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這3方面告訴你,為什麼印度越境走到頭了
印度越境有段時間了,最近或許迎來轉機,他們的一把手換人了。
首先,印度全國民主聯盟提名候選人考文德20日戰勝反對黨提名人、印度國會下院前女議長庫馬爾成為該國新一任總統。這位考文德的出身極其卑微,其家族所屬種姓「科瑞」(音:Kori)被一些媒體視為「賤民中的賤民」。媒體稱,考文德十分注重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性質的法律援助,這位新總統更加註重印民眾的生活,不會像原總統那樣沒有腦袋,國內經濟不行就搞點外交小動作轉移國內視線。
在中國商人看來,印度商人有兩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特點——愛「佔小便宜」和過分「自來熟」。浙江商人陳先生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憶了一段往事:「幾年前我在紐西蘭和一個印度人談路由器買賣。本來商量好83紐西蘭元一個,結果見面時他突然說要60元一個。我很生氣,也就沒有談下去。」,民間經濟尚且這樣了,可見中印之間經濟的優劣差距有多大。
這樣的印度,還有信心再和我們對峙下去嗎?印度越境走到頭了,還是趁早滾回家去吧。
Ⅱ 印度人怎麼看待1962中印戰爭
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理查德·安德魯斯准將對外稱:這是一場中國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中國軍隊切斷。士兵們在缺乏食物的戰斗狀態下,開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中國軍隊抓住有力戰機,開始發起「中國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1,2旅的」2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此時,中國軍隊繼續向前推進。其先遣部隊,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圍50公里處。其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里。但是,此時中國政府作出了讓印度人驚訝的決定,中國軍隊開始快速回撤。中國在後期正式宣布: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中國方面歸還了包括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在內3968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
中國軍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 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於受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限制,這場戰爭基本上是雙方的步兵部隊參與,在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雙方的步兵裝備。中國軍隊步兵武器是新換裝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56式班用機槍),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戰英國軍隊制式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沖鋒槍,印軍使用的輕機槍是布倫MKII、III輕機槍。其他的不談,印軍武器裝備還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軍輕武器比印軍的要先進2代,比英美援助印軍的先進1代。戰場上,中國軍隊戰士對大量繳獲的還沒開箱的英美自動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顧。雙方士兵的戰斗素質也沒有在一個檔次上,除了廓爾喀這支雇傭兵部隊,印度人從來就不是英勇的戰士。
這次戰爭一舉粉碎了印度的「前進政策」,維持了中印邊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過當時「1場戰爭管30年」的估計。最重要的是中國軍隊擊敗了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聯合支持的印度。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Ⅲ 越境中國,印度究竟在打什麼鬼主意
第一,挑釁中國,中印之間素有領土爭端,雖然過去兩國相安無事,但印度總是對藏南虎視眈眈,這次事件就是挑釁。第二,配合美日圍堵中國,這點毫無疑問,一個強大的中國不符合印度的利益,所以他需要對中國有一些動作。第三,印度國內有社會問題,他需要通過這些事件來轉移國內注意力。第四,對於三角關系達到一些平衡,這只是我的個人猜想,印度常年與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交好,其國內有各個國家的裝備,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也經常拉攏印度來對付彼此,但有趣的是,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西方國家,他們拉攏印度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制衡中國,這就需要武裝印度,而印度人傻錢多,那些國家既可以賺錢,又可以淘汰老式軍火,還可以制衡中國,簡直不要太爽,印度不想得罪雙方,找找共通點就是對付中國,所以他越界還可以找借口多買些裝備,所以這次事件也是有預謀的。純手打,望採納。
Ⅳ 為什麼印度明目張膽的知道是中國的領土,膽敢進入,是什麼原因,目的是什麼。
你這個說法的第一句是不對的。印度從來沒有覺得,那是中國的領土,而是覺得,那是印度的領土。所以他一直在這個區域製造摩擦,甚至在歷史上還發生過多次戰爭。
中國地圖上那條邊境線,是我們自己承認,而印度不承認的。印度要的,是當初英國殖民者搞得那個麥克馬洪線。這是當初英國殖民者搞事情,往中國內部滲透,畫的一條侵權的邊境線,後來英國人走了,把這個給了印度人,那印度人自然以英國爸爸的為准。這就造成了12.5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目前中國控制約3.3萬平方公里,但是印度依然認為是他們的地方,所以總是在這里製造摩擦。
實際上,不只是中印之間,包括中東地區的很多邊界沖突和民族沖突,都是當初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問題的遺留。殖民者留下爭議,拍屁股走人,給各方留下的全是矛盾。
如果是早些年,即使是爭議地區,印度也不一定敢進來,畢竟當初中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敢和聯合國軍開戰。更是在1962年,打的印度幾乎遷,都。但是現在,我們變成了穿鞋的,同時為了國際影響,在印度不開火造成武裝沖突的情況下,也只能語言譴責,這也是印度現在敢於越境的原因之一。
Ⅳ 阿三越境 !!
