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吠陀是否出於古印度人之手或者說有沒有提到了古印度人的內容
呵呵。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學術,與上古印度人無關。不但吠陀,包括奧義書,五部書,都是雅利安人的文明。這些書的內容相當廣泛,傳播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哲學。
事實上,上古印度人,是一種矮黑人,他們在遙遠的年代---一萬二千年以前,建立過文明。在四千年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這是從物證上反推的,事實上關於一萬年前的印度文明,並無史料記載。血統純正的雅利安人,金發,藍眼、身材高大而白。但是與現在的白人不同的是,他們的金發是直的,並無彎曲。可以看看西特勒的將領們,無一卷發。
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之後,實行種性質度,象吠陀這些書,只有雅利安人才能學習。這些書用的語言,都是梵語。而梵語是雅利安人的古老語言,也是一種雅語,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普通印度人是無法看懂的。
雅利安人在遠古曾經在中國定居。後來被中國古代當權者逐出中原,他們只好背井離鄉,翻越喜瑪拉雅山,征服了印度,其殘留之餘部,曾經一次次夢想回到中原,比如後的來的凶奴人,突厥人。當然他們跟古印度人是這樣說的:「我們世代居住在喜瑪拉雅山」。藉此來恐嚇古印度矮黑人,掩蓋他們的戰敗史。
雅利安人早在七千年前,就廣泛使用鐵器,而中國的說法是:中國人直到三千年前,才會使用鐵。我們先祖 ,用什麼方法,把雅利安人趕到荒涼炎熱的印度,這個目前很難考證了。因為記載這段歷史的上古書《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書都被秦始皇燒掉了。
但是這些,並非無法考證。只要形成一種務實的考據之風,考證上古史,也不是很難。
⑵ 誰給我介紹一下印度的歷史
折疊原始社會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疊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疊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3]
折疊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3]
折疊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疊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3]
折疊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3]
折疊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3]
折疊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3]
折疊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3]
折疊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3]
⑶ 越讀越糊塗的印度史,為何連印度人自己都一問三不知
古德里安曾經說:「最終,新觀念的建立者還是戰勝了馬匹,大炮還是戰勝了長矛。」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於個人而言,沉溺於過去便會停滯不前;於國家而言,糾結於歷史便會落後於世界發展大勢。以史為鑒,以史為鏡,心懷過去,面向未來。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一個國家的歷史見證了滄海桑田,人們品讀一二,豁然開朗。了解歷史的過程也是明智的過程,然而於印度而言,歷史也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
了解印度的歷史,人們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眼前的一切越來越模糊……
所謂歷史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也曾經悠久而繁榮。世界人民對印度歷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們的文化上,印度人對佛教十分虔誠,將其作為他們的最高信仰。
永遠專注於當下,全國上下戮力同心,描繪一個屬於現代國家的美好藍圖,如此歷史才真正發揮其作用。
⑷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翻譯
謝安起初有隱居山林的意願,後來官府徵召的命令多次下達,勢不得已,這才就任桓溫屬下的司馬。在這時,有人送給桓溫草葯,其中有遠志。桓溫拿來問謝安:「這種葯又叫小草,怎麼一種東西卻有兩樣名稱呢?」
謝安沒有立即回答,當時郝隆在座,隨聲回答說:「這很容易解釋,不出就是遠志,出來就是小草。」謝安深感慚愧。桓溫看著謝安笑著說:「郝參軍這個失言卻不算壞,話也說得極有意趣。」
原文: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餉桓公葯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
(4)印度人的古籍有哪些擴展閱讀: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出自《世說新語·排調》,編撰者為南朝的劉義慶。排調,指戲弄嘲笑。本門記載了許多有關排調的小故事,其中包括嘲笑、戲弄,諷刺,反擊、勸告,也有親友間的開玩笑。
從裡面可以看出當時人士在交往中講究機智和善於應付,要求做到語言簡練有味,機變有鋒,大方得體,擊中要害等,這也是魏晉風度的重要內容。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⑸ 古印度文明具體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麼該文明的具體體現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歡!
