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具有軟體外包產業的優勢
大量的薪水低廉、熟練英語軟體工程師,承攬軟體外包業務的技術商務人才,在國際軟體開發領域的高端技術人才,本身制度和西方差異不大,同樣使用英語,交流無障礙,這些都是印度軟體外包業競爭力的基礎。
Ⅱ 印度軟體外包的有利條件中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什麼意思
印度軟體外包的有利條件中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指印度主要承接美歐的軟體外包業務,兩地有13個小時的時差,也就是說兩地的晝夜狀況基本相反,印度的白天正是美國的夜晚,印度這邊白天生產一天的產品,晚上通過網路發送到那邊檢視,美國那邊正好是白天,便於及時檢視,並返回修正指令。所以是全天候,不會擔誤時間。有利於與美國的信息技術協作。
軟體外包是指發達國家的軟體公司將一些非核心的軟體項目交給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進行軟體開發。印度是接受美國英文軟體外包的第一大國,班加羅爾是印度軟體外包產業發展最 成功的地方,該地承接的軟體外包業務主要來自美國矽谷,兩地間約有13小時時差,美國 矽谷的軟體公司當天可通過網際網路檢視產品並返回修正指令,因而班加羅爾的軟體外包形成 著名的「全天候」產業。
印度60%的軟體出口銷往美國,23%銷往歐洲。日本、澳洲和西亞的市場也在擴大,尤其日本市場發展勢頭良好。南非,拉美和中國的市場也在開拓之中。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個最大的講英語的國家,擁有許多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高科技人員。軟體行業在印度有較大的普及,具有深厚的基礎。其編程人員工資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八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加上發達國家電腦人才不足,所以跨國公司紛紛將業務委託給印度的軟體公司。印度的軟體公司擁有現代化的技術和雄厚的實力,足以處理大的軟體項目,能提供質優價廉的軟體,並確保及時交貨。
經過近年的高速發展,阿拉伯海沿岸的班家羅爾已成為世界聞名的印度「矽谷」。這次新加坡財團的合作者印度達達集團是印度最大的軟體公司,30多年來,它一直是印度軟體業的領頭羊,在全球有57個辦事機構,擁有1萬多名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不論在專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上都以高效著稱。
Ⅲ 印度迅速發展服務外包業的原因、特點、地位、意義
印度迅速發展服務外包業的原因:印度政府為了促進其服務外包產業的崛起,從四個方面採取了扶持措施。
1.重視教育事業
確保服務外包產業的蓬勃發展,關鍵在於培養精通計算機的人才。自獨立以來,印度政府對高校的經費投入一般都維持在全年教育經費的 20%,為其高級人才的儲備打下堅實基礎。在其職業教育領域,其私人信息技術培訓學校每年為該國直接貢獻的人才比率高達85.2%. 一條連接社會和高校的人才培養鏈條,成為印度發展對服務外包產業的有力保障。
2.完善知識產權立法
歐美軟體發包商在選擇承包商時,對於東道國的商務法律規范,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針對該問題,印度政府曾在90年代兩次修改《版權法》,使得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基本適應了WTO相關法規條例的要求。此外,印度在 1999年還頒布了《國際版權規則》,將版權的保護擴展至 WTO所有成員。
3.鼓勵中介組織參與協調工作
印度服務外包產業受到其國內各種商業和貿易協會、信息技術協會之類的中介組織支持,它們或者專門幫助印度企業搜集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信息,或者為印度企業和別國政府之間的溝通聯絡提供渠道,或者負責組織有利於印度企業的展覽會和研討會,在印度服務外包發展進程中扮演了很活躍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政府正是這些中介組織活動的背後指揮者。
4.吸引外商投資服務產業
印度政府高度重視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工作,並取得不俗的成就。據了解,全球十大信息業巨頭中的微軟、英特爾和德州儀器早已在印度投資成立了相關的分支經營機構和科技研發中心,它們的成立無疑印度企業帶來了不可小覷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發達國家公司在印度設置服務業網點後,也給其國內服務企業一定的壓力感,令那些企業不得不努力提高競爭水平。
20世紀80年代,印度的軟體外包產業主要集中在軟體產業中心,到了90年代向軟體產業中心的周圍小城鎮擴張,到了21世紀初擴展至西南沿海的中小城鎮。加爾各答、新德里和班加羅爾都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軟體外包產業中心。
印度服務外包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一直在上升,還讓印度獲得了"世界辦公室"的美名。
Ⅳ 中印在發展服務外包方面各有什麼優劣
