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為什麼搞不起房地產
印度雖然國土沒我國大,但可供居住的土地還是很多的。印度沒大力搞房地產,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一個原因是,印度土地私有化。
❷ 印度的房價為何比中國還貴
印度的人口很多,但是他們的收入水平都很低,人群的收入連明每個純金中國人的一半都不到.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房價的價格都很低,反而很多地方的房價還很高。在他們地區有一些地方的房價差不多摺合人民幣二點五萬左右每平米。
該地區在印度是屬於最好的一個城市,也是被認為最發達的地區。但是在這個地方上班的人,他們每年平均的收入摺合成我們人民幣計算也就是二點五萬左右。因此也就是說,他們在那個地區工作的人員需要攢一年的錢才能購買到一平米左右的地方。
印度的一些地區非常的落後,裡面也存在著很多臟亂差這些問題,在他們國家非常的常見,也沒有人去管這些事情。在印度的富人去他們居住的地方,有專門的城管人員進行每天的巡視,很多的設施裝備等都堪比一個發達的國家。
❸ 來過中國的印度人都說孟買狂甩"北上廣"幾條街,這是為什麼
如果這個印度人智商正常,是不會這么說的。北上廣城市的發展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現代化非常先進的。西方許多城市的衛生和基礎設施都比不過北上廣以及中國很多的城市。作為一個窮國的印度,更加比不上中國了。印度的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中國是11萬億美元,印度只有二萬億美元,但是人口快趕上中國了,可見印度國內貧窮程度。印度也就孟買像個城市樣子,但是比起北京上海,被甩了幾條街。建議不懂印度啥樣子的人,去網路搜索「恆河污染」、「恆河屍體」,以及一些去印度旅行的人寫的印度游記照片,或者看一看《冒險雷探長》這類去印度實拍的旅行節目,你就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印度。
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強奸案頻發,許多國家的女遊客都被強奸和輪奸過,可以搜索一下網上的新聞,很多。所以,別去印度旅遊,尤其女同胞,這是忠告。
有些人在網上吹捧印度,簡直可笑可憐,你吹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可以理解,你吹印度?現在印度處處抹黑中國,以中國為假想敵,印度人輕信其國內媒體的造謠抹黑,對中國各種鄙視。但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的真實實力。少數去過中國的印度人知道真相,內心也是萬分的掙扎啊。
❹ 孟買房價為什麼那麼高
總之不比中國的北上廣差,也不比紐約倫敦差,印度跟中國一樣,也是貧富差異很大的國家,窮的很窮,都住貧民窟,富的非常的富,都住富人區,孟買是在世界上都能排上名次的大城市,由於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等原因,牛能滿大街亂跑,還有貧民窟,總體感覺讓人覺
❺ 印度網友評論:中國房地產泡沫,印度網友怎麼看
我認為中國房產不可能破滅,用不著關印度人怎麼看。中國房地產雖然有泡沫,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原因如下:
1、中國國家太大,城市太多,各個城市的情況很不一樣。那些數萬元一平的房價畢竟是少數。多數是萬元左右的均價。中國城市化進程,就是一個人口由農村向縣城、縣城向二線城市,二線向一線城市流動的過程。而一線城市總是有限的,北上廣這些房價只能上漲。
2、中國有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只有一線城市是房屋較熱的,而其他地區,房產依然是泡沫不多的。
3、以筆者家為例,我這里靠海的地級市。房價貴的1萬多,便宜的6000左右,基本上泡沫不能說很多。因為各類上繳國家的稅是2000-3000元,加上2000元的房屋建造成本,房價也就應該是這個價格。剩下就是房地產商的利潤了,所以,我們這里沒有多少泡沫,而且房屋賣的也很火。
4、現在,都吆喝第四次單身潮來臨,說單身男女有2億之多,如果按照中國14%的單身率計算,那就是說這2億人中有2800萬不結婚。如果他們都結婚,需要1400萬套,如果都單身,則需要2800萬套。這樣房子一下就多需要1400萬套。這些是剛需。剛需啊,同志,中國全部庫存才600萬套,才占需要的42%。
5、一般來說,一個三口之家住幾十平米的房子過於擠了。現在為了舒適,總是房子越來越大,這樣小房子換大房子,一個衛生間換成雙衛生間,所以居住面積增加了。地產商自然也需要不停蓋房子。
6、中國每年畢業800萬大學生,如果都結婚,就需要400萬套房屋,如果都不結婚,需要800萬套。而且畢業大學生、研究生,你看到幾個回家中土豆的,不都是落戶北上廣嗎?
