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勝樂金剛的基本信息
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梵文 Cakrasamvara,藏語稱「登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密無上瑜伽部母續的本尊,是三世諸佛的金剛身、語、意所依,是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故稱為總集輪。虔誠供奉修持勝樂金剛,清凈了一切眾生身、語、意的細分業障。得諸佛之功德加持和句義灌頂,堪能成就佛之功德,開顯平等性智,速證佛之自性身。 在無上密續中,屬於母續法,勝樂也被尊稱為母續之王,為億萬空行總主。
㈡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介紹,詳細的
五大金剛,指的是父續的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母續的勝樂金剛、喜金剛,還有無二續的時輪金剛,都是屬於四續部中的無上部本尊,而穢跡金剛則是事部的本尊。
藏傳佛教各派傳承不同,所修的本尊瑜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別:
寧瑪派雖然也有密集、勝樂、時輪等等的傳承,但是寧瑪派更加重視忿怒蓮師和八大法行,尤其是普巴金剛和馬頭金剛,此派和新派有許多不同。
薩迦派修道果法,最重視喜金剛,據說此派的喜金剛與別派不同,屬於無二續。薩迦派也重視舊派流傳下來的普巴金剛和馬頭金剛。
噶舉派也說五大金剛,但是不包括時輪金剛(不是沒有,只是不包括),而代之以「摩訶摩耶」。噶舉派支派眾多,各派所修也略有不同,其中影響較大的噶瑪噶舉比較重視勝樂金剛、金剛亥母和紅觀音。
覺囊派重視時輪金剛。
格魯派認為勝樂金剛與喜金剛是同一密續的不同本尊,所以不列喜金剛,而以大輪金剛手加入五大金剛。此派最重視的無上部本尊是大威德金剛和勝樂金剛,尤其是密集金剛。
即使是同一本尊,各派也有所差別。
㈢ 勝樂金剛的法系傳承
在無上瑜伽密法法系中,格魯派最注重的是勝樂、密集和大威德三尊。
勝樂屬於母續法,最初由釋迦牟尼佛將此法系所有灌頂、密續以及修持引導、口訣如瓶泄水般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秘密主——金剛手菩薩。然後秘密主傳印度大成就者薩惹哈,下傳龍樹菩薩,下傳夏瓦里瓦,下傳勝樂大成就者魯伊巴,下傳達里加巴王,下傳枳布巴,下傳大成就者茹布巴,下傳大成就者扎輪達惹巴,下傳大成就者朗伯覺巴,下傳大成就者桑瓦巴,下傳大成就者朗嘉,下傳大成就者帝洛巴,下傳班欽那若巴,下傳龐庭巴兄弟,下傳洛嘉·喜饒哲,下傳瑪譯師羅卓扎(智稱),下傳薩迦大師貢嘉領波(普喜藏),下傳索朗哲莫(福峰),下傳至尊扎巴堅贊(名稱幢),下傳法王薩迦班智達,下傳索朗僧蓋(福獅子),下傳阿闍黎桑吉綳(俱胝佛),下傳大德勒比羅卓(善智),下傳喇嘛波頓僧蓋(具德獅子),下傳布頓仁青珠,下傳瓊波特巴·迅努索朗,下傳法王宗喀巴大師。 魯伊巴系勝樂二次第的所有教授由湯薩巴·歐珠嘉措傳與成就自在師嘉樣鄧維多吉(文殊樂金剛),次傳阿旺降巴大師。枳布巴系勝樂二次第的所有教授由班欽·洛桑確吉堅贊傳與金剛持貢卻堅贊,下傳吉學下仲·阿旺頓振稱勒(語自在持教事業),下傳克珠·洛桑克准(善慧智嚴),下傳阿旺降巴大師。
㈣ 勝樂金剛的介紹
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藏語稱 「登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是藏密無上瑜伽部母續的本尊,是三世諸佛的金剛身、語、意所依,是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
㈤ 上樂佛是誰,屬於哪個派系的
哪裡聽來看來的?請說明出處。
回復你的補充:
上樂佛,也有上樂王佛,屬於 藏傳佛教。
㈥ 請問 四臂大黑天佛像 ;釋迦牟尼佛像 ; 蓮花生大師佛像 能否一塊兒供奉
可以啊。按佛教說法,蓮花生大士是佛祖釋迦摩尼入滅後乘願再來,宣說秘法的。一般西藏密宗把蓮花生大士作為密宗的初祖。大黑天是唐密的叫法,藏密叫做瑪哈嘎拉。瑪哈嘎拉(大黑天)有很多種類,是密宗最主要的護法神。其中,四臂大黑天是勝樂金剛所化現。而勝樂金剛則是佛祖為鎮壓印度教主濕婆所化現的忿怒相。綜上所述,蓮花生大士和四臂大黑天都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化現,故三者可以一起供奉。
我是佛家大乘密宗噶舉派和寧瑪派的四皈依弟子,也是位在家的居士,相信我,沒錯的。阿彌陀佛。曉寒合什!
