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產生在哪裡
印度河和恆河流經的區域先後產生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成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南部沿東西海岸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和西高止、兩條山脈。
B. 印度把什麼宗教作為國教這種宗教把哪種動物奉為神靈
印度教~,奉神牛~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羅門教,淵源於公元前2000年產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義有種姓制度、因果報應、人生輪回和非暴力之說,主張禁慾和苦行。主要經典有四部吠陀,還有《梵書》、《奧義書》、《往世書》、《摩奴法典》等。
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相信眾多神靈,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他們崇拜樹,認為樹是生命的象徵;崇拜石,認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認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們還崇拜母牛,認為它是女神和豐產的象徵。
重來世、輕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寓於軀體之中,軀體是短暫的,要滅亡的,而靈魂是不滅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個環節,個人的努力不能改變今世,卻能改變來世。印度教主張人們重視心靈的修行,這主要通過修煉一種名為「瑜伽」的功法來實現。
印度瑜伽:在印度旅行,常會在寺院,鄉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見到潛心苦修的瑜伽師。他們全身赤裸,雙目微閉盤膝靜默,口中發出一陣陣玄妙的聲音,他們有的端坐靜思,好像整個世界與他們無關,有的則做各種匪夷所思的動作,其動作多達1000多種以上,如參照鷹、魚、青蛙的動物動作、參照樹、蓮花的植物動作,甚至有的動作是回到母親懷中的胚胎狀態,頭下腳上、曲身蜷體。印度報刊和電視常常報道瑜伽師修煉的消息,使人驚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數天甚至幾個月而安然無恙。電視台對瑜伽師進行現場采訪,使人們對這些難於置信的現象不得不承認。現代醫學也證明了,瑜伽確實有一定的治病強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於印度教,主張靠凈心修煉,獲得解脫,認為存在著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絕對靜止的狀態,在這樣的靜止狀態下,個人靈魂可以與絕對者合一這樣的修行叫瑜伽。通過修煉瑜伽,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今天,瑜伽幾乎成了印度的一門國學,研究、修煉的人無以數計,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將瑜伽列為全國各級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必修課,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瑜伽中心,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瑜伽師。現在,瑜伽還流傳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國氣功,成為全世界許多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強身養性的鍛煉方法。
聖山聖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莊、深山水涯邊,常可看見滿面風霜,披著一根拐杖和一個化緣的缽,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著心目中的聖地跋涉,印度教主要聖地是恆河支流的發源地巴吉拉蒂,曼達基尼、阿拉克南達,而瓦臘納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牛被印度教奉為神靈,這與一個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關。故事說:古時候,印度有一個仁慈的國王。一天,他看見一隻獅子要吃一頭母牛,他當時沒有任何辦法來制止,只好對獅子說:「牛是國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國王自願用自己的身體代替牛給獅子吃。從此,牛在印度成為了人人保護的動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人們說,印度是牛的天堂,這一點也不過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級公路上,到處可以看到悠閑自得的牛,它們根本不管紅燈還是綠燈,願去哪裡就去哪裡,交通警察視而不見,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隨地卧倒不動,閉目養神,哪怕這里是擁擠的交通路口和繁華鬧市。