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印骨魚
仙骨大頭又稱仙骨魚、仙骨鱅等。仙骨大頭並不是1個新品種,而是鱅魚的突變種,是畸形鱅魚,在分類學上屬鯉形目鯉科鱅屬,廣東人將鱅魚稱為大頭魚,故仙骨鱅魚也叫仙骨大頭。其主要特徵是頭部特大,味道一流,清蒸仙骨大頭以「嫩、鮮、滑」而馳名遐遠。 魚中的「駝背佬」說了半天,究竟何謂縮骨魚。先舉一例,正常一條四斤重的大魚,背脊骨一般會有50公分長,但縮骨魚就只有它的一半。縮骨魚頭大,身材相對較小,通俗地說就是魚中的「駝背佬」。 肉都集中於靠近頭部的位置,因而清蒸魚頭更是不錯的做法。畸形的體形使得它捕食較困難,且要比一般魚類活動量更大,生長 周期也相對較長。圖中所見的縮骨魚約3.5-4斤,大概已了養兩年。 「縮骨魚」是食神蔡瀾先生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仙骨魚」,所謂「吃一口,肉幼細、清香,鮮甜,是天下之絕品」。可如今我們不需學蔡瀾般專程跑一趟。鎖定賽馬場內的順德大公雞就OK了。吃河鮮最要緊新鮮二字,而餐廳內的縮骨魚全屬一級靚貨,每天新鮮從順德運到,每日限量30條且全部需要提前預定。蒸或煮都是推薦的食法。酒樓推薦搭配沙蝦、花蟹、白貝等用農家大鍋蒸熟的做法,大鍋大盤地搬上台,最適合大夥人熱鬧地大吃一番。 大頭魚(Bullhead)是鯰形目鮡科紋胸鮡屬魚類的總稱。這類魚的胸部寬而平坦,形成一個吸著器,它們依靠吸著器將身體吸附在石頭或樹上,並能將身體左右、上下移動。它們為了保護下一代,以免魚卵被山洪沖走,便爬上樹去產卵。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江水的繼續上漲,大頭魚的魚卵孵化成小仔魚而落入江中。 英國釣魚專家約翰·威爾遜聲稱:「沒有任何魚可以同巨大的大頭魚相提並論。」用四五十磅拉力的線同一條中等個頭的大頭魚鬥上幾個小時之後而它竟沒有一點疲倦的跡象,這是常見的事。它的一次沖鋒就可以將全部釣線從繞線輪中拉盡,垂釣者要麼跳下激流著魚游,要麼站在原地等著釣線被魚拽斷後像子彈一樣回來。大頭魚能夠長到100多磅重,9英尺長。但是,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難釣的澹水魚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蠻勁以及所棲息的環境,大頭魚生活在印度山地河流的最湍急的激流中,那裡的水速達到每小時10~15英里。威爾遜和他的同伴安迪·戴維森(他是國際釣魚聯合會尼羅河鱸的紀錄保持者)走訪了印度南部的卡弗里河。這種魚有巨大的鱗片,(大者如手掌!)並長有肥厚的嘴唇,用來吸食小魚、蝦蟹和石質河底上的其他生物。它還長著堅硬有力的大咽齒,能夠嚼碎魚和蝦蟹甚至大號魚鉤。至於釣餌,威爾遜和戴維森用印度南部的主食 谷粉和成面團,做成球狀釣餌,或用6~8英寸長的魚作活餌掛釣,為了保持釣餌在激流中不被沖走,需用3~6盎司重的大墜,大頭魚的吃食動作很兇勐,不像它的近親鯉魚那樣小心謹慎
⑵ 在印度最好吃什麼魚
這取決於您想品嘗的美食類型。孟加拉魚有不同類型和品種,每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因此,實際上很難挑選最好的。
1.孟加拉國家庭每天煮的魚是瑞(Rohu)。Katla也很常見。該卡特拉付費三通(腹)是食品afficionadoes一個dilicacy。Rui和Katla都來自鯉魚家族。
2.每當由孟加拉家庭完全購買Rui或Katla時,魚頭(Muro)就會被用於各種菜餚。Machher matha diye Moong Dal(帶魚頭的moong dal)是一道菜,可以結束您的食物。但是搶走節目的是Muri Ghonto。一種用炸魚頭製成的菜,以加拉姆咖喱,香料和蝦米煮熟。
