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向中國求助何事,為何中國說天意難違
最近中國和印度的沖突也是日益頻繁起來,尤其是國內的企業製作的硬體和軟體在印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抵制,雖然這看上去是商業上的摩擦,但是這其中其實也是隱藏著一種政治因素,所以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如今印度的飲用水資源是十分緊缺的,在印度的很多城市都面對的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所以就有有一些人建議向中國求助。
所以現在印度已經處於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就不要再將矛盾轉移到商業上甚至是政治上來,因為這樣只會使得中國和印度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就算中國真的很想幫印度,也是無濟於事的。只有建立友好的關系,中國才能在印度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出自己的援手。
② 莫迪動員全國准備收集雨水,印度為何面臨水資源匱乏難題
印度面臨水資源匱乏的難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下面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吧。
第一個原因就是近些年來印度人口增長的很快,十幾億人分配有限的水資源導致了水資源越來越不夠用。雖然總體來說印度的水資源也算比較豐富,但是印度的人口也是在不斷增加的,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兒加入到用水大軍之中,使得印度的人均水資源分配越來越低,這也就讓印度陷入了一個越來越深的泥潭中。如果印度再任由人口持續無節制的增長的話,那印度水資源匱乏的難題將會越來越大,人均水資源的分配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
第四個原因就是印度居民的用水成本很低,導致了很多的印度人浪費水資源比較嚴重。由於種種原因,印度很多地區用水都是免費的,或者是在象徵性的收取很低廉的一些費用。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的印度人沒有養成一個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印度每年都會這個原因而浪費掉很多寶貴的水資源。所以,印度想依靠收集雨水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要從法律法規、居民習慣這些細節做起,也要合理的規劃全國的水利設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印度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③ 為什麼印度資源匱乏,卻在制葯行業達到首屈一指
印度這個國家人口眾多,資源非常匱乏,經濟科學也落後。但是印度的制葯技術卻算得上是世界前列,《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中也為我們講述了有關印度仿製葯的故事。
④ 印度醫院里兩三個病人擠一張床,他們的物資緊缺可以如何形容
他們的物資緊缺,可以用供不應求這個詞來形容。
印度全民醫保建設緩慢。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印度的醫療體系建設已經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因為一旦全民醫保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印度將根本無法面對嚴重的疫情危機。這一次,印度的疫情問題是由全民醫療建設進展極其緩慢造成的。
印度目前的疫情形勢相當嚴峻,已經失控,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萬,醫療體系面臨崩潰,各醫院呼吸器、氧氣等醫療救治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聯合國為印度開展了救援活動,但印度拒絕聯合國幫助其供應與疫情有關的物質,並表示印度有健全的系統來處理這些任務。我也看了報道,看到印度真的是資源匱乏,醫療匱乏。甚至在運送新冠肺炎使者的遺體時,許多人駕駛摩托車尋找火葬場。除此之外,醫院病床上的醫用氧氣、葯物和其他材料短缺,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
⑤ 印度經濟如此的落後,為何當地的空氣污染還很嚴重
說到印度各方面體制落後,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這一說法:一方面,印度在各方面的體制並不算很落後,印度實行免費醫療制度,免費教學制度,實行民主選舉制度。雖然人口眾多但印度糧食基本上自給自足,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完善,但軟體業非常發達,制葯和IT產業僅次於美國。
另一方面,落後的地方也有不少。印度各級政府辦事效果低下,辦事人山人海,迄今還沒有實行無紙化辦公。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印度跟八十年代初的中國差不多,道路、管道建設嚴重落後,水污染、空氣污染嚴重。勉強還算不錯的是,當年英國殖民者為了剝削印度,留下鐵路線。
盡管,印度存在著工業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落後,政府辦事效率低下,但硬是通過基建投資保底,用人口紅利、發展高新科技來讓印度經濟保持中速發展。未來印度GDP還會繼續中速增長,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印度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是一百名以後了。所以,光看印度GDP增長只能作為參考數據,應該看印度人的社會保障、生活質量有無大幅度的提高。
⑥ 印度是資源貧乏的國家嗎
不是。
1、土地資源中,國土面積排世界第七,但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2、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
3、森林覆蓋率為21.9%。茶葉產量世界第一。
4、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泰姬陵、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⑦ 又是印度為何寧可露天解決也不修建廁所,而且還不用紙
