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媒體如何報道中印

印度媒體如何報道中印

發布時間:2022-11-02 04:53:49

❶ 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時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時報》(H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印度怎麼評價中印對峙事件

看看印度民眾對這次對峙事件的驚人評論!

romi說:呆在中國這些年的我,認為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應該保持和平發展的局勢!27億人口總數的兩國不應該活在仇恨中。對這次邊界對峙感到傷心,沒有在政治協商上解決!不希望中印兩國關系變壞!

台灣網友唯恐天下不亂

kaushik說:應該教訓一下中國,中國應該要尊重他國的主權領土,無論他國強大還是弱小!要控制自身的貪婪!自從上次的62戰爭,兩國都得到了發展!有一點必須肯定的是這次他們的貪婪本性必須得到阻止……希望他們收拾自尊滾回他們原先呆的地方!只有這種龍與虎才能和平共處!(我覺得這個印度人有點2)Aster說:中國既沒有打過世界大戰,也從來沒有跟強國打過戰!1962年事件(戰敗),是因為尼赫魯是個軟弱之人!現在印度已經經歷了3次戰爭的勝利,是時候教訓中國了!相比於中國,印度軍隊得到很好的建設,他們連小國越南都打不過,別幻想著跟擁有核武器的印度打戰啦!(這個印度人是不是歷史都是零分?你們教科書是亂寫的吧?)

suresh pandey說:印度經濟是中國的四分之一,中國在國防上的支出是印度的四倍!他們的空軍海軍遠超印度!認為可以核戰是很愚蠢的,因為中國擁有比印度更強的核武器,並且中國國土面積是印度三倍!最好的辦法還是早點進行外交斡旋吧!(這個印度人還是很客觀的) 望採納

❸ 印度媒體怎麼報道的這次中印邊境沖突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邊境對峙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印度軍隊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侵入中國境內玩起了無賴之招,既讓人們覺得十分可笑,又讓人們非常氣憤。冷靜下來,仔細思考可以發現,這次邊界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事件出現一個多月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還沒有結束的跡象。這在中印邊境史上也是比較鮮見的事兒。印度和中國都這樣如此有耐性,其背後透露出的信息應該給予重視。
南亞地區,印度周邊的6個鄰國都是小國,互不相聯,無法形成合力與印度抗衡。一方面,印度不斷加大對周邊小國的控制;另一方面,印度還不斷干涉其它國家內政,甚至出兵周邊國家來實現其霸權。這是印度擁有軍事自信的外在表現。

❹ 印度人是怎麼看中印沖突的呢

關於中印邊境沖突,印度人怎麼看?

朱潔:「我覺得這是面子問題,」一位樂觀的印度觀察者表示。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尊嚴的「懦夫博弈」。

我於中印兩國正在發生邊境沖突之際,從倫敦前往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公幹。這座首府城市深處印度中部,鮮受邊境糾紛打擾,微軟、亞馬遜以及不少國際金融公司都在此建立委外部門。

辦事之餘,我與一位在倫敦結識的印度清潔能源企業家小聚,同坐的還有當地幾位政商人士。聊天時不免討論起最近的中印沖突:6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工程隊開始在中國和不丹均宣稱擁有主權的喜馬拉雅山洞朗地區(Doklam/Donglang plateau)修建一條公路,導致中印兩國軍隊對峙。

大國沖突

「那裡顯然是我們的戰略要地。」在在座的人看來,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一點。中國修建的公路通向一片山脊,可以俯瞰印度的「雞脖子」(Chicken' s neck)——連接偏遠東北七省與南部大陸的一條狹長走道。一旦出現戰爭,譬如為了有主權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Pradesh),即北京眼中的藏南,中國軍隊對開向戰線的印度軍隊將取得居高臨下的優勢。因此,印度安全專家將這條道路看作一道中國不可跨越的紅線。

當然,在中國看來,這塊土地是本國領土,自然有權修建道路,印度軍隊應當撤退。中國向印度發出警告,稱自己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言人表示,外國不應低估中國保護和平、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的軍事實力和決心,展現了一個現實主義大國一貫的外交言辭。

「我覺得這是面子問題,」一位樂觀的觀察者表示。雙方都呼籲警告對方軍隊撤退。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尊嚴與臉面的「懦夫博弈」。究竟該怎麼撤退?是否設法同時撤離?或者用不丹士兵暫時取代印度士兵,以降低沖突升級的可能性?

