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橋牌是哪國人發明的
橋牌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貴族婦女閑時無聊,就發明了由三個人打大高壓游戲:橋牌。後流傳入國外,在國外得以發展。橋牌又稱三人惠斯特,雖然是四個人,但橋牌最初發明時是由三個人玩的,就是現在,實際參加打的也就是三人!
B. 僑牌的由來是什麼
橋牌起源於英國,是由17世紀的一種叫做「惠斯特」的紙牌玩法演化而來,據說當時在印度,3個駐印度的英國士兵因為想打牌,但是3缺1,從而產生了明手,這樣,現代橋牌的結構和框架就產生了。又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到上世紀40年代,現代橋牌產生,在那個時候,涌現出了一大批橋牌好手,例如,英國的里斯,美國的老貝拉唐納等等。世界最高水平的橋牌比賽:百慕大杯也於1948點開始。 進入了70年代後,老一輩的橋牌好手一個個相繼去世,人們在追念他們的同時,新的橋牌好手逐漸涌現了出來,像小貝拉唐納兄弟,齊亞等等。他們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的成長起來。在此階段,橋牌的叫牌體制逐漸被完善,新的叫牌體系被發明出來,在叫牌水平提高以後,水漲了,打牌的「船」也高了,想在以前的認為高不可攀的緊逼,扼殺等打法,也經常出現在高水平的比賽之中了。 中國的橋牌水平在78年改革開放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小平同志的帶領下,中國也涌現出了一個個世界級大師,像潘開建大師,張德生大師,都是廣大橋友學習的楷模。值得一提的是:小平同志在有生之年,曾經獲得了世界橋牌協會頒發的終身世界大師的稱號,萬里同志在1989年也被授予了索羅門最佳坐莊獎。中國在橋牌上還有值得驕傲的是美籍華人魏重慶先生,他發明了精確叫牌體系,他的夫人,「龍女士」楊小燕將精確叫牌法帶到了台灣,使台灣女隊在76,78兩年獲得了百慕大的冠軍。在世界上一度掀起了"精確"熱。 現在中國的國手水平也是比較高的。中國隊在百慕大杯上也曾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而且潘開建大師每個星期一會在CCTV-5頻道上進行橋牌的講述,使中國的廣大橋友大開眼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曾經一度產生了橋牌熱。但是再90年代後,橋牌就冷落了下來。但是在大學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橋牌愛好者。至今,在北大清華等著名高等學府中,因為打橋牌而輟學的敘生也不再少數。當然,我們並不鼓勵這樣的學生出現,將橋牌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將橋牌視為一種愛好。但是正是這些在校學習由鍾愛橋牌的大學生們,為中國的橋牌事業的後備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C. 撲克牌的來歷
撲克(poker)也叫紙牌(playing cards)。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被認同的說法是紙牌最早出現在中國,至少在公元969年時已經出現。當時中國的一副紙牌有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4張牌,既作為紙幣使用,又用來進行牌戲。有一個傳說,謂有一個威尼斯人從中國把紙牌帶回他的家鄉,所以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這個威尼斯的旅行者,可能就是尼可羅·波羅,他大約是在1269年和他的弟弟馬迪奧一起由中國回到威尼斯,或者可能是尼可羅的兒子,著名的馬可·波羅,在他的父親和叔叔第二次去中國時,他跟隨他們一同前往。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印度比中國更有可能是紙牌的起源地。有人提出歐洲早期的紙牌(塔羅牌)與印度教神話中的女神Ardhanari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位女神的形象有四隻手,每隻手中分別持有魔杖、杯子、寶劍和圓環(代表金錢)。在歐洲早期的一些紙牌中,也印有與此類似的圖案符號。有一個說法是,紙牌是由原先可能是一個印度民族的吉普賽人傳人歐洲的。他們穿過波斯、阿拉伯進入埃及,由埃及到達歐洲,他們中的一部分約100多人,於1427年進入巴黎。