你最不敢去什麼地方 旅遊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有很多人會回答「印度」。一直以來印度是讓人既愛又恨的國家,它以「臟亂差的環境」而著稱,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一個國家最悲哀的是,沒有繁華的城市,沒有好的 旅遊 資源,各個角落都被垃圾堆滿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可以無拘無束隨地大小便,因為在這里幾乎沒有廁所。
據不完全數據調查顯示,在印度的富人區中,有45.9%的家庭有廁所,還有3.2%的家庭用公共廁所。剩下的50.9%的家庭只能上「露天」廁所在野外排泄自己體內的廢物,其中農村家庭所佔的比重會更多。為此有人會不禁問道:「印度為何不修建廁所,難道是因為窮嗎?」雖然窮只佔了一少部分原因,真正原因是跟印度的宗教文化傳統思想等因素有關。
1、傳統思想宗教文化觀念是阻礙
從古至今,在印度這個國家中,在建設的時候就沒有修建廁所的理念。只有一些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家庭,以及政府等公共場所會修建廁所,在印度其他地方的建築中是根本不會修建廁所的,尤其是印度的農村,傳統思想極其嚴重。在大部分印度人眼中,修建廁所就是崇洋媚外,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而且廁所是隱藏污垢之地,是不吉利的地方,受到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很多印度人在潛意識中是不願意接受把廁所修建在自己的家中,而且他們也不允許把廁所修建在自己的家附近。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廁所也是很晦氣的地方,所以印度人是根本不會耗費精力去修建廁所的。
2、水資源缺乏,拒絕修建廁所
印度是世界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曾經有報道稱,印度的水資源匱乏成為嚴重的民生問題。截至目前,印度仍有逾半數國民得不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該國每年約有近20萬人死於缺水,尤其在印度的農村,安全的衛生用水已經成為奢侈的事情。因為農村長期乾旱,印度的農村人需要靠政府每周兩次的「救濟水」活命,但這水臟得連牲口都不喝。在城市中,印度人在生活中都非常節約用水,全家人用一盆水輪番洗漱。在水資源如此短缺的情況下,印度人根本不會去修建廁所,對於很多貧窮的印度人來說,他們寧可用這些水喝掉,也不願意去沖廁所,即便是修建旱廁,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畢竟修建旱廁也是不小的工程。
3、經濟困難受到了貧窮的限制
我們都知道在全世界中,印度是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在印度的國土中公共廁所幾乎很少見,對於政府來說,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修建廁所無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修建廁所的後期維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在印度的農村中,很多印度人都會在天剛蒙蒙亮之際早早起床,去戶外排泄體內廢物,一來是避免會被其他人看到,二來把廢物排泄到大自然中,是純天然綠色有機肥,是回饋自然的一種「禮物」。那麼印度的「露天廁所」都有哪些危害呢?
1、環境衛生差影響 健康 和市容
排泄物堆滿了整個城市角落,這樣的露天廁所不僅影響了一個城市的面貌,對人體 健康 也造成了很大隱患。由於公共場所排泄物不斷增多,衛生條件也變得很惡劣,大量的糞也沒有得到有效處理,極易造成多種傳染病發生,比如霍亂、痢疾等等,尤其是這次新冠肺炎,在印度傳染人數是很多的,而這跟露天廁所有著直接關系,嚴重威脅了印度人的 健康 。
2、女性人身安全隱患大
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中「強奸犯罪率」最高的國家,對於印度女性來說光天化日如廁不僅不方便,而且極易危險。很多印度女性都會在白天選擇少喝水,到了天黑或者天沒亮之前,結伴到荒郊野外的樹林中如廁。然而人有三急,那些無法結伴的女性只能自己獨自一個人去排泄,她們的人身安全產生了很大的隱患。
3、地下水源和土壤污染嚴重
印度人將體內的排泄物直接排放到露天的自然環境中,這些未經處理的糞便對印度人居住地周圍的地下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此外,糞便也破壞了土壤的酸鹼性,污染嚴重時會導致種子不發芽、燒苗、燒根,還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
印度不修建廁所,人們都去「露天如廁」已經讓人感到很奇葩了,然而還有更「奇葩」的事情是印度人上廁所從來不用紙,而是用手。在他們看來用紙是一種浪費,而且用紙擦一遍,然後用水洗手太費事,不如直接用手,然後用水洗手,不用考慮花錢買紙的事情。此外,在印度人看來使用紙擦屁股很容易得痔瘡,而用手擦屁股,就不會擔心這樣的問題發生。
所以,印度人在蹲廁周圍都會放一桶水,用左手浸濕後直接進行擦拭,然後臨走前會將左手在這個水桶里清洗干凈。不過值得一提是,這桶水並不是一次性的,是很多人都用這一桶水洗手洗屁股。而且在印度人眼中左手擦洗屁股是污穢的,他們認為左手不能做任何事情,吃飯、買東西、打招呼都是用右手。如果在印度你用左手跟他們打招呼,會被嫌棄的。
雖然印度的廁所很少見,但印度卻擁有著世界上唯一個廁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里有各種各樣的廁所以及馬桶,有人猜想這座博物館的建立就是為了想向印度人推廣使用廁所的概念,如今時過境遷,印度境內少有廁所的現象依舊沒有改變,印度就是這樣一個如此之矛盾的國家,相信今後修建廁所的革命之路依舊還很漫長。
⑧ 印度尼西亞太陽能資源匱乏的原因
由於招標發行,拍賣和產能增加的波動性增加,雙重危險太陽能電池板進口關稅的不確定性一直是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⑨ 印度的人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發生什麼
