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東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1、干勁 排頭兵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干勁,這絕對是全國人民需要向廣東人學習的,這是我最佩服粵人的地方,這也毫無疑問是未來中華復興的重要動力。
2、只弄廣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誤 在經濟上,只弄廣深,不搞非珠,是一大失誤。湛茂和潮汕位置絕佳,居然不如中西部,當需廣東省政府檢討。今後10年粵省成敗關鍵在非珠,非珠發展從交通建設和教育投資開始。港珠澳大橋之爭,有香港自私的考慮,但廣東也有責任。希望這橋趕快修好!在港粵之爭里,中央只能偏香港;但港台之爭,中央絕對偏台灣。最近有香港媒體說,馬英九上台後兩岸三通,會損害香港作為兩岸貿易中轉港口的優勢,損害香港經濟利益;結果中央很不高興很惱火。這只能說明這家媒體太不識大體了,呵呵。
3、廣東人的優缺點 廣東人有很多優點:務實、樸素、低調、勤勞。尤其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確實是很正宗的中華文化傳承人。我很佩服他們那種勤勞創業的精神。但廣東人的缺點在於考慮事情過於偏重經濟利益,大局觀稍有欠缺。比如上交國稅問題,如果按國稅佔全部稅收的比重,過去的上海,現在的江蘇,都遠遠超過現在的廣東。還有,現在廣東上交的稅收並未投入到長三角,而是東北和西部。並且這也是必須的。關於深圳的稅收問題,確實很特殊,但廣東暫時少提為好,因為效果會適得其反。以後深圳的稅制會有個有利於廣東的改變。
4、未來發展在文化教育 廣東未來發展不在珠三角的服裝玩具工廠,而在文化教育。嶺南文化是中國很獨特的一支,廣東很多方言中,所蘊涵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也遠遠超過普通話;甚至有些廣東方言的詞彙就是古漢語,完全可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另一方面,推廣應用普通話又很必要,希望廣東的兄弟姐妹能夠理解。在廣東,考慮很多事情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就可以,但在北京的層面,卻要復雜很多。我在廣州曁南大學小住過半年,感受到粵文化的獨特性,粵語更有漢唐之音啊!我很喜歡!呵呵。總之,方言要保留,普通話也必須學好。粵語和國語都說得好,才是真正合格的排頭兵。呵呵。
5、湛江,茂名和陽江 湛江的未來一個是鋼鐵,一個是造船。茂名和陽江的港口也可以建大造船廠。個人感覺這三個城市的發展方式應該是整合海岸線資源,走和廣深不同的路子。並且,這里的人崇尚讀書,這在廣東本地人中很例外,另一個例外是梅州,但是梅州又不沿海。所以未來廣東省應該將發展重點轉到這三市。汕潮揭三市不屬於珠三角,雖政治上歸廣東,但經濟上應該入閩台。汕潮揭三市應趕緊融入海西經濟區,現在中央馬上要拿大筆錢砸到海西經濟區,你們快去北京找中央政府反映情況,爭取加入海西經濟區,這才是關鍵。還有,到北京後,別光說為了發展經濟,一定要讓中央知道你們加入海西經濟區對統一台灣有多麼重要!
6、深圳問題 深圳的問題,一言難盡,去過十次,感覺說深圳的問題太復雜。深圳的問題不是被誰拋棄的問題,而是自己要拋棄掉一些東西,比如低端產業和過多的低素質民工。在政治上要低調,不要再講升直轄市的事情,避免被香港猜疑,被廣州打壓。不要再想著去中央要政策,除非你想要的這個政策能有利於統一台灣,否則肯定要不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說多做,最好能人均GDP超過香港。
7、廣東和北京 在廣東考慮問題和在北京考慮問題,差別非常大!
Ⅱ 越南、印度還有孟加拉等多國訂單斷崖式下跌,廣東外貿今年怎麼走呢
我們國家是一個經濟實力很強大的國家,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全世界上來說我們都是能夠排得上名的,我們一些沿海城市,每一年光進出口的這個產量就已經超越了很多的國家了。但海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比如說去年的海運費飆漲,運力又不足,但今年又有了新的問題,很多的訂單都流向了東南亞,而且越南和印度以及孟加拉這些製造大國的訂單也是斷崖式下跌。那麼問題來了,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廣東的外貿今年到底該怎麼走呢?