早在14世紀或更早的時候,歐洲很多地方,出名的有紐倫堡、奧格斯堡和烏爾姆(Ulm),已經生產紙牌。義大利的塔羅特牌(TAROT)可能比德國紙牌出現的年代為早:在一份年代為1299年的義大利文件中,已經提到塔羅特牌。布拉本特公爵夫人約翰娜於1379年在荷蘭曾講授過紙牌,在西班牙至少於1371年已經有了紙牌。可能是摩爾人或撒拉遜人把紙牌從西班牙帶人義大利的,但是試圖說明紙牌一詞的西班牙語naipes與阿拉伯語nabi的相似性的意圖,沒有獲得成功。
1392年法國國王查爾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紐爾手工繪制一副紙牌,這一歷史事實造成了紙牌源出法國的說法的出現。但是明顯可以看到的是,法王所命令繪制的一副紙牌,不過是一副與其他早已使用的紙牌相類似的紙牌。當時的負責銀錢支付帳目的皇家司庫,曾講起過有三副紙牌,印成「金色和各種各樣的顏色,並帶有很多的裝飾,以為我們的國王陛下娛樂之用。」其中的17張牌現存法國國立圖書館展出。
紙牌傳人英國的時間,比傳入歐洲其他國家更晚一些。喬塞於1400年去世,雖然他曾歷數當時的各種娛樂活動,但從未提到過紙牌:「他們跳舞,他們下棋和飲宴。」關於愛德華一世穿著帶翻邊的盛裝玩四個王(k)的游戲的資料,幾乎肯定是指的某種其他游戲,也許是某種形式的棋戲。資料中最早確鑿提到關於英國撲克牌的時間,是1465年,這一年英國的撲克牌製造商向愛德華四世申請禁止進口外國製造的扎克牌,並有一適當的法令可以作為佐證。
C.P.哈格拉維在他所著的《撲克牌歷史》一書中寫道:「有一個關於哥侖布和他的水手們的傳說故事,說這些水手酷愛賭博,當他們在茫茫而又神秘的大海上遭遇到風暴的襲擊時,他們由於迷信引起的恐怖,把他們的撲克牌全部扔進了大海。後來在他們到達了陸地之後,他們又為這件魯莽的行動感到後悔,於是他們就在這個新的國度里用一種樹葉又製成了一些撲克牌,這些撲克牌引起了印地安人的很大興趣。」噶塞拉索·德·納·威加所講的材料(《佛羅里達歷史》),說西班牙士兵在1534年那次遠征中,用皮製撲克牌玩牌。這個說法看來不僅僅只是一個傳說。墨西哥人很早就有了紙牌戲,當時墨西哥人稱之為amapa-tolli,其中amapa的意思是紙片,而tolli的意思是游戲。
現代形式的五十二張牌一副的,分為兩個紅花色和兩個黑花色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從早期義大利塔羅特牌(TAROT)演變而成:當時塔羅特牌分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0及10以下的小牌(SPOT CARDS)10張,以及4張人頭牌:王(K),後(Q)及騎士和侍衛。在早期的撲克牌中沒有後,在現代的一些撲克牌仍是勇士代替後。侍衛曾印成各種不同的男僕(VALET)形狀,但仍保留侍衛這一名稱,不過在現代用法中已改稱為J(JACK)。在52張牌一副的撲克牌中已不用騎士,而用後作為人頭牌。
中國紙牌與西方紙牌大不相同;中國紙牌呈窄長形,通常長2一2.5英寸,寬0.5一二英寸,早期的紙牌還要更為窄和長。在牌張數目和花色方面,中國和印度的紙牌都與西方的撲克牌大不一樣。有一種印度紙牌,一副有144張牌,分為8個花色,每一花色18張牌;另一種印度細牌每副120張牌,分為10個花色,每一花色12張牌。有一種中國紙牌,一副只有30張牌,分為3個花色,每一花色9張牌,另有3張具有絕大權力的牌;但一般有4個花色。
撲克牌作為一種奢侈品,可為國家稅收提供大宗的納稅來源,英國於1615年首先對撲克牌征稅。
D. 撲克牌的來由
撲克牌的來歷 在中國,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相爭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愁,發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被稱為「葉子戲」。(「葉子牌」,有兩個手指大小。長8公分,闊2.5公分的「葉子牌」,用絲綢及紙裱成,圖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 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撲克牌已有幾百年的變遷史。最早的西方紙牌是在13世紀十字軍戰爭時期從亞洲流入歐洲的,而當時在亞洲只有中國的紙牌,因此,西方紙牌的發展與中國的馬吊牌向外傳播有一定的關系。 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牌」的紙牌,它在17世紀初演變為類似橋牌的惠斯特牌戲,流行於英國倫敦及荷蘭,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中產生了橋牌, 這種橋牌再經演變就是現在的撲克牌。 