當然,也有種種信號表明,對峙升級的可能性並不小。兩國軍人投擲石塊、軍事演練等小型沖突不斷,而歷史上,許多大沖突也始於不慎點燃的導火索。「懦夫游戲」是危險的游戲。

「不丹就像夾在漢堡中的肉餅。」一個人邊說邊拿起餐盤中的漢堡,盡管我注意到他的漢堡里是一塊素餡。因為宗教信仰、衛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主義在印度非常盛行。

中國媒體稱印度孤立、打壓弱小鄰國、擠壓中國爭議領土,以維持自己的勢力范圍。印度方面則報以類似的指責。的確,這次的邊境沖突還是大國之間的博弈,而處在利益中心的不丹,只是提供了說辭的棋子。能像朝鮮這樣撬起國際范圍動盪的小國,目前屈指可數。

「這也許也與整體國際局勢相關。」另一人補充。眼下朝鮮半島問題,當屬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最嚴峻的核危機。1962年,當美國總統肯尼迪與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在美國後院對峙時,亞洲也發生了一場真槍實彈的中印戰爭。這好像歷史重演——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在華盛頓為一場核彈危機忙得焦頭爛額之際,再次劍拔弩張起來。

百姓角度

我住的海德拉巴金融城,是後發展起來的城郊新區,有些倫敦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的感覺。酒店窗外,是全城第二高樓,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的標志ICICI徹夜閃亮。

「你應該去老城區看看,」我的印度朋友說,「在印度,想要改變已經存在的,非常艱難。只有重新建立的,才不用經歷現代化的艱難嬗變。大多數的印度百姓,都住在未翻新的古城區。」

我依言進城,裡面古老民居、印度教神廟、清真寺交替,與充滿國際公司的金融城相比,像進入了被歷史塵封的另一個世界。走在街頭,總是受到漫長凝視。這也難怪——在老城區一天,確未見到一個外國人,無論是金發碧眼的白人,還是修眉細眼的東亞人,都沒有。一大群人上前合照,好奇地問我的名字,以及各種問題。我見大家態度相當友好,也不禁想采訪一下非「精英」階層的想法,於是問人群中一個青年男子:「你們怎麼看中國呢?」

他搖搖頭,遲疑道:「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中國人。」

望採納

❺ 印媒披露中印對峙細節是什麼

「過去30多天里,至少350名印度士兵在洞朗地區的山脊上站成一條長達500多米的人鏈。在他們對面幾米之處,就是一條由中國軍隊組成的人鏈。雙方士兵都全副武裝,怒目而視,但槍口向下。」印度新德里電視台網站18日披露印中邊界對峙的最新情況說,無人機在洞朗對峙現場觀察到,約3000名持輕機槍的中國士兵駐扎在中方人鏈約1公里處。而在這空氣稀薄、地形崎嶇、海拔4500米的洞朗高地上,同樣數量與裝備等級的印度士兵也正嚴陣以待。他們每兩個小時換一次崗,晝夜不停。

印媒報道稱,目前正值議會季風會期,印各黨派團體預計就中央政府的風險管控舉措提出質疑。據報道,印度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瓦爾將於26日和27日兩天訪問中國,他一方面是參加金磚國家相關會議,另一方面也希望與中方商討當前局勢,以期通過特別代表的方式解決對峙問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前官員、印度再生能源部前部長法魯克·阿卜杜拉18日在《克什米爾時報》撰文稱,印度應該加強外交渠道,並以此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爭端。中國是巴基斯坦的朋友,印度也應該維持和中國的朋友關系。緩解緊張局勢的唯一方法是與中國交朋友,戰爭不是解決辦法。

❻ 印度媒體怎麼報道的這次中印邊境沖突

還能怎麼報道,互懟唄,媒體怎麼說他們,他們就怎麼說我們,都是兩個字換換就行了。

❼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實話!
2017-07-26 18:38 印度
近日,中印邊界對峙一直穩居國際新聞熱點位置。日前,印度火線網站記者就此視頻采訪了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資深學者、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前成員、印度政府智囊團成員馬諾吉·約什。馬諾吉·約什在采訪中終於說清了誰才是理虧的一方。
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在采訪中,約什以翔實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向記者解釋了印軍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事件的原委。
印度學者給印度觀眾講明白了一個道理,印度現在的無理取鬧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其所謂的說辭也完全站不住腳,印度政府和媒體自然是無話可說了。
現在印度明知錯了,還拒不認錯,越往後,越沒有台階下。約什在最後奉勸,印度現在除了默默撤軍,還有別的路可走嗎?選一借口,悄悄撤回去……
但或許連約什也沒想到,這次長篇訪談在轉化成火線網站文字稿時,竟被冠以如下標題:一個尼赫魯主義者是如何成為中國特工的?該文章質疑,為何約什的說辭與中國外交部如此一致?
那是因為,如果講道理,只有一種推導結果:那就是印度絕對理虧!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 人民日報

