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佛教不是釋迦摩尼發明的啊,佛教講述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規律,自古以來,從猿猴年代都存在,只是沒人去總結和發現而已。
所以印度也不是佛教的發源地。
佛教不是釋迦牟尼發明的,是釋迦牟尼發現的。就像那句小孩子的造句一樣「爸爸發現了媽媽,然後發明了我」。
嚴格地說,現今的尼泊爾,古代的北印度,是當年凈飯王之子喬達摩悉達多的出生地,他出生以後,機緣切合,發現了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規律,當地的人稱他為大聖人(也就是釋迦牟尼的來歷),當地的語言又將其稱為「佛」或「佛陀」,意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而這位偉大的人物,把他發現的一切規律教給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就形成了佛教,即佛陀的教育。所以佛教非科學而勝於科學,非哲學而高於哲學,非宗教而超於宗教。之所以被人稱為宗教,那是「被宗教」了。
就像師傅風趣的說我們:「佛本來是要同化我們的,結果最後被我們異化了。」
㈡ 佛教起源於印度還是尼泊爾
普遍認為佛教的發源地為印度,也有少數人認為發源地為尼泊爾。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的創始人為釋迦摩尼,本命喬達摩悉達多,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部落王子,以凈飯王為父、摩訶摩耶為母。作為王子娶妻生子之後,有一天在城中行走,於一日之中見到了生老病死:嬰兒、老者、大病者和屍體,生出了修行的念頭,於是四處求法、苦行、冥想,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日(也有記載說49日)而大徹大悟。釋迦牟尼成佛後,在鹿野苑初轉,向五名侍者宣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吸收婆羅門教的輪回觀點和一些教義,正式創立佛教,目前信奉佛教的總人數大概4億人。
拓展資料
漢傳佛教:
印度大陸的聲聞佛教和菩薩乘佛教是同時傳入東土的。除大乘經典外,中國現存的印度大陸各部派的聲聞乘經典也很豐富。達摩祖師西來,曾贊嘆「東土漢地,好一派大乘氣象!」由於中華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根性,漢傳佛教主流為菩薩乘佛教(又稱大乘佛教),聲聞佛教在漢地一直不如菩薩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後代,「漢傳佛教」幾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詞。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故也稱為「漢語系佛教」。
㈢ 為什麼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因為教祖釋迦牟尼是印度人,而且佛教最初的傳教以及教團的發展壯大也都是在印度,得到人民和統治者的擁護才得以興盛並傳播海外的
㈣ 為什麼佛教誕生於印度
這個問題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從古印度恆河文化說起,可以從佛教歷史說起,都會長篇大論。但是簡短的說,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寶僧團而開始的。其背景是因為當時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階級是四種姓,人們地位極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並且婆羅門教是當時印度最具影響的宗教,其主導大梵論,類似後來的基督教義。並且有很多錯誤的思想和習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還有很多各種新型教團誕生,他們的教義都是偏絕對唯心或者絕對維物理論,學說不盡統一和達到絕對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義非常極端,比如享樂主義和斷滅主義。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統一一個真正絕對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樹下所感悟的宇宙實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學二元一神造論。所以是當時印度的思想以及國情和宗教團體造成的佛教誕生。釋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於幼年時代出遊而感世間之無常疾苦之等級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從而萌生修道的思想,並且給予實現,經過六年之久的苦修終成正果。