司機遇到擋路的牛,便會停下車,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車趕,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開。牛肚子餓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攤,水果店要東西吃,吃夠了就揚長而去,連招呼也不打,人們叫它們是「不帶錢包的顧客」。這些不呆在飼養場里而在街上游盪的牛叫神牛,它們是被人買去還願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興旺的象徵,傳說中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坐騎南提就是一隻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對牛非常敬仰。他們愛牛、敬牛、拜牛,絕對不吃牛肉,不用牛皮製品。印度憲法規定,對神牛要加以保護,有的聯邦還頒布不準屠宰健壯牛的禁令。
印度人對牛的保護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實際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話,叫做「娘生我,牛養我」。目前,印度有3億頭牛,牛不但助人耕耘、運輸,它的奶還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全印度每年牛奶產量高達3000多萬噸,不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長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飯、喝的飲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會問題,特別是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之後,由於教規不同,伊斯蘭教徒吃牛肉,他們拒絕執行聯邦的不準屠宰的禁令。在孟買市,市政府本來規定禁止殺牛的,但是由於非印度教徒的反對,每年還是要宰殺10萬頭牛。為了牛的問題,印度教徒常與其他教派發生沖突,1979年4月,印度教聖人、84歲的維諾巴·巴維為了拯救「神牛」而專門進行了一場絕食斗爭。
印度教種姓制度:印度教有個殘酷的種姓制度,它已幾千年的歷史。當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貴族)翻過喜馬拉雅山來到印度,非常鄙視當地的黑皮膚土著,稱他們為達塞人,即奴隸。雅利安人不許自己的子女與達塞人結婚,並漸漸發展為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它將人分為四個等級,高低貴賤不同,各種姓間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這四個種姓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按照印度教傳說,創造萬物的大神從頭部生出婆羅門,從臂膀生出剎帝利,從腹部和腳底分別生出吠舍和首陀羅。一個人的種姓生來就決定,世代相傳,就連他們的職業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輕易更改,就像電影《流浪者》里所說的「法官的兒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兒子就是小偷」一樣。這樣,一個人種姓出身決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及家庭生活。
四個種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階層。第二是剎帝利,是統治者及士兵階層。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羅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不同種姓的人,不相接觸。婆羅門認為自己最聖潔,深得上天寵愛。如果他與低賤的人接觸了,他回家後要馬上洗澡,或者去恆河沐浴,以滌除「污垢」。不同種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卻不行。
除了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觸的賤民」,人們又叫他們「哈里真」,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只能做掃地、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等工作。賤民不得與高種姓人共住一村,共飲一井水,甚至他們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種姓人的身上。
種姓制度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論是莫卧兒王朝的穆斯林軍事力量,還是英國300年的殖民,甚至聖雄甘地的偉大號召力,都未能動搖種姓制度。有的婆羅門雖然家境破落,被迫給別人當傭人,看孩子、做飯,但也絕不會給別人家打掃廁所,以保持「高貴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強求。而今日的 「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卻仍然比登山還難。近年,「賤民」們為了擺脫受歧視的舉動,多次舉行暴力抗議,也為進入現代化的印度多少帶來一些動盪。