8.來到蝦和蝦(Chingri Maachh)。蝦仁可以作為生薑或博拉爾生薑(炸大蝦餃子的汁)或bhaate(蒸)。大蝦有兩種類型。Golda Chingri(Scampi大蝦)和Baagda Chingri(老虎大蝦)。與身體相比,前者的頭更大,而與頭部相比,後者的頭更大。兩種食物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准備以適合孟加拉口味,但是最受歡迎的將是Chingri Malai Curry,這是用椰奶製成的辛辣肉汁。我父親有時會請媽媽做Chingri Maachher Godgodia Jhhol。它是用土豆製成的紅色肉汁,並以孟加拉語Garam Masala作末。
⑶ 新加坡特產
1、肉骨茶
近年來,到新加坡領略東南亞「沙爹文化」,正逐漸成為各地美食族們追求的新時尚。沙爹就是指傳統的馬來串燒羊肉、牛肉和雞肉,容納了東南亞許多國家美食的精華。
⑷ 咖喱魚頭怎麼做
原料:草魚魚頭 1/2個, 秋葵 6條, 茄子 1條 ,大番茄 1個, 紅辣椒 3個。咖哩粉 3大湯匙, 椰奶 1罐,黃姜粉 2小湯匙 ,干香茅 1/2大湯匙, 酸果 2大湯匙, 鹽 1/2小湯匙,白糖 1小湯匙。
製法:( 1)將魚頭洗凈擦乾水份,抹上少許鹽及黃姜粉,油燒熱後,將魚頭放入炸5~10分鍾,撈出前再以大火炸約10秒,撈出,將油瀝干。
(2)將秋葵洗凈去掉頭部,茄子切斜片,大番茄切小塊,紅辣椒去籽後切碎備用。 (3)起油鍋,加入3大湯匙沙拉油,炒香辣椒末及所有調味料,等煮開後加入魚頭、秋葵、茄子片、番茄,煮到熟且入味後,將魚頭撈出,放在湯碗中。
(4)將鍋中的湯汁煮至濃稠,淋在魚頭上即可上桌食用。
⑸ 印度咖喱魚怎麼做好吃,印度咖喱魚的家常做法
原料:鱸魚
配料:青紅椒、洋蔥
調料:咖喱、鹽、味精、干澱粉
製作過程:
第一步:把鱸魚宰殺,去皮、去刺,然後把魚肉切成條狀,用涼水沖洗,把血水和腥味去掉。然後碼上鹽、味精等調料,稍待幾分鍾。 第二步:把青紅椒洗凈切成條狀,洋蔥也切成條,備用。為食街
第三步:把魚段均勻地沾上干澱粉,鍋內放底油,把魚段下鍋炸至金黃色,魚頭和魚尾也要沾干澱粉入鍋炸熟。
第四步:出鍋時比較關鍵,在從鍋內倒出魚段時,同時把青紅椒段、洋蔥段撒在魚段上,用熱油澆上。把魚頭和魚尾仍按魚的形狀擺放。
第五步:咖喱要先過油,撈出固體物,把咖喱油里加入調料,再勾芡成黏稠汁,澆到裝盤的魚段上,此菜即成。
菜品口味:魚段外焦里嫩,魚肉嫩香,有淡淡的咖喱香味。
菜品特色:是藏式做法的水產菜品,而且因為用了西藏香料,所以此魚味道與尋常不同。不過如果您有興趣,完全可以不用藏式香料,只用我們家常的調料,也能做出一道美味又好看,吃著方便的鱸魚來,給新年添道靚菜!
⑹ 新加坡的著名美食是什麼
咖哩魚頭 Curry Fishhead
咖哩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是另一道本土自創的佳餚。先由本地的印度人開創,煮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自創不同的式樣,咖哩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雕魚頭為主,用濃稠的咖哩醬汁燜煮魚頭,一般配白飯吃。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哩湯,香味濃郁、辛辣夠勁!
菜頭粿 Fried Carrot Cake
當地俗稱的「菜頭粿」其實就是炒蘿葡糕。蔡頭粿將處理過的白蘿葡加以蒜與蛋醬,以適中的火候煎炒至金黃色,即是美味可口的炒蘿葡糕,含有蘿葡素,非常有營養。菜頭粿有黑與白兩種,兩者都各具美味和風味,令人難以抉擇。所謂「黑菜頭粿」即是加了黑甜醬翻炒,咸中帶甜,入口即化;若要品嚐原味,那就選擇「白菜頭粿」吧,外脆內軟,香味撲鼻,同樣令人愛不釋口!