Ⅲ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Ⅳ 印度在模仿廣東的經濟模式嗎
印度一直是一個神秘而又讓人匪夷所思的國家,但它想做亞洲老大的願望和野心卻是出奇地強烈,多少年來面對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印度在身後拚命追趕,但即使是這樣,也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地皮問題是所有問題當中最棘手的一個,如果想徵用一塊土地,十年未必能夠扯得清。而且印度各邦邦權很大,莫迪即使貴為總理,他的倡議也未必會得到各邦的貫徹。再加上印度特有的國情,比如讓人崩潰的工作效率,滿大街擋道的神牛和大象,嚴重拖社會發展後腿的種姓制度等等,無一不讓人抓狂。
Ⅳ 印度的教育和科技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350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巴拉蒂爾大學等。
太空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北京時間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
Ⅵ 印度曾經也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的印度發展如何
2019年,印度的GDP是2.94億美元,超過了英國的2.83萬億,以及法國的2.71萬億,位列世界第五名,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成為全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雖然印度排名第五,但是相對第四名的德國3.86萬億來講,差距其實還是非常大的。很多朋友無法理解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可以給一組對比數據,中國GDP在2005年排名世界第五名,2006年排名世界第四,2007年排名世界第三,2010年排名世界第二,但是總額僅相當於當時美國的三分之一,此後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追到美國的80%,這一重大成果,讓美國開始恐懼中國了。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印度的影響很大,而且中東的形勢和國際整體形勢對印度很不利,這也是印度近期同巴基斯坦示好的重要原因。印度在工業方面,農業方面都比較落後,主要在服務業方面實力相對較強,尤其是軟體方面很厲害,但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是農業,進化是工業,兩個主力沒根基,光憑服務業根本啥問題都解決不了,一碰到釘子,就只能退縮,印度人口眾多,而且社會體制復雜,未來到底如何發展,說實話,印度領導人都不是很清楚,畢竟他屬於二流國家,還要看其他國家的臉色行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Ⅶ 印度留學的就業前景怎麼樣我是很迷茫的,希望有人給我解釋一下~謝謝了
樓上的回答的什麼啊,嗚嗚
我來說一下吧~
第一,印度採用的是英式教育,又是全英文的教學,和國內比起來,那邊教育模式要靈活很多,畢業後除了英文水平已經很高之外,專業知識也會學的比國內要深刻很多,因為國內一般採用書本教育,知識學的比較死一點,實踐比較少,所以學完後忘得也快,但是印度那邊的教育都是採用實踐與課本相結合,經常讓學生參加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靈活教育,所以不但增長了經驗還記得比較牢。我們自身能力強了找到高薪工作比較容易;
第二,因為印度是採用全英文授課,孩子回來英語肯定比國內畢業學生更勝一籌,另外他們學習的是國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就業對他們來說沒有問題;
第三,我們作為中介服務機構,並不是把孩子送過去就不管了,我們現在已經和國內多家知名的事業、企業單位簽訂了留學歸國人員優先擇業的協議,我們送過去的學生畢業回來以後可以選擇到他們那裡去工作。
Ⅷ 曾經幾十萬的印度人生活在廣東,現在為啥都想走了
說起廣東這個地方,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比較開放包容的省份,在這里有很多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在居住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有著不同的國籍膚色,但是在廣東卻能比較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而其中,就以廣州最具代表性。
所以很多企業也更傾向於招收中國人而非印度人,印度人感覺到賺錢沒那麼輕鬆了,自然就想辦法離開了。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呢?
Ⅸ 印度,什麼都沒做過,積弊難除,拿什麼和中國比
這話又未免說得太貶低印度了。其實印度做過很多事情,只是執行效率和效果比較差。說到底,是其國情太復雜了,加上畸形的民煮制度,導致決策和執行混亂。
想要真正打敗敵人,就得真正了解敵人,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
確實印度還有很嚴重的封建殘余、嚴重匱乏的基建、低下的素質、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惡劣的衛生環境等等。
但必須警惕這個國家,印度畢竟是有大國潛力,有大國野心,地大人多,資源豐富,也很喜歡折騰,別看印度內憂外患,但整體經濟始終處於上升狀態,經濟增速甚至超過中國,還有大國扶持它來抗衡中國,想買啥都太方便了。以印度犯賤的個性,肯定會不停挑事,它還扼守馬六甲海峽入口,這就不能輕視了。
現在印度幾乎全方面落後於中國,但印度的制葯、軟體、娛樂行業還是比較發達的,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方面。印度人也很喜歡向中國學習,印度總理穆迪在古吉拉特邦財政部長時,就來過中國廣東考察,學習建經濟特區經驗,大力發展基建和勞動密集型工業,他所管轄的古吉拉特邦是整個印度基建最好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也是唯一電力富餘,可以對外輸出的。
穆迪此人有印度HTL的稱號,不僅是有很高的威望和號召力,而且行事雷厲風行,為人冷酷狡猾,曾經公然煽動印度教徒tusha穆斯林。如果只是這樣,並不足以畏懼,但他卻大力實行經濟改革,那就必須警惕了,世界本質在經濟,經濟基礎打好,整個國家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才會有真正的變革。那樣的話,國家的潛力就會給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