(1)地理位置優勢 印度與美國的時差正好相差12小時,晚間印度企業將完成的操作報告發送給正在工作的歐美客戶,隔天早上,客戶審評處理結果就能出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24小時全天候工作的操作過程,使得很多跨國銀行的客戶服務效率大增,服務水平也躍上了一個新台階。而中國除了與多國接壤外,優勢並不明顯,所以地理位置上印度優於中國。
(2)勞動力成本 中國目前的人力成本遠遠高於印度,美國軟體及相關崗位的年薪為6—8萬美元,相同崗位的年薪在中國為8952美元,而在印度只有5880美元。第一,就中國服務外包行業尤其是軟體外包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來說,總體上是高於於印度的。第二,中國服務外包的承接內容和人才質量與印度相比有一定差距。印度已經進入由BPO向KPO發展的階段,而中國目前仍主要從事ITO與低端BPO。所以印度在人力資本上優於中國。
(3)從業人員的外語能力 英語是絕大多數服務外包發包方使用的語言,接包方使用英語的能力直接決定了與客戶溝通狀況的好壞。印度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英語至今仍是其官方語言之一。加之印度與歐美等發包商文化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印度人能更好地與客戶溝通,非常精準、高效地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且按照客戶的使用習慣生產軟體產品。 中國雖然從小學階段就普遍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教學往往著重於對語法和詞彙的灌輸,缺乏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中國服務外包從業人員在文化背景和語言溝通能力上要遠遠遜色於印度,尤其是行業的高端人才更為稀缺。
(4)軟體人才培養模式 以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為首的軟體企業自身建立的培訓機構為印度軟體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底端人才支持。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定位於培養普通人才、淡化證書觀念、注重工作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突出實踐教學,特別強調工作態度、表達能力、和小組其他成員一起工作的能力等非技術素質的形成,每年可為印度培養超過15萬人的藍領程序員。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人才結構呈「橄欖形」,即軟體工程師較多,高級人才和軟體藍領較缺乏。同時由於中國教育體制偏好理論灌輸,不大注重實踐和團隊作業,因而軟體人才的質量與印度也有一定差距。
(5)電信和網路等基礎設施 從2002年和2007年中印兩國IDI的得分和排名情況可以看出,2002年無論排名還是得分,中國都領先於印度,其中排名領先27位,得分高出其64%。2007年,盡管印度的得分上升了34%,但其排名卻退後了一位,說明其相對發展速度落後於他國。中國的排名則前進了17位,領先印度45位,得分已高出印度近1倍。IDI中的接入指標有5個具體要素,主要用於衡量一國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如表2所示,中國與印度接入指標的原始數據比較,幾乎每一項都處於領先地位,與IDI總得分情況一致。很明顯,在電信和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具有明顯優勢。
(6)健全的法律法規優勢 健全的法律法規支持和保障是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基礎。印度政府1986年制定了《計算機軟體出口、軟體發展和軟體培訓政策》,明確了印度軟體產業發展
戰略目標,並對從事 外銷的企業給予特別的優惠政策。起初,歐美軟體發包商對將其重要產品開發與客戶服務放到知識產權尚未健全的海外地區去。心存顧慮 而印度政府率先積極調整其保護知識產權的條例與政策,營造出有利承接外包工程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印度政府為了改善商業環境,使那些心存芥蒂的西方企業消除顧慮,制定出一個10年IT發展規劃,給予軟體外包以強有力的法令政策與環境支持。針對外包產品的產權所屬問題,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護專利,保護客戶知識產權的相關法規並成立了專門機構,監督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力度。印度正在向《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實施邁進,並簽署了很多國際協議,嚴厲打擊盜版行為。而中國在法律法規上就帶有很大的缺陷。
Ⅳ 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是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2)印度發展軟體外包產業的優勢是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早;
(3)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給印度帶來的好處是為印度創造了就業機會,賺取了大量外匯,促進了印度服務業的發展.
