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奴隸
奴隸,既無自己的土地,又無自由,其他大部分權利也沒有,是屬於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權處置奴隸。
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也有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里。
世界很多不同地方以及歷史上很多不同時期都有奴隸。今天,北非一些地方仍有奴隸存在。還有巴西至今仍存在著奴隸。
主要的奴隸是黑奴。
第一章 黑奴貿易的盛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奴隸貿易為西
歐資本家帶來了巨額利潤,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貝多,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
奴隸貿易發生在資本主義進行原始積累的時候。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產階級需要大批的廉價勞動力和巨額的財富或貨幣資本。要達到這個目的,資本家除了殘酷壓榨、剝削工人外,就是掠奪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財產。後來,美洲被發現,英國等殖民主義國家又把美洲作為巨額財富的來源地。大量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被成批地趕往礦井,當他們被榨乾最後一滴血汗時,他們又被成批成批地埋於廢棄的礦井之中。就這樣,他們在用生命為資本家積累著一枚枚硬幣。
❷ 吠陀是否出於古印度人之手或者說有沒有提到了古印度人的內容
呵呵。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學術,與上古印度人無關。不但吠陀,包括奧義書,五部書,都是雅利安人的文明。這些書的內容相當廣泛,傳播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事實上,上古印度人,是一種矮黑人,他們在遙遠的年代---一萬二千年以前,建立過文明。在四千年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這是從物證上反推的,事實上關於一萬年前的印度文明,並無史料記載。血統純正的雅利安人,金發,藍眼、身材高大而白。但是與現在的白人不同的是,他們的金發是直的,並無彎曲。可以看看西特勒的將領們,無一卷發。
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之後,實行種性質度,象吠陀這些書,只有雅利安人才能學習。這些書用的語言,都是梵語。而梵語是雅利安人的古老語言,也是一種雅語,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普通印度人是無法看懂的。
雅利安人在遠古曾經在中國定居。後來被中國古代當權者逐出中原,他們只好背井離鄉,翻越喜瑪拉雅山,征服了印度,其殘留之餘部,曾經一次次夢想回到中原,比如後的來的凶奴人,突厥人。當然他們跟古印度人是這樣說的:「我們世代居住在喜瑪拉雅山」。藉此來恐嚇古印度矮黑人,掩蓋他們的戰敗史。
雅利安人早在七千年前,就廣泛使用鐵器,而中國的說法是:中國人直到三千年前,才會使用鐵。我們先祖 ,用什麼方法,把雅利安人趕到荒涼炎熱的印度,這個目前很難考證了。因為記載這段歷史的上古書《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書都被秦始皇燒掉了。
但是這些,並非無法考證。只要形成一種務實的考據之風,考證上古史,也不是很難。
❸ 在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奴隸屬於哪個種姓
首陀羅,還有更賤的不可接觸者
首陀羅又譯為旃荼羅和一生族,是指印度種姓之一,地位最低。這個種姓的人是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
旃荼羅(或旃陀羅)是比首陀羅更低的種姓,多從事屠夫和劊子手等職業,被稱為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
❹ 吠陀本集
吠陀,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贊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包括的經典「四吠陀」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吠陀」,分別是:
《梨俱吠陀》(ṛgveda),
《娑摩吠陀》(sāmaveda),
《耶柔吠陀》(yajurveda),
《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其他經典。如「奧義書(Upaniṣ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著作時間