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
古印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了養活眾多的人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都把農業生產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而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也正好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紀西遊印度,並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後寫成的《大唐西域記》中就記載了古印度繁榮的農業經濟。其實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居民就已經開始了 種植 業。在哈拉巴 文化 時期,農牧業生產都很發達。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城鎮遺址中,發現了規模不小的谷倉。那時人們已經發明畜耕,人們 飼養 了水牛、耕牛、山羊、綿羊、豬、狗和象等 動物 。而且已經開始使用青銅製造的鋤頭和鐮刀。農作 物品 種也非常豐富,有小麥、大麥、水稻、豌豆、甜瓜、棗椰、棉花和胡麻等。在吠陀時代,他們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到了吠陀時代後期,鐵器的使用使農業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相對統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設有高級官吏管理全國的水利事業,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到封建社會以後,即曷利沙帝國時期,古印度農業生產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封建社會過於漫長,古印度雖然造了成熟的 自然 農業經濟,最終也沒有從內部產生出 資本主義 經濟,到後來,印度農業發展越來越緩慢,變得越來越落後了。但是,古印度的農業仍然構成了國家的經濟基礎,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鐵柱
在哈拉巴文化時期,人們已經廣泛地使用銅或青銅製造的斧、鋸、鑿、鋤、魚鉤、劍、矛頭、匕首、箭鏃等工具和兵器。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產工具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鍛打、鑄造和焊接等技術,而且可能已經應用了熔模鑄法(一種精密鑄造工藝)。到了吠陀時代,古印度人已經能煉鋼了,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印度還向亞歷山大出口過約3噸的鋼材。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著一根公元5世紀初芨多王朝時期製造的鐵柱,它高7.25米、重約6.5噸,至今屹立不倒,幾乎完全沒有銹蝕。還有許多鑄造精美的銅制佛象也反映出古印度人高超的冶金技術。
古印度文明:棉花的誕生地
根據目前的材料,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掌握了棉花種植技術,並用棉花紡線織布。在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一些棉布殘片,雖然做工還很粗糙,但從棉布上的各種顏色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織染技術已經有所發展。古印度的棉紡織技術到孔雀王朝時已非常發達,大量的 手工 紡織者和紡織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成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貨物之一。後來,古印度人從中 國學 到了養蠶和絲織技術,到芨多王朝時他們已經可以織出薄如蟬翼的絲織品了,並配有各種色彩和圖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的遠洋 航海
由於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長,因此古印度的造船業也十分發達。從發現於哈拉巴文化遺址中的一座造船台來看,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到芨多王朝時,人們已經可以建造可容納數百人的大海船,向東航行通過馬六甲海峽直達我國,向西則經阿拉伯海直到紅海沿岸。
古印度文明:摩亨約·達羅城
燒磚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一項偉大的建築材料製作技術。他們用燒制的磚建造房屋,使之牢固耐久。現在發掘出來的哈拉巴文化時期的建築遺跡大多是磚木結構。哈拉巴和摩亨約·達羅是已知的那時最大的兩座城市,尤其是達羅城,幾乎可以和巴比倫城相媲美。
摩亨約·達羅城的建築分衛城和下城。衛城城牆高大厚實,全部用大塊的燒磚砌成。城牆上築有塔樓,用於 軍事 瞭望和召集居民。衛城裡還建有一些大型公共設施。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可供多人同時洗浴,1200平方米的容倉可存儲相當數量的穀物,政府的會議室達600平方米,最大的會議廳可容納近千人。
該城的下城是居民區,居民住宅星羅棋布,風格各異,既有平房,也有高樓,城內的道路既平且直,這些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區域。特別是城內排水系統的設計獨巨匠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內澇。可見,摩亨約·達羅城在當時是一座功能完備的大都市。
但是,自從哈拉巴文化中斷以後,隨著佛教的盛行。建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多轉向了宗教色彩極濃的寺廟、佛塔等,及開山鑿石而成的石窟。例如佛塔的“塔”字在印度文里的原義即“墳墓”的意思,原是人死後埋藏骨灰處所,後來又成為儲藏“舍利”(僧人死後的遺骨火化出的結晶體)的地方。到了德蘇丹國時,信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因此又出現了許多伊斯蘭式建築。古印度最具伊斯蘭風格的華麗建築物是建於公元17世紀莫卧爾帝國,埋藏的泰吉·瑪哈爾陵墓。當時有土耳其和波斯等許多國家及當地的建築師和工匠共同設計建造了這座著名的陵墓,它位於今印度北方邦亞格拉附近,全部為白色大理石砌成,典雅肅穆,又鑲嵌以各種寶石,以顯示主人的尊貴,成為穆斯林建築的代表之作。
古印度文明:宇宙觀與天文歷法
