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國夢為何屢戰屢敗深度解析背後原因
戰火席捲整個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個陣營之間對立發展的局面,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世界秩序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這段時間,涌現出了一些新興國家,而此時,印度這個國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國內GDP已高達2.85萬億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僅如此,印度作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
憑借這樣的優勢,使印度開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並成為亞洲強國。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後,整體實力與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態一躍發展成世界強國,而印度還在原地踏步,兩國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麼,印度的大國夢真的會實現嗎?
印度想要成為世界強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印度」。
印度與我國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且都經歷了近代的屈辱 歷史 。印度在1947年建國,雖然比我國早兩年,但從建國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印兩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
但在1990年之後,中印兩國的經濟卻瞬間拉開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國的GDP已經高達14.34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僅僅位居世界第五。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印度進入西方體系之後,印度就被西方國家看好,會成為下一個世界級大國,那麼作為印度開國元首的尼赫魯到底做了什麼,使西方國家對印度產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魯家族,從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來看, 是最頂級的婆羅門種姓 。由於他的父親供職於,英屬印度政府的高級法院,所以在父親及其英國人的影響下,尼赫魯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他16歲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國留學。有一次因為成績的優異,獲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傳》 作為獎勵。也正是這本書,使他自此開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負,1910年,從劍橋畢業的尼赫魯又進入倫敦內工法學院,就讀法律專業,直到1912年才學成歸來。
回到印度後,尼赫魯成為了一名律師,並同時投身於國大黨的各項活動中,也通過父親接觸到了聖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印度的國父,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深入印度的底層 社會 ,在了解印度的 歷史 與現狀後,便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專注投身於國大黨的政治活動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導的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開始,但好景不長,1921年國大黨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國逮捕入獄,其中也包括尼赫魯。
在此後的時間內,尼赫魯先後入獄共9次,坐牢時間加起來將近9年。隨著在長期以往的斗爭中,尼赫魯的思想也發生了諸多改變。
尼赫魯堅持印度要「完全獨立」 ,並認為純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魯先後去西歐、蘇聯考察。在這兩次考察中,使他對資本主義模式與 社會 主義模式展開了深入思考。
他被蘇聯的 社會 主義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蘇聯發展 社會 主義,但是要有所取捨。
從30年代開始, 尼赫魯 就逐漸掌握了國大黨的領導權,並開始 領導印度獨立運動 。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1947年8月15日,迎來了印度的獨立,而尼赫魯也實現了他大國夢的第一步,之後印度就此進入了尼赫魯時代。
為了改變印度獨立之初,薄弱的經濟基礎,尼赫魯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經濟強國政策,首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個是廢除柴雲達法定地主制。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主要採用的就是 柴明達爾制度 ,通過法律承認他們對土地的私有權。
在這項法令實施後,廢除的柴明達高達250萬,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億六千萬英畝,由此可見,尼赫魯對柴明達的改革是比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個方面是,限制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其實,印度的國大黨實際上代表著大資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魯為了心中的強國夢,願意放棄自身的利益去進行改革,但自印度獨立後,地方行政開始效仿美國,再加上國大黨內部其他成員,為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導致這項法令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所以從整體上看,尼赫魯的土地改革是失敗的。在 農業上吃虧後的尼赫魯又轉身投入到軍事工業 上。
但是,由於土地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縛住,根本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領域。後來到了90年代,尼赫魯的女兒,外孫統治時代結束,印度新政府開始搞 自由化市場經濟 ,但苦於土地問題,無法展開工業化,所以直接跳過工業化去搞第三產業。