羅喏 Rojak
馬來語「Rojak」乃大雜燴的意思。在東南亞各地都可以找到各種因配料不同而風味不一的羅喏。「新加坡版本」的羅惹,主要配料包括蘿葡、黃瓜、豆芽、油條、花生、鳳梨等豐富材料,並拌以獨特風味的蝦醬與碎花生,十分清爽可口。
肉骨茶 Bak Kut Teh
「肉骨茶」,可能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一種茶品名稱,其實,此「茶」非彼「茶」。它是一道享譽南洋的排骨葯材湯。那為何此湯會稱為「茶」呢?
其名稱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一,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因不適應溼熱的氣候,不少人患上了風濕病。人們天天煮葯,卻因忌諱而將葯稱為「茶」。有一次,有個華工偶然將豬骨掉入了「茶罐」,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卻十分香濃,別具風味。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演化,就成為當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其二,早期華人到南洋大部分是三輪車夫或在碼頭區做苦力。當時的中醫師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餐時燉煮排骨食用以增加體力。後來因為此湯太美味,廣受歡迎而流傳開來。
其三,當地人在品嚐此湯時喜歡喝上一杯功夫茶去油膩,因此該湯就名為「肉骨茶」。
無論名稱由來如何,時至今日,肉骨茶已發展成著名的新加坡美食,是當地華人最具特色的早餐。除了以新鮮排骨熬湯,還當然少不了上乘葯材,如當歸、黨參、甘草、枸杞子、白鬍椒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才能使葯材的味道滲入排骨中。肉骨茶具生血、旺血、補氣的功效,可謂男女皆宜的補品。肉骨茶-香料及中葯葯材的風味洋溢,肉質細嫩;吃的時候再配一點甜醬油和辣椒,細嚼慢嚥,加上一碗白米飯,更襯托肉骨茶的濃醇滋味。再沏上一壺好茶,即使是在炎炎夏日,吃得滿頭大汗仍然大呼過癮
⑺ 新加坡美食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西歐人等,因此在新加坡旅行,最大的樂趣就是能遍嘗各國風味。新加坡作為美食者的樂園,名不虛傳。在此可以品嘗世界上的各種美味佳餚。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亞洲各國的名菜都匯集於此;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亞洲美食代表。
當然,新加坡也有它純粹土生土長的菜,這就是由長住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僑,融合中國菜與馬來菜所發展出來的家常菜,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也稱為娘惹(Nyonya)。現在,娘惹更是成為了一種代表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比如由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
菜系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的土生華人女性,由於土生華人是早期馬來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馬來族與華族的烹調特色,從口味方面來說,娘惹食物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 laksa (拉沙),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 mee siam (馬來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見的小吃。
馬來/印度美食
拌冷盤如 rojak、gado gado 都是受歡迎的美食,satay (沙爹)烤肉串則是最受當地人及西方遊客喜愛的食物,一串串腌好的牛肉、羊肉或雞肉在火炭上烤熟後,再沾上花生及椰漿調治而成的沙爹醬,非常美味。雖然馬來西亞和印尼是傳統香料的盛產地,但是並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還有許多清爽的選擇。
中式美食
粵菜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中國菜,以清淡及推陳出新聞名,從簡單的叉燒面到精心製作的上湯魚翅或脆皮乳豬,都令人食慾大增。新加坡的許多餐館在午餐時推出粵式點心,以蒸或炸的點心為特色,彼受歡迎。
除了粵菜,其他有名的中國菜還有北京的填鴨、上海的鱔魚、潮洲鹵鴨、海南雞飯、客家釀豆腐與辛辣的四川菜等,但這部分菜式多半都是隨著大陸留學和交流增多而新近引進的。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西式美食自不可少,無論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氣派豪華的巴黎餐廳,所供應的食物都令人大呼過癮。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嘗到墨西哥、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中東、俄羅斯及美國等國家的佳餚。
推薦菜式
辣椒/黑胡椒蟹
