也都形成了各自的實際控制區。最近爆發戰爭的原因。
印度選擇這時候點燃火葯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澳大利亞剛剛增強了自己的部隊。但是澳大利亞也有可能參與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所以說雙方也都非常的緊張,澳大利亞有可能在美國的煽動下提升自己的軍力,為了就是做一些違背國際法的事情。
『柒』 地球上最大的「火葯桶」黃石火山,究竟有多恐怖
黃石公園被稱為“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神奇之地”。數以千萬計的遊客來到這里欣賞它的美景,但就在這里,隱藏著地球上最大的“火葯桶”——黃石火山。自從這座火山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擔心它的存在,人們普遍認為,黃石火山的爆發將毀滅整個文明。
黃石火山爆發頻繁出現的最大原因是該地區的火山平均每60萬年噴發一次,持續時間超過200萬年,最近一次噴發發生在64萬年前。這樣的統計預測是不可靠的,如果我們把時間延長一點,我們會發現該地區的火山噴發並不遵循這種模式,其間隔時間從12年到200多萬年不等。黃石火山的“岩漿庫”距離地球表面至少8公里,如果它真的噴發,它將有很長的歷史和許多前兆,比如異常高溫、地殼大規模隆起或撕裂,以及強烈的地震活動。
『捌』 為什麼巴爾乾地區被稱為「火葯桶」(該地戰亂平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
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玖』 世界地圖上最常見的四大白色填充區,究竟是什麼地方
世界地圖上的空白之地為無主之地,既不屬於國家政治劃分區域,因為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所以沒有顏色填充。
另外一個有爭議的白色地區就是克什米爾地區了。克什米爾地區是著名的戰爭熱地區,主要是由於它位於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的四國交界處。克什米爾地區目前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不斷的火葯桶,兩國都聲稱擁有克什米爾的所有土地。由於這個爭議不但難以解決,而且一直處於隨時會開戰的狀態,所以將其暫定為白色地區。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其他無主之地也被定為白色地區,(如非洲的西撒哈拉地區)或者是有爭議的地區(如日本的北方四島),這些地區也許會被爭搶吧。
『拾』 印度為什麼要克什米爾這個火葯桶
地理位置重要且有重要的礦業、林業、旅遊等資源。克什米爾北部臨近中亞,西部臨近巴基斯坦東部人口稠密地區,南部臨近印度西北部人口稠密地區,東部臨近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克什米爾全境多山,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侖山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國和克什米爾之間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屬喜馬拉雅山脈西段,13個山峰超出6000米,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為查謨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上下、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傑盧姆河流貫境內。境內山高水深,現已有公路和鐵路與外界聯系。
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查謨達1150毫米,東北部最少僅50-80毫米;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礦藏有煤;多礦泉與溫泉。森林占總面積八分之一。克什米爾河谷地與查謨地區是重要農業地區,產稻米、玉米、小麥和油菜籽、蘋果。畜牧業以養羊和牛為主,所產羊毛世界聞名,氂牛是山區重要交通工具。有毛織、絲織、地毯、坎肩和木雕等工業和手工業。還發展了旅遊業。1947年前為英屬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別獨立時,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未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