神話產生於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古代神話有許多是關於宇宙結構的。古印度人的宇宙觀同樣帶有濃重的神話色彩。吠陀時代,人們認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為須彌山的大山,它支撐著像大鍋一樣的天空,日月均繞須彌山轉動,日繞行一周即為一晝夜。大地由四隻大象馱著,四隻大象站在一隻浮在水上的龜背上。由於古印度人不太重視實際的天文觀測,因此觀測儀器一直比較簡陋,對宇宙的認識也多屬於猜測。公元前6世紀出現的天文學著作《太陽悉檀多》把大地視為球形,其北極稱作墨路山的山頂,那裡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運行是一股宇宙風所驅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風則使所有天體一起旋轉。雖然古印度人對宇宙的有些看法比較落後,但他們的天文歷法卻已經比較成熟。古印度有許多天文歷法著作,他們採用陰陽合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吠陀時代,人們把一年定為360日,12個月,還有置閏的方法。為了觀察日月的運動,他們把黃道附近的恆星劃分為27宿。“宿”在梵文里是“月站”的意思,是為了區分月亮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太陽悉檀多》里講述了時間的測量、日月食、行星的運動和測量儀器等許多問題。芨多王朝時期天文學家聖使所著的《聖使集》里講述了日月和行星的運動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認為天球的日運動其實是地球每天繞地軸旋轉所致,這一猜測為後來的天文觀測所證實。公元505年,天文學家彘日匯集了古印度五種最重要的天文歷法著作,編成了《五大歷數全書》。在我國唐代時,一位移居我國的古印度天文學家的後裔曇悉達所著的《開元占經》一書里介紹了印度的“掃執歷”,規定一恆星年為365.2726日(今測值為365.25637日),一朔望月為29.530583日(今測值為29.530589日),並採用19年7閏的置閏方法,是典型的陰陽合歷,表明印度的天文歷法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古印度的天文歷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由於它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長期以來發展比較緩慢,到後期已逐漸衰落。
古印度文明:阿拉伯記數法
現今世界上通用的,每個人都知道的“阿拉伯記數法”,即1、2、3、4…0,最初並不是由阿拉伯人所發明,而是起源於印度。
大約在哈拉巴文化時期,印度人採用了10進制記數法,到公元前3世紀左右,出現了數的記號,但還沒有零,也沒有進位記法。到公元7世紀以後才有位值記法,但還沒有零的符號,用空一格來表示。在公元876年的一個古老碑文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零”的符號,寫作“0”,說明那時古印度的10進制位計法記數已完備起來。後來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所採用,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成為著名的“阿拉伯記數法”。
圓周率在3.1416~3.1429之間
成書於公元前5至4世紀的 數學 著作《准繩經》是一部講述祭壇修築的書,其中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那時他們已經知道了勾股定理,使用的圓周率為π=3.09。《太陽悉檀多》一書列出了最早的三角 函數 表。《聖使集》中有關數學的內容有66條,包括算術運算,乘方、開方以及一些代數學、幾何學和三角學的規則。聖使還研究了兩個無理數相加的問題,得到了正確的公式,而且研究了簡單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簡單代數恆等式的證明問題,算出了3.1416的圓周率。
公元6世紀至13世紀,古印度的數學成就到了頂峰。出現了梵藏、大雄、室利馱羅和作明等著名的學者,他們已經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多種方程組。梵藏寫的《梵明滿悉檀多》中引進了負數的概念,並提出了負數的運算方法。他已經認識到零在計算中的重要性,能夠求解一些二次方程和不定方式程。他還會正確地計算等差數列的通項(一般項)和數列之和。在幾何學上,他證明了以四邊形之邊長求面積的正確公式,證明了圓周率零除一個數仍然等於這個數,他發現了一個分數除另一個分數,等於把除數?=X的方程。室利馱羅的數學著作是《演算法概要》,專門討論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明的《因數演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數學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以零除一切數為無限大。他知道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數,一正一負,應該根據實際問題選取一元二次方程適當的根。而且指出負數的平方根沒有意義。他還用許多巧妙的方法解決了許多不定方程求整數解的問題。他計算出了兩個圓周體積的正確公式。
古印度人的數學知識來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同時也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古印度文明:煉丹術與醫葯學
古印度的 醫學 相當發達。因為古印度素有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仁愛思想,看重救死扶傷的醫學。在古印度 歷史 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醫學家和醫學著作。
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阿柔吠陀》,是目前已知的古印度最早的醫學著作,記載有 內科 、 外科 、 兒科 等許多 疾病 的 治療方法 。該書認為人體有軀干、體液、膽汁、氣和體腔等五大要素,與自然界中的地、水、火、風和空五大要素相對應。軀乾和體腔比較穩定,其餘三者比較活潑,如果五者失調,人就會生病,這種看法成為古印度醫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妙聞是古印度最有名望的醫生之一。在古印度宗教的教義中,禁止用刀子解剖人體,人們只能把屍體浸泡於水中然後用手撕裂進行觀察,因此妙聞只好暗地裡進行解剖學研究,在經後人整理的《妙聞集》里記載了許多解剖學知識。《妙聞集》里還論述了生理學和病理學的許多問題,研究了內科、外科、 婦 產科 和兒科等各類病症達1120種。還記載了摘 白內障 ,除疝氣,治療膀胱 結石 、 剖腹產 等多種手術,以及120種外科手術器材和760種葯物。
羅迦是古印度另一位著名的醫生,他的《羅迦本集》是古印度的醫學 網路 全書。書中進一步闡發了古印度的醫學理論,它提出的攝生原則包括合理的 營養 、充足的睡眠和有節制的飲食,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該書對病因、病理作了進一步研究,記敘了一系列相應的診斷和治療的方法,闡述了500餘種葯物的用法。另外,公元7世紀編成的《八科提要》和8世紀的《八科精華錄》也是古印度醫學的重要典籍。