撲克牌作為西方紙牌的一種,其設計方案也包藏著無盡的學問。它是按歷法設計的,在某種意義上,撲克可以說是歷法的縮影。 後來,這種卜筮用具演變成了玩具,它的求卜作用也漸漸消退,被人們遺忘了。 為什麼要以這四種圖案作為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徵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徵農業;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徵牧師。 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於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徵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鑽石形狀,象徵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徵智慧和愛情。 撲克牌的54張模式解釋起來也非常奇妙: 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其餘52張牌代表一年中的52個星期; 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每種花色有13張牌,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 如果把J、Q、K當作11、12、13點,大王、小王為半點,一副撲克牌的總點數恰好是365點。而閏年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 專家普遍認為,以上解釋並非巧合,因為撲克牌的設計和發明與星相、占卜以及天文、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黑桃代表死亡,紅桃代表愛,方塊代表金錢,梅花代表幸福。 編輯本段撲克臉譜 曾有傳說認為,亨利八世是四張K的圖案的模型;現存最古老的英國撲克牌的四張K的人像圖案上,都有與亨利八世一樣的捲曲的向兩邊分開的小胡須和絡腮鬍子。又傳說四張Q上的人像圖案的模型,很可能是約克王朝的伊麗莎白王後,即亨利七世的王後。法國撲克牌的製造一直是沿著各個廠商自己的路線發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頒布了一個官方批準的設計,對於每一張人頭牌都給予名稱,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撲克牌沿用這種名稱: 花色與人名 黑桃 紅桃 方塊 梅花 K(King) 大衛 查理 凱撒 亞歷山大 Q(Queen) 帕拉斯 朱迪恩 雷切爾 阿金尼 J(Jack) 霍吉爾 拉海爾 赫克托 蘭斯洛特 編輯本段亞歷山大黑桃K 大衛(David,1005 BC to 965 BC),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王國的首任正式君主,是神所選定的君主。大衛是一位偉大的君主、戰士、音樂家和詩人。 大衛是公元前10世紀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父親大衛,他善用豎琴演奏,並在《聖經》上寫了許多贊美詩,所以黑桃K畫面上經常有豎琴圖樣。 黑桃Q 雅典娜(Athena)是希臘神話中的女戰神也是智慧女神,雅典城是以她命名的,而且是她專有的城市。她是四張皇後牌中唯一一位手持武器的王後。 黑桃J 霍吉爾是查理一世(紅桃K)的侍從。 霍吉爾(Ogier)也譯作霍克拉,丹麥人霍吉爾是一個虛構的丹麥英雄,典出於古代法國詩歌。 紅桃K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 or 747 to 814)(也譯作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帝國君主,他征服了西歐與中歐大部分土地,具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並完成了教權與王權的結盟,下令全國人民信仰基督教,從而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查理重振了西羅馬帝國,並掀起了一波中世紀文藝復興。他是撲克牌中唯一一位不留鬍子的國王。 查理一世是四張K中唯一不留胡須的國王。 紅桃Q 是朱迪思王後。 朱迪思王後,德國人,查爾斯一世的妻子,後改嫁英國。 