7、另外中國政斧也不是當年的日本政斧,中國也不會坐視房價泡沫吹破而不理的。
❻ 印度人均年收入和房價的比列是多少
印度中央統計組織向國會報告,2008-09財年居民人均收入為37490盧比,比上財年增加4207盧比,增幅12.7%。按照目前匯率折算,2008-09財年人均收入約為773美元。 印度大中城市的房價也可謂是高的離譜,如孟買像樣點的高檔公寓樓平均得4000美金一平方米。
❼ 東南亞最貧窮的國家,為什麼那裡的房價直逼北上廣
在現在社會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對於我們年輕人最大的壓力就是房子,越是繁華的地區房價越飛漲,而東南亞曾經是最貧窮的一個國家,如今那裡的房價直逼被上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遊客的增多吸引了很多的投資者來到這個地方,他們發現這里有很大的投資空間,並帶著自己的企業來到這個地方投資,大力發展當地的工業建築,絕大多數的餐廳旅館都被這些投資者賺取到錢,特別是柬埔寨這個地方,曾經是個貧民窟,人均收入也差不多在一兩千元,因為當地的景色宜人,開發旅遊業之後,吸引了很多遊客來到此地觀賞。
這些地方就像我們中國一樣,只要遊客變多經濟發展變快,更多的投資者選擇建房,紛紛把房價炒起來,擁有眾多遊客房子也在景區附近,價格直逼北上廣。
不過這么高的房價當地人很多人都是住在農村買不起,而這些房子很多富人來這個地方做發展准備的。
❽ 國外房價真的很便宜嗎
這個也要看地方。不是說所有的地方房價都很便宜,只是相對國內的來說還算便宜。主要以紐西蘭,澳大利亞,這種房價便宜。因為這些地方屬於歐洲國家,本身的社會福利就好,補貼什麼的肯定比我們多。而且這些地方地廣人稀,人數少,相對的需求就少,所以不會賣的這么貴。很多中國人去國外買房子,但是現在紐西蘭新上任的總理已經禁止中國人在紐西蘭買房子了。
還有就是西方人和我們觀念不一樣,他們就是一直租房子住也可以。但是中國人不同,如果沒有房子就沒有安全感,就是這種理念才導致中國的房價居高不下。而且也不是外國的房子都很便宜,莫斯科的房價和北上廣差不多。所以不要老是羨慕外國房價低,高的地方你還是一樣買不起。還是努力攢錢買一套自己的房子吧。但是其實不是一線二線城市,其他地方的房價都不是特別高,還是在大家能承受的價格的。
❾ 外國的房價有中國高嗎為什麼
美國的房價(下)
——美國訪問、交流之六
時寒冰
《美國的房價》上和中發出後,引起的反響出乎意料。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地產界幾位「胖子」(重量級人物)私下閑聊時,評價說「姓時的最近表現很不好」。其實,對於某些人而言,我何曾「表現好過」?我只是寫下美國之行的一點見聞而已,真不明白何以惹得那麼多人「忍無可忍」,以至於有人興致勃勃地上門叫陣,被我慈祥地摸一下頭又回去洗洗睡了——當然,摸腦袋的事情不能常干,畢竟,搶神父的飯碗是很不厚道的,所以,再出現這類事情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幫我一把,只當做慈善了。
對於我前面拍攝的照片,有人說美國的那些房子都是木頭房,以便於隨時拆遷。你當我和那些帶我去看房的在美國生活了30年以上的華人,都是吃泡泡糖長大的么?你當美國是中國,人們時刻准備著離開家園為城市改造獻青春嗎?美國的憲法和法律不是僅供觀賞的。而且,在美國,由於標准要求高,木結構的房屋成本並不低,對防火、防潮、防蟲、透氣等的規定是非常嚴格的(比如,用來建造美式木屋的木材的平均含水率只有17%),否則,一旦因房屋質量出現問題而被告上法庭,所面臨的賠償可能令其傾家盪產。即使在中國,木結構房屋的造價也並不低。為此,我專門咨詢了幾位開發商,並查詢了相關資料。資料顯示:木結構房子全部完工後的總成本與混凝土等其他結構房相當,甚至更貴一些,獨立木結構住宅每平方米的總建造成本甚至能達到6000元左右。
整體而言,即使從絕對值上比較,中國的房價也超過了美國,更不用說像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房價了。如果從房價收入比來看,中國的房價絕對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家不妨參看一下曾在美國生活過的多位財經人士寫的中美房價的比較文章,更可以參看中國和歐洲的房價對比——這種對比更直觀。至於物業稅,我走訪過的住宅小區,物業稅一般在1%(劉廣宇先生所在區域)至1.2%(Jack家所在區域)之間,由於政府通過很多優惠措施減輕自住房者的負擔,實際支付的稅收要遠低於這個規定值,更何況,物業稅都有明確的支出項目,繳納稅收換取了優質的服務,這是美國公民自願繳納物業稅的重要原因。
在《美國的房價》上和中發出後,我也收到幾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的來信,他們提供的資料與我在美國了解到的情況相吻合。
我們今天不妨從簡單的數據入手做做一下比較吧。
2008年,美國人均年收入(全美國民)為3.76萬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國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國居民)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倍。當然,這樣算可能會讓一些人不爽,脾氣大點的可能會「忍無可忍」,伸長腦袋讓你摸,以折磨你善良的內心。
我們退讓一步比較吧。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5781元,約摺合2300美元;2008年,全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4761元,摺合700美元。顯然,即使拿中國城鎮的人均收入與美國(含農村)的人均收入對比,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僅相當於美國的6%,或者說,美國(含農村)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城鎮居民(不包括農村)人均年收入的16.3倍。另外別忘記了,美國有健全的社會保障,並且,物價水平低於中國——這一點下篇文章介紹。
這樣比較讓開發商們平衡點了吧?
