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印度的梵劇是怎樣的
在世界的東方,戲劇藝術的幼芽,經過恆河、印度河的哺育,在南亞次大陸這塊豐饒的土地上迅速滋長。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插圖:少年羅摩降妖據說約在公元前8世紀,古印度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戲劇,可惜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像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一樣,古印度的梵劇產生於迎神賽會儀式。約在公元前6世紀一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曾先後入侵印度的北部地區,這使古希臘的戲劇藝術對印度的影響成為可能。此時,作為奴隸制國家的印度,產生了對後世深具影響的古典宗教思想,並且在藝術上進入了「史詩時代」。在古希臘文明中,兩大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佔有重要的位置,而在古印度,同樣是兩部偉大史詩,不僅顯示了古代印度人傑出的智慧,而且開啟了藝術的先河,它們就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在汲取史詩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古印度的說唱藝術漸趨繁盛,約在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統治時代,一種用梵語和俗語寫成的戲劇,即梵劇開始漸趨成型,它作為宮廷中的娛樂或酬神時的活動,逐步興盛起來。
約在公元前後,印度出現了一部戲劇理論著述——《舞論》。所謂舞論,並不專指舞蹈,因為依梵語詞根Natya解釋,舞既指舞蹈,也指戲劇。在古印度,戲劇與舞蹈是不可截然劃分的,歌舞常常是戲劇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舞論》全書共分37章,內容非常豐富,既涉及了劇場、表演,化裝、角色、舞蹈、程式動作等舞台呈現的問題,也涉及了語言修辭、詩詞格律、風格情調、結構內容等劇本創作的問題。但是《舞論》對梵劇作家的記述略顯不足,這可能說明當時的梵劇尚停留在民間表演階段,尚無專職人員擔任編劇這項工作。
羅摩衍那
❷ 古印度的梵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據說約在公元前8世紀,古印度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戲劇,可惜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像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一樣,古印度的梵劇產生於迎神賽會儀式。
❸ 印度的梵劇是什麼時期開始步入成熟期的這一時期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大約在公元1—4世紀,古典梵劇的創作進入成熟期。馬鳴、跋娑、首陀羅迦、迦梨陀娑的戲劇創作,顯示著印度古典梵劇的繁榮。
馬鳴是佛教詩人和戲劇家,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初期,有三部戲劇殘卷留存後世,其中一部名為《舍利弗傳》,內容是寫佛陀的兩個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怎樣舍棄塵念,信奉佛教,出家修行的故事。
跋娑被認為是古典時期最具平民風格的戲劇家,他也生活在公元初期。1910年,在南印度的一座寺廟中,人們發現了13個未署名的劇本,有人稱這些都是跋娑的作品,也有人提出疑義。其中一部名為《驚夢記》的劇作,是其中的優秀之作。該劇寫犢子國遭遇外敵入侵之時,為求和平,王後與宰相。大將密謀救國之計,他們對外散布王後已死的消息,促使國王與鄰國公主結婚,兩國結盟後台力抗敵,收復了失地。該劇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糾結在一起,將人物內心的矛盾與高尚的精神品格融為一體,以質朴的話語和格言,表現了一則浪漫優美的愛情故事。
首陀羅迦的生平不詳。從其名稱看,他大概是個出身微賤的人。因為在古印度通行一種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將人分成四等:婆羅門、剎地利、費舍、首陀羅。大約在3世紀,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戲劇家首陀羅迦,寫出了一部技巧圓熟、情節曲折、人物眾多的戲劇《小泥車》。
《小泥車》是一部十幕劇,它表現了一個窮困的婆羅門商人善施與妓女春軍,在戰亂之中,所遭受的離亂之苦和情感波折。劇中有兩條線索:一是善施與春軍的愛情磨難和最終團圓,二是群眾起義領袖阿哩耶迦對暴君八臘王的反抗斗爭和所取得的勝利。其中,第二條線索是戲劇的重要背景,對情節發展和情景變化起著重要影響作用;第一條線索是戲劇發展的主線,它顯示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因此,這部戲的意義,不僅在於表現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在於它透過爰情,表現了城市貧民與貴族、暴君的矛盾,以及自發地起來進行反抗斗爭的厚重的社會內容。
《小泥車》劇中充滿了巧合、誤解、錯位、突轉等戲劇性因素,當善施派車去接春軍時,卻載回了起義領袖阿哩耶迦,他正受著暴君八臘王的追捕,善施將其送到起義根據地,保全了他的性命,也促成了起義的勝利。而乘車尋夫的春軍,卻錯上了國舅蹲蹲兒的馬車,結果是南轅北轍,進入了蹲蹲兒的領地,她因反抗蹲蹲兒的無恥要求而遭到扼殺。蹲蹲兒看她已死,便嫁禍於善施,致使善施被判斬刑。其實,春軍並沒有死,她被一位僧人救活。就在善施臨刑前的關鍵時刻,春軍趕到刑場,將他從刀下救了出來。與此同時,人民起義爆發,八臘王被殺,人們推舉阿哩耶迦坐上王位,善施、春軍也喜獲團圓。
《小泥車》的人物塑造頗具特色,貧窮的婆羅門善施慷慨仁慈卻又心胸狹窄,他追求幸福有時又勇氣不足;春軍生性熱情、美麗聰明,有時又顯得疏放、輕率;蹲蹲兒性格復雜,既愚蠢又狡猾,既殘暴又懦弱,既固執又沖動,他是劇中最成功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