與成熟的葯物學相聯系,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葯”,並使普通金屬轉變為金、銀等貴重金屬。古印度的煉丹術也十分發達。古印度人重視水銀和硫黃,而且掌握了升華、焙燒、汽化等技術。雖然煉丹術有種種神秘色彩,但其中包含了某些科學的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 化學 的發展。
古印度的醫學影響深遠。妙聞和羅迦的著作在公元五世紀被譯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公元8至9世紀時阿拉伯人曾經邀請印度醫師主持醫院工作和擔任教學工作。我國西藏、中原等地也曾經受到古印度醫學的影響。
古印度文明:佛教與哲學
宗教往往同自然哲學、人生哲學聯系在一起,在吠陀時代,就有人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風”;也有人認為是“水”,或者是水、地、火、風四元素,或是水、地、火、風、空五大元素。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宇宙觀自然觀和人生觀。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發源地。佛教在世界上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公元前6世紀,恆河流域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拋棄王室的榮華富貴,離家出走,遠行求道。他游歷了印度各個地方,各個寺廟,求教了許多學者和高僧,積累了大量的宗教知識和實踐經歷。經過多年苦苦修行,相傳有一天他在恆河邊的菩提樹下靜坐時終於大徹大悟,從此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被信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著有《金剛經》作為後世傳教憑證。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四諦說。四諦即四種真理,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認為人生一切皆苦,產生苦的原因在於人有各種慾望,因而便有行動(即造了“業”),也就是造了以後的“因”,於是因果不斷,苦在生死輪回中不斷反復。佛教認為滅苦的關鍵在於消滅慾望,消滅主觀意識,通過修行使人解脫,進入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涅槃。佛教把自我和物質世界分別比喻為水流和“自生自滅的火焰”,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永無休止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生生滅滅。這裡面蘊含了一種對立 面相 互依賴、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佛教在反對印度婆羅門教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新興奴隸主階級和市民階級為代表的奴隸制國家的發展。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向印度境外傳播,逐步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另外,古印度還有許多哲學派別,對世界的構造提出了許多不同看法。印度後來宗教極為盛行,到處籠罩著神秘的宗教氣氛,神廟、佛塔等宗教場所鱗次櫛比。而且絕大多數印度人都信奉某種宗教,同一宗教內部也有許多教派。印度人生活在宗教中,因此他們創造的許多科學技術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為宗教服務。而且壟斷了科學文化的祭司和僧侶階層飽食終日,熱衷於純粹的哲理思辯,對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卻沒有 興趣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後來又由於各種原因,到12至14世紀以後,其科學技術幾乎已經停滯不前了。盡管如此,古印度仍然以其卓越的科學技術成就在世界 科技 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科學技術向東經過中亞,遠播到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地;向西經過西亞、小亞細亞傳入希臘和歐洲,對這些地區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猜你喜歡:
1. 印度神話故事大全
2. 印度的習俗禮儀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大全
5.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⑹ 印度的古代發明有哪些
印度的古代發明有:
1、棉花種植
有明確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美地區和印度地區的人類已經開始種植棉花。印度的經典典籍Rig-Veda(吠陀本集,完成於公元前600年)中曾有過記載說,當時棉花已經在印度生長超過3000年。
二百年後,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在其文章中寫到:「印度有這么一些樹,它們的果實像羊毛一樣,甚至比羊毛更漂亮更柔軟,印度人用這些樹褪下的毛來做衣服。」
公元前800年左右,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我國,直到宋代才開始大面積種植、加工紡織。
⑺ 巴利語佛典的各種文字的巴利三藏典籍
上座部佛教各種文字的巴利三藏原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貝葉和仿貝葉的漆寫本或墨寫本,另一類是排印本。 ⒈貝葉寫本──錫蘭的僧伽羅文,柬埔寨文、緬文、泰文和孟文字母等都有貝葉寫本的巴利文原典,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根據現有的資料,恐怕要算泰國皇家圖書館所藏的拉瑪一世(1782~1809)和拉瑪三世(1824~1851)所修訂的皇室本貝葉三藏了。拉瑪一世時修編的泰文字母三藏典籍,開始於1788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完成,前後共歷時五月,參加這一工作的共有二百三十名碩學長老和三十名皇家學者,全部三藏共有貝葉三千五百六十八筴,包括律藏四十卷,經藏一百五十七卷,論藏五十六卷和巴利語詞遍三十五卷。這次編定的全藏還抄出了兩套副本作為僧侶考試和各寺院抄錄之用。後來在拉瑪三世執政時,又由當時的皇族高僧瓦吉羅納那親王(即拉瑪四世)先後兩次由錫蘭借來了巴利聖典七十卷作參考,修訂了拉瑪一世本後,又抄錄出七部保存,其中的一部,據說裝幀得非常精緻。
⒉貝葉刻本──用針形筆把文字刺寫在貝葉上的佛經。這種刺寫本除了僧伽羅文外,還有中國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傣文,寮國和泰國北部的傣允及緬甸撣邦的景東一帶的貝葉佛具,也是屬於這一類型的。
