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斯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印度斯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發布時間:2022-11-07 00:50:36

A. 印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國家

1.印度地處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位於北半球。作為世界第七大、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總面積可達298萬平方公里。印度的首都為新德里,不包括德里的舊地區。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約有13.26億(2016年)。三分之二的人口跟農業直接或間接關聯,最近由於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世界金融、軟體等服務業最為重要的出口國,同時還是世界非專利葯的最大出口國。印度在社會財富分配上極度不平衡,而種姓制度的問題也較為尖銳。

3.作為世界上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印度政府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外交政策的基礎是不結盟,從而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冷戰結束以後,印度政府改變了之前一直傾向蘇聯的平衡政策,實施全方位的務實外交戰略。當然同時,印度也是金磚國家裡面的成員之一。

(1)印度斯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擴展閱讀

印度的國家發展情況

1.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

2.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

B. 印度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印度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2)印度斯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擴展閱讀: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斗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

C. 印度斯坦是不是就是現在的印度

應該算,但是原來的印度斯坦是現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總稱啊,因為英國殖民者的破壞,分裂成兩個國家

D. 印度為什麼又叫「印度斯坦」

印度斯坦族,又譯「興都斯坦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亦是南亞地區的主要民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是印度的十大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因此印度又稱「印度斯坦」。

E. 關於斯坦國家的來歷

有人說「斯坦」是伊斯蘭國家的意思,事實上,是先有波斯語中的-stan,然後才是中亞地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雖然絕大多數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並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羅斯坦」(那時候還沒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印度斯坦」(Hinstan,波斯語的寫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絕非政治上的「國家」,它很多情況下指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地理區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時指的是印度北部說印地語的地方,有時又指整個印度次大陸,或者指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有個報就叫《印度斯坦時報》)。
巴勒斯坦的「斯坦」來自古閃語。它的原名為PALESTINE,但是這個地名的最後音節TINE,本來不是一個後綴,其種的字母T為詞乾的一部分,更無地區,國家的含義。這個地名歷史淵源甚為古老,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曾幾經滄桑,並牽涉到古今好多種語言。一般認為,它最初出於希伯來語。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紀,從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來了一批外來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但從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來語的外來者,卻把從海上入境的外來者稱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實際就是外來者的意思。由此可見,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這個地名後來經過希臘人引用,有兩種轉寫形式,之後古羅馬人又根據拉丁語轉寫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語為PHILISTINE, PALESTINE,漢語分別譯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兩種轉寫形式,原以第一種比較通用,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佔領地中海東岸後,根據希臘人對這個地區的專門稱呼:PHILISTIA腓力斯齊亞。
腓力斯丁人是一個非閃族的民族,因與周圍閃族民族的混合而日漸消亡。隨著民族的消亡, PHILISTIA這個真正的地名也不大通用了,但是腓力斯丁人的名稱的另一個希臘拉丁語轉寫形式PALESTINE卻逐漸得勢,而且轉而一變,成為地名,代替PHILISTIA沿用下來,直到今天。
在西南亞、南亞和中亞,有不少帶「斯坦」字樣的地名,其中有的是國名,如巴基斯坦以及塔吉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加曼斯坦、哈薩克等;有的是地區名,如興都斯坦(又可徑譯為印度斯坦)、雷吉斯坦、洛雷斯坦、錫斯坦、胡齊斯坦、庫爾德斯坦等。「斯坦」型地其至「滲入」歐洲,比如裏海西岸,北高加索東部,有達格斯坦。甚至近期還有這一類型的地名在產生,如俄羅斯聯邦內的韃靼斯坦和巴什
科爾托斯坦等,少數地名漢譯不帶「斯坦」,原名卻有這個構詞成分,如阿富汗俾路支都屬此類。
「斯坦」原詞出自波斯語,「-stan」是它的羅馬字母轉寫形式。本義原很簡單,即「地方」、「地區」,一般指面積比較大的地區而言。後隨古波斯政治影響的擴展,波斯文化的傳播、伊朗語各族的繁衍和與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這個詞又進入其他語言如印地語、烏爾都語以及突厥語族諸語言中,詞義有所擴大,內容逐漸豐富,衍生出多個彼此相類又有所區別的引申義,比如近代,有些國家的省區,建置在以「……斯坦」為名的地方,因勢乘借用其為省區名,這就有「省(區)」的含義了。從而出現傳統地名、歷史地名和政區名詞形完全相同而指稱范圍不一致的情況。如俾路支(斯坦)原為地區名,但政治上分屬巴基斯坦和伊朗,兩國均建有以此為名或包含此名的省份。再如庫爾德斯坦,作為傳統地名,指稱范圍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亞美尼亞等5國的部分領土在內,但伊朗在本國一側建有庫爾德斯坦省。此種情況發生在一國之內問題不大,出現在兩三個國家間,就需注意區別(包括其拼寫形式),切忌混為一談。既然有的國名中含有「斯坦」一詞,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於是它又獲得「國家」這個引申義。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亞5個全部以「……斯坦」作為國名構詞成分的國家的出現,這個引申義更為突出,也更為引人注意。有人甚至以為所謂「斯坦」就是「國家」一個意思了。
總而言之,「斯坦」的含義,大抵不外「地區」、「省(區)」、「國家」幾種,過去通常一概都是指大的地理實體說的,很少他用。但情況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久而久之,城市名中也有含這個成分的了,如薩哈克斯坦中南部有個城市叫突厥斯坦(在南哈薩克州);此外,伊朗、哈薩克和巴基斯坦,各有一個叫古利斯坦的城鎮,但這樣的實例甚少。
含「斯坦」構詞成分的地名,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古波斯典籍曾頻頻出現這類地名,甚至在我國史冊中也迭有反映。不過,個別是新近產生的,如「巴基斯坦」一名,1947年方隨著新國家的誕生而誕生,迄今不過半個世紀,其餘的也不能一概說是古老地名,如裏海西岸。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的達格斯坦,17世紀才有這個名字,在這之前,它卻從不見輕傳。