C. 奧里薩邦的名勝古跡
自公元前2000年綿延至今有文獻可考的歷史中,毫無疑問地,是奧里薩邦境內星羅棋布地遍布著的古代遺跡。從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到雄偉壯麗的林迦拉賈神廟和札格納特廟,從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到雕刻精美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和其它類似廟宇。在拉特納吉里、拉利塔吉里、烏代基里和其它地方發掘的各類考古發現,說明奧里薩還受到佛教的影響。肯達基里和烏代基里以及其它地方的那些石鑿洞穴表明耆那教也在奧里薩留下了它的影響。
布巴內斯瓦爾
奧里薩邦首府——布巴內斯瓦爾,廣泛地被人們認為是「印度的神廟城市」。這里是印度教一個十分重要的朝聖中心。這座曾經自豪地擁有2000多座神廟的古老城市,如今仍有數百座神廟點綴其間。正是在布巴內斯瓦爾這里,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奧里薩神廟的建築風格從其初期逐步發展成熟,最終達到頂峰。如今,新的布巴內斯瓦爾城以其現代化的建築完美地烘托出其悠久的歷史氛圍。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公元650年)是如今仍舊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最古老的神廟。雖然這座神廟在1903年被修繕過,繼之又對其內部密室頂部作了一些改變,但其結構卻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形式。這座小小的神廟顯示出奧里薩神廟最初發展階段的兩個主要建築因素:蜂窩狀塔(通常被人們叫做玖勒)和塔前的門廊(通常被人們叫做迦格莫罕)。這座塔的塔檐層層疊疊地向上堆積成尖頂,塔檐角為蓮花狀。塔身的每一面在中央都有隆起的一條「脊」,像是一條自下向上逐漸尖細的「翼肋」匯集到塔頂。塔的門廊成矩形,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石材板。光線通過天窗、門洞和鏤空的窗格射入內部。盡管這是一座濕婆神廟,但也是毗濕奴和雷雨神因陀羅、太陽神蘇里耶和閻魔的象徵,同時還是七位母親女神的象徵。在南邊的牆上,是卡爾迪克耶(濕婆諸多兒子中的一個)騎在孔雀上的一幅精美的肖像。大多數的雕刻都裝飾在內部的含糊不清的馬蹄形石質「框」中。這些雕刻都和佛教早期的石頭僧院有關,就像不同的神的象徵一樣,它們說明了印度神性的相互滲透性。
林迦拉賈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林迦拉賈神廟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是這里的象徵性建築。林迦拉賈神廟的塔的高度超過180英尺。神廟上的許多雕刻描畫的是正在進行宗教活動或者是拿著樂器正在演奏的一組組人群。建於11世紀的這座神廟的現存主體結構,被認為是建造在7世紀的早期石廟遺址之上,在現存的神廟建築中似乎就可以看到那座早期石廟的一些殘存結構。林迦拉賈神廟是人們膜拜神的地方。在這座巨大無比的林迦拉賈神廟建築群中,有150座神龕,它們都十分引人入勝。
穆克泰西瓦爾神廟
小巧而雅緻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公元950年)經常被人們稱作是「奧里薩建築藝術的微型珍寶」。這座神廟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神廟建築藝術羯陵伽學派早期和晚期之間的過渡點。在神廟的外牆上裝飾有許多雕刻,表現了神的各種變化。這些神龕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的形象,以及濕婆派(印度教)的形象。這顯示了奧里薩宗教的深厚包容性。穆克泰西瓦爾神廟的「韜拉納」(拱形門道)值得特別注意。它的雕刻極其精美,包括那些渦卷形雕刻、優美的女性形象、猴子和孔雀,以及大量精美和可愛的裝飾性細部。在神廟的東邊,有一個聖水池,在西南角上,有一口井,據說井水可以解決生育問題。
拉賈拉尼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拉賈拉尼神廟,坐落在一片開闊的稻田裡,顯得十分典雅。整座神廟是用紅黃色砂岩建成的,在當地,人們管這叫拉賈拉尼。這座神廟的迦格莫罕(門廊)曾經塌陷,後於1903年重建,風格簡朴。而神塔卻驚人的華麗,並且因其簇生於主塔的眾多小塔所表達的審美觀而著名。神廟的雕刻形象既優雅又活潑可愛,尤其是那些美麗的女性形象,她們有的表現出愛戀嬉戲,有的懷抱著孩子,有的正在照鏡子或正在逗弄寵物鳥。在塔的入口門道拐角處的突出部,可以看見著名的「八方守護神」。從左手開始順時針方向,他們依次是:因陀羅(東方,吠陀諸神之王)、阿耆尼(東南,吠陀火神)、閻魔(南方,死神)、旎隸迪(西南,苦難神)、伐樓拿(西方,吠陀海神)、伐由(西北,風神)、庫柏拉(北方,財富之神,在這里是心願樹)和伊沙拿(東北方,濕婆的化身之一)。
達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石窟
在布巴內斯瓦爾以西7公里的地方有兩座小山,肯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這里是奧里薩歷史的重要紀念碑。這兩座小山的岩石上有許多雕鑿出來的洞穴,這些洞穴形成一層層的古老的居室,耆那教的苦修者就居住在裡面。這些洞穴是喀羅吠剌王建造的,可能開始於公元前1世紀。烏達亞吉里的18座石窟包括著名的訶提袞帕(象窟)和銘文。訶提袞帕銘文提供了喀羅吠剌王的武功和那一時期的社會狀況。銘文提到喀羅吠剌王的皇城有門堡、洗浴池和飲水池,還有正式的音樂舞蹈演出。