⒊仿貝葉的漆寫本或墨寫本──緬甸的古巴利體字母佛典,大多是用墨漆寫在較貝葉略為寬大的紙質或銅質的紅漆描金的薄片上。中國德宏傣族地區因為不產貝葉,佛教徒所供誦的佛典都是構皮棉紙裝訂的墨寫本,西雙版納、臨滄和孟連等地,還有一些折疊式的裱本;這些大小形式不同的寫本基本上和漢族地區的這一類型差不多。中國傣族地區的巴利語系佛典,從總目上看來,是包括了全部三藏的音譯及意譯各經在內的,而且還有著不少的其他藏外典籍。 現在已經編印出版的上座部三藏,共有以下的幾種︰
(一)巴利原典
⒈僧伽羅字母本,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在錫蘭出版的佛典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及增支部各經。佛涅盤二千五百年紀念時,錫蘭決定把全部巴利三藏譯為僧伽羅語並與巴利三藏同時出版,現正在印刷中。
⒉泰文字母的排印本。屬於全藏的有兩種︰一為拉瑪五世時1893年的曼谷版全藏,系根據拉瑪三世時寫本修訂後付印的,共三十九卷,印刷了一千部,尚缺《小部經》中的〈本生〉、〈譬喻〉、〈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諸佛譜系〉和〈所行藏〉各經。後來拉瑪七世於1928年又印行了四十五卷的全藏一千五百部,並補排了拉瑪五世曼谷版所缺的各經。此外,泰國還有把全部二萬四千頁的貝葉三藏縮編為一百零八筴,印刷在一千六百二十張貝葉上的簡本全藏及專為雨安居時念誦而編印的各經,共九十筴,以便在三個月的雨安居中每天誦完一筴。
⒊緬甸字母本。曾先後出版過包括律藏、經藏中的《長部》各經和論藏的二十卷、二十一卷、三十八卷和三十九卷等四種版本。從1956年至1960年間又校勘了全部三藏,其後又印出了巴利和緬甸語譯文的兩種版本的全藏,五十一卷本的註疏和十一卷本的解疏。
⒋印度的天城體梵文字母本。雖然,這部藏經遠在六十年前即已計劃編印,但最近幾年來才開始出書,現已印出包括經律部分的二十卷,還在陸續地編印中。
⒌英國巴利聖典協會版的拉丁字母本全部三藏六十五卷和註疏。
(二)譯文
除了緬甸語譯本已在上面提到外,還有以下的幾種文字︰
⒈日本出版的《南傳大藏經》共六十五卷,系根據巴利聖典協會本譯出,未包括全部註疏在內,藏外部分只有︰《彌蘭王問經》、《島史》、《小史》、《清凈道論》、《一切善見律注序》、《攝阿毗達磨義論》及《阿育王石刻》等。
⒉中國的《普慧大藏經》中有從日譯《南傳大藏經》轉譯的部份,計有︰
⑴《本生經》只有譯出〈因緣總序〉和一
至一五0個本生故事兩卷。
⑵《長部》經典一至三十四各經共兩卷。
⑶《中部》經典的根本五十經一卷。
⑷《發趣論》一卷。
⒊英譯本。自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先後出版的英譯上座部佛典,幾乎概括了全部三藏,收編在《東方聖書》和《佛教聖書》之內,此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選譯本或節譯本等。如《律藏》大小品即有三種不同的譯文。
⒋其它的歐洲文字,如德國、法國等的三藏零散譯文大約共在二十種左右。
⒌柬埔寨王國於佛歷2472年(西元1928)起即組成三藏委員會,從事南傳佛典的柬語翻譯工作,經過僧俗學者十一年來的不懈努力,已在佛歷2482年(1938)完成了這項艱鉅的工作,共譯為一一0卷,現已出版六十七卷。
⒍中國的兩種傣文佛典譯文。都是貝葉或紙寫本,基本上包括了全部三藏各經在內。
⒎寮文字母的南傳三藏,不論是巴利原典或譯文可能還沒出版過。
◎附二︰Charles Eliot著·李榮熙譯《巴利系佛教史綱》第六章(摘錄)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復。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巴利文造句法的簡單性以及很少使用從屬子句,導致了相同的片語有規則地並排平列,好像地板上的木板條一樣。用幾個主詞,例如五蘊,來敘述某一件事時,很少發現有一個單獨句子包含一個復合的說明。一般說來,首先敘述第一蘊的事,然後再照樣重述其它各蘊。但是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三藏經典以口授的形式傳入錫蘭一百五十多年以後,於西元前二十年伐多伽摩尼王在位時,才第一次在錫蘭寫成文字。這一情況使我們無須懷疑經文的真實性。因為全部印度古代文學,不論是散文或者詩歌,都是以口授流傳下來的。甚至在今日,如果全部文稿和書籍都遺失了,大部分古代文學都能夠復原。佛教徒沒有像婆羅門那樣制訂詳細規則來保存和記憶他們的聖典,而且在佛教初期他們具有這樣的觀點,認為佛教教義不是需要背誦的符咒,而是應該理解和付諸實踐的原則。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努力背誦佛陀的言教,而且也許獲得成功,把這些言教變成最廣泛使用的方言。背誦整部吠陀經典以及附屬論文,即有關儀式、韻律、文法和世系的附屬論文,這是當時常見的事(在印度現在仍能見到這一現象)。有這樣的記憶力,那是不難記住一系列說教中的要點的。佛陀逐日說法,大約有四十五年。他雖然有時談論特殊事情,但他無疑有一套講詞,經常重覆講用。由於他不斷地遷移地方,向新聽眾說法,所以不致有人反對這樣的重覆。在他的弟子中間有受過訓練的婆羅門信徒,在他逝世時必然有許多人,也許有幾百人,已經背熟了他的主要言論的概要。
但是一段說教不如一首詩或以某種記憶法編寫的材料那樣容易記憶。一個明顯的幫助記憶的方法,就是把說教分為若干標題,冠以數目,每一標題附帶某種顯著的短語,如果這些短語能夠重覆,那就更好。因為一個預定的公式在許多適當的地方出現,就能保證正確無誤。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因為達到這種程度的重覆並不是印度文體的特點。這種情形在梵文佛經中不是像巴利文佛經那樣顯著,但是在耆那教文獻中卻非常明顯。適當的使用復述文體是《奧義書》的特色,我們在《奧義書》中發現有反覆敘述的公式,還有按照一個方式構成的連續片語,只有少數幾個字不同。
但是我仍然覺得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中略)
三藏經典的可靠性必須用印度口授相傳的標准來予以判斷。它的最大缺點就是缺乏歷史感,這一點我們一再注意到了。印度史傳家忽視重要事件,他們記載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事情的規模和連貫性以及年代都不可查考。他們常常在很小的事實基礎上,或者根本沒有基礎,就建立起一個故事的結構。但是故事一般是很明顯的,所以過去歷史學家的困難不是在於被這些故事引入歧途,而是在於忽視故事中可能包含的真實因素。因為印度人具有良好的語言記憶力,所以他們的世系、帝王世系和地名一般說都是正確的,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記憶人名表。他們在敘述學理方面也有真正興趣。如果佛陀被人曲解了,那倒不是因為缺乏傳達深奧思想的智慧和能力,而是因為對神學感興趣的人往往根據自己所愛好的見解來解釋教主的教義。