我現在懷疑你要不就是印度人,要不就是標準的漢奸。保持固定的領土完整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基本要求。而且如果與他打勝不了,那麼你說的也是個辦法。但是真實的恰恰相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最強的大國,印度在大多經濟等地位就不如中國。而在國際影響力上中國比印度更高。在軍事實力上,中國是世界軍力第三的大國,而印度呢?自己查去吧!而你所說的讓阿三放我們一條生路說的對嗎?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絕不會割去任何的合法領土!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為邊疆的士兵做堅實的後盾,而不需要你這種話來泄氣。
Ⅵ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Ⅶ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
中印對持!看印度人怎麼評判!印度學者,說出了大實話!
2017-07-26 18:38 印度
近日,中印邊界對峙一直穩居國際新聞熱點位置。日前,印度火線網站記者就此視頻采訪了印度觀察家基金會資深學者、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前成員、印度政府智囊團成員馬諾吉·約什。馬諾吉·約什在采訪中終於說清了誰才是理虧的一方。
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在采訪中,約什以翔實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向記者解釋了印軍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事件的原委。
印度學者給印度觀眾講明白了一個道理,印度現在的無理取鬧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其所謂的說辭也完全站不住腳,印度政府和媒體自然是無話可說了。
現在印度明知錯了,還拒不認錯,越往後,越沒有台階下。約什在最後奉勸,印度現在除了默默撤軍,還有別的路可走嗎?選一借口,悄悄撤回去……
但或許連約什也沒想到,這次長篇訪談在轉化成火線網站文字稿時,竟被冠以如下標題:一個尼赫魯主義者是如何成為中國特工的?該文章質疑,為何約什的說辭與中國外交部如此一致?
那是因為,如果講道理,只有一種推導結果:那就是印度絕對理虧!
來源綜合:環球時報 人民日報
Ⅷ 在中國與印度邊境,印度軍隊是不是像電視劇那樣越境
你電視劇看多了吧,當然越境肯定有,印度人瞧不起中國人,而且在邊境這種更多的是「神聖的主權不可侵犯」的國際原則做主而不是更強的邊境軍事力量做主的地方,印度怎麼會學乖呢?
(中國在邊境的軍事建設還需加強)
Ⅸ 在中國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在國內定居的印度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
這幾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也相繼涌現出一批經濟強市。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十分好奇,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見識中國的變化。
對此驢友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
Ⅹ 印度軍隊越境挑釁背後動機為何對亞太局勢帶來怎樣影響
印軍越境,其目的有三個:一是阻撓中國修路;二是想乘機撈點好處;三是配合美國,在西線牽制中國,美國在東線(東北亞、朝鮮半島)聯動,讓中國處於兩線作戰,美國有可能對朝鮮動武。
由於印度實力無法與中國抗衡,冒然越境,處於騎虎難下的處境。加上聯合國、東盟不敢插手,美國遲遲畏縮不前,反倒三十萬大軍被中國五萬人馬,牽制在中印邊境的中線段,進不得,退不得。曾謀求與中國談判,遭到中國政府拒絕。
印度面臨三個抉擇:撤軍、被俘、全殲。中國在八月份可修好公路,達成既定的目標與事實。九月初,印度不撤軍,九月中旬,鐵定要用武力解決。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畏縮,造成印度的被動,有跡象表明,印度被美國賣了。以印度的軍事實力,中國要揍它,支撐不了一個星期。十月份高原地區寒冷降臨,因此,戰爭會在幾天內解決。對東南亞局勢不會受到影響,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