著名的拉尼袞帕(王後窟)也位於烏達亞吉里,分上下兩層,有一個大院子,還有雕刻精美的中楣。那些雕刻展示的是廣為人知的神話、歷史場景和宗教儀式以及許多舞者。其風格十分成熟,非常典雅和生動。象頭神窟是獨立的,有一條小路從拉尼袞帕通向那裡,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個窟保存較好。
所有的洞窟都不大,順著岩石的走勢開鑿而成。洞窟之間滿布著動物、人和神的形象,這些雕刻顯示了早期階段奧里薩藝術家的喜好,展示出強烈的、活潑的民間元素。
幬里
從布巴內斯瓦爾向南8公里,達亞河邊的幬里山丘頂部,岩石露出地表。就是在這里,據說阿育王完成了從征服者到佛教徒的轉變。在這座小山腳下,人們可以看到石刻阿育王詔書和公元前260年用一塊巨大岩石雕鑿出來的大象的前部。幬里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由於70年代初期在這里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通常被人們稱作祥地 堵波。1972年重建的古老的達瓦萊希沃爾神廟也位於這座山頂。
西素帕勒格勒赫
距離布巴內斯瓦爾的林迦拉賈神廟只有2公里的地方是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紀的這些遺址,顯示了即便是在那麼久遠的年代,這里就已經有了防禦堅固的城市,並且證實了奧里薩文明有著非常古老的根基。
黑拉普爾
黑拉普爾有一座11世紀的64個女瑜伽修行者的無頂廟宇。這座廟宇在奧里薩邦位居第二,是印度四座這樣獨特的廟宇中的一座。
普里
普里是印度著名的四大宗教中心之一,被認為是札格納特神的居所。根據傳說,普里曾經一度是座森林繁茂的小山,薩巴拉斯人居住在這里(屬於原始南方語系的前雅利安和達羅毗荼部族)。普里的陽光沙灘是世界上最好的沙灘之一。
札格納特神廟
位於普里的札格納特(宇宙之神)神廟是印度最神聖的朝聖地之一。人們認為它是神的位於北南東西四方的居所之一。現存的神廟建於12世紀,代替了被認為建於10世紀的主體結構。高214英尺(65公尺)神廟的塔尖俯瞰著周圍的鄉村。這種視覺上的優勢成為一種象徵:這座神廟統治著普里城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座巨大神廟整體建築的每一邊長度為650英尺,被一道20英尺高的牆包圍著。在那道牆裡面就是一座城市。這里有6,000名神廟僕人,一座神廟廚房,每天向10,000人提供飯食(在節日里超過25,000人),和一位奧里薩宗教生活中心的主神。札格納特神廟真正是世界上一個獨一無二的公共機構。
直到前不久,幾乎整座廟宇還都塗著白灰,有時被外國水手稱作「白塔」。這樣一座重要的廟宇卻有著樸素的外觀,這使得學者們迷惑不解,因為奧里薩的廟宇通常都裝潢華麗。1975年考古學家們發現,塗上的那層白灰是一層用以保護裝飾華麗的雕像的保護層。它的下面是十分華麗的裝飾性雕刻。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
這座廟宇庄嚴地屹立在孟加拉灣廣闊的沙原上,代表那一時代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工藝,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將其描述為:「人的語言被石的語言擊敗」。這個奉獻給太陽神的13世紀的建築奇跡宏偉壯麗,它那巨大的面積,以及描繪出生活的各種變化節律的輝煌雕塑的和諧一致,皆享有盛譽。
這座廟又被稱作「黑塔」,它默默地見證著奧里薩的建築達到巔峰的時代。著名印度學家和藝術史家E·B·哈維爾在提到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時描述道:「即使是氣勢恢宏的古希臘時代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在優美的動感和立體感方面也無法超越這些印度的阿基里斯;而與那些雄偉壯觀的馬匹所顯示出的巨大力量與勃勃生機相比,韋羅基奧在威尼斯的那些名作便不值一提。」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廟是由恆伽國王那羅僧訶修建的。整座廟宇被設計成豪華壯觀的戰車形狀,車身下設有24隻裝飾極其精美的巨輪,由7匹強健的駿馬駕馭,令人聯想到這座廟宇就是一輛太陽神的戰車。科納拉克駿馬代表戒律、力量和發展。在建築方面,該廟由一座聖殿構成。聖殿上有一個曲線窗花格的尖頂,現已缺損,還有一座門廊。其特點是金字塔形的頂部,它充分顯示了羯陵伽建築風格,包括所有引人注目的細部。門廊前部是一座雕刻裝飾的舞廳。盡管主殿已成廢墟,但舞廳和觀眾廳還是完整無損。
據說那羅僧訶國王將12年的稅收都用於建築該廟,經過1,200名建築師和能工巧匠的不懈工作才將其完成。建廟時使用了3種石料:紅土石、肯多利石和黑綠泥石。紅土石用於地基,肯多利石用於廟牆和其上的雕像,而黑綠泥石用於門側柱和太陽神像。
裝飾廟宇的雕像種類繁多,例如既有行進中的軍隊和器樂伴奏的舞會等場面,又有眾神、鳥獸、花卉圖案以及其它各種雕塑。廟中布滿表現性愛的形象,帶來了審美愉悅和崇高神聖感的完美結合。廟宇的三個側面有太陽神鵰像,即獅面象身獸、大象和馬匹的雕像,它們使整座廟宇的景觀更加美不勝收。
印度考古局建立了一個太陽廟博物館,展出許多這座廟宇所珍藏的雕像。
科納拉克坐落在木麻黃種植園充滿神秘魅力的自然環境中,與布巴內斯瓦爾和普里一起,構成了奧里薩寺廟建築的最佳金三角組合。科納拉克海灘擁有壯麗的日落景觀,令旅遊者目迷心醉。從陽光照耀的海灘到這座建築奇觀,科納拉克有許多景點可供游覽。
