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印度所面臨的人口問題的分別是什麼 政治題
無論德國還是印度,在人口發展問題上都將面對相似的問題。未來它們都必須面對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聯合國人口問題專家托馬斯·比特納指出:"目前德國百分之二十的人是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印度是百分之八。然而到了2100年,德國和印度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將難分上下。 屆時這兩個國家65歲以上老人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都將達到大約28%。"
『貳』 德國計劃10年內提供100億歐元支持印度氣候保護,對兩國有何影響
會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國的合作關系,會讓兩個國家得到更好的發展,能夠幫助整個國家的關系更加和諧,能夠讓兩個國家得到更好的政治發展。
『叄』 印度超越英國成為第五大經濟體,如何評價印度經濟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我覺得需要關注印度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別人對於質量來說,印度需要有效提升自己的經濟發展質量。
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來講,因為印度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經濟發展潛力,同時也具備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對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在印度進一步大力發展基礎工業和製造業的情況下,印度的GDP基本上每年都可以達到12%以上,這個速度也排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之下,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好,有人甚至預測印度的經濟規模會全面超越日本或德國。
彼此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印度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因為印度的經濟發展中的絕大多數比重是廉價勞動力所覆蓋的低端製造業,如果印度不能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的話,低端製造業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印度當地的環境問題。
『肆』 二戰的德國如何看待同為雅利安血統的印度人
想多了,他們看印度人,和人類看黑猩猩一樣的,
『伍』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 誰更具發展潛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國,亞洲的兩個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印度人、中國人互相瞧不起對方,實際上也互相不了解對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國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這兩個國家,以及這兩個國家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我覺得會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開卷八分鍾》,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一本《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上面兩個字,一個龍,一個象,一般就認為龍是中國的象徵,象就是印度的象徵。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德國的亞洲問題學者。其實這一類的書我已經看過好幾本了,這本算是比較新的。但是所謂新,原著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說資料不夠新。特別是我們知道去年從秋季,金融海嘯席捲了全世界之後,它對中國和印度也是有沖擊的,但是這個沖擊實際上對於以後印度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實有更大的影響。我們先就說這本書本身,因為我很有興趣的就是,一個是中國人怎麼看印度人,一個是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然後就是這樣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國和印度。總的來說我有一個這樣的感覺,在我已經看過的幾本,包括英國人、美國人,也包括法國人、瑞士人寫的有關中印對比的書,總的感覺西方人他們還是偏愛印度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印度英語是全國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個神奇的東方。印度人的那種信仰,印度人的那種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種精神的困惑,他們把印度看成是一種精神的故鄉,所以他們喜歡印度。而在他們看中國,看到更多隻是物資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樓大廈、超級市場、高速公路,還有就是全世界無處不在的中國產品。這本書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允的,比較公正的。他不特別講印度怎麼好,也不特別講中國,中國、印度你各有什麼優缺點,他都來給你講。這本書分了幾章,第一章是講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為印度所謂外判、服務,呼叫在近幾年已經是印度的一個特色了。他從這一點切入,印度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國—世界的工廠」,你憑這一節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講中國的哪些方面。然後我想比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極世界中的中國和印度的覺醒」。因為多極世界,中國就是一極,印度也可以說是一極。其中分別從歷史與文化、經濟、外交與安全、政策幾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和印度的相關的這些內容。最後一章就是「鄰國夥伴和競爭者」。分別講到了印度和中國都有自己的鄰國,互為鄰國,也有自己的夥伴,特別像東南亞、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亞這幾大塊,他們跟中國的關系,他們跟印度的關系。這本書本身沒有什麼圖片,我想也不需要圖片。因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給一般的讀者看。但是其中我覺得最有趣還是在這個地方。中印之間,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這兩點,其實對中印兩國的影響都非常大。因為比方說為什麼西方人偏愛印度呢?