但僅僅依靠第三產業,根本無法養活印度的十幾億人口。知道現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提出了一系列發展製造業的改革措施,在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傳統的產業結構,構建製造業發展所需的營商環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進印度製造業發展的活力,把印度發展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
但是,事實證明,製造業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程度,以及國際化水平不僅呈現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時還有所倒退。
從根本上來說, 莫迪的經濟改革 ,僅僅是因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根本無法推動製造業的根本性變革。
其實,製造業能否順利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土地的所有制,而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轉制度。
在 印度中土地徵收法 中規定,要想徵收土地,就必須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並且還要向失地的農民提供就業的機會。
而當初立法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而是為了保護土地,雖然看似這種立法,對印度的獨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沒考慮到印度未來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而這種土地制度,嚴重影響到了製造業企業對用地的需求,成為工業發展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莫迪也曾嘗試對 土地徵收法 進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農民和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對。
在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後,莫迪只能將這個土地改革的決定權交給政府,最後不了了之。
在 2019年,莫迪連任 後,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結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勞動力的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按理來說,印度有著「世界第二大人口」的號稱。但隨著印度人口的不斷增長,在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同時,也嚴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據統計,從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勞動力每年只能增長到440萬左右,而與此同時,印度同期的失業率卻超過了6%,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20%。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製造業,無法提供 足夠的就業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卻只能滿足求職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實,除了落後的製造業,對印度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資金短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國,國內的企業能夠到印度投資建廠,同時在印度國內還對中國製造的商品進行抵制。
同時,莫迪政府希望通過 廢鈔令 ,來打擊腐敗、洗錢、連同恐怖主義在內的黑色經濟,表明了印度正度對打擊腐敗的決心。
但是廢鈔令的實施在客觀上,也打擊了用現金結算的個體工商戶,從而出現了資金周轉問難的問題,大大打擊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總體來看,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莫迪經濟,依然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也並沒有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與此同時,印度百年來的種姓制度,也給印度的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低種姓的人只能從事低等工作。
由於印度人民對種姓制度的逆來順受,導致他們認為,一個人的 社會 地位都是由神決定的。
在印度國內,他們進行了對 種姓制度的劃分 ,並將人分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為婆羅門,雙臂化為剎帝利,吠舍意味著大腿,則首陀羅等同於腳,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觸者」階層,俗稱「達利特」,同時也被人成為「賤民」。
除了劃分等級之外,他們還提出了 內婚制 ,為了維護高種姓制度的血脈,減少高種姓與低種姓的交流,還規定高種姓女性只能嫁給高種姓男性,不可跨越階層,更加鞏固了種姓制度的體系。
在印度,那些所謂的「賤民」清潔工人,在沒有任何防護設備下,竟爭前恐後地用自己的生命,來賺取每天不到30塊錢的工資。
據統計,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因此而喪失生命。看到這里,很多人會非常好奇,面對這樣的局面,難道就沒有人反抗過嗎?
在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層統治者,他們為了將種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強行利用神的信仰,來強化這種制度。
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發展水平很不均勻,光印度的高種姓就只有300萬人,享受著良好的教育,但對於低種姓人來說,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導致印度的文盲率高達85%。
雖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破譯的國家,但其女性的 社會 地位還是非常高的。相信看過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並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出嫁前必須要聽爸爸的安排,出嫁後成為丈夫的附庸。
據資料統計,印度這個國家大約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這也導致印度女性長期不被受重視。
這些內部因素無一是直接阻礙了印度的發展,而一直以來就被印度視為假想敵的我國,又是怎樣做的?
