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河文明是指什麼"印度河文明"具體指的是什麼
印度河文明一般指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稱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帕文明。
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的哈拉帕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發現(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巴基斯坦)。
後來,在喀拉蚩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蘇特克根多爾,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麓的魯伯爾,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跡。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
影響范圍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大城市以及100多個較小的城鎮和村莊。兩個大城市方圓都超過5公里(3哩),由其規模可推測是兩個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個大帝國輪流以兩地為京城(印度歷史上原是有一國兩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繼摩亨佐-達羅之後成為京城所在地,因為摩亨佐-達羅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壞。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區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區略遲開發,這種文化有文字,字元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起源發展
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採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則可控制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並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溫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於沖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Rajasthan〕)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松石來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發生晚於尼羅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萬以上。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衛城。在這個土墩上建有大谷倉,對其居民來說,這就好比中央銀行,發現了古代城市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石器、青銅器和農作物遺跡,同時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無人能夠解讀,甚至不能確定其究竟是文字還是圖象符號。
發現過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見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哈拉帕遺址的發掘。在這里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只寫了個簡單的報告,此後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范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位於哈拉帕以南600公里處的摩亨佐-達羅遺跡,這里出土的物品與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們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動的還不僅是它的面積和年代,不久,人們就發現雖然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消失之謎
印度河文明何時結束及為何結束仍未能確知,如此廣布的文化實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結束時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滅亡是知道的,且帶有戲劇性和突發性。它在前2千紀中期遭到入侵者襲擊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這座死城。侵入者為誰,仍有待考證。這一段歷史似乎在時空上可與古書《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列印度河地區相符。其中描述新來的人攻擊原住民的「有圍牆的城市」或「堡壘」,雅利安戰神因陀羅(Indra)破城「就像時間消蝕一件袍子般」。可以確知的一點是,摩亨佐-達羅在遭受致命一擊之前,經濟與社會狀況已經嚴重衰敝,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沒大部地區,房屋建築越來越粗劣,而且有過分擁擠的現象。致命一擊似乎來得突然,但這個城市確實已在凋零中,有實據可以證明,繼該文明之後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極度貧瘠,小部分汲取次印度河文化的遺產,也汲取來自伊朗與高加索山方面的成分;實際上,總的來說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響。