㈦ 神秘的,——岡仁波齊峰
對於「岡仁波齊」來說,對於走遍大江南北旅行者並不陌生,要說跨省內地尋常百姓就比較陌生,因它是中國西部藏區間隔遙遠而又神秘?它是西藏神山,有著幾千年的 歷史 文化,披著宗教神秘面紗,眾說紛紜道不盡的精彩神話故事。
觀眾從2017年6月20日全國上映的《岡仁波齊》電影加予口口相傳廣泛熟知。影片以記敘方式講述生活在西藏裡面的藏民族一年一度,對岡仁波齊峰神山自古至今舉家大小風餐露宿朝拜意義。寫實了藏民族固守宗教信仰思想堅定不移,不懼千辛萬苦徒步朝拜儀式,略表虔誠一步一個腳印通往岡仁波齊道路上悲天忟地記錄。
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婆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住,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岡仁波齊峰在尼泊爾人、印度人眼裡自古至今非常尊敬,視為濕婆(印度教三尊神之一)的天堂峰。教徒、香客源源不斷湧入我國藏區岡仁波齊峰轉山朝拜。
岡仁波齊峰還有一個別稱,名叫「須彌山」在藏傳佛教中有舉足輕重地位。須彌山在我國道、佛、藏傳佛教宗教中各有神話故事,版本其多,眾說紛紜?
岡仁波齊峰因神秘莫測?又引來國內外組團登山隊躍躍欲試,但在當地人的勸說下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歷史 以來都沒有人登到主峰頂過?
1999年有一件震驚中外的離奇事件發生!來自國外四名探險隊不聽當時喇嘛僧交待,擅自登山後果不堪設想?在登岡仁波齊峰途中,發現個人身體衰老非常快,疲勞與呼吸急促好像細胞加速分裂,渾身無力軟綿癱倒下來。
四人望而生畏連滾帶爬促放棄登山迅速下山,回到家中四個外國人不到一年莫名奇妙生嚴重疾病,無一倖免死亡。
㈧ 《岡仁波齊》——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神山聖湖並不是重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題記
7月2日晚上10:53分,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起點再低也有成長,成長再慢也有進步,進步再小也有收獲。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微笑]」一位朋友在凌晨1:36分評論說:推薦你看《岡仁波齊》。
我是早晨醒來後才看到,奇妙的是,朋友圈裡詩人碑林路人老師也發了一條關於《岡仁波齊》的感悟:「看了電影崗仁波齊,回過頭再來聽聽這篇文章居然就又被自己感動。西藏,絕對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去用心感受的地方。我去西藏不想去任何景點,就想每天在布達拉和大昭寺轉街,看那些虔誠的人們,感受他們最簡單的喜悅。我喜歡坐在藏餐館靠窗的位置,喝著酥油茶,讓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那時候什麼都不用想,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那是曾經去過西藏的她對於西藏的感言,名為《西藏,擦肩而過的距離》。
西藏,是我一直以來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但岡仁波齊這個名字卻是頭一次看到。請原諒我知道的東西太少。
於是,便網路「岡仁波齊」: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峰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岡仁波齊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
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充滿敬意。於是,便買了中午12:50的去影院探個究竟。
中午的影院不出所料的空曠,偌大的場地在座的只有5個人,借著屏幕在播的廣告的光射過來,隱約看到坐在我前排的是兩位四十多歲的女士,她們一直不斷的在談論著什麼。
我安靜的坐下來,滿心期待影片的開始......
影片的開始記錄著藏族人平凡的日常,女人在屋裡做飯,男人在山頭放牛羊,大大小小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每個人手裡捏著糌粑,喝著酥油茶,平靜的沒有太多言語表達。
而坐在我眼前的兩位女士卻一直在喋喋不休,實在是破壞了影片中美好安寧的生活。我忍不住輕聲提醒:請安靜一點,好嗎? 這時,她們環顧了一下四周,似乎才意識到自己在影院,終於安靜了.....