那麼,美國目前的房價是多少呢?
2009年10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份的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0.48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40萬元(美國所發布的房屋中間價是比平均價更能反映房屋平均價格水平的指標)。換句話說,在美國每套約20萬美元的房子,是絕對的主流。需要強調的是,這指的是美國的新房價格,二手房價格的中位數一般要比新房中間價低4萬美元左右。
美國的新房指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呢?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與預測研究室主任劉熀松先生曾經撰文指出:美國的房屋面積一般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為全裝修房。
這樣計算出來,美國住房的單價摺合成人民幣大約6800元/平方米。
其實,這樣算並不嚴謹。因為,美國的住房不像中國這樣按照所謂建築面積計算,美國是按照使用面積計算的,而且,諸如車庫、陽台、地下室、儲藏室這樣的都不算入面積,綜合折算下來,美國200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相當於中國4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這也顯出中國既得利益者用建築面積計算房價的高明)。即便這樣,還沒有考慮前後院,美國住房的前後院也是不算入面積的。另外,還有四點不同:其一,美國的房子在中國被稱為別墅,而中國被稱為房子的住房在美國只是公寓。嚴格說來,美國的房價與中國的別墅價格相比才是恰當的。那樣的話,差距就更離譜了——中國公寓的價格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別墅價格。其二,中國的房子不包括土地,相當於一次繳納了70年的租金,而美國的房子是包括土地的,永遠歸其所有。其三,中國的是毛胚房,美國的是精裝修房。其四,美國的住房質量和品質更好,美國的住宅平均壽命是80年——100年,而中國是30年(這個數字連開發商自己都「供認不諱」,不妨看看他們此前寫的文章)。
在中國,許多普通人,用花費畢生心血積累的財富,換取的是價高質次的商品房。美國中低收入者花費幾萬美元就可以買一套房,房屋質量雖然不能跟幾十萬美元的房子相比,但有院子,可以種花草,是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而且,位置稍遠一些的房子,幾萬美元的照樣舒適地令人感慨!在洛杉磯的時候,我們開車去看一位朋友,導航儀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同名的街道,那裡居住的是中低收入者,一套住房的價格也就4萬美元左右,院子美化得花園一般。
正因為美國的房子品質好價格低,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官員、商人,悄悄地在國外買房,心甘情願地把家人送到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國家體驗生活,基本上都是「一去不復還」。最聰明的當屬開發商,他們一邊說中國的房價低,美國的房價高,一邊又悄悄地把財富轉移走,去國外買房。據一位開發商職業經理人估計,至少超過一半的有實力的開發商,把財富和子女轉移到了國外。他們自己則既不買也不住他們所聲稱的由他們自己建造的「絕對物有所值」的房子。
美國的住房政策對建設美國特色(原諒我用這種表述)的和諧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對公眾購房尤其自住房有很多優惠政策。通過媒體的報道,國內的讀者一般都知道,美國自住房住滿兩年以上出售時享有增值稅減免優惠,自住房貸款利息可抵消個人所得稅等等政策。其實,還有更多。據《》一書介紹,美國建立住房體系過程中,有兩大主題:一是自有房。為了讓民眾買得起房,美國政府採取補貼等措施,幫助民眾買房。「聯邦和州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通過降低抵押貸款的利率來減少自有房的費用。更近些的辦法對低收入住戶的本息還貸支出進行補貼,使得他們可以獲得購房所需的抵押貸款……到1972年為止幫助40萬戶家庭成為了有房戶。」(該書第265、266頁)後來,聯邦政府又通過發行抵押貸款收益券等方式,為購房者提供補助。