『陸』 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的經濟發展為何如此迅速
首先是該國家對經濟發展實行全面、嚴格的監管。為了監管經濟,印度政府設計了一套非常復雜的許可證制度,幾乎可以涵蓋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生產一雙襪子,就必須申請一系列的許可證。眾所周知,與其他國家一樣,計劃經濟也難逃失敗的命運。在繁雜牌照的打壓下,印度經濟發展緩慢,失去了應有的市場活力。
要知道的是從世界歷史看,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奇跡。短短40年,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迄今為止無人能超越的超級大國,是世界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國家。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的是,印度現在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比我國還快。
『柒』 國外怎麼看待印度軍事實力的
參與過科索沃戰爭前德國軍隊人士羅蘭巴特茨科認為,評估一國軍事力量究竟幾何一個簡單辦法是,看其本國軍工系統能否自造具有競爭力主戰坦克。目前只有中美俄等十個國傢具備這項技能,印度也在這個十國俱樂部中。至於印度國產自造阿瓊主戰坦克實戰潛力如何則另當別論。
印度航母
美國軍迷Kim認為,我們應該不忘印度軍隊在和巴基斯坦軍隊幾場常規戰斗中所積攢戰斗經驗,而且他們還派遣很多士兵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不斷刷新著將士實戰經驗。另外,印度軍隊曾因歷史原因而受到英國軍隊訓練和影響,想必繼承口碑極佳英國軍隊軍人職業素養的印度軍隊不會太差,肯定有一身『絕技』傍身。
『捌』 德國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差異有多大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習俗和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家的人民都喜歡出國遊玩,去領略不同國家的風采,接觸不同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當人們走出自己的國家都會發現,原來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差異會這么大。
不少網友也表示,中國和印度各方面的差異不是一般地大,同時這位德國遊客也表示他只是說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兩個國家的人不要生氣。對此你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玖』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 誰更具發展潛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國,亞洲的兩個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印度人、中國人互相瞧不起對方,實際上也互相不了解對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國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這兩個國家,以及這兩個國家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我覺得會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開卷八分鍾》,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一本《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上面兩個字,一個龍,一個象,一般就認為龍是中國的象徵,象就是印度的象徵。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德國的亞洲問題學者。其實這一類的書我已經看過好幾本了,這本算是比較新的。但是所謂新,原著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說資料不夠新。特別是我們知道去年從秋季,金融海嘯席捲了全世界之後,它對中國和印度也是有沖擊的,但是這個沖擊實際上對於以後印度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實有更大的影響。我們先就說這本書本身,因為我很有興趣的就是,一個是中國人怎麼看印度人,一個是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然後就是這樣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國和印度。總的來說我有一個這樣的感覺,在我已經看過的幾本,包括英國人、美國人,也包括法國人、瑞士人寫的有關中印對比的書,總的感覺西方人他們還是偏愛印度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印度英語是全國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個神奇的東方。印度人的那種信仰,印度人的那種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種精神的困惑,他們把印度看成是一種精神的故鄉,所以他們喜歡印度。而在他們看中國,看到更多隻是物資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樓大廈、超級市場、高速公路,還有就是全世界無處不在的中國產品。這本書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允的,比較公正的。他不特別講印度怎麼好,也不特別講中國,中國、印度你各有什麼優缺點,他都來給你講。這本書分了幾章,第一章是講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為印度所謂外判、服務,呼叫在近幾年已經是印度的一個特色了。他從這一點切入,印度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國—世界的工廠」,你憑這一節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講中國的哪些方面。然後我想比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極世界中的中國和印度的覺醒」。因為多極世界,中國就是一極,印度也可以說是一極。其中分別從歷史與文化、經濟、外交與安全、政策幾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和印度的相關的這些內容。最後一章就是「鄰國夥伴和競爭者」。分別講到了印度和中國都有自己的鄰國,互為鄰國,也有自己的夥伴,特別像東南亞、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亞這幾大塊,他們跟中國的關系,他們跟印度的關系。這本書本身沒有什麼圖片,我想也不需要圖片。因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給一般的讀者看。但是其中我覺得最有趣還是在這個地方。中印之間,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這兩點,其實對中印兩國的影響都非常大。因為比方說為什麼西方人偏愛印度呢?
『拾』 有誰知道中國和德國,印度的產業結構構成情況
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輕、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註:小宮隆太郎等編:《日本的產業政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頁。)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
德國: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重化工業、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德國工業中的作用增強,內源性經濟日漸增大,活躍了德國工業發展。
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情況
2000-2004年間,德國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以資產結構為例,按以下公式測算,輕重工業年結構變化率為2.50,經濟類型結構變化率為8.56,行業結構變化率為5.66,大中小型企業結構變化率為5.43。
印度的產業結構:
印度產業結構演進的軌跡和特點
主要運用克拉克和庫茲涅茨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首先用兩類指標:一是各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比重;二是各產業的產值及在GDP中所佔比重,以此對印度獨立50多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動軌跡進行實證分析,然後對就業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和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變動做出比較,觀察其發展的特點。其特點是:
1.從第一產業看,其實現的產值在整個GDP的比重下降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也在下降,但絕對值還在上升。第一產業產值的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超過勞動力相對比重下降幅度,說明農業勞動力數量仍很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也說明農業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比較大。
2.第二產業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其實現的產值占整個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沒有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幅度大。勞動力的上升幅度從時間序列分析來看,有升有降;從橫斷面分析來看,略有上升。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第二產業不能大量吸納勞動力,第二產業的擴張性發展沒有出現,或是受制於資本,或是受制於市場;另—一方面,第二產業所實現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緩慢,說明第二產業對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長的貢獻不大。
3.第三產業的情況尤其獨特。第三產業無論從時間序列分析還是橫截面分析,其產值所佔比重和就業所佔比重都是上升的。這就說明,不僅第三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而且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最大的。4.從印度的農業、工業和服務部門勞動力比重和產值比重的比較來看,二者變動的情況與庫茲涅茨分析的情況完全不同。按照庫茲涅茨分析的結論,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要大於產值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而印度的勞動力的部門份額的變動幅度卻大大低於產值的部門份額變動幅度。這說明印度勞動力流動的剛性特徵十分突出。這是印度產業結構演變中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大問題,這個問題對其後的發展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印度產業結構的演進來看,基本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產業順序發展的軌跡進行結構的轉換和升級,而是按照一、三、二的發展軌跡,最終形成了三、一、二的產業結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