有數百年之久,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況似乎大不相同,這里仍然可見晚期印度河文明與銅器時代文化間的實際文化銜接,此種文化銜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文化的特徵。這些文化在原來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發展的鐵器時代文化之間,構成重要的橋梁。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詳情尚不清楚。迄今為止,普遍認為主要由於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過,曾經有人提出,這一文明也許實際上是為泥漿所淹沒的。按照這種說法,地下的火山活動使大量的泥漿、淤泥和沙子湧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個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達羅全給淹了。幾十年後,堵塞河道的堤壩漸漸磨損,河水流過堤壩,大河又恢復原來的水道,不過,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已遭毀滅。從摩亨佐-達羅一層又一層的淤泥判斷,這一災難至少發生過五次以上。最後,給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害,使北部的邊沿地區十分虛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邊沿地區過於衰弱,不能抵擋本土文化的同化。
Ⅱ 哈巴拉文化是印度河流域自身獨立發展的嗎
印度河流域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因為這里的水源充盈,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帶來大量的富有養分的淤泥,覆蓋沿河地帶,土地十分肥沃。農民不需要復雜的生產技術就能收獲莊稼。不過,河水泛濫也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雖然現在看來古印度文明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但它的光芒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被人們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古印度文明的發現,與歐洲人對印度的侵略密切相關。14、15世紀時期,歐洲列強看準了印度的黃金、珠寶,對印度展開了侵佔和掠奪。其中在印度河谷拉維河的沖積平原,綿延2.5公里的地方,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破碎的泥磚。盡管英國人已經佔領了這塊地方,但沒有人去注意這些破碎的泥磚下埋藏著什麼。
19世紀初年,一個叫詹姆斯·劉易斯的英國人懷著對神秘東方的嚮往,應征來到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軍隊,開始了他非同一般的印度之旅。他生性散漫,喜歡漂泊,對如何鎮壓當地人以及個人的仕途並不感興趣,而是熱衷於尋古與探險。不堪軍隊刻板生活的他索性開了小差,從軍隊逃了出來,開始了他的探險考古生涯。詹姆斯·劉易斯偽裝成一個美國工程師,化名查爾斯·邁森,打算漫遊印度實現自己的長久以來的願望。1826年,劉易斯在穿越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時,被這里的一片山丘上的廢墟深深吸引。在這里一塊不規則的多岩石的高地上,盡管歲月侵蝕,仍然依稀可見磚石城堡的廢棄的城牆,到處散落著的東方風格的壁龕,以及建築物的遺跡。在夕陽的照耀下,這一片廢墟閃爍著神秘之光。他仔細查看這些斷壁殘垣後,直覺告訴他這可能是一座已經廢棄的古城,並摩亨佐·達羅出土的國王——祭司像猜想這可能是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曾經提到的東方之城桑加拉。他在日記中對古城遺跡作了生動的描述,並為此地取名叫「哈拉巴」。正是他的發現和記載,人們才知道了哈拉巴的存在。但是,劉易斯畢竟不是考古學家,他對哈拉巴的造訪,也就到此為止了。令人遺憾的是,邁森的發現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11年後,又一位年輕的探險家亞歷山大·伯恩斯再次造訪了哈拉巴。除了那些裸露的斷壁殘垣,他也沒有新的發現。此後,英國在印度的考古隊在1853年和1856年兩次勘察了這一地區,他們一致認定,這里曾經出現過一個古代城市,但對它的年代和重要性的探究,並沒有突破性進展。邁森以及伯恩斯等人的考察,給後人的考古發掘提供了重要線索。直到19世紀70年代初,當旁遮普成為英帝國統治下最繁榮的農業省時,英國政府意識到印度的地下文化寶藏可能價值連城,於是,便將印度古文明的考古發掘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隨著對印度寶藏探尋熱情的升溫,英國殖民當局於1873年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亞歷山大·坎寧安被委任為考古局長。他首先探訪了邁森日記中提及的哈拉巴。但是,當他來到這片廢墟時,已經再也無法找到城堡的任何遺跡了。原來,英國當局為了修建縱貫這一地區的鐵路,將哈拉巴遺址那些做工精緻的磚石大部分用來鋪做路基了。坎寧安得知後痛心疾首,為搶救這個遺址,他決定進行發掘。由於遺址破壞嚴重,發掘獨角獸印章工作進展緩慢,被迫停工。他的唯一收獲是發掘了一枚石制的印章。印章用黑色的皂石製成,上面刻著一頭公牛和六個無法釋讀的文字。這是一枚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物件。
遺憾的是坎寧安也與哈拉巴文化失之交臂。當時坎寧安作出了一個錯誤結論,認為這枚印章是從外國傳入印度的。盡管如此,前人的發現特別是坎寧安發掘的黑色印章,仍為後來的考古學者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1902年,躊躇滿志的約翰·馬歇爾來到印度後,繼任為印度考古勘察總監。他根據坎寧安等人留下的線索,指揮各支考古隊在哈拉巴等地繼續進行發掘,但一直沒有進展。
研究員J·H·弗利特給馬歇爾的事業帶來了轉機。弗利有印度河文字的印章特仔細研究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哈拉巴出土的印章文字,正確地判斷到:印章文字絕非婆羅迷字母系統,也不同於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它的年代必定比人們的想像更為古老。
在馬歇爾和沙尼在哈拉巴發掘的同時,R·D·班納基也發掘了死亡之丘——摩亨佐·達羅。兩地都發掘揭示出一種相同的古代城市文明,即學者們所謂的「哈拉巴文化」。