吠陀分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內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大概已經形成,全部編成大約不晚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這一段時期通常稱為梨俱吠陀時代或早期吠陀時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大體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阿闥婆吠陀》則最晚集結完成;這一段時期通常稱為後期吠陀時代。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被稱為吠陀梵語。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詩」。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間的1000多首詩組成的總集,它們是獻給雅利安諸神的。詩歌從敬畏與冥想的極致寫到世俗的生活,表達了欣喜滿足之情。生動而富有色彩的語言描述了因陀羅驚天動地的事跡,他是位「劈開大山之腹」,讓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動雷霆的人」。一首優美而率真的聖詩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為她的光輝能「驅走黑暗」。這些上佳的詩歌形象地展現了早期吠陀時代的生活情景。 從這些詩篇中,還有對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許多操印歐語的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們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雅利安人說當地人是黑色的,「沒有鼻子的」;並稱他們為「蔑戾車」,意思是野蠻人,或稱為「達薩」,意為敵人。 由於在吠陀文獻中有許多描述雅利安人對達薩戰爭的片斷,這樣就產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滅亡的假說。但是這種假說並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因此現在還無法斷定哈拉帕文化滅亡的真實原因。關於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一般認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從中亞侵入印度,但這同樣也還是一種假說。 早期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與哈拉帕時期的居民不同,他們沒有城市,依畜牧為生。向神祈禱的主要內容是願神賜牛,把戰爭稱為「瞿維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馴養綿羊、山羊、驢、馬和狗。雅利安人殺牲畜吃肉的時候不多,養牲畜主要是為了取得乳汁並用它製成乳酪。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後,逐漸學會農業,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穀物時使用鐮刀。他們也學會了灌溉。狩獵在早期吠陀時代還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手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已經有了金屬用具,如鍋。金工所用的金屬稱「阿雅斯」,可能是銅或青銅。也有了皮革工,用牛皮製成桶、弓弦和皮帶。木工有細工匠、造房匠和造車匠。交換已經出現,不過還沒有貨幣,牛、黃金和裝飾品是交換媒介。 雅利安人生活簡單。他們的衣服是用羊毛織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實。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時才殺牛,在盛大的節日和家族集會時可能也吃肉類。 《梨俱吠陀》已經提到丈量土地。父親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會上已佔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頌歌有些就是婦女編的。一夫一妻制是當時的主要婚姻形式。社會已經出現不同行業,但是行業還未成為固定和世襲的,人們並未因行業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會集團。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會地位不同的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雅利安人逐漸把一些被他們征服的達薩變成奴隸,因此,「達薩」一詞在印度語中又具有奴隸的意思。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組織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於統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瑪」,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幹家庭組成,以後逐漸變成農村公社。氏族部落組織中還存在著民眾會議,在部落遇到大事時召開。部落的首領由民眾會議選舉,不過實際已經世襲。首領的職務主要是軍事的,其權力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增長。部落中還有村長和正在萌芽中的專門祭司階層,他們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