故答案為:
(1)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
(2)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展早;
(3)為印度創造了就業機會,賺取了大量外匯,促進了印度服務業的發展.
Ⅵ 印度能成為世界辦公室是因為它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具有哪些優勢
印度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產業的有利條件是:印度人口眾多,印度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較低,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英語的普及促進了印度和世界的接軌,為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幾十多年來,印度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為印度服務外包產業迅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Ⅶ 印度的外包產業十分發達,特別是什麼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印度的外包產業十分發達,特別是軟體外包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印度的外包產業十分發達,印度在全世界軟體外包市場的佔有率為60%,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軟體外包國家,正因如此,印度便產生了大量的IT崗位,而如此充裕的崗位就會吸引更多的從業者,畢竟程序員是印度的主流行業中最能與世界接軌的。
印度程序員十分』物美價廉』,由於印度的人力成本非常廉價,印度程序員和美國程序員做著一樣的工作,收入卻只美國程序員的十分之一。當然,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印度的外包公司,如果是在美國本地上班的程序員,他們還是會拿到跟美國人同樣的工資的。
印度程序員受青睞最重要的一點是思想比其它亞洲國家接近西方。矽谷可以說是大部分程序員嚮往的地方,然而矽谷在美國,所以裡面的企業文化都有很濃郁的美國文化,而印度因為被英國殖民過,所以很多方面都深受西方影響,思考方式和文化與大部分矽谷企業都比較契合,所以總體上而言印度程序員會相對更受主流IT企業的青睞。
Ⅷ 印度軟體業的天然優勢有哪些
一,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處於閉關鎖國的境地,然而,「印度的軟體之父」柯理卻把軟體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許多國家、企業集中精力開發電腦硬體,對於軟體,當時人們認為是附加的、免費的而且不能獲利的。但是,柯理認為軟體具有巨大的無形價值,「軟硬體是一體的,硬體達到某種規模之後,軟體勢必有大量需求。」同時,柯理發現開發硬體需要基礎設施和資本,而印度沒有足夠的條件來開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因此,印度的貧窮迫使它不得不從事軟體開發,因為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學頭腦,絕對可以編寫出最好的軟體。」根據《開啟印度信息革命》一書的介紹,當時印度全國電腦不超過20部。今天,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印度開始以軟體開發作為國家的支撐產業時——的艱辛狀況。
第二,印度的落後體制與先進的信息科技相互碰撞。我們都知道,印度仍然處於僵化落後的管理體制下,正如旅行文學大師奈波爾所描寫的,「官僚體制與種性制度共同交織成的幽暗國度」。可以說,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是不斷地突破僵化管理體制的歷程,比如柯理游說政府解除電腦硬體進口的管制。1991年印度軟體協會主席米塔鍥而不舍,登門16次,才與財政部長會面半小時,為軟體業爭取到租稅優惠。這種不斷的碰撞,終於使政府意識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反過來政府傾力扶持軟體業,1999年印度成立了IT產業部,當年有16個省的省政府宣布IT政策,有7個省成立專職工作小組或委員會。事實證明,這些機構不是擺設,而是印度軟體業發展實實在在的引擎。
第三,兩極分化下催生軟體王國。印度的兩極分化有目共睹,去過印度的人都有感受,在摩天大樓的下面,成群結隊的乞丐肆無忌憚地乞討,甚至搶奪遊人的提包。正如諾貝爾獎得主帕茲所形容的:印度充滿「兩極化對照形成的歧異」。因此,國內許多IT名流據此認為印度的「軟體大國」地位不足掛齒。
印度有70%的人口是文盲,而同時它有41萬軟體技術人員,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印度全國有1832個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每年大約培養7萬個計算機軟體專業人員。如今在美國,1/3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有25萬人深入矽谷,這足以讓世人吃驚。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是依靠金字塔尖的2%的精英帶動98%的平民。難怪比爾•蓋茨在第一次訪問印度後,就斷言:在未來幾年中,「印度有希望成為一個軟體超級大國」。盡管文盲、人口與貧窮仍然是印度當前的三大難題,而印度政府的目標是在2008年造就「百萬軟體人才」。