喀塔克
喀塔克為奧里薩邦的前首府,是該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該市位於北部的默哈訥迪河與南部的卡塔喬迪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的頂端。拉特納吉里—烏達亞吉里—拉利塔吉里景區與喀塔克毗鄰。
拉特納吉里
拉特納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比魯巴河谷,是著名的佛學中心。與該村相鄰的那座同名的小山中有著豐富的佛教古跡。經過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拉特納吉里至少從笈多王朝國王那羅僧訶·笈多統治時期(公元6世紀前半葉)就已成為佛教中心。
最初,這是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中心。在公元8-9世紀期間,它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佛教密宗或曰金剛乘藝術和哲學中心。據認為,拉特納吉里大學對公元10世紀密教時輪乘的興起發揮過重要作用。拉特納吉里大學是昔日三所古老的佛教大學之一。當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於公元639年訪問這所大學時,它成為主要的佛教中心至少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拉特納吉里宏偉的佛教遺址上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它設有美麗的大門、內殿,內有巨型佛像的聖殿,以及大量的佛教雕像。當地還有一座小些的寺廟,內設一座石殿,幾處磚龕,還有一座大佛塔,四周環繞著許多小佛塔。
烏達亞吉里
烏達亞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是奧里薩最大的佛教景區。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寺廟古時的名稱為摩塔婆大寺,遂使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公元7世紀到12世紀是這里的佛教繁榮時期。考古發掘還發現了一座磚寺,內有大量佛教雕像。整個發掘現場位於一座大山的山麓,這座山便成為它的庄嚴背景。烏達亞吉里的這些考古遺址包括一座磚塔,兩座磚寺,一個帶有銘文的美麗的樓梯石井,以及位於後山頂上的石刻雕像。發掘出的以及正在發掘的大量雕像,均屬於佛教的萬神殿,由眾菩薩像和眾禪那佛像構成。雖然該地緊鄰拉特納吉里(大約相距5公里),烏達亞吉里卻沒有多少金剛乘的雕像。
拉利塔吉里
拉利塔吉里雖然最近才發掘出來,卻是此地最早盛行佛教的地方,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世紀。這里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和神廟山遺址,一座小山頂上分布有幾座佛塔和一座經過改良的石塔。
阿馬拉瓦蒂和那伽爾朱納康達
這兩個地方都是佛教遺址。在阿馬拉瓦蒂,在薩陀伐訶那王朝時期產生影響的佛教遺跡包括不少宏偉的雕刻、神廟、廟宇、壁畫和鑲板。在那伽爾朱納康達,發掘出的佛教遺跡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紀。
奧里薩邦海灘
奧里薩邦綿長的濱海區擁有全世界最美的白色沙灘。浦那海灘是無數朝拜者的主要集合地,使這里成為印度主要宗教聖地海灘點之一。海灘度假村昌迪普爾是深受海灘熱愛者喜愛的另一個海濱度假勝地。古海港海上高帕爾普爾景色秀美,未經污染,遊客們游覽奧里薩邦海灘時不容錯過。
1、海上高帕爾普爾 - 海上和水上運動愛好者的至愛,有金色海灘,是游泳或閑逛的理想地點。
2、昌迪普爾海灘- 著名的海灘度假區,有獨特的海灘,海水在低潮時退卻5公里。
3、科納克(Konark)海灘- 世界著名景點,最精緻的太陽神殿所在地。
4、帕拉蒂勃海灘- 印度重要的商業活動海港,有美麗的大海和常青的森林,這里是瑪哈納迪一個巨大的河口,遍布島嶼和溪流,適合潛水,以巴拉戴瓦神殿遺址聞名。
5、浦那海灘- 奧里薩邦金山角三大景點之一,印度四大聖地之一。海灘位於孟加拉灣海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灘之一。
6、巴裏海(Balighai)海灘- 四周常綠喬木環繞抱,氛圍寧靜,設有海龜研究中心。
7、塔拉薩里(Talasari) - 海灘距離迪喀(位於西孟加拉邦)8公里,是塔拉薩里最安靜的海灘。
考古發現
2500年古城現身印度奧里薩邦
2008年02月15日考古學家宣布,他們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發掘出了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稱,這座古城的規模比雅典古城還要大。