「普拉村」村民72歲的楊培老人在山頭放羊的時候對同伴說:我哥哥去世了,他一直想去岡仁波齊沒去成,我年齡也大了,我們一輩子跟在牛羊屁股後面轉,我想去趟岡波仁齊朝拜......
尼瑪扎堆(楊培的侄子)於是決定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完成父親的遺願。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村莊中的11人加入了這支隊伍,有懷孕半年的孕婦,有因為屠宰而內心不安的屠夫,有身患殘疾的少年,有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還有他們懵懂的9歲女兒......他們准備好羊皮衣、手持的手板、曬乾的牛肉、一路要用的被褥一同踏上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當載滿他們行裝的手扶拖拉機被搖醒的時候,掌舵人尼瑪扎堆坐了上去開著它出發了,當送行的人們還近在咫尺的時候,跟在拖拉機後面朝拜的人已經開始一個個匍匐叩首的動作著實讓我內心震撼.....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即為五體投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我們常常用五體投地形容對一個人佩服的程度,我卻從未想過他們會以這樣的方式從芒康的普拉村出發去岡仁波齊,這遙遠的一路上他們會遭遇怎樣的艱辛?
他們就這樣幾步一叩首,從天亮走到天黑,餓了累了坐下來用小刀削牛肉乾吃稍作休息,天黑了在路邊停下里徒手搭起帳篷生起火,在停下來的夜裡一起笑著分享路途中的艱辛,一起由長者帶領著開始念經,一起在有風的夜晚一個挨一個裹緊身上的被子坦然入睡......
他們就這樣幾步一叩首,從大雪紛飛走到綠草如茵,逼仄的山路、流淌的河流、石子路的泥窪、雪路的濕滑、飛滾而下的落石都沒能阻止他們朝拜的腳步!此刻我覺得語言很難表達他們的境遇,我更願意用圖片記錄和分享這一切.....
這一路上,在我認為是磨難的時候,他們卻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他們所傳遞出來的平和安寧讓我很是驚訝。他們在奔波了一天之後在湖面上用斧子鑿開冰塊取水,他們拉著9歲的女兒在湖面上溜冰嬉戲,他們在太陽好的時候在路邊的石頭上曬被子,他們幫幫助他們的人耕地犁田還願,他們在途中受人邀請喝茶後途中遇到其他人也會邀請他們停下來喝茶聊天分享他們的食物,他們在潺潺流水的草地邊歡樂的圍圈跳舞,他們一路歡迎別人也被別人歡迎,一路被被人送別也送別別人... 當我把這看作為朝聖的路途中的故事時,他們卻把這一路過成了平凡的每一天,一切的一切就那樣的發生著,自然、平靜又那麼的順理成章....
懷孕的次仁曲珍分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也體味著疼痛後的喜悅!沒過幾天,她便又加入到一步一叩的朝聖中,新生的孩子命名為「丁孜登達」,寓意著一生幸福、長命百歲。他就那樣在襁褓里安靜著,餓了哭鬧時尼瑪扎堆會將正在叩拜的孩子母親叫回車上給他餵奶,奶完又開始朝拜.....
他們的拖拉機被車撞的側翻在了路邊的渠道里,輪子都斷了,而面對撞他們的車上有兩個人受傷時,朝聖的他們沒有任何糾纏,讓那輛車先走,而他們自己卻不得不將車頭丟棄,男人們用繩子扛在肩上拉起車箱前行,讓人意外的是,在他們拉著車廂前行一段路程之後,放下車廂,走回拉車的起點,幾步一叩,補回未叩首的路...... 那一刻,我不由自主的從心底對他們的虔誠肅然起敬!
當他們拉著車上一個很長的坡時,沒有半句怨言,沒有任何人喊累,當拉車的男人說需要女人助力推車時,那個9歲的女孩扎扎第一個跑上來跟在車後推,他們一邊吃力的前行一邊唱起了歌:「我往山上一步一步的走,雪往下一點一點的下,我和雪約定的地方,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但是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
35歲的屠夫家徒四壁,因為平日里的殺生而有深深的罪惡感,他說喝酒後心裡才能好受一點,為了贖罪,他加入了這次的朝聖,當他又一次的匍匐在地時,半晌沒動,我還揪心他會不會因為勞累而突發狀況生病時,旁邊的同伴爬在他旁邊關心的問他時,他說自己的前面有個蟲子...... 他在為蟲子讓路......