三藏經典說明了印度傳統的長處和弱點。歷史感的微弱性可以從《小品》關於提婆達多的行為的記述中看出來。《小品》的編者似乎不能對他所認為的重大事件作出清晰的記載。就是這部著作討論寺院規則時,則很豐富而明確,而且其中記載的言論具有真實可靠的風格。在佛教經典中,印度人記憶力的優點發揮了作用。歷史的連貫性是沒有問題的。在經典中我們只有一段導言,說明某些人物和地點的名稱,然後就是一段說教。我們從律藏中知道,僧人們應當牢記這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正是他們能夠背誦的東西。我認為沒有理由懷疑在波羅奈所說的教法,以及《長阿含》第一篇中的重覆章節,是佛陀逝世以後不久公認為他的言論的巴利文版本。方言的變化沒有重大意義。阿育王的巴布魯敕文中記載說︰『善法因此將久住於世。』據信這句話是引用語,而且很明確地十分接近《增一阿含》中的一段話。阿育王的原話是︰Saddhamma cilat hitikehasti,而巴利文則是︰Saddhammo ciratthi-tiko hoti。佛陀的語言和我們持有的典籍之間的差異,大致與此類似。在巴利文、梵文和同類的印度語言中,概念集中表現在單字上,而不是漫衍在全句中。這一事實就減低了語言變化的重要性,增加了表達概念的便利。因此波羅奈說教中的主要字眼,即使作為一個沒有文法聯系的字匯表,也是十分明確地表達了要旨。我可以同樣地設想,《長阿含》的早期經典中所記載的關於宗教生活的進程的那些重覆段節,都是佛陀本人言論的回聲。因為這些段節不僅具有古風而且還有雄辯與高尚的特徵。
⑻ 《山海經》是誰寫的
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隻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經》與東夷有關。
金榮權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裡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裡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裡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隻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餘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頡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編輯本段地域范圍
《山海經》的地域范圍:
《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
《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
《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
《中山經》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帶。《山海經》把巴蜀和中原同列為《中山經》體現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華夏民族觀念。也有一說山海經中所述之處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
編輯本段歷史考究
簡介
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後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於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這一區域的《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於淮泗,達於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於徐州。根
(一)《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於《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雲縣北至青島市區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和《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檯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
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後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後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
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於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後裔從黃河中上游遷移到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考古學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製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姜。海岱地區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
第七,許倬雲(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後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治階層。《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所謂「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後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後來周王朝將炎帝後裔作為統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後裔成了「國人」,帝俊後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後的說法。
《淮南子·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
4.十日國
《海外東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
《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後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後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
根據黑齒國在「湯谷上(南)」,湯谷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谷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
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遺址面積相仿。在這里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築,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築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