❺ 種姓制度中奴隸屬於哪個等級還是像賤民一樣排除在外
種姓制度一般是指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中受壓迫的是吠舍和首陀羅,一般來說吠舍是只貧民,首陀羅才指奴隸。但種姓制度到後來。沒錢還債或是交不起雜稅的吠舍也會變為首陀羅即奴隸。首陀羅中如果有做出突出貢獻者也可升為吠舍即貧民。
❻ 奴里印度語中是什麼意思
Noorie :冰雪一樣潔白無瑕
❼ 奴隸是什麼
廣義地說,奴隸就是被限制太多的人為奴隸主無償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引申為被奴役被壓迫的人。婢僕。奴役,役使。 相關描述
1、奴隸願意服務主人,無條件遵從主人的命令,並取悅於主人。 2、無論主人是否在奴隸的面前,對於奴隸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你的主人感到快樂。 3、奴隸要崇拜主人的身體。 4、當向主人匯報的時候,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隱瞞,奴隸的語言必須詳細和准確。 5、奴隸相信主人的技巧、慾望和需要,並相信主人關心奴隸的安全、情感、心理、社交、性別和肉體。 6、奴隸只是讓主人獲得快樂的工具,奴隸的肉體和思想都歸屬於主人所有,無論奴隸要做什麼,首先要得到主人的同意。 7、無論奴隸的主人是否在面前,奴隸都將服從,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環境下及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奴隸都將時刻准備滿足主人的要求。 8、當主人不在身邊時,如果需要奴隸做什麼,奴隸將在主人所允許的界限和原則下盡力完成。 10、當主人吩咐的時候能毫不遲疑的採取適當的行動。 11、奴隸最恰當的位置就是跪在主人的面前,成為她的奴是奴隸的榮耀和特權。 12、當主人用不到奴隸的時候,奴隸會到主人所指定的位置等候召喚,奴隸將毫不猶豫的服從主人。 13、除非得到主人的允許,否則奴隸將在所有的季節里都赤身裸體。 14、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能讓主人感到快樂,奴隸將忍受各種痛苦。 15、奴隸的安全詞,無論是口頭的還是其它方式,在奴隸受到懲罰時都自動失效。奴隸必須記住奴隸本來是可以避免受的懲罰的,懲罰將有助於奴隸改正錯誤,避免再犯。 16、隱私對奴隸來說是一種恩賜,即使是奴隸用浴室的時候,奴隸也得向主人請求,並接受主人的決定。 17、當奴隸犯了錯誤時,必須立刻向主人坦白,主人會決定奴隸應為此受到怎樣的懲罰,奴隸必須接受主人的決定。 18、如果被要求,奴隸將在到達主人家之前按照主人的要求赤腳,如果奴隸沒有完成,我將請求主人的懲罰。 19、當站著的時候,奴隸應該雙腿並攏,兩手放在頭上,把頭低下。坐著時,腰部挺直,雙腿並攏,雙手放在背後。在主人訓話時保持安靜。 20、在主人調教的時候,奴隸將認真的聽主人說的每一句話,只有盡力去了解主人,才能更好的理解主人。 21、如果主人喜歡看著奴隸顫動的肌膚,在受到各種嚴厲的鞭打時,即使奴隸已被打得喘不過氣來,奴隸也不能將身體蜷縮起來。 22、奴隸願意成為主人的私有財產,奴隸個人不擁有對身體和精神的所有權,奴隸是主人最大的財富。 23、奴隸堅信主人會讓奴隸超越奴的極限,奴隸的每一個極限都是一種挑戰,主人了解奴隸的願望,那就是使奴隸在奴的生涯中不斷的達到極限的邊緣。奴隸將按主人需要的那樣增強自身的忍耐力,以擴展自己的極限,能為主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24、為了成為一名舉止得體有教養的奴,奴隸必須按主人的安排努力學習,為了 成為主人合格的奴,奴隸願為此接受任何鍛煉與懲罰。奴隸將從訓練和懲罰中學會正確的行為。 25、一旦主人開始說話,奴隸將立刻保持安靜,一邊清楚的了解主人的旨意,奴隸不可以打斷主人,除非主人提示了如果奴隸需要的話應該如何向主人表達,奴隸首先得獲得主人的允許,主人有權決定奴隸說話的對象和內容,然後奴隸才能說想說的。 26、對所有對奴隸感興趣的主人來說,奴隸的價值在於我是個奴。
❽ 在印度首陀羅和達利特都是奴隸嗎
不是奴隸,只是在印度教種姓制度下被歧視、被壓迫的低等人。但低等人也有區別,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下的最低的第四等級人(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瓦爾那
1.婆羅門:最高的瓦爾那,也是整個階序的核心。婆羅門本為祭司,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但在8世紀以後司祭逐漸不受重視,潔凈便取代前者,成為婆羅門最主要的特徵。此外,婆羅門享有許多特權,如不可處罰、不可殺害、可領回部份充公遺失物等。
2.剎帝利:次高的瓦爾那,《梵書》(Brahmanas)稱其具有與婆羅門共享「管轄一切生物」的權利。剎帝利是戰士和統治者,掌握實際的政治與軍事權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過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權力。此外,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吠舍是農人或牧人,任務是生產食物,並提供各種祭品。 《瞿曇》(Gautama)規定吠舍可從事農耕、商業、畜牧與放貸的工作。
