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印度反擊戰經驗教訓
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經驗
1時機選擇恰當,選擇在大雪封山之前的短促時機開打,在封山前果斷回撤
2後勤保障得力,事前急造公路,囤積物資,確保了作戰所需
3戰術得法,比如419部隊首戰就提出消滅7旅。130師在瓦弄的一點兩面,11師的迂迴穿插(破了二戰緬甸戰場,日軍56師團的輕步兵復雜地形穿插記錄)
4裝備優勢
教訓,通訊和救護問題
沒有借機發展帶路黨和第五縱隊
⑵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 中國當年為什麼列印度
這個仗是一定要打的!
當年印度搞了一個前進政策,它的部隊要持續推進,沒有制定目標。也就是說,只要中國不阻止,他們可能要推進到太平洋或者中蘇邊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忍讓顯然是沒有用的,這一仗是免不了的,早晚都要打。
印度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思維和人家不一樣,在中印問題上,它認為:一邊境是事實存在的,不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可是它沒有說事實是什麼樣的);二是它認為中國肯定是不會反擊印度的,因為當時中國人都沒有飯吃,中國自己都快要垮掉了,那還有力量管這個鳥不拉屎的青藏高原;三,它認為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中國更不敢列印度(它全然不記得當年中國是如何和聯合國軍較量的)。
中國列印度確實是硬著頭皮上的,當時沒有鐵路,軍用物資要運到西藏非常困難,所以中國當時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主動撤軍,避免了戰爭的長期化。
⑶ 印度國大黨是怎麼帶領印度人民走向獨立的
印度國大黨是印度的一支政黨。簡稱國大黨。1885年12月在孟買正式成立。創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的官員休謨。國大黨成立後的前20年內,政治主張僅限於實行代議制。
1906年,為了擴大本黨的影響,國大黨在年會上通過了以提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的四點施政綱領: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1907年,國大黨內部發生了分裂,溫和派與英國當局合謀,將極端派排擠出黨。1916年,溫和派和極端派重新聯合。1918年兩派又發生分裂,結果溫和派脫離該黨,建立了印度全國自由聯盟。1920年,聖雄甘地在特別會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議案,從此確立了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為國大黨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指導思想。1927年12月,國大黨通過了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的民族獨立」的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大黨反對英國強迫印度參戰。1942年8月,國大黨發起群眾性非暴力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被英當局宣布為非法,全部領導人被捕。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尼赫魯出任政府總理。1969~1979年,國大黨發生過多次大的分裂,先後出現過以尼賈林加帕為首的國大黨(組織派),以英迪拉·甘地為首的國大黨(甘地派,又譯國大黨英迪拉派),以雷迪為首的國大黨(正統派,後改稱為社會主義派)。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甘地派國大黨為真正的國大黨。國大黨的目標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實現機會均等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平等;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並謀求世界和平與友誼。
其實國大黨創建的最初目標是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爭取分享政府權利,因而沒有遭到當局的反對,隨後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強烈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以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印度獨立後,國大黨長期執政。國大黨(英)主張堅持「民族主義、世俗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四項原則,強調團結、統一、教派和睦;在堅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發展;以互不幹涉、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其對外關系的指導原則。
⑷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 國內都看不到!
「中印親如兄弟」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糾紛,錯綜復雜,實際上早在中印開戰之前,中印就從中印親如兄弟變成了 時有摩擦,例如說空喀山口事件,郎久事件的死傷就導致兩國不斷的爭執。本質上說,新中國和獨立後的印度都是新生的,獨立的政權,兩國處理外交事務遠沒有其後的那麼老練和成熟,而尼赫魯本人的問題又加劇了這一問題。
⑸ 印度國大黨丟失政權的教訓有哪些
印度國大黨失去政權,是因為他們黨內腐敗脫離群眾
⑹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國內都看不到
中國邊防部隊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9,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⑺ 印度民族起義給我們什麼教訓
失敗原因:1英高壓統治;大軍鎮壓。 印度民族大起義引起了英國殖民當局的恐慌,他們要盡快把起義平定下去。英國在印度有24萬軍隊,其中有20萬是僱傭印度的土兵,而土兵已經成為印度人民起義中的先鋒和軍事骨幹力量,4萬英軍分散在印度各地。英國殖民當局被迫緊急從其他國家和地區抽調大量的軍隊來到印度,加強英國在印度的殖民軍事力量,以鎮壓印度人民起義
2分化政策 英國政府平定起義的另一個手段是對參加起義的印度人採取了分化政策
啟迪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士兵為主要力量和廣大人民踴躍參加的民族大起義。這次起義充分表現了印度人民的一種民族精神,這就是:不甘屈辱和受壓迫,不畏強暴,爭取民族尊嚴和民族獨立。受到沉重打擊的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改變一下他對印度的統治政策:加強殖民力量,對封建王公進行籠絡。印度人民的起義打擊了英國殖民者,使英國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活動受到了遏制。因此這次民族起義也支援了亞洲其他地區人民反抗侵略的民族斗爭。英軍佔領德里後,就集中兵力進攻奧德的首府勒克瑙。勒克瑙保衛戰,表現得更加英勇頑強。從1857年9月起,戰斗持續了將近六個月,直到1858年3月21日,英軍集中裝備精良的軍隊將近4萬,配備180門大炮才攻下勒克瑙。英軍入城後,洗劫了兩個星期,勒克瑙所受損失達600萬英鎊。
1858年3月末,英國殖民軍開始向中印度起義中心詹西進攻。詹西軍民在女王拉克什米�6�1巴伊領導下英勇抗敵。4月3日,敵軍突入城市,詹西軍民逐屋地和敵人展開爭奪戰。500名堅守高地的戰士,全部壯烈犧牲。女王率領一部分起義軍突出重圍,詹西陷落。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義中心相繼陷落後,各地分散的起義軍轉入游擊戰。當時,活躍在各地的起義軍不少於12萬人,唐提亞�6�1托比所率領的起義軍是其中突出的一支隊伍。詹西女王突圍後,和唐提亞�6�1托比的隊伍匯合,轉戰中印度,並在瓜寥爾成立了臨時政府。6月17日,女王拉克什米巴伊在瓜寥爾城郊的一次戰斗中犧牲,唐提亞托比繼續堅持戰斗。
英國殖民者在進行武裝鎮壓的同時又進一步施展政治分化手段。1858年11月1日,坎寧總督在印度公布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詔書,以不再侵犯印度大小封建主的利益和特權為釣餌,收買封建主。此後,有更多的封建主紛紛叛變投敵,並幫助殖民者搜尋起義領袖。1859年4月,由於封建主曼;辛格的出賣,唐提亞;托比被捕犧牲。但游擊隊的反英斗爭一直延續到1859年底
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
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
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