第四,軟體業的外銷策略的成功應用是印度軟體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環節。印度發展軟體業主要有兩種外銷策略,第一種是所謂的「到岸服務」,即由印度軟體公司外派工程師,駐扎在國外客戶處,完成設計;第二種是所謂的「離岸服務」,即在印度完成軟體程序開發,傳輸到客戶端進行測試、安裝。這兩種業務分別佔印度軟體產值的57%和35%。換言之,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製式的軟體服務,有品牌的套裝軟體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有人稱印度的軟體業模式是「軟體代工」,類似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加工業。
當然,看到印度軟體業奇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正視印度軟體業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比如:人才流失;高附加值產業鏈無法形成;過於依賴產業導向的教育,導致研究失去前瞻性;官僚機構的低效率;各邦之間在推動軟體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惡性競爭,導致資源浪費;以及其他深層的社會問題。我們呼喚中國的「柯理」,我們不希望我們今天所說的IT,僅僅是指「印度的明天。
1989年印度軟體業總產值為2000萬美元,1999年達到40億美元,絕大部分是出口,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據麥肯錫預測,印度IT服務業在未來五年將增長五倍,年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目前印度的軟體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超過了印度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全印度GDP份額超過了2%。
印度有一批大型軟體公司,前四名分別為TCS、Infosys、Wipro和Satyam等,這些公司規模都超過萬人。TCS是印度頭號財團Tata下屬的咨詢公司,財團總資產超過100億美元;Infosys於1999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印度公司,全球500強之一;Winpro是一家相對集權的公司,創始人阿芝姆•普萊姆傑擁有超過八成的股份,普萊姆傑也成為印度首富;Satyam是它們中第一個在中國投資的。
「四大金剛」在中國落戶,還處於觀望狀態,投資也不大,像Infosys在華投資尚未定案,不過另外兩家來自印度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和APTECH卻幾乎壟斷了中國的IT長期培訓市場。NIIT成立於1981年,是全球惟一教材開發達到CMM 5級的教育機構。這兩家公司用類似於培訓中國廚師的方法培訓軟體工程師:招生、培訓,直到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兩家公司的學費也一樣:1.8萬元。
在軟體開發和出口創匯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處於絕對優勢,而在基礎的IT培訓方面,印度人更是殺到了中國家門口來。目前,中國的IT企業只有華為在印度有一家規模不大的軟體公司,該公司甚至因為被誣陷「為塔利班編寫軟體」而被印度政府調查,事實證明純屬莫須有。
分析一下印度軟體模式的成功因素,關鍵在於引進CMM認證,CMM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學會搞的一套軟體工程標准,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共分五級,印度人對此標准異常熱心,全球獲得CMM5認證的軟體公司不過幾十家,印度佔了60%以上。
前兩年,一批中國軟體企業老總去印度考察一番,回國後掀起了一股CMM初級認證熱潮,很多中國人對CMM認證也不以為然,但有一點無法迴避,那就是CMM是硬文憑、是護照,沒有它,連軟體國際市場的門都難以邁入,它實際上也是美國標准。
不過,印度模式是處於全球軟體業價值鏈的最底層,在孟加拉的女工為沃爾瑪的血汗工廠努力工作時,班加羅爾的程序員們也在為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軟體訂單埋頭苦幹。這些訂單可能已經被倒手好幾次,利潤被層層盤剝,而且這種代工受美國經濟影響很大,一旦美國經濟不景氣,班加羅爾的工程師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對西方列強而言,班加羅爾是軟體業的血汗工廠,而中國連成為「血汗工廠」都很艱難,因為中國的軟體業是一盤散沙,各有各的標准,標准太多則造成沒有標準的現實局面,照搬CMM是一條路子,但不妨換個思路,能不能制訂中國自己的軟體業標准?畢竟中國是21世紀最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