紅桃J 拉海爾是查理七世的侍從。 拉海爾(La Hire,1390 to 1443)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指揮官,聖女貞德的戰友。 方塊K 愷撒大帝(Caesar,100 BC to 44 BC),是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推動了從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轉變。他征戰數年最終獲得了獨裁權力,集執政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由於愷撒施政措施觸動了元老院貴族的利益,最後在元老院議事廳被反對派刺死。方塊K是4張國王牌唯一一張臉朝側面的。 方塊Q 萊克爾王後。 萊克爾王後,是《聖經·舊約》中的約瑟夫的妹妹,萊克爾皇後。她是雅各布的女兒。有十二個做部族長老的兄弟。命好。。 方塊J 赫克托是查理一世(也是紅桃k)的侍從。 赫克托(Hector)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記載,他是特洛伊王子也是特洛伊第一勇士。 梅花K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356 BC to 323 BC),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崛起於馬其頓,先滅仇敵波斯帝國,隨後陸續征服許多西方文明城邦。鄰地西起埃及,東達印度的西北邊陲,建立了名震一時的古希臘帝國。 亞力山大的衣服上總是佩戴著配有十字架的珠寶。 梅花Q 阿金尼(Argine)一詞是由女王(Regina)一詞經過字母移位而得出的,她手持玫瑰花,表示英國以紅色玫瑰花為標志的蘭開斯特王朝和以白色玫瑰花為標志的約克王朝經過玫瑰戰爭後終於和解,將雙方的薔薇花結在一齊。 梅花J 蘭斯洛特是亞瑟王故事中的騎士。 蘭斯洛特(Lancelot)英格蘭傳說中的人物,是亞瑟王圓桌騎士團中的一員。 撲克中的J(JACK)原來用KNAVE(惡棍)一詞,這個詞直到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和歐洲大陸還相當流行,到現在已基本廢棄不用,但在歐洲如瑞典等部分國家,還在使用這個詞。用JACK代替KNAVE一詞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公眾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在記錄或報告牌例時,或者在使用縮寫時,或者在敘述打牌過程時,可以方便地使用JACK一詞的第一個字母J,而過去在用KNAVE這個詞時,就必須使用Kn,如果只用K就會引起混亂。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撲克也隨著洋人進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主要是來自於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暢銷。1931年,全國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展實業,上海人黃金生創辦了翠華卡片廠,試制出中國第一批撲克,紅獅牌撲克。
E. 印度人真的很逗比嗎
印度人很多,比較逗比的出處,一般都是來自於每年的觀看印度人的閱兵。
但是印度人肯定不是很逗逼的,畢竟印度可以說是直男癌最多的國家,它充斥著強奸、非禮、童婚,還有各種歧視女性。除了檢閱兵這方面會比較有笑點之外,他也還有在火車的一種車載上也是比較有笑點,也算是說的比較逗比,但是在社會上要比很多國家要歧視女性。要明白,很多奇葩的傳言都可以說是從印度傳出來的,比如說外國人在印度被強奸,不僅僅不抓強奸犯,受害者反倒被判刑兩年;或者是一些強奸的要只要跟那個女孩子結婚就不算犯罪,這些都是出於印度。
所以印度這個國家,他或許有一部分逗逼的人存在,可能在行為上、影視上,會讓人覺得這個國家比較逗比,但是在整體上他的國度其實不是很和諧,畢竟他不是特別尊重女性的國家,印度是男權社會。
F. 牌是誰發明的
撲克牌的歷史
撲克牌的誕生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迄今沒有一個定論,法國人認為撲克是法國人在 1392 年發明;比利時人說比利時早在 1379 年就出現了撲克牌;義大利人則說撲克是義大利人 1376 年發明,還有說是埃及、印度、朝鮮等國發明,而更多的西方人卻認為,中國紙牌在 12-13 世紀(南宋時期)傳入歐洲,依此說法,最早發明撲克牌的國家應該算是中國。