至此,馬歇爾可以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他與同伴們發現了一種極為古老而獨特的偉大文明,而且它是在印度河流域自身獨立發展起源的。
摩亨佐·達羅出土的國王—祭祀像
Ⅲ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哪裡這一時期的文明又叫做什麼
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類文化的源頭。由於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發現的,因此,這一時期文明也稱做哈拉帕文化。
Ⅳ 簡要分析古印度文明興起於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恆河流域的原因。
印度早期文明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哈拉巴文明(Harappa)。該文明興於印度河谷(也就是今天的的旁遮普省)北部的拉賈斯坦邦和拉提瓦半島一帶。是古印度文明歷史的開端。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破解。
在印度河文明衰落後,在恆河流域又興起的文明就叫「恆河文明」了。
Ⅳ 古印度早期文明遺址
古印度早期文明斷滅
印度次大陸這個地方從地理與文明上說都算東方。從歷史資料看,印度次大陸也算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據說舊石器時代就有梭安文化和馬德拉斯文化。到中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較為廣泛的分布。西歷前5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比較西亞前9000年到前8000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要晚。比中國前10000年左右新石器與陶器已經出現就更晚。那麼,你就知道進入新石器時代又是東方之正中華最早的,帝出乎震的表現是有不同時代表現的。但是,總歸印度這個地方是有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的,文化發展還算有時間遞進層次。
一般所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指再後兩千多年,到前2800年左右,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命名的哈拉帕文明出現。這個時間大約也是中國良渚文明出現之後。鼎盛期在前2200年至1800年,相當於中國堯舜時代到夏代初期。
資料說哈拉帕文明東西達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遺址有250餘處。但這應該不是見方的,大家看印度河流域,是個斜長的形態。文明遺址結構包括城市和村鎮,這更類似中國的邦國。這個哈拉帕文明,其中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為有規模和著名。兩個古城發掘出的古物很相似,好像兩個姐妹城。遺址顯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加貿易的,又可以證明古文明的起源農業是有重要經濟基礎意義的。
哈拉帕文明城市規模比較大,城市建設給人印象比較深。如摩亨佐-達羅,全城劃分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城內居民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用燒制過的磚塊建造的。除了完善的公共設施之外,還有通向印度河、阿拉伯海的港埠。但是,不要以為這里在當時就那麼先進得不得了,文明形態是有差異的,據說這里的遺址顯示住房水準都一樣,沒有宮殿、神殿一類的建築,整個摩亨佐-達羅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
這里的燒磚是值得文明比較一下的。古埃及的建築物用的是石頭。兩河流域的建築物用太陽曬乾的磚,沒有經過燒制。印度河流域這個文明用的是用窯內燒的磚,而且尺寸一致,顯示了一定組織能力。說道這里,國人應該會關心中國那個遠古時代的建築材料。在考古挖掘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新街遺址過程中,考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幾件燒結磚殘塊與一件未燒制的土坯磚塊,材質為泥質紅陶,經檢測磚的年齡已經超過5000年。也就是說是目前發現的
世界上最早的燒制磚。檢測發現土坯磚塊邊緣整齊,推測應該是採用木製模具成形的。檢測燒結磚塊,燒成的溫度在850-900℃。另外發現一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磚,經檢測年代在西歷前2880年-前2490年時間范圍。
不僅有燒磚,還有瓦片。在寶雞市陳倉區橋鎮遺址,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筒瓦、板瓦、槽型瓦。專家鑒定這些瓦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建築陶瓦,堪稱華夏第一瓦。那也就是說比印度河流域文明更早中華已經有了燒磚,大約同期還有了不止一種建築用瓦。
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模是比較大的,據說面積達260公頃,周長約有5公里。之前或大約同期的中國古城有多大?良渚古城是290公頃,周長6.6公里。比摩亨佐-達羅時間還早。大約同期寶墩古城擴建最大時300公頃。陶寺,280公頃。石峁,425公頃。
大家看看,把印度河流域遺址叫文明,把中國二里頭甚至商朝以前都叫文化,合理嗎?專家們不講給大家,一概用文明一詞屏蔽,不是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掩蓋和貶低嗎?
對於印度河流域這個遺址一般都稱為文明,在這個遺址發掘出不少印章,印章上有刻劃符號,在天青石、陶土、象牙和銅製成的約2500件印章上說是共有文字元號500個左右。按說印章上的符號應該是不構成句子的,更不成文章。有的資料說不能確定是文字還是圖像符號,那麼,怎麼又有人說是文字了?為何不叫刻畫符號呢?中國7000年前的雙墩遺址630多個刻畫符號不是都叫符號嗎?這個叫法的差異是誰、怎麼定的?印度這些所謂印章文字,據說學者做了各種努力都未能解讀。這又給我們一個深深的思索和疑問。印章文字未能解讀,中國甲骨文還有不少文字未能解讀。那麼,古埃及、蘇美爾的所謂文字怎麼都解讀了?