這座古城遺址位於奧里薩邦的布巴內什瓦爾附近。古城名為「西蘇帕爾加爾」,早在60年前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發掘工作一度中斷直到2001年才得以繼續。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殘留的建築結構以及不少手工藝品,包括一些陶制的器皿和裝飾品的碎片等。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推測,「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建立於公元前三世紀初期,最終於公元四世紀中期消亡。這座古城有四條通道,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規劃,能夠容納2萬居民,這比能容納1萬居民的希臘雅典古城的規模要宏大得多。考古學家表示,「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城市之一。這個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印度奧里薩邦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繁榮的文明。
D. 各宗教的聖城都是哪裡
猶太教,基督教:耶路撒冷作為二者共同的聖地。
伊斯蘭教:第一聖地為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為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全世界穆斯蘭朝拜的中心。第二聖地為麥地那,第三為耶路撒冷。
佛教的聖地有:佛陀的出生地尼泊爾的藍毗尼園。佛陀成佛的聖地印度的菩提伽耶城。以及佛陀涅槃的地點,拘屍那城。
印度教的聖地有:北印度的貝勒那斯等。
E. 印度和佛教的發源地在哪裡
佛教教祖——本姓喬答摩,名悉達多,尊稱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能者。誕生於公元前565年,古印度,迦毗羅衛小國。國王凈飯王的兒子,王後名摩訶摩耶為母。釋迦牟尼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屍體火化後分埋八個地區、國家並建塔紀念,佛教徒承認自己信的主子沒復活。
母摩耶夫人在太子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並且相貌英偉。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面對人類的生老病死的苦難以及社會上殘酷無情,人生的無常,於是產生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19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放棄太子身份與家庭,拋妻棄子、夜出宮門離家出走出家修道了。後世佛教徒尊奉他為佛教教主,並且尊稱他「世尊」、「如來佛」、「釋迦牟尼」、「佛祖」等稱呼。
事實印度早就有「佛」之稱謂,釋迦牟尼還是兒童時,有次跟著「燃燈佛」出門,看見地上泥濘不堪,就脫下衣服蓋在地上,請師父踩在上面行走。「燃燈佛」看這孩子「孺子可教」,就說:「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當時「成佛修身」這種思想社會上已形成思潮,只是沒有一個人敢於出頭露面。釋迦牟尼在「佛」的老師「燃燈佛」的啟迪下堅定了決心,實現了「釋迦文如來」。
實際上迷信最多的佛教發源地印度沒有把佛教當國教,選用世界尚還無影響力的、教徒已佔世界人口的12.94%的「印度教」為國教。因為佛教悟性量的減少、人造性的增多,佛教徒僅佔世界人口的6.02%,基本還靠人口大國的中國。在印度本土已近消亡,即將會退出世界三大宗教名單。
釋迦牟尼圓寂後,印度信徒們對他理論的理解分歧太大。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公開爭論一天也沒停過。最後向南部亞洲和東部山區退卻,卻被較小較落後的泰國和我國的西藏地區作為寶貝接納了它,開始了在中國的長枝發葉。
印度佛教能在中國立足,打開場面,可說全都是靠著中國皇帝們的力量。僧侶寺廟都是剝削了萬千老百姓的血汗錢所成的,如當時的僧侶稍有一點「慈悲心」,才不會為自己打算,慫恿皇帝去挪用國庫──老百姓的錢,去為佛教做這做那了。
尤其是南北朝梁武帝(502年──549年),他從慧約受戒尊崇佛教,做了佛教徒,去佛寺打掃,為和尚們洗衣服,成了「三寶之奴」,自皇太子以至於文武百官及一般人民,共有48,000人受戒做了佛教徒(519年4月8日),梁武帝被後世稱為皇帝菩薩,確實為中國佛教做了大事業。但這位虔誠的佛教護法,最後竟被軟禁,困在台城活活餓死,到86歲時還不得好死。
《佛學類編》下冊第26頁,佛教徒卓忠振問:「…又梁武帝一生奉佛,竟至國破家亡,橫死侯景之手,未免為佛教中之重大缺憾!」
釋迦牟尼死後,經數百年來被人的神化,伴隨佛教造神運動,佛國往生思想形成,阿彌陀佛的新佛教信仰形式,這種形式後來在中國得到多樣式發展;從最初無神心理學自律、修行,發展、修改,演化為多神多靈崇拜;轉拜神為拜人、直到現今變拜活人為佛,一眼看見的已全是泥塑木雕人手所造的,完全失去無形的靈性。使佛教完全變了味、歪曲了立教者的本意、誤導了不知情的世人、也害了立教者本人。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人能造的嗎?
據佛家《悲華經》的記載, 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凈念的第一太子,名不眴。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因受基督教聖母馬利亞懷抱聖嬰兒耶穌的聖像影響,於18世紀,轉輪聖王無凈念的太子觀世音成了「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就多是女相了。至今成了掙錢「經營」的一個好項目,也確鑿引來了祈求得子的許多婦女的崇拜,增加了寺廟的收入。你若告訴那些拜它們的人說:這是王子、是男的,恐怕那些拜佛的老太太會聯合起來罵你「傻瓜」。
你知道聰穎過人的古人為讓聰明的兒孫不掉進迷信里,給你相信的迷信取的名字明白告訴你的真信息嗎?