當他們坐下來說想家的時候,小女孩兒扎扎給家裡人打電話,單純到只有幾句話,你在干什麼?你想我了嗎?我特別想你們! 好像傻傻的我,在最想表達愛的時候,只會說我想你了!
經歷了一年的季節更替,他們終於遠遠的看到了布達拉宮,遠遠的雙手合十祈禱,他們匍匐叩首在布達拉宮的腳下,虔誠的在神像前頂禮膜拜,接受喇嘛的哈達和對新生命的洗禮......
他們因沒有路費而在布達拉宮的小旅館里住下,去工地上干賺盤纏、幫旅館的老闆轉山磕頭而免去兩個月的房租,她們像往日生活里一樣平靜的洗衣做飯等幹活的男人們歸來.....
兩個月後再次出發去往神山岡仁波齊,這時的丁孜登達已經在母親的背上開始匍匐朝聖了,而年老的叔叔楊培卻在岡仁波齊的山腳下安靜的離世......尼瑪扎堆說,老人在深山腳下去世是福分,是和神山有緣。他請來喇叭,將老人背到離神山最近的地方進行了簡單的天葬儀式.....
影片的結尾,在一片茫茫的雪山腳下,朝聖的人們依然在路上,連同他們純潔的心.......屏幕全黑的一瞬間,有人說:我們念經吧......
坐在我前排的兩位女士平靜如水,直至所有的字幕結束她們才起身離開.....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再從頭至尾的講述一遍的時候,會覺得它並不有趣,沒什麼太大的戲劇沖突和劇情,只是不停地走、走、走,磕長頭、扎帳篷、念經,遇山翻山、逢水過水,娃出生了去醫院,老人死了來安葬,偶爾歡快地唱唱歌、跳跳舞,享受片刻生活的美好,而後繼續出發,磕長頭、扎帳篷、念經... 甚至連幾句經典的台詞都沒有,連一首背景音樂都沒有,但是,我卻感覺到自己在整個安寧的過程中變得更平靜、更豁達、更寬容.....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多麼偉大、沒有多麼榮耀、沒有什麼特別,只是生活中堅持、堅持中生活,就像朝聖者的日復一日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懷揣著夢想,走在各自的路上,會有不同的艱難坎坷,有人放棄有人堅持,有人歡喜有人悲傷,有人孤獨有人喧嘩,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我們是否會像朝聖者一樣平靜的接納生活所賜予的種種境遇?我們是否能像朝聖者一樣在喧囂的生活里保持內心的純凈尊重每一個生命安靜的找到內在的自己?我們是否能像朝聖者一般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不畏險阻,堅定跋涉?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修行!在孤獨的凝視中賦予時間以力量,我們在路上,又會有怎樣的故事?
㈨ 佛教中印度八十四大手印成就者是哪幾位
出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 集密香底巴派創始人:香底巴
2 大乘八派祖師:龍樹菩薩
3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一:那波巴
4 六嚴二聖之一:聖天菩薩
5 那洛六法傳承祖師:那洛巴
6 噶舉派第二祖師:帝洛巴
7 「偉大行派」傳承上師:寂天菩薩
8 超岩寺西門師:丹馬巴
9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二:甘帝巴
10 寧瑪派傳承祖師:蓮花生
11 密教付法第四祖:龍菩提
在家修行的大成就者:
12 高貴的享樂主義者:黎拉巴
13 騎虎國王:宗比巴
14 大手印法門始祖:薩惹哈
15 喪妻的大成就者:吉嘎力巴
16 魚腹中修行12年:米那巴
17 牛的守護者:果阿嘎
18 被繼母迫害的王子:卓朗卡
19 琵琶師:韋那巴
20 年邁的織布工:登底巴
21 得天神幫助的鞋匠:札馬力巴
22 獲寶劍成就的小偷:嘎卡巴
23 經常說謊的人:達卡那巴
24 屍林中修行的「狼人」:夏力巴