「除了住房抵押貸款利息支出免交個人所得稅之外,其他針對有房者的稅收政策還包括不動產稅減免、出售住房所得的資本收益減免,以及由免稅債券資助的面向首次購房者的低利率貸款……除稅收支付之外,聯邦政府為低收入者提供的資助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支付具體住房工程的建設;二是幫助租房者獲得私人市場的住房;三是為州及地方政府提供資金,使其發展自己的項目。」(第6頁)根據《》一書的介紹,美國自有房住戶的住房支出絕大部分(接近80%)在其總收入的30%以下,而且,美國的社會保障健全,這使得民眾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消費,所以,很少聽到美國拉內需,人家一直是超前消費。與美國的情況相比,中國由於社會保障不健全,相當一部分收入要用於彌補社會保障不足的缺口(教育、醫療、養老等等),能夠用於買房的收入應該佔到總收入的10%是合理的,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比例在中國到底有多麼令人觸目驚心!不然也不會有「房奴」這樣的詞產生出來。
在美國,對於買不起房的人,政府通過提供房租補貼等方式幫助他們。「總的說來,目前有將近690萬低收入家庭接受某種形式的房租補貼,其中,受政府工程補助的私人所有出租房是最大的補助項目,提供了200萬套廉價住房。租房券作為第二大項目,提供塞180萬套廉租房。公共住房排名第三,提供了120萬套住房……剩下的190萬套廉租房由低收入住房稅收補貼、免稅多戶住房債券和Home項目資助。絕大多數受資助的住房獲得了多種渠道的補助……住房政策不只局限於提供項目資助和稅收激勵,它還涉及與住房有關的融資、開發、租賃、銷售等各個方面。換句話說,所有致力於為低收入和少數族裔住戶提供住房的制度、法規與實踐都是住房政策的中心。」(該書第7頁)而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住房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他們為了力推房價以把地賣個好價錢,建設保障性住房的動力嚴重不足。保障性住房跟不上,任何調整房價的措施都必然失敗。實際上,許多調控手段被巧妙地扭曲成了推高房價的手段。
美國建立住房體系的第二大主題是收入融合(IncomeIntegration),簡言之就是化解貧富對立,建設和諧社會。兩個辦法,一是「分散」,幫助公共住房居民和其他極低收入住房搬入中等收入、通常位於郊區的社區,二是「收入融合型住房」,即把不同收入階層的住房置於同一建築或同一開發項目中。(全書第269頁)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想再像前兩篇那樣,用自己拍攝的照片作為說明,免得有人繼續說我不客觀。在拉斯維加斯的時候,我拿了兩本當地出版的售樓指南,本想找個掃描儀,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全部掃描出來,讓大家看看,20萬美元以下的房子,在美國是不是主流,讓大家明白,「美國9月份的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0.48萬美元」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們偌大一個報社,居然沒有掃描儀,我只好用數碼相機翻拍下來代表主流的信息,讓大家看個大概。由於才疏學淺,時間匆忙,不當之處請指出,本人即更正。
再說明一點,這只是我在美國的一些見聞。美國不是天堂,但是,我們要汲取它好的一面,經常對照別人的優點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各級官員從諸如「釣魚」這樣的繁雜事務中擺脫出來,認清腐朽、墮落的資本主義執政者通過重視諸如住房這類民生欺騙、麻痹人民的可恥伎倆,認真執行中央的各項民生政策,正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以使民眾擺脫房奴的枷鎖,在生活質量上趕超英美,使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露出猙獰的面孔,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棄,使中國特色的執政理念成為各國效法的典範,在人類歷史上寫下最光輝的一頁。
❿ 印度的「北上廣深」跟中國比怎麼樣
印度與中國的人口接近,但經濟總量只相當於我們的四分之一,他的經濟總量約3億美元,而我們是13億美元,差了很多。因此,即使他也有所謂的「北上廣深」四個最大城市,那他的最大城市與我們的「北上廣深」每一個都「富可敵國」的大城市相比,差距可就太大了,幾乎不可比了。根據2016年的數據,印度最大的孟買、德里、加爾各答、班加羅爾等最大的四個城市,大約相當於我國城市排名第8名以後到第12名左右的經濟量。根本無法與我們的前四大城市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