眾所周知,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但拋開實力的對比,兩國在很多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有人說,印度的人口眾多, 印度的勞動力優勢自然要大於我國 。那到底真實情況是什麼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計13.8億,而我國則是14.1億。雖然,印度稍有落後,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卻比我國高出了約7%,常住人口卻相差無幾,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國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對印度來說,人口眾多的現象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是印度即將面臨的一大難點。
印度的國土面積僅僅是中國的1/3,從長遠看,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是根本達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飢餓、貧困、教育等問題方面仍束手無策。
但從長遠看,人口的快速增長,卻極大改善了印度的勞動力結構。從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間,印度勞動力人口從6.19億增長至8.76億,而中國則從8.7億增長至9.92億, 足以體現出我國的優勢。
從2000年的水平來看,印度勞動力人口素質,卻遠遠不及中國。在教育方面,我國也是足足領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資料顯示,在英國某公司對某所大學進行排名整理時,發現在十個人當中,中國就占據了7個名額,而印度卻無一人上榜。
由此可見,印度政府曾自稱自己有上億的英語專業,和高端技術性人才的情況,可信度並不高。
所以,雖然 我國的勞動力在減少 ,但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勞動力的質量與素質,都在不斷提升。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同時也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國際大企業。
再來說說印度引以為傲的農業。在農業方面,印度可以稱為全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其糧食產量為三億噸左右。
但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提高,僅僅在六年的時間內,糧食產量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見,兩國的產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印度的農業 科技 水平技術,遠遠落後於我國。
在印度的絕大多數田地中 , 需要農民自行採摘 ,而反觀我國,則是利用播種機和收割機,來代替人工,再配合先進的水稻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與效率。
但在兩者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印度又偏偏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堅持大量出口。反觀我國,雖然糧食收成好,卻還要大規模進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標就是解決溫飽問題,糧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重要,印度不像中國擁有低成本、強大的製造。
為了填補經濟缺口,他們只能挨餓出口糧食。而我國,早已越過了溫飽問題,所以要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進口糧食,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糧食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完善中國人的糧食結構。
我國的發展有著顯著的提升,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人民與科研人員的努力。
而印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那麼,印度真的有希望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嗎?成為大國的先天條件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人類 歷史 上,就曾出現過3個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
而成為超級大國,首先是人口,任何一個超級大國都不能少於一個億的人口,否則他的軍隊數量就是嚴重不足,如果軍隊的數量不足就不可能鎮壓住其他國家,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雖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經滿足這個條件,但是經濟上的實力確實還是有超級大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經濟是支撐軍事的基礎,如果經濟實力較弱,那麼軍事的實力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通過多方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印度能都稱為下一個超級大國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陸上,我們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麼,我國能成為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時間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GDP的總量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國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憑借這些,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定任重而道遠。
雖然美國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顛倒黑白,但並不代表美國能阻止人類 歷史 的發展。
從超級大國發展的歷程來看,即使國家的實力強大,但也需要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戰時期的資本主義陣營和 社會 主義陣營,如今的美國,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如果我國不打破這個局面,徹底摧毀美國的霸權,那麼,我國在走向超級大國的這條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如今我國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領先的代表。
其實從分析不難看出,我們中國才有這樣的潛質,不管是從國土面積,國土上的豐富資源,文化的影響力,從國家的高度組織性,還是從經濟實力、政治軍事實力、 科技 實力來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國的各個領域都在穩步地向前推進,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的強大不在於肉眼可見的階段,而在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勇於吃苦耐勞的特性。相信我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㈡ 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無節制的發展下去,未來發生災難、飢荒怎麼辦
印度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也比較多,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於是,有許多人就開始質疑,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沒有節制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在以後會不會出現災難或者飢荒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網友是怎麼說的吧。
最後,也有網友指出,發生飢荒這種情況一般來說與人口數量的多少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一般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相關。所以也不必把印度入口與發生飢荒這兩者扯上關系,沒有必要。
當然,上面是當前網友的一些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你贊成哪一種看法呢?