如果印度的人口任其發展下去,人口不斷的增多,這將有可能導致印度出現資源緊張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要知道,印度是一個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由於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這個國家每年的降雨量特別的少,而且,在國內的大型河流也沒有多少,如果人口開始不斷的增多,那麼有可能直接導致水資源出現緊張局面。以前的時候,印度的水資源並不是特別多,印度的家庭大多數靠井水或者河水,水的質量也不是特別的高。如果全國的人口數量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很多人可能用水都會變得十分的困難,在一些比較落後的城市,甚至有可能導致無水可用,這是十分可怕的。
二、影響教育發展就目前的教育水平而言,印度的教育在世界上並不是特別的出眾,這與人口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很多人得不到一個基本的教育。在印度的農村,很多孩子還得不到上學的機會。
⑩ 他鄉的童年之印度篇
03 印度—教育的創新與個體的努力
片子一開始,旅居印度7年的尤芷薇記者提到一個印度詞彙:judaad。意為替代方案。比如在洗澡時,沒有花灑,於是把鐵桶扎孔當做花灑用。印度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度,很多時候需要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因而在這種大環境下,各種替代方案應運而生。這也是很多印度企業家外企CEO很擅長的一點:在混亂中製造秩序。
那麼,judaad在印度的教育中又有什麼體現呢。
這位記者繼續說,在教育中的體現,在她看來是不接受所謂的標准答案。在印度的課堂上,學生們很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問題,哪怕問題的答案結構都還不清楚,也敢講出來。最後在辯論中,答案就會被找出來。
看完全片,總結了印度教育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兩點:創新與個體的努力
創新
鏡頭來到加拉卡提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在這里建了一所「雲中學校」,放置了電腦供孩子們使用。每天下午,雲中學校會接通世界某個角落的一位志願者,與孩子們直接通話教授他們各種知識。
在這所學校,採用SOLE(self 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的教學方法,孩子們經常會成立小組互相討論,進行自主學習。
遠在果阿海濱的一所國際學校「天堂學校」也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學校創始人希爾帕・梅赫塔說:傳統學校系統總是教人服從,降低學生自信心。而她認為孩子們應該主導他們自己的學習之旅。
此外,在與學校的4位老師討論該不該給6歲的女兒買一台電腦時,有位叫斯尼達的老師回答說:他們應該學會使用任何資源,無論是書本、還是互聯網、網路全書,還是他們身邊的人。當學生們太沉迷於游戲時,會帶他們出去看看大自然,讓他們意識到不是想限制他們玩游戲,而是想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
個體的努力
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落後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
1 - 月經網路全書
在印度,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會輟學,據說很大原因是學校沒有合適的衛生設施。阿迪提・古普塔和圖印・保爾夫婦這對平面設計師夫婦,設計了一套「月經網路全書」,以漫畫的形式給女孩們普及正確的生理衛生知識。這套書成為無數女孩的啟蒙,甚至改變了她們的人生。
書被介紹到遠在500公里之外的孟買,在課堂上被使用,也在專門的團體活動中被分發。
圖印・保爾說,所有重大的改變都是從個人開始的,必須是來自個人。因為政府很難掌控每一個個體的需求,而個人會更了解個人有什麼需要,而這些人會創造出解決辦法。
中國的一句古語也很好的對應了以上這段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 - 廢物變玩具
阿爾溫德・庫布塔是「廢物變玩具」的倡導者。早在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工程師,他發現很多窮孩子沒有玩具,便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廢品垃圾中尋找材料,動手製造玩具。
他說,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即便是最窮的人也可以玩上,在一個充滿了商業的世界,只為了富人的世界,太多窮人、窮孩子落在後面,他們被邊緣化,沒有途徑得到任何東西,有了互聯網,可以讓一切免費。
庫布塔把書公開在網上,也做短視頻發布在自己的網站上(TOYS FROM TRASH)。
他還說,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最好的玩法就是打破它(邊說邊演示)。這讓人們深度學習到很多科學知識,不是只有在一個地方這樣學,而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這樣學。這是學習科學最好的方式,不需要孩子花錢,但需要時間,孩子們不需要太多錢,但他們需要時間。花很多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之後他們會成為自主學習的人。
在印度,這樣的以小推動大,以小影響大的例子還有很多。也正因為他們的努力與付出,為這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添磚加瓦,推動了人才的培養,提升了國家的地位與實力。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獲選全球第4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市場。
在片尾,還有這樣一段解說:印度是最沒規則的,所以印度人才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他們從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便這些意見只是考慮了一半。
印度的教育,還有沉重的問題,但文化上的精神根源和教育上的創新思維方式,快樂和友愛,思辨與變革,以及個體的努力與付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大的進步與突破。
*《他鄉的童年》系列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小朋友的溫柔鄉」
一個專注於小朋友們成長的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