新加坡地處熱帶,據說當地人為了排暑去毒,所吃的各種料理口味自然就偏重麻辣口味。喜歡海鮮與辛辣口味的饕客,肯定不會錯過新加坡最著名的辣椒螃蟹和黑胡椒螃蟹。 辣椒蟹就是將整個的大螃蟹切開,連肉帶殼加上茄汁、辣椒一起拌炒。辛紅濃稠的蕃茄辣椒汁淋在新鮮螃蟹上,光看就覺得可口,讓人忍不住馬上持鰲大嚼。辛甜醬汁和蟹的多汁鮮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嚐,馬上領會了在味蕾間停留不去的鮮甜辣勁!一般也配以傳統麵包或中式煎饅頭,沾著醬汁食用,不僅吃巧,還能吃飽。
黑胡椒蟹集中式的醬油、印度的黑胡椒、馬來的小辣椒與西式的牛油於一體,才造就出了這另類「沖鼻」的獨特味道來。黑胡椒香料滲人肉里,不僅蟹肉寶納濃純甘甜的醬汁,連殼外也熏染上一股微焦辛嗆的黑胡椒香味。吃黑胡椒螃蟹,不但能飽嚐肥腴多汁的蟹肉,也會被黑胡椒的辛辣刺得呼呼直喘,感官享受是絕對立體的。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海蟹個頭特別大,一個蟹腳就有兩根手指般粗,蟹殼厚而脆,用蟹鉗一夾,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只見紅汁從嫩白的蟹肉中濺出,引得你開懷大吃。這里的海蟹肉質非常細膩,鮮美無比。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一道准「國菜」。雞肉鮮美嫩滑、米飯芳香撲鼻、配以雞湯、切片的黃瓜和辣椒醬一起食用,妙不可言。極其簡單,卻美味無比,堪稱一絕。海南雞飯的製作方法特別講究,將全雞用水煮至嫩熟,切塊,裝盤,灑上芝麻油與醬油;飯也是用雞湯和雞油一起蒸煮的,所以特別香滑可口;再蘸點黑醬油、蒜末或一種特製的酸辣辣椒醬吃,口感棒極。海南雞飯的雞肉絕對不能全熟。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 海南雞飯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海南移民帶到新加坡的,卻意外地大受當地人歡迎。最初的海南雞飯就是白飯配上雞肉和姜茸,後經過不斷演化,現在還有粵式雞飯和馬來雞飯等口味。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女兒還特地搭飛機去新加坡品嘗,所以別小看這一小碗米飯,它可有「總統雞飯」之稱呢!更難怪會有那麼多的華人明星對它情有獨鍾,據說劉德華還經常專程去新加坡,到文華酒店去吃海南雞飯。
肉骨茶
這道美食用葯材、大蒜和香料,加上豬肉骨烹煮而成,食用時配以米飯和辣椒黑醬油。它是大眾的早餐和夜宵。去新加坡,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肉骨茶,應該去唐人街牛車水的大排擋。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鮮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吃完一大碗肉骨,接著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極小,泡的是很濃微帶苦味的普洱茶,而喝起來卻是滋味濃醇,馨香入肺。 肉骨茶對新加坡的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間接影響到新加坡其它招牌美食的烹凋。在新加坡吃完「海南雞飯」、「潮州粥」、「咖哩魚頭」、「沙爹」後,總會上一盅熱乎乎的潮州茶。甚至,在上菜前喝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程序。
叻沙
娘惹飲食文化繼承了中國菜的傳統,又具有馬來風味,賣相和味道奇佳。叻沙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美食,也是到新加坡必嚐的小吃之一。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頭是以咖哩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咸、辣兼而有之,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細白的粗米粉,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濃辣的口味極具挑戰性。淺嚐一口,似乎耳朵里都噴出火來,味蕾完全被濃郁糾結的鮮味、辣味、咖哩味所侵佔;吃第二口,味道又好像跟先前的略為不同,好像變得更好吃了!再吃第三口……第四口……彷佛有一種魔力,讓人顧不得辛辣,只想唏哩呼嚕地把整碗叻沙一口氣吃完。
咖喱魚頭
咖哩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是另一道本土自創的佳餚。先由本地的印度人開創,煮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自創不同的式樣,咖哩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又為華人最愛,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自創的印度佳餚。這道菜最早由新加坡的印度人開創,原本只是做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郁、辛辣夠勁。然而,辣雖辣,卻異常順口,其中還跳躍著赤道陽光般亮晃晃的多重香料滋味。用香酥的烤餅滿沾著湯汁送入口中,只覺口感飽滿,令你五臟六腑彷彿跟著味蕾一起震懾醒覺過來,真是既刺激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