㈢ 印度未來國運如何
印度未來國運很普通,會慢慢進步。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人說印度-雅利安語,25%說達羅毗荼語。
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
2021年10月8日,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進一步加強網路游戲市場執法監管。據悉,文化和旅遊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會同行業管理部門。
重點針對時段時長限制、實名注冊和登錄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游戲管理措施落實情況,加大轄區內網路游戲企業的執法檢查頻次和力度;加強網路巡查,嚴查擅自上網出版的網路游戲;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游藝娛樂場所等相關文化市場領域執法監管,防止未成年人違規進入營業場所。
㈣ 印度經濟情況如何為什麼
印度這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就在懸崖邊上。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
明確的說由於嚴重的高估了印度市場的消費能力,絕大多數去印度投資的中國人都是血本無歸的。
第一、印度這個國家整體上很窮,消費能力極低。事實上印度人在衣食住行醫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大體上都低於中國1990年水平。舉個栗子:印度不僅人均糧食消費很低,而且在主要吃素的情況下,豆類(主要的植物蛋白來源)消費也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在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其它的消費能力就非常貧弱了。這就導致了印度的飢餓指數在世界上都屬於倒數的水平,甚至不如很多非洲的極端貧困國家。講到貧困,就不可避免的要講到PPP(購買力平價)的問題。PPP是一個極端不靠譜的指標,比如說印度每年的消費的糧食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強,但是印度的糧食PPP居然比中國高。而且中國的肉類消費PPP比糧食消費居然多一倍,而美國只多了10%。目前我國很多學者都在謠傳「中國8億人脫貧」,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8億人貧困這件事情。聯合國的1.9美元/天的極端貧困標准就是PPP,指的是:一個人一天的收入買的食物足夠保證他能吃飽。換句話說,只要他能吃飽,這個收入就相當於1.9美元的PPP,而不是說他真的每天收入1.9美元。中國什麼年代有8億人吃不飽飯的時候?說實話,中國在最貧困的年代,「溫飽」標准都高於1.9美元的PPP。目前在印度有2億人低於吃飽飯這條線,8億人直接靠政府救濟糧維生。已然超過中國建國以來的最窮水平。
第二、印度不僅不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甚至連「之一」都算不上。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數據來源主要援引各國官方數據),在過去的20年裡,只有2015年和2016年兩年印度的增長率高於中國。更可笑的是,莫迪政府通過連續多次修改統計方法,導致前幾屆政府任內的經濟總量和增長率被調低(增長基礎低了,增長率就顯得高)。實際上在莫迪上台以前,印度還是有幾年的增長率是高於中國的,但經過修改統計方法後,莫迪前任的經濟成就被抹掉了。
此外印度的增長率統計明顯的存在問題,越南的經濟情況是很明顯遠強於印度的,但越南的增長率卻常年低於印度。此外,最近二十年經濟總量(現價美元)增長倍數而言,印度尼西亞竟然都比印度要高,而印尼的增長率大約只有5%左右。這里有人就會說為什麼不用不變價GDP來衡量?這是因為不變價GDP的增長倍數和增長率的算術總合在統計學上是等價的,不應該拿來相互證明。印度的統計口徑至少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平價指數(官方用於統計GDP時使用的通貨膨脹率)顯著的低於物價指數。在統計的時候故意低估通貨膨脹,自然而然的就會高估實際增長率。但實際上經濟總量卻沒有明顯的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的人均GDP排名世界倒數,而且排名還連年下降的原因——印度經濟根本沒有發生過高速增長,它的實際增長比同檔次的發展中國家要慢。
第三,對印度來說最致命的一點:印度的人口結構不允許他們的增長速度那麼慢。印度實際上已經走進人口老齡化的前夜,增長率,出生率都已經斷崖式下降。按照國內的經驗,大約10到15年後,印度就要和中國一樣進入老齡化社會。為了確保現有的年輕人充分就業,同時確保國家盡快積累足夠的財富應對老齡化,印度現在必須保持極高的經濟增長。中國在90年代中期的人口狀況和現代的印度基本一致,而且人口總量還要少一些。但那個時候我們的經濟就必須「保八」了,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低於8%,整個國家是支撐不到現在的。依此類推,印度目前如果不能連續的以10%以上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二十年,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這個國家哪怕嚴重注水的增長率都達不到10%。
㈤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中國和印度都是鄰國,都是人口大國。人口規模本身就是實力,但中國人口規模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鄰緬甸,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也是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印度斯坦族為主體民族,約佔中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河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500年(主要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大約1500年前,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小的奴隸制國家,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宗教開始發展成婆羅門教。