F. 印度斯坦族的簡介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根據印度官方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計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約為3億,約佔印度人口總數的30%,系印度人數最多的民族。該民族主要分布於恆河中上游的印地語地區和印度斯坦語地區,主要操印地語。印度斯坦族支系眾多,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阿里爾人、查特人、洛蒂人、馬利人、卡迪貢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後者有邦多人、科爾巴人、拜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爾人等。其中高爾人再分出不少支系,如帕特人、牟里亞人、高亞人、波爾伽人、波羅坦人、波爾海亞人、拉吉袞德人、拉吉牟利亞人等。可見,印度斯坦族是一個總的稱謂。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遠古時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統一的程度。

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中亞草原地區經帕米爾—興都庫什山諸山遷往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代印歐人種雅利安游牧民族與當地的棕膚色人種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文以天城體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借詞,又有突厥語和其他語言的借詞。其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21世紀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在21世紀的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21世紀,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歷算、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爆發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義。1947年印度斯坦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G. 印度斯坦族。印象中印度不信伊斯蘭啊,為什麼叫印度斯坦族呢

斯坦原本是「某某」之地的意思。
stan和stein都音譯為「斯坦」,源於古波斯語,意為「……之地」。
一般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並非一定如此,比如「吐火羅斯坦」、「印度斯坦」等。實際上先有古波斯語中的-stan,後有中亞等地的伊斯蘭化。

H. 科普丨印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簡而言之,一個神奇的國家。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是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I. 斯坦國是什麼意思

斯坦
STINE和STAN是人的意思,斯坦是音譯。

有人說「斯坦」是伊斯蘭國家的意思,事實上,是先有波斯語中的-stan,然後才是中亞地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雖然絕大多數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並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羅斯坦」(那時候還沒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印度斯坦」(Hinstan,波斯語的寫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絕非政治上的「國家」,它很多情況下指的只是一個大概的地理區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時指的是印度北部說印地語的地方,有時又指整個印度次大陸,或者指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有個報就叫《印度斯坦時報》)。

巴勒斯坦的「斯坦」來自古閃語。它的原名為PALESTINE,但是這個地名的最後音節TINE,本來不是一個後綴,其種的字母T為詞乾的一部分,更無地區,國家的含義。這個地名歷史淵源甚為古老,演變成今天的模樣,曾幾經滄桑,並牽涉到古今好多種語言。一般認為,它最初出於希伯來語。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紀,從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來了一批外來人,他們都不是本地人。但從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來語的外來者,卻把從海上入境的外來者稱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實際就是外來者的意思。由此可見,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這個地名後來經過希臘人引用,有兩種轉寫形式,之後古羅馬人又根據拉丁語轉寫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語為PHILISTINE, PALESTINE,漢語分別譯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兩種轉寫形式,原以第一種比較通用,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佔領地中海東岸後,根據希臘人對這個地區的專門稱呼:PHILISTIA腓力斯齊亞。

腓力斯丁人是一個非閃族的民族,因與周圍閃族民族的混合而日漸消亡。隨著民族的消亡, PHILISTIA這個真正的地名也不大通用了,但是腓力斯丁人的名稱的另一個希臘拉丁語轉寫形式PALESTINE卻逐漸得勢,而且轉而一變,成為地名,代替PHILISTIA沿用下來,直到今天。

J. 印度斯坦是什麼意思

印度斯坦是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實際上這是多個民族的混合體,操印地語。詳細內容見網路詞條 「印度斯坦」。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斯坦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每天生活都吃什麼 瀏覽:438
用越南服怎麼登錄真實視頻 瀏覽:157
越南人來中國要辦什麼證 瀏覽:464
紅的印尼哪裡有賣 瀏覽:146
印度尼西亞的物品是多少印尼 瀏覽:287
中國交通頻道怎麼直播 瀏覽:477
法國和義大利哪個城市化水平高 瀏覽:203
越南媳婦怎麼申請華僑 瀏覽:477
北京八中國際怎麼樣 瀏覽:557
有什麼軟體可以識別越南歌曲 瀏覽:358
中國人對越南的誤解有哪些 瀏覽:7
越南養殖什麼前景最好 瀏覽:938
印尼為什麼是莫斯林 瀏覽:568
印尼總是粘印章怎麼辦 瀏覽:49
越南和伊朗哪個國家強 瀏覽:124
海運中國到留尼汪島需要多久 瀏覽:452
養印尼虎魚最低多少度 瀏覽:92
印度哪些地方需要放煙花 瀏覽:103
英國大學專業怎麼樣 瀏覽:460
義大利西西里島有什麼工廠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