❽ 國際觀察|關鍵時刻,印度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印度和中國在經歷長達半年的邊境對峙後,近日雙方局勢出現了緩解的趨勢。中印在第十輪軍長級別會談中達成了相關協議,雙方分別從班公湖南北岸脫離接觸。同時,莫迪似乎也意識到了對華合作是明智的選擇,因此中印有望在多個領域恢復合作。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政府正在慢慢放寬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這說明了印度政府意識到了,當下印度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印度經濟在疫情期間,遭遇了不小的沖擊。在這期間,印度政府還在國內大肆渲染「反華」情緒,讓中國企業也遭受了一定損失。

好在印度政府似乎意識到了,想要讓本國經濟回到正軌,就必須對外開放。與印度關系交好的美國和歐洲,目前都自身難保。在這關鍵時刻,印度想要發展經濟,與中國合作是十分明智的選擇。為此,印度首席經濟顧問表示,如果有人要在印度建立工廠,不管是哪國的企業,都沒有問題。

印度目前已經放軟了態度,正在加快速度審批中國企業的投資,比如說在 汽車 領域。但是想要讓印度政府將此前被禁止的中國app給解除禁令,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外界猜測,在中印關系有所緩和之後,雙方之間貿易往來可能會慢慢恢復正常,這也是撤軍為雙方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從印度政府這一表態來看,印度在對中國釋放「善意」。這說明,印度已接受了中方的要求,不再讓邊境問題與雙方經濟往來混為一談。印度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大的改變,不僅僅是中國具備了巨大經濟市場,也是因為拜登政府對外所釋放的態度,未來中國和美國可能會在貿易以及氣候問題上加強合作。

部分消息參考:中國青年網

❾ 印度怎樣報道1962年中印戰爭

看到這倆態度,你就明白了:
印度人說「他們已經不是62年的印軍了」;
我們可是一直說「解放軍照樣是62年的解放軍,除了裝備更新了」;

❿ 印媒稱2名印度士兵身亡,事發時正在中印邊境修橋,是怎麼回事

《印度快報》28日最新消息稱,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有兩名印度士兵溺水身亡。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兩人死亡系「事故,與該地區目前局勢無關」。

報道稱,死者是37歲的納伊克·薩欽·維克拉姆·莫爾(Naik Sachin Vikram More),和23歲的蘭斯·納伊克·塞勒姆·汗(Lance Naik Saleem Khan)。

報道稱,這兩名溺亡士兵的家屬表示,他們被告知,兩人是該地區「橋梁建設」任務的一員。印度軍方消息人士還稱,莫爾死亡的消息是「上周四(25日)被報告的」,而汗的家人則稱,他們在上周五(26日)收到死訊。

(10)印度媒體如何報道中印擴展閱讀:

死者家屬回應:

「我們被告知(該地區)正在修一座橋梁,塞勒姆是其中一員,」汗的叔叔說,「他當時在一艘船上,但船翻了,他死了。」莫爾的家人說,他們被告知,莫爾當時跳入河中營救另外兩名士兵。在設法營救時,莫爾的頭撞到了河中的石頭,受了重傷。

報道稱,莫爾的父親告訴媒體,最後一次與兒子通話時10天前,「他向我保證他很好,讓我不用擔心。」此前,據印度媒體22日報道,印度北阿坎德省一處臨近中印邊境的橋梁被一輛運載著重型機械的卡車壓塌,卡車上的兩人身受重傷,已被送醫。印度媒體還稱,這處橋梁位於通往中印邊境的達帕-米勒姆路上。

閱讀全文

與印度媒體如何報道中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印尼不入侵東帝汶 瀏覽:231
中國為什麼噴子那麼多 瀏覽:39
宇宙和中國哪個偉大 瀏覽:124
伊朗有什麼好的飲料 瀏覽:468
嘉年華和義大利面哪個好 瀏覽:820
中國在疫情幫助哪些國家 瀏覽:637
英國坦克是什麼顏色 瀏覽:436
義大利潮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211
印度種姓性質怎麼樣 瀏覽:359
印度跟中國哪裡 瀏覽:798
英國出產什麼車 瀏覽:262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用筷子 瀏覽:806
希臘與伊朗哪個強 瀏覽:823
伊朗瓷磚怎麼樣 瀏覽:585
如何上好中國近代史這門課 瀏覽:302
義大利旅行哪裡好 瀏覽:634
人民幣9000對印尼多少錢 瀏覽:667
一塊印尼放點什麼都軟了 瀏覽:288
中國有哪些技術領跑全球 瀏覽:859
越南對外戰爭有哪些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