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印巴分治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這個鍋真不能甩到英國頭上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如今社會的很多地緣爭端都跟英國有關,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印巴分治,本來好好的一個國家硬是分裂成了兩個,直到現在都還戰火不斷。
戰火不斷是真的,但是這兩國之間其實還真的怪不上英國,反而是英國不希望兩國分開。這不是為英國洗地,當我們了解其歷史後就會明白事實的真相。
在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轟然倒塌,一個現代化國家土耳其建立,這極大的觸動到了印度穆斯林,他們認為只要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穆斯林國家,那麼眼前這些流血事件就不會再發生。
巴基斯坦這個詞,是在1931年被一個在英國留學的印度穆斯林學生發明的,不過真正給了穆斯林機會的是國大黨自己的愚蠢。
二戰爆發後,英國前期頹勢盡顯,正需要殖民地的支持,然而國大黨此時卻趁機要求讓印度獨立。英國本來不愛理他們,然而那些國大黨的高級官員卻宣布辭職、單方面表示英國退出印度以示威脅,英國人當然也毫不客氣的把這些人抓了起來,包括尼赫魯和甘地。
(國大黨這不是第一次犯糊塗,也不是最後一次,後面還有一次本來完全可以讓雙方不徹底分裂。)
但是國大黨忘了一件事,他們不願意當官,穆盟願意啊!
在此期間,英國與穆盟聯合密切,有了英國人的支持,到了二戰結束,穆盟實力有了質的飛躍,儼然是一個全國性的大黨了,因此建國的心思更加強烈。
B. 面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為何印度被打敗臣服成為英國殖民地
印度對於成為英國人的殖民地並不是沒有進行過抵抗,像受法國支持的孟加拉公,但是在英國人入侵之前印度本來就是一盤散沙,還因為其他歷史原因導致了整個印度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四點原因:印度基層百姓受種姓制度長時間的影響,印度存在很大的宗教紛爭以及民族紛爭和種姓制度的矛盾,而英國人通過對這些矛盾的合理利用導致了他們統治的穩固,從而完成完全殖民。
C. 為何說印度歷史一塌糊塗是我們對印度歷史不了解嗎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說這個印度的歷史問題,很多人都說這個印度歷史其實是一塌糊塗的,那麼很多人也都問了,這個印度歷史為什麼一塌糊塗呢?其實我們仔細的看看印度歷史的前後會發現我們其實對印度歷史是一點也不了解的,所以有的時候也還是真的需要多讀讀書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說說這個印度歷史的相關問題吧,看看到底為什麼一塌糊塗。
大英帝國殖民印度次大陸時的疆域很大,涵蓋整個印度次大陸,大英帝國殖民印度次大陸時,依然是土邦林立,一盤散沙,大英帝國為了殖民印度次大陸的需要,把這些土邦糅合在一起,總算是有了一個相對統一的英屬印度,但不能稱為國家,依然是一個地理概念。
今天的印度依然是有很多邦都和印度聯邦政府有矛盾,印度是中央弱,各邦強這樣一個態勢,原因就是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入伙形成了今天的印度國家。
D. 印度北邊是沙漠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北邊是沙漠的原因主要是:
1、對於印度河的過度開發致使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2、山脈的阻擋夏季西南季風所帶的水汽無法到達;
3、由於冬季副高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無法形成降雨。
印度北邊是沙漠為塔爾沙漠。塔爾沙漠亦稱印度大沙漠。南亞西北部沙漠。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位於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 ,西以印度河、薩特盧傑河為界,東以印度馬爾瓦高原東側為緣 ,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海拔100~200米 ,面積近30萬平方千米 。主要為沙質荒漠,東南部多礫漠,沙丘一般高達30~90米,最高達150米,沙壟、鹽灘地、龜裂地廣布。沙漠中有季節性鹽湖及干河道,地下水位埋藏較深。大部分地區無植物生長,少數耐干、熱的植物可以生存。
E. 比較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文明的各自獨特之處。
兩河流域:文明發展被多次打斷。因文明發展建立在商業貿易活躍的基礎上,政府重視法律,十分注重保護商人的利益,兩河流域居民的人生觀較陰郁,只顧眼前,對人生禍福不抱希望。
古埃及:文明發展較連續。著重倫理,宗教以多神教為主,重視社會正義,埃及人人生觀是順乎自然,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死而復生,故將精力放在准備將來的生活。
古印度:極富宗教性、多樣性、包容性與區域性。古印度文明是在不斷吸收外族文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故歷史上是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語言字母,也沒有純粹的印度人種,沒有古或兩河流域那樣的公共紀念品或陳列品,發展了一套嚴格的種姓制度。
古希臘:古希臘文明發展起點較高,是在學習、借鑒東方文明遺產的基礎上發展繁榮起來的;古希臘不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權利和干預世俗生活的宗教力量。古希臘的宗教提倡神、人同形同性論;文明發展的政治基礎是奴隸制的城邦共和國。
F. 印度的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印度沙漠形成是因為副熱帶高壓所籠罩,空氣多下沉增溫,使地表對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另外來自沙漠西部的風,氣流先經過阿富汗和俾路支的乾旱高原,下降到本區時不能造成雨澤,自東部溯恆河而上的季風沿途失去水汽,然後下降至旁遮普,空氣下沉增溫,無法致雨。
G. 印度沙漠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有多個 首先,歷史上的亂砍濫伐導致了附近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變得脆弱不堪,因此沙化嚴重;其次,該地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接地帶又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下,全年高溫少雨,氣候乾燥,由此形成沙漠;還有,該地處在印度半島東西高止山脈的背風坡,年降雨量不足也是其形成沙漠的重要原因。
H. 古印度文明,作為上千年的輝煌文明是如何被洗劫的
是因為當時古印度的文明被雅利安人直接毀滅,後來古印度的人就被雅利安人同化。其次就是加上洪水的泛濫氣候異常,又遭有強勢的雅利安人入侵,這才導致了古印度文明的滅亡。