總結:印度一開始也是學蘇聯,但學的不徹底,外面是計劃,裡面還是自治,這樣一來,中國建國初很多工程順利實施,印度的大工程很多都爛尾了,因為沒有集中優勢辦大事。這樣一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就變慢了,而且它的改革開放比中國還晚。本來起步就晚,社會根本問題又沒有得到解決,自然印度就不如中國了。
㈥ 印度為什麼輸掉了一九六二年戰爭
准備不足,狂妄自大,戰鬥力弱。
印度人認為中國人不會反擊,當時的中國面臨美蘇兩家的壓力,而印度接受了美蘇兩家的援助。
印度人自認為很強大,裝備好,還以為戰鬥力強。
實際戰鬥力弱,當時中國預判,印度軍隊相當於國民黨軍隊的中等水平,實際更差。
㈦ 印度為什麼輸掉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
(1)領導人對中國政府政策的錯估
(2)一支裝備不善而且沒有準備好的印度軍隊
(3)中國對印度意圖的猜測
(4)印度當局錯估中印邊境局勢
㈧ 印度未來軍事發展方向是怎麼樣的
武器裝備采購渠道多,自研能力逐步增強,太空技術,計算機技術十分先進。戰略思想是先控制印度洋,成為地區性的強國,然後逐漸轉變為亞洲強國,最後轉變為世界性的強國。由於宗教信仰,有較強的凝聚力。現在國際中的地位次於中國,但試圖想要超越中國。中國和印度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現實中的最佳比較。
㈨ 印度會像中國一樣崛起嗎
印度不會像中國一樣崛起。
一、政治制度。
印度是被英屬印度殖民統治創造出來的,它曾被大英帝國統治了長達300年,因此印度在獨立之後自然而然地效仿了西方國家的議會制。
這種制度並不完全適合印度,因為在印度境內存在著28個土邦,每一個土邦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他們各自為政,並不完全聽命於印度聯邦政府。
對於發展大國來說,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很顯然,印度無法在短期內做到這一點。
二、落後的基礎設施。
就目前而言,印度的基礎設施要遠遠落後於中國,就拿出行來說,我國擁有全世界裡程最長的高速鐵路,飛馳的高鐵可以載你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也極大地為出行與貨物運輸帶來便利。
反觀印度的超快列車時速僅為55公里/小時,並且車站和列車也都破舊不堪,還經常是一票難求。
同時印度還存在電力供應不足的現象,甚至還有很多地區沒有通電,如果連發展工業最基本的用電都無法保證,那麼誰還會來投資呢。落後的基礎設施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以上兩點就已經給印度的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但最為致命的卻是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印度國內普遍存在著種姓制度,這是一種十分落後的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它使得印度的社會階層幾乎長期處於一種停滯狀態,無法發揮利用人口紅利這個巨大優勢。
嚴重的種姓制度現象,讓印度很難成為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如果印度無法解決這種落後的種姓制度,那麼在發展的路上必將困難重重。
不過,雖然目前印度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但世界上仍有不少國家對印度的未來保持樂觀態度,並且都對它寄予厚望,他們希望印度能夠同中國一樣快速崛起,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火車頭。
古印度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甚至早於中華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印度那個地方就誕生了哈拉帕文明,其標志就是這個文明裡有城市的存在,城市裡有作坊、居民區、政府辦事處、神廟以及澡堂子,另一個文明的標志就是銅器上出現了文字,以及精美的珠寶首飾說明了印度人的冶金能力。
㈩ 印度想要在未來二十年比肩中國,需要做些什麼
印度想要比肩中國的話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大概方面可以從教育醫療交通基礎設施等眾多方面做起。在印度很多貧窮的地方,窮人吃不起飯,生病了也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很多孩子也上不起學,這也造成了他們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非常不穩定,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不受重視。他們需要對綜合國力以及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另一方面印度也需要控制他們的人口增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也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但我個人覺得印度在未來20年也無法成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他們存在很多本身難以改變的問題,想要通過如此簡單的方式就改變他們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