哈拉帕文化遺址據說考古發現存在多種金屬冶煉,包括銅、錫、鉛、金、銀等。能用熔蠟法鑄造銅錫合金及銅砷合金。能製成斧、鑿、刀、矛、箭頭、鋸等工具。還能製成鏡子、燈、蠟台以及人物、動物雕像等藝術品。但我讀的書中未見有具體介紹。而且,這個介紹似乎又與有的資料說沒有防禦系統和攻擊武器,也沒有精美奪目的藝術作品有些許矛盾。該遺址有不錯的紡織業,哈拉帕人精通棉、毛紡織技術。懂得從茜草中提取紫紅色染料,發現有染缸,有紡織品染色技術。
哈拉帕遺址有制陶業。家用陶器已用陶輪成批生產。燒制工藝很好,但大多是素陶,造型缺乏美感。一些遺址中也發現有上秞彩陶。中國大地灣文化遺址已經發掘出距今7800年的彩陶。中國「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從距今8000年左右到距今3000年左右,綿延了5000年左右。跨越老官台、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屈家嶺、大溪、紅山、齊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歷史中藝術成就最高。」
哈拉帕文明似乎是不怎麼有發展的。據說它在前2500年左右達到成熟期在以後的一千年中實際上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且據說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毀滅性破壞後,重建的新城市總是跟原來的城市一模一樣。這個說法給我們一個重要提示,就是印度河這個地方沒有受到與它比較近的兩河流域的什麼影響嗎?如果有,那麼為何長期不變?交流是一定有變化的。而如果印度河文明都沒有受到兩河文明什麼影響,那麼,有人說中國文化受到什麼西來文化影響,而且企圖說成長期的影響,那不是存心胡說嗎?
看印度史,可以了解到那一個地區不斷受到不同民族的入侵。似乎是那個地方的宿命,有書中說上古印度河流域這個地方似乎也是文化與族群有過變化、更替的。人類學家把居住在南亞次大陸的原始土著人稱為原澳型人,他們被描述為身材較矮,頭發捲曲,膚色較黑,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的樣子。新石器時代後期,新民族進入,就是達羅毗荼人。他們是一種身材稍高,膚色淺黑,圓顱鉤鼻的族群。據說創造哈拉帕文明的人種就是以達羅毗荼人為主的混合人種。這個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延續到前18世界滅亡了。滅亡的原因據分析一種可能是外族入侵,另一種可能是地質學和生態學因素。還有一種就是神話般的解釋,說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述的戰爭景象類似核爆炸,猜測哈拉帕文明類似這樣的因素被毀了。那很神奇,拍電影可以。據說雅利安人於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這個後來證明不斷有他族入侵的門戶之地,逐漸向南擴張。哈拉帕文明衰落後,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更為持久的文明。也就是說這個哈拉帕文明沒有形成印度文明的直系傳遞。印度次大陸的文明發展不是持續不間斷的。但也有一種解釋是說在印度中西部有一定印度河文明與後來的印度發展的文化銜接。但是,總歸還是主脈斷了。
Ⅵ 印度文明起源於哪裡
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類文化的源頭。由於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發現的,因此,這一時期文明也稱做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屬於青銅器文化時代,大約指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這一時期。這時哈拉帕已出現早期奴隸制城市文明,哈拉帕人已學會進行各種金屬的冶煉和製造各種生產工具,也有了一定規模的城市建設,城市中的排水系統、建築技術已達到很高程度。城市中有象徵政治和宗教的城堡,還有大磚砌成的城牆,城牆外有壕溝,城內有浴池、糧倉、居民住宅等。它的興起還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它早早開始了海外貿易,通過海路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等流域以及西方國家進行交往,出口的商品有木材、棉花、香料、象牙、珠寶等。進口的商品有銅、銀、寶石、大麥、食油和羊毛紡織品,城市的文明和商業貿易使印度河流域出現最早的一批城市,並出現了早期奴隸制社會制度。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古印度不像那兩個地區那麼富裕。
Ⅶ 早期人類產生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的規律
世界上早期的人類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
古埃及文明起源與尼羅河流域
古巴比倫文明起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河恆河流域
古中國文明起源於長江和黃河流域
他們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附近
世界上早期的人類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
早期人類文明產生的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起源與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起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沒有恆河),古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沒有長江)
其分布規律:都分布在大河流域而且都是在北緯20度~40度之間
歷史書上有圖,答案絕對正確
Ⅷ 印度起源於印度河我一直以為是恆河
呃,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但印度不是起源於印度河。
印度和印度文明是兩個概念,印度文明包括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家都屬於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古代是沒有印度這個國家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印度次大陸是英國人統一的,1946年英國的印度殖民地獨立後,印度搶用了印度這個國名,而印度次大陸的另一部分建立了巴基斯坦。印度河主要屬於巴基斯坦,而印度的主要河流是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