根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為三級聚落分布。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
(四) 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
在奢比屍國(今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
《海外東經》「<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在」。
《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
《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雲縣大伊山一帶。該區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台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餘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徵,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
在贛榆之屍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珂案:說文四雲:「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而博物志外國雲:「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
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雲區和贛榆青口鎮之間(二者距離60公里)。
該區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檯子遺址),該遺址位於海頭鎮鹽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台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
《海外東經》「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山海經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朝陽之谷位於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於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
《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據此,王亥的困民國應該是豎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根據「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困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臨沂是龍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個中心區,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日國(堯王城古國)之北,有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和勞民國。
《海外東經》「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郭璞雲:「雨師謂屏翳也。」郝懿行雲:「楚詞天問雲:『蓱號起雨。』王逸注雲:『蓱,蓱翳,雨師名也;號,呼也。』初學記(卷二)雲:『雨師曰屏翳,亦曰屏號。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龍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歷史
說起《山海經》,國人大都知道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怪書。此書分《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就其敘述的內容而言,從天文、地理、神話、宗教,到民族、動物、植物、礦產等,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古籍中蘊珍藏英之最者,實為研究上古時代絕好的寶貴資料。然而,由於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無經,所以,《山海經》的書名雖最早見之於《史記》,但司馬遷觀之卻嘆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約百年後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才將此書公之於眾。《山海經》涉獵之廣,內容之奇雜,從古至今使人對其該歸於何類多有分歧。《漢書·藝文志》將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但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謂其為"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為"古之巫書"。因此,《山海經》問世之後,圍繞其內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是個謎,乃至釀成學術界中千年未解的懸案。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說法,《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後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對象,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
編輯本段《山海經之南山經》考證
《山海經之南山經》考證,馬紅光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是在網貼的基礎上,對《南山經》研究成果的系統性總結,以獨特的角度對《南山經》中容易引起歧義的名詞進行了進行了分類解釋,從而證明了《山海經》的真實性,是對《山海經》的「去神話考證」。
作者從漢字的字形、語音、語義入手,通過對經文逐字逐句的研究,共考證了12種疾病、13種地形地貌、9種礦物、13種植物、43種動物、71處山川河流,創造性的對《山海經》進行了全新解讀。其中植物、動物的考證配有真實的圖片和經文進行一一對比,特別是麒麟、九尾羊、九尾狐、旋龜、鳳凰等傳說中動物的考證,讓人豁然開朗。山川河流的考證上,作者也從山脈走向、河流流向、礦藏分布、動植物分布等方面,把經文和現實中的山河一一進行了匹配.