「佛」仍「人」字旁加個「弗」── 人走了就沒有的意思。
相比較全球而言,只有落後不發達的地區──東亞東南亞才有佛教。稍進步的國家決不會有佛教。要不是有美國,日本韓國也發展不起來。香港發展起來了,是因為英國。印度的崛起也是因 為他拋棄了佛教,並且受英國影響頗深。看看那些堅信佛教的國家或民族,無一不是又亂又落後的欠缺文明。
你知道真正的高僧信什麼嗎?
但是真正的高僧不信釋迦牟尼,只有不知情的下層人會去無知地去化錢拜人手造的泥塑木雕。
據《印度日報》報導,西藏寺院遙視功能的幾個高僧預測2012年地球有難,那時一件卓越的事件將會發生,超自然的神(上帝)力量將干預,有地球以外的力量在觀察著我們走的每一步,在2012年他們將出面並拯救世界不會被毀壞。世界將不會自我毀滅於此時。我們相互之間事實上存在聯系並都是上帝的一部份。
據遙視僧人們說,我們的地球是被上帝保佑的,並一直被從各種各樣不斷的危險中拯救出來,我們只是不知道而已。我們將意識到外力是如何拯救我們的。
就按人類邏輯,找信仰總要對自身有一點益處。就得從現今的四大宗教信仰去查看他們歷史背景,知道真相;
四大宗教三個教祖都是有墳墓的,都是和你一樣會死,《說文解字》雲:「人所歸為鬼。」即死後的人在陰間做鬼。釋迦牟尼骨頭還分八個地區埋葬著。而考古發現,的確有一個教祖墳是空的一直到今天。而且人極力想找出這人的墳墓,反而挖出同朝人墓中的文字記錄,讓考古發現這位真的是三天復活,四十天升天的證據。
20世紀50年代人類才發現「外星人沒有生殖器官,難以判斷男女」,可是《聖經》確實就已經清清楚楚地記著,耶穌關於復活的事對門徒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象天上的使者一樣」。
天上的使者是誰? 不就是人們號稱的「外星人」嗎。事實人們細而想想,究竟稱呼他們「外星人」還是「天上的使者」准確呢? 就按人間的邏輯推理,也應該稱他們「天上的使者」更恰當,因為他們不像人,也不是人。
因為《聖經》中明白地告訴了人類:……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所以復活後即是不死的,顯然人是會死才要生殖繁延後代,不會死還要生殖後代嗎?
來自《新華網》的信息說:「2004年,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正以每小時近5萬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飛來,據預測,它會在那一天非常接近地球。對此,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密切觀察著太空中的小行星。」高科技可使人提前為未來的災難預警做准備。
近年來被抄得火熱的「2012年」主題,早在3000年前就暗藏在《聖經》里。《聖經密碼》第171頁說:猶太5772年(公元2012年)密寫在地球毀滅下方;彗星將撞擊地球。也有一段話說慘劇會被阻止、會被阻擋;將會被擊碎、趕走、我會把它撕成碎片。
F. 印度首都為何選在那裡
印度前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身為印度第三大城市的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跡,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新德里位於德里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
印度教朝聖之地,朝聖之地在歷史上一般都是經濟文化中心!然後新德里加上一點運氣就被選中了。
G. 恆河在哪裡
恆河,位於南亞恆河平原中部。
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為南亞大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7)印度教的中心在哪裡擴展閱讀:
恆河的流域情況:
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m。
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
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km2,地勢低平,海拔僅10m。
這里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km,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H. 為什麼說岡仁波齊山是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齊山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如此神山,千百年來朝聖者不絕。千百年來朝聖的人們風雨兼程,艱難跋涉前往轉山。他們認為,一生中只要到神山朝聖一次就算完成一件重要的善功。
朝聖岡仁波齊,也是世界上最富挑戰的朝聖。
岡仁波齊山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且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8)印度教的中心在哪裡擴展閱讀
作為佛教和印度教共同的聖山,印度人對聖山岡仁波齊及聖湖瑪旁雍錯的朝聖沒有停止過。即便在中印發生沖突後,與中印東部有爭議領土接近的乃堆拉山口因戰略地位敏感而長久沉寂,但印度人仍然通過西藏與印度北安恰爾邦的里普列克山口,途經海拔58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帶,花20多天時間到達岡仁波齊。
2006年,中印兩國決定重啟乃堆拉山口邊境貿易。邊民可在邊境貿易通道之間往來,但必須當天返回,因此還不能為印度人提供朝聖線路。而今,中國決定向印度香客開放新的朝聖線路,不僅把朝聖之路縮短到8至10天左右,而且印度年老者和身體較差的香客也將有機會前往聖地,實現朝聖夙願。
I.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個大陸,也是一個半島。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脈的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斯山為屏障,而與大陸的我國西藏、西康、雲南接壤,又與西北方的阿富汗及東南方的緬甸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著保克海峽,與錫蘭相望,錫蘭之南即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陸,向南看,是半島。南端尖突,北部廣闊,形成一個大三角形。
地理 現在,從東到西,闊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從南到北,長則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線長達三千英里,面積之大幾佔全球十五分之一,與全部歐洲(除蘇聯部分)相等。原來,西起東經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邊境,東迄阿薩密東部之東經九十三度,寬占經度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爾北端之北緯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錫蘭島中部之北緯七度附近,長占緯度亦約三十一度。以北緯二十五度稍北,為全區的最寬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故其大部屬熱帶,小部屬溫帶。
印度的地域,現可分為三大地區。
(一)喜馬拉雅山及其關隘地區:北起阿富汗,東至阿薩密省。西部則關隘甚多。而以基爾及(Cilgit)與白夏瓦(Peshawar)最富 軍事 價值,因其與中國、蘇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關隘,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稱世外桃源,可是歷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過此等關隘而來。
(二)印度河及恆河流域地區:由印度河及恆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馬拉雅山,長約二千英里,闊約二百英里。這便是印度文化的發祥地帶,又可分為二區:①以西方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語而來。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來,泛稱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僅用於稱呼印度河流域,終於成了全印度的名稱。②東南方恆河為中心的平原,恆河發源於雪山,途中集無數支流,灌溉兩岸廣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灣為出口。
恆河最大的支流是閻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薩特雷池河(Sutlej)之間的區域即拘羅(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地,婆羅門所稱的中國(Madhyadesa),便是指的這一區域,故又被稱為婆羅門國(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稱的中國,乃是指的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恆河以南,又可分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頻闔耶山、及薩婆羅山,達印度洋,擁有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之間一帶地區。②利於耕種的東部海岸地區。③利於 工商 的東西部海岸地區。④現代國防上極有價值的半島極南地區。
人種若詳細分別,印度種族約有數百,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發掘,看出在五千年前,這里已發展了人口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巴比倫遠高。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跡,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Veddas):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狀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南端,專門研究此種人的學者,都稱之為「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發多而卷,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時代,據古偷維得爾(Grunwedel)說,是西紀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紀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紀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荼人,將一部收為奴隸,一部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於西紀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為世界之冠。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為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 語文 。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為了統一方言的標准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復興,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大本與雅語相近,中國即稱之為梵語。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眾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即成為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復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於闐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餘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三種,今之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信仰沖突而流血,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語:通觀印度的 歷史 ,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系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__,在古代本相沖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間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及木村合著