根據文字記載,中國最在公元 969 年時就出現了類似撲克的紙牌游戲。當時中國的一副紙牌有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 14 張牌,既作為紙幣使用,又用來進行牌戲。
撲克牌的演變
開始的時候,撲克全部是由藝術家手工繪制,所以價格昂貴,特別是流行於義大利及法國的塔羅牌,通常是由宮廷畫家所繪制。
1428年,一位名叫Miguel Arcanyis的著名畫家受西班牙瑪麗(Mary)皇後委託,為她繪制一副撲克牌,一名商人特意贈送了一個精美的盒子來放這副撲克,可以想像,這必定是一副非常精美的撲克。
在法國,保留著1392年法國國王查爾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紐爾(J.Gringonneur)手工繪制一副紙牌。
在德國,博物館中收藏著1427到1445年手工繪制的以狩獵為題材的撲克。
在古代保留下來的一些撲克上,可以發現有針眼,經過考察,這是當時的撲克牌牌主把這些撲克牌作為藝術品釘在牆壁上展示所致。這可以證明,當時這些撲克是非常珍貴的。
在15世紀,由於木刻印刷術的發展,使到撲克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使到撲克牌戲得到迅速推廣。當時印刷用的木模主要是用黃楊木及梨木製造。
當時的撲克是先在紙板上用黑色油墨印刷黑白圖案,然後按照印刷好的線條用人工上色,但上色的時候不一定按照印刷好的線條來上色,這種上色方法上色速度非常快,生產效率高,受到了一些善於調配顏色的畫家的歡迎。
後來發明了新的上色方法,使用打孔薄紙板覆蓋在印好的圖案黑白上,然後用上了紅、藍、黃等顏色的埽子在紙板上面掃過,顏色通過紙板上的孔印刷到撲克上,這種方法使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為撲克的大眾化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在所有的國家中,直到19世紀還在使用這種方法。
與此同時,撲克生產商用銅板印刷,生產出品質優良的撲克,這種撲克仍然由美術家手工上色,圖案非常精美。這種高質量的撲克在17世紀前的歐洲各國幾乎都能找到。
由於技術的限制,撲克上色仍然比較困難,價格相對較高,所以,19世紀前的撲克始終是一般老百姓買不起的,只有中上階層的人才能享受。
1832年,英國倫敦一位叫多馬的撲克印刷商發明了一種新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印刷質量,為此,英國皇室還特別對他進行了表彰。
1833年,德國B.Dondorf發明了平板印刷技術,並應用這種可以同時印刷16種顏色的技術印刷撲克,這種技術的使用,使到撲克生產飛速發展,真正得到了普及,進入千家萬戶,進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最早的圓形撲克是由15世紀德國生產,美國在1874年第一次生產圓形撲克,之後英國、西班牙等國也陸續有生產。但必須注意的是,印度的傳統撲克是圓形的,但很難考證到它的最早生產日期。
開始的時候,撲克的背面都是不印刷圖案的,直到17世紀中葉,才開始有生產商在撲克的背面印刷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
早期的西班牙撲克商人就把自己的姓名印刷在撲克中,以作為質量保證書。17世紀開始,一些廠家開始使用一些天文學的符號,如太陽、星星、月亮等圖案作為商標。
在西班牙,16世紀,開始有撲克製造廠家生產上下邊線有缺口的撲克,以方便在打牌時持牌人分辯4種花色。無缺口代表「硬幣」,一個缺口是「杯」,兩個缺口是「劍」,三個缺口是「棍棒」,這種撲克很快就成為當時撲克的標准,其它廠家爭相效仿。18世紀末,開始在牌角上印刷1~12的羅馬數字,後來使用阿拉伯數字。與19世紀美國發明的角碼不同的是,只印有數字但沒有花色標記。18世紀,西班牙第一次印刷可倒過來看的雙向人頭牌,現在收藏著的最早的雙向人頭牌撲克是在1790年生產的。而在19世紀,這種印刷方法才在其它國家推廣開來。
1778年,西班牙最早生產出專門提供給小孩子玩的小型撲克。
18世紀以前的西班牙式撲克,花色「杯」騎士一牌中都印有「AI VA」或「AHI VA」字樣。
自從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之後,大量的關於新大陸的題材出現在撲克圖案上。
18世紀,出現了鑲嵌銀片的撲克牌。
17世紀以來,具有教育意義及紀念性意義的花色撲克廣為流行,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在撲克中被反應出來,還生產出了大量其它具知識性及教育性的撲克。如諷刺漫畫、神話故事、天文知識、音樂、地理、動物、戲曲等等題材。這些撲克都非常受歡迎,並被收藏家們收藏。