其次古印度還有一種不平等的思想,那就是種姓歧視。就和埃及一樣,都是劃分了不同的等級,古印度的權力者都是由高等級的人組成的,即使是低等級的人有什麼想法都不會得到採納,就是這三點原因導致了印度的古文明,即使擁有上千年的輝煌成就,但是仍然遭到了消滅。
I. 印度和中國基本同時立國,為什麼中國比印度
我認為,不同的政治制度,決定了中國必然比印度發展快。第一,中國有了豐富斗爭經驗的中國共產黨,印度只是和平抗議運動從英國殖民地獨立過來的,沒有什麼軍事斗爭經驗, 還要依賴帝國主義的援助。第二,印度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可能建立和廣大人民聯系密切的地方政權,中國建國初期進行了全國性的掃盲運動,消滅病蟲害運動,這為提高國民素質和健康水平非常重要,印度根本做不到。印度執行美國式的總統選舉制度,印度人民文盲嚴重,根本都分不清對和錯,什麼民主權利都得不到。第三,印度是一盤散沙,中國卻是高度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號召力可以排山倒海,印度不能比,看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敢和美國在朝鮮打,就是有自力更生能力,搞原子彈,印度不能靠自己。第四,中國是信仰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正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客觀總結了自己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變得更加理智和成熟,科學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不斷豐富和發展。印度他們能總結出什麼?第五,中國人民盡管經過痛苦經歷,大躍進和文革兩個大錯誤,同時,也顯示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偉大力量,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視死如歸,那是可歌可泣的偉大試驗,中國人民總結了失敗經驗,更加聰明,在黨中央領導下,巨龍開始騰飛起來了。印度他能嗎?沒有先進政黨,跟在西方後面爬行。第六,社會主義制度本來就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盡管印度不願意承認,落後的國家實行落後的制度,先進政治制度的中國,一旦遇到有利條件,發展速度就會驚人。建國初期,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和自己的錯誤,失誤很多。改革開放,抓住機遇,當家作主的中國人民就是比印度能發揮聰明才智。我想,中國和印度不同的地方還很多,用這六點概括起來,差不多可以說明中國為什麼比印度發展快?誰叫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呢。
J. 為什麼印度沒有中國發達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政府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也並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繼承了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東西,但計劃經濟時代的成果相黨一般,改革開放比我朝還晚了十年。。
下面來具體說說印度有什麼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范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雇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沖突,而這類沖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沖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沖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沖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沖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沖突游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沖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沖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沖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准。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政府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准,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准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投資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政府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GDP的6%,公共投資明顯不足。
當然印度政府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投資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
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經濟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投資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企業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投資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企業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政府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投資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投資量很穩。而且無論政府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投資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投資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投資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這些把,有時間我再繼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