4.首陀羅:最低的瓦爾那。首陀羅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負責提供各種服務。
在當時,首陀羅是奴僕,但也不是奴隸。
❾ 奴隸的各種意思
奴隸的轉移方式
①贈賜。春秋以前,王、侯或其他大貴族賞賜臣下以奴隸比較常見。戰國時,國家曾把奴隸賞賜給有功者。私人間也饋贈奴奴隸市場隸。秦簡《法律答問》部分曾提到「妻媵臣妾」,即娘家陪嫁的奴隸。國家間有時也饋贈奴隸。如《左傳》成公二年記魯國賂入侵楚軍以「執■、執針、織紝」各一百人。
②買賣。西周時期的曶鼎銘有用馬和絲等物贖回五個奴隸的記載,這還不能算真正的奴隸買賣。真正的奴隸買賣的出現大概不會早於春秋時期。戰國之際,「賣仆妾售於閭巷者,良仆妾也」,反映出奴隸買賣已極其普遍。公家、私家之間也進行奴隸買賣。《國語·吳語》記越王勾踐在伐吳前下令說,軍士因不聽命被斬者的妻兒要沒為奴隸賣給私家。秦簡《封診式》的「告臣」爰書說,士伍甲由於其臣「驕悍,不田作,不聽甲令,謁賣公,斬以為城旦,受價錢」。可見私家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把奴隸賣給公家。 此外,如國家沒收犯罪者的奴隸、私人用奴隸為官奴贖身、國家間或私家間掠奪奴隸、佔有他人的逃亡奴隸等等,也都會使奴隸變換主人。 春秋以前,奴隸基本上掌握在大夫以上的貴族手中。到戰國時,由於舊制度的崩潰和奴隸買賣的發達等原因,佔有奴隸者的范圍擴大。從秦簡《封診式》的「封守」爰書看,一個並不富有的無爵的士伍也佔有著一臣一妾。上引「告臣」爰書所說的奴隸主也是一個士伍。
奴隸身分的解脫在一般情況下,奴隸身分是終身不變的,而且還要傳給子孫。
解脫奴隸身分的途徑
①逃亡。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講到奴隸逃亡的卜辭。《尚書》、《左傳》、《墨子》及雲夢秦簡中的《日書》等,都記有奴隸逃亡的史實或「逃臣」一類的詞語。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先秦時期的統治者對奴隸逃亡問題非常重視。周文王有「有亡荒閱」之法,規定如有奴隸逃亡,就要進行大搜查。戰國時衛嗣君為了顯示法令的尊嚴,甘願用一個叫左氏的邑去換回一個逃亡到魏國的胥靡。可見奴隸逃亡要獲得成功並不容易。
②贖身。指有關的人或公家把奴隸贖為庶人。《呂氏春秋·察微》說:「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指其他諸侯正在作坊的古代奴隸國),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其他國家不知是否有類似規定。秦律允許人以爵級或用「丁粼」(不知是否為丁壯之意)男子贖取隸臣妾。一般隸臣用兩人贖取,達到「免老」年齡的老隸臣和高五尺以下的小隸臣以及隸妾,用一人贖取。用來贖取的人則成為隸臣。估計一般被用來贖取隸臣妾的人都是私家奴隸。此外,秦律還允許百姓以「戍邊五歲」而不抵消應服之役的條件,贖取當隸妾的母親或姐妹一人為庶人。
③立功。為奴隸主或國家立功,也是免除奴隸身分的一個途徑。晉國欒氏??條件,取得執政者焚燒「丹書」(用硃砂書寫的奴籍)免除其奴隸身分的允諾。在晉國貴族趙氏與范氏、中行氏的斗爭中,趙簡子也曾在一次戰斗前提出「克敵者……人臣隸圉免」的允諾,來激勵屬下奴隸們的鬥志。從秦國的《軍爵律》可以知道,隸臣斬得敵首就可免除奴隸身分(一般人斬一首獲爵一級,隸臣應是斬一首獲免,斬二首始獲公士爵)。
此外,奴隸身分的免除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例如戰國晚期秦國取得新領土後,有時把奴隸免為庶人遷居到那裡去。
❿ 在古代印度,種姓制和奴隸制有什麼區別呢
在古代印度,種姓制和奴隸制是有區別的。奴隸制講的是階級關系,即奴隸和奴隸主這兩大階級之間的關系;而種姓制講的是等級關系,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個種姓之間的等級關系。但這兩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在四個種姓中間有奴隸與奴隸主之分。反之,在奴隸與奴隸主中間也有四個種姓之別。一般來說,作為奴隸主的主要是由婆羅門、剎帝利和大商人吹舍中間的一些人組成;而奴隸,主要是由首陀羅和貧困吠含中間的一些人組成,特別是首陀羅,在這個種姓中間有相當數量的人是奴隸。但這不是說只有低級種姓才成為奴隸,而高級種姓不會淪為奴隸。因此,種姓制和奴隸制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殘酷的奴隸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必然要引起奴隸和平民大眾反抗貴族奴隸主的斗爭。關於這一斗爭,我們從佛教文獻和法典的一些教諭式的故事和條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反映。
例如釋迦牟尼在為波斯置王圓夢時曾說:“王夢見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後世人,者當貴,在金床上坐,食飲重味,貴族大姓,當給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為良人”(《增一阿含經》)。在《摩奴法典》中也有同樣教諭式的條文:假若國王不善於運用懲罰,則“烏鴉就要啄食供神的餡餅”,“下層人就會占據上層人的位置”。這些教諭式的記述,無疑是現實階級斗爭的一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