一副撲克牌為什麼是52張(大、小王除外)?這是因為一年中有52個星期。撲克牌中的紅桃、方塊、草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種花色有13張牌,這表示一個季節里有13個星期。
如果我們把54張牌的點數全部加起來,就可以進一步證明撲克牌與歷法的關系。如果把「J」當十一點,「Q」當十二點,「K」當十三點,大、小王各當作半點,把54張牌的點數加起來,恰巧是全年365的總天數。
很神奇,不是嗎/
G. 端火鍋打牌是怎麼玩
這里所指的「端火鍋」是一種由4人或者多人進行的游戲,一副牌除去大小王共52張。
端火鍋游戲規則:
游戲由4人或者多人進行,一副牌除去大小王共52張。
每盤開始時,所有玩家均需要向「火鍋」中加入一份「底料」(既該房間設定的籌碼數*100),然後從任意一位玩家起按逆時針方向開始游戲。
首先發給當前游戲的玩家兩張牌,牌數按照A、2、3、4、……Q、K、順序排列,此時該玩家按照這兩張牌的情況可以選擇下注或者放棄。
放棄:直接由下一玩家繼續發牌游戲。
游戲歷史
起源
關於撲克游戲(Poker)的起源還不是完全能夠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源自於十二、十三世紀南宋時期傳出的中國的葉子戲。葉子戲早在唐代就出現了,依照四季分成四種類別,撲克牌的四種花色也有類似的說法。也有人認為麻將與牌九也與早期的葉子戲有關。
另一個較廣泛認定是相傳由塔羅牌演變而成,因為兩種牌均分為四種花色,人頭牌亦與塔羅牌中的宮殿牌不謀而合。同時亦有人相信撲克牌是完全是阿特蘭蒂斯的發明,跟以上所講的都沒有關系。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印度比中國更有可能是紙牌的起源地。有人提出歐洲早期的紙牌(塔羅牌)與印度教神話中的女神Ardhanari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位女神的形象有四隻手,每隻手中分別持有魔杖、杯子、寶劍和圓環(代表金錢)。在歐洲早期的一些紙牌中,也印有與此類似的圖案符號。
H. 誰能跟我講講麻將的起源
麻將的起源眾說紛紜,其實現代麻將的形成和興盛主要是在清朝中葉之後,以下是一些相關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麻將與賭博: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餘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鬥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鬥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正因為麻將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很文,影響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將牌不僅在亞洲盛行,而且還流行歐美。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還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許多詳細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志。日本等一些國家還有專門研究麻將牌的團體以及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在歐美,把麻將視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裝進雕刻精緻的盒子珍藏起來也不乏其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有人開發出「麻將軟體」,人坐在計算機前,按動鍵盤,就可以同計算機打起「雀戰」,其樂無窮。
在我國,麻將牌在一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一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閑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里,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