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
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
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
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
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
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
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
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英
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
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
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
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
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
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
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
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
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
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
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
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
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
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
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
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
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
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
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
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
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
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
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
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
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
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
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
終成定局。
⑻ 印度國大黨是什麼性質的政。黨
本質上還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
社會主義一詞在大部分西方國家(美國除外)是個褒義詞,它早於馬克思主義出現,西方的社會主義政黨吸收了馬克思理論的一些觀點,主張社會平等,共和民主,權利共享,並在一定程度上藉助工人運動的力量,在歐洲有許多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其全稱是社會主義黨或社會主義民主黨,就連德國納粹黨的全名還叫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但這些政黨與主張工人階級專政的共產黨有本質區別,他們實質上與共產黨有本質的區別,一方面他們吸收工人運動的力量,表現出一種工人階級和廣大民眾代言人的姿態,另一方面他們吸收資產階級加入其中,按照資產階級政黨的運作方式,依靠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擴充實力,實質上是一種各階級共同參與的政黨形式。因此不要只根據名稱和綱領而判斷政治勢力的性質。 他們的性質與我們共產黨人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而印度的國大黨其產生有深刻的歷史根源,一方面他是民族獨立運動中成立的,為了實現民族獨立而組成的政治組織,其成分復雜,既有普通民眾包括農民、工人,又有民族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從印度國大黨的歷史來看,在獨立後一方面宣揚社會平等,並從土地制度上作出一定程度上均分地權的姿態,另一方面卻普遍延續傳統的家族勢力和資產階級統治,並從實質上沒有改變印度的政治面貌,所以國大黨還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
⑼ 印度當年被中國教訓的有多慘 國內都看不到,
我是教歷史的,對於62年印度戰爭,中印雙方都輕描淡寫,但在印度心裡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甚至沒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給你解說一下,你就明白了。
戰爭爆發原因:印度方面認為我國在朝鮮戰爭之後已經將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揚言要越過麥克馬洪線,再次打到北京(因為派出的軍隊是曾經跟隨他們的老主子英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是的部隊,我方迎戰的軍隊是由林彪元帥統領的四野的人馬)
戰況:初期林彪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裝敗退,印軍「勢如破竹」志得意滿,忽略了戰略縱深會拉長補給線,此時林彪對這一策略是保密的,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軍如此「頹敗」百座皆驚,甚至有人提出要殺林彪祭軍,毛主席也親自下令不準再退,立即還擊,但林彪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名擋了回去,就這樣印軍在藏南無人區長驅直入,已成驕兵,而驕兵必敗,這是林彪下令對印軍進行圍剿,切斷其補給線,印軍成了被圍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軍各部一退再退從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還擊,最後每個士兵都殺紅了眼,一路殺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軍此時權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採取不留戰俘的政策,這就使得這場戰爭成了中國的一個心結,成為印度全民族心裡揮之不去的噩夢,此時西歐有人曾稱此戰是人肉收割機,侵華印軍幾乎被全殲,林彪當即斷言從此一戰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窺視中國。
總局:以印度完敗告終。應該說這一戰士印度肆意挑釁造成的,印度要負全責,當然也得到了嚴厲的懲罰。
⑽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印度國大黨是怎樣成立的
19世紀中葉,英國在鎮壓印度民族起義後,為了加強殖民統治,擴大市場,掠奪原料和礦產,加緊對印度的鐵路、農產品加工、港口航運、煤礦、種植園、紡織等資本輸出。這不僅促進了印度近代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的形成。
印度資產階級大部分是從買辦商人、高利貸者、地主和封建王公轉化而來的。它們在經濟上依賴於英國,受英國資本的控制和限制;又同英國殖民者和本國封建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既依附於英國,又同英國殖民者有矛盾,力圖獨立發展,具有很大的兩面性。
國大黨成立不久就分為兩派。以巴納吉為首的地主和上層資產階級,堅持和英國妥協合作主張,被稱為溫和派;以提拉克為首的小資產階級、富農、小地主和自由職業者,反對溫和派的崇英媚英行為,主張暴力革命,實現民族獨立,被稱為激進派。但兩派都害怕農民革命力量,沒有也不敢提出農民土地的問題,因而不能把反帝斗爭同反封建斗爭相結合。當然,在一戰以後,國大黨多次領導、組織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對實現印度獨立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