四吠陀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乃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為西紀前一千年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沙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為婆羅門僧侶於酒祭時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與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的祭詞。
(四)阿闥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聖歌。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為控制神鬼之法,僅少數為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①吠陀天啟主義,②祭祀萬能主義,③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因藉神職的權威而唱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祗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為:一 兒童 教養期,二結婚與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潛修期)。
(二)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為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為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余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為第三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達祭羅維荼人,是奴隸、是賤民。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故稱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婆羅門族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為頓悟法;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稱之為漸證法。
神的信仰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贊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又顯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對於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丘比特,同為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為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為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對於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此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奧義書、即於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系指羅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戰詩(TheMahabha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惟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三)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註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註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三大聖書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闥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Brahmana)則為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於祭典的事項,一一附於因緣、 故事 、來歷,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於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三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 自然 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為有情與非情的本體。宇宙即為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語 ,為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而為梵書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紀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於時代思潮的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為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回解脫,何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啟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
據說,__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更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於復興而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享波爾(William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於
_
以上三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三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產生於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數論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數論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為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為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為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為中心而產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三流為遲。瑜伽派較佛陀為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為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於間接關繫上尚有討論之外,其餘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為遲。
猜你喜歡:
1. 中國人信仰什麼教最多
2. 最新國宗教事務條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與風俗習慣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個教
J.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是什麼呢
宗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地區生活的人類,在其文化的發展的演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類型,有的宗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消失了,而有的宗教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揚壯大,讓更多的人信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佛教起源於現今尼泊爾進內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距今的歷史已經超過了2500年,佛教自起源之後主要向東傳播,主要的傳播途徑有南北兩個方向。佛教往北傳播稱為「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佛教往南傳播稱為「南傳佛教」,主要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家。目前佛教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而作為佛教起源地的印度,目前主要信仰的已經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