⑼ 問:印度人種以哪個為主
印度在歷史上有<人種博物館>之稱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
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
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編輯本段]分類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五類人種: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
(一)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為深褐色,頭發烏黑,鼻寬唇厚,肩窄腿短,胡須和體毛不多,臂長.據有關學者認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達曼人,印度沿海地區的卡達爾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爾邦山區的一些土著人均為他們的後代.
(二)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頭發烏黑而捲曲,鼻寬唇厚,膚色為褐色,中印度大多數土著部落民屬於這類,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三)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這一種人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種人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印度雅利安人:
他們原與歐洲的雅利安人屬同種,為與歐洲的雅利安人相區別,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分東西兩個方向移動,一支由中亞進入歐洲,成為今天的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則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開始占據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後來,漸次向東發展,直至恆河上游地區.他們發現此處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因此遷入者日益增多,構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原為白人,其長相明顯具有歐洲人特徵:身材高大,長頭型,胡須多,鼻樑細高,頭額寬及皮膚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屬於他們的後裔,或成為他們的混血種,血統較純正的人現在亦可見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賈斯坦等地.也有人說,現在印度教中的僧侶可能是血統較純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詩>中都提到過一種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五)蒙古人種:
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南亞次大陸,蒙古人其膚色為黃色或褐色,臉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寬,胡須和體毛少.蒙古人分長頭型和寬頭型兩種.長頭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寬頭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⑽ 古籍關於隋唐時期中印金丹術交流的記載是怎樣的
隋唐時期是中印金丹術交流的高峰時期。據《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所錄印度醫方有:《龍樹菩薩葯方》四卷,《西域諸仙所說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羅門仙人方》三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婆羅門諸仙葯方》二十卷,《婆羅門葯方》五卷,《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由於這些方書的翻譯,印度金丹術的某些知識也同時介紹到我國。如《千金翼方》記載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臟六腑內萬病及補養長生不老丸和耆婆湯等都是源於印度,王燾《外台秘要》天竺經中介紹了印度早已應用於眼科的礦物葯如硫酸銅、硼砂、明礬等。印度八分醫方中,列為第七的是長命葯科論。唐代帝王酷好長生葯,除請教道家的金丹術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尋求靈葯。《酉陽雜俎》卷七記載,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以詣闕。兼得術士那羅邇娑婆,言壽二百歲。太宗奇之,館於金飆門內,造延年葯。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主之。言:『婆羅門國,有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內。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消草木金鐵,人手入則消爛。若欲取水,以駱駝髑髏沉於石臼,取水轉注瓠蘆中」。唐太宗還派人到全國各地采怪葯異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訪名葯。但那羅延娑婆寐造的葯並無奇效,太宗只好聽任去留,但他因年老體衰無法返國,死在長安。高宗即位,又從東天竺迎來盧迦逸多,任懷化大將軍,派往印度,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可見,印度金丹家那羅延娑婆寐和盧迦逸多在長安和中國宮廷名醫、金丹家有過一定來往,曾共同研製一種新葯,以求返老還童,但沒有成功。公元716年,因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購珠翠奇寶,宣稱獅子國有靈葯和養醫之嫗,玄宗便叫監察御史湯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蘭卡。之後,屢賓、克什米爾、吐火羅等國多次進獻精製葯物,這些葯物無非是所謂的長生不老靈葯,其主要來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陸。隋唐時期中國金丹術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贊揚。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師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組成一個三十多人的譯經班子,將老子《道德經》逐字逐句譯成梵文。這部梵文《道德經》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時就送到了東天竺迦摩縷波國童子王的手中。阿薩密的許多習俗和禮儀從此染上了道教的風氣,幾乎與道教儀式並無兩樣。隨著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為道教組成部分的中國金丹術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里說:「神州葯石,根莖之類,……香氣茅郁,可以蠲疾……長年之葯,惟東夏焉……四海之中,孰不欽奉。」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的金石葯物和草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於長生不老的丹葯,更是只有中國的最靈,因而備受印度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