25 持書行乞的人:札查巴
26 富有的婆羅門:巴查巴
27 用破布做衣服的人:杜甘帝
28 無用的胖子:阿卓基
29 身材美好的瑜伽士:嘎拉巴
30 獲大成就的洗衣匠:多畢巴
31 戴金手釧的國王:甘嘎那
32 舂米的大臣:丹吉巴
33 財神中尊貴者:班德巴
34 散盡家財的賭徒:當底巴
35 脖子上長瘤的農民:古吉巴
36 狂妄自大的人:瑪希巴
37 聽聞佛法卻不知修行的人:達瑪巴
38 貪財的木材商人:阿津達
39 從水中得到牛奶的人:巴巴希
40 金剛乘的創始者:因渣菩提
41 挖藕為生的人:那力那巴
42 眼球充血的宗師:梅果巴
43 疲憊的鐵匠:甘巴力巴
44 無家可歸的農民:多傑巴
45 持燃者:雜蘭達熱巴
46 返老還童的大成就者:拉呼拉
47 拿著容器的人:多卡力巴
48 帝洛巴的傳承上師:瑪當吉
49 疲倦的農夫:梅帝尼
50 獵鳥者:葛魯拉
51 因痛苦而獨居的人:魯吉卡
52 貪睡的人:札魯吉
53 供養多瑪食子的人:札雅南達
54 毫無德相的人:尼古納
55 親見觀音的乞丐:巴札力巴
56 因花而得名的國王:贊巴嘎
57 乞食的人:畢夏拿
58 富甲一方的油商:帝力巴
59 陶器工:古巴力巴
60 變人為石像的大成就者:札巴力巴
61 窮困的裁縫師:甘大力
62 被放逐的高聲談話的人:嘎拉嘎拉
63 編結草繩的人:達忽力
64 妻子皆亡的平民:嘎巴拉
65 飛行大成就者:鄔笛力巴
66 暴食者:沙瓦巴嘎
67 好戰者:吉拉巴拉
68 做娼妓僕人的國王:達力嘎巴
69 製作鈴鞋的工匠:巴拿哈
70 在芒果園中享樂的國王:過卡利巴
71 傲慢的美男子:阿南科
72 黑誓願金剛:小黑行者
73 長生不老的大成就者:加利巴
74 採珠人:薩木札
四方行腳的大成就者:
75 勝樂金剛印度三大傳規之三:盧伊巴
76 道果傳承祖師:毗瓦巴
77 山丘之人:夏瓦日巴
78 帝洛巴四大語旨傳承之一:拉瓦巴
79 喜愛狗的人:古古力巴
80 四處朝聖的平民:卓吉巴
女性大成就者:
81 家庭主婦:瑪尼巴札
82/83 姊妹大成就者:梅卡拉與嘎拿卡拉
84 俱生乘創始人:拉克希米迦羅
㈩ 三隻眼的神仙
和孫悟空不分上下的三隻眼的神仙是二郎神。
二郎神是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他自幼拜倒在名師玉鼎真人門下,十七歲已經煉成可以傲視乾坤的神通。
為救因嫁給凡人被玉帝懲罰壓在桃山下的母親,他一刀劈開桃山,救出瑤姬。玉帝得知之後,放出九個太陽想要給瑤姬一點兒懲罰,但是還是一不小心曬死了瑤姬也就是楊戩的母親。
楊戩一怒之下挑起大山就去追趕太陽,很快九個太陽有八個被他壓在了山下,剩下一個嚇得腿一軟跌進了西海。
傳說楊戩有三隻眼,除了尋常的雙眼外,他還有一隻眼立在額頭。這傳說中的第三隻眼已知技能包括:具有攻擊力,參見封神演義;可以看破變幻之術,不為幻想所迷,時刻明了真我,洞悉千里之外。
(10)勝樂金剛在印度教叫什麼擴展閱讀:
在神話故事中有三隻眼的神仙除了二郎神楊戩以外還有一個神仙有三隻眼睛,那就是馬王爺。
馬王爺傳說是天上的天駟星,長有三隻眼,分別是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陽,是火神的象徵,《南遊記》稱其三眼華光,又稱三眼靈光、三眼靈曜,中國多地都有祭祀馬王爺的馬神廟。
馬王爺是誰,有著不少傳說,一說他是殷紂王之子殷郊,就是《封神演義》里的紂王的兒子。一說他是漢武帝時候的大臣、匈奴王子金日磾,歸化漢朝之後,養馬非常出色,被奉為馬王,後來成為受遺詔、輔助幼主漢宣帝的重臣。
馬王爺三隻眼一般民間傳說是:魯班修好趙州橋並完成剪綵儀式後,被張果老等人進行了一場蓄意的破壞性實驗,魯班不認識張果老,覺得有眼不識泰山,越想越慚愧,就玩起了自殘。
把自己一隻眼睛挖了出來,放在趙州橋邊走了。後來馬王爺從趙州橋路過,把這隻眼睛拾起來,不客氣的安在了自己腦袋上,馬王爺就成了三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