在歷史上這樣的聖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穌,老子。他們無論誕生在哪裡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義解救蒼生,闡述行上哲學最高的真諦。從神話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古印度是因為因地中的修行圓滿和古印有所其因緣所以在凈飯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這樣說,是當時的那個地方的人們都有善根福德,適合佛所教化。現在的漢傳佛教即是與我們中國有莫大的因緣所以才在中國發揚光大。當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據多年的了解來進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確答案,僅供您提出問題中給出的分析。
㈤ 為什麼佛教起源於印度,而不是中國
首先,佛教起源於天竺,而天竺不等於印度,天竺包含印度與印度周圍的很多王朝國家。佛教真正起源地是尼珀爾,佛教從尼珀爾傳入印度後,在印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過佛教理念和經文,有的人出家人能看得懂分得清,有的出家人看佛經就會覺得互相矛盾和狗屁不通。
於是,佛教派系不同,在印度經過多次相互攻擊。而且佛教教義和印度封建王朝背道而馳,印度王朝崇尚階級貴賤,佛教崇尚人人平等,王朝自然要壓制佛教。結果搞出來了一個印度教,印度教一邊奉承印度封建王朝的階級觀念,一邊吸取佛教和其它教的理念,這就形成了四不像的印度教。印度殘存的佛教都是打著佛幌子,到處收女人的敗類,其實都是印度教的。
佛朝傳入華夏後,有了很大變革的,不敢隨便用人人平等的觀念涉政了,要還是老一套,肯定也會被滅光。
㈥ 佛法的起源為什麼只在印度
佛陀出生於印度(今尼伯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佛陀既然出生、成長、出家、成道、弘法、涅盤都是在印度,自然佛教是從印度起源,佛說法49年,佛滅度後,弟子們將佛一生所說匯總,這些工作全部都是由佛的諸上首弟子及五百位大弟子完成的,保證了佛法的純正性。
之後,因緣具足時由阿育王大弘佛教,於是佛教開始向印度周邊國家弘傳,當然也傳到了中國,乃至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家。
所以,佛既然出生於印度,自然佛教發源自印度,自然佛經也在印度,但後來歷代祖師大德辛苦努力,佛經也傳到中國啦。
好比,你是中國人,出生在中國,生長在中國,除非有什麼特殊情況,否則你不會把錢存到國外去吧?你說你一個中國人,會莫名其妙沒有理由的把錢存到歐洲某個銀行去嗎?
佛既然是印度人,佛經自然在印度,這有什麼好問的?
我來問你,譬如佛出生於印度,但是他卻把佛經留到中國去,猶如從天而降一樣,那這樣的佛經你能信嗎?當然是要有根據的才可以啊。
所以,您問這個問題,就很奇怪啦,那如今佛經已經不止在印度有啦,因緣條件要慢慢具備
另外,佛不是萬能,也不是無所不能,佛是大能。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都是業感緣起,佛可沒說過可以時光倒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您沒搞懂,就是,不是佛願意,佛就可以。
這就是大能。因為縱然是佛也沒有辦法度無緣的眾生。一切都需要因緣(條件)完備,才可以。
譬如,佛欲度東城的老婆婆,可是她卻不願意見佛(因緣如此),那佛和他無緣,佛知道弟子和她有緣,與是派弟子去,老婆婆就得度了。
佛是大能啊,他不是萬能啊,佛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因果的法則,任何事情不可能無因而生,所以這不是佛不平等。
另外什麼叫平等?很多人搞不清楚,試想佛以王子之尊,願意去出家和奴隸平等,佛是否是真平等?
佛已經成就無上的佛果,但他卻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也能成佛,他並沒有覺得我是佛,是最大的,是最高的,你們都應該在我腳下,你們都應該向我贊美,你們都應該是我的奴僕,佛並沒有這樣說過,佛才是真平等。
不要只看錶面,如果只看錶面,男女生下就不平等,生理構造就不同,你能用這樣的理由反對男女平等嗎?所以不能只看錶面。
眾生欲得佛法,需要因緣和福報,不是佛自己一箱情願就可以的。
㈦ ...為什麼說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包括當今的尼泊爾嗎
佛教脫胎於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是古印度東部地區一個國家的王子(儲君)喬達摩·悉達多,出家創立,這門宗教反映了早期婆羅門教時期四大種姓中的婆羅門與剎帝利的權力爭奪,也就是神權與王權的爭奪,佛教正是王權爭奪權力的一個體現,其基本思想除了眾生平等沒有種姓之外,與婆羅門教基本相同,但廢除了原來的神。
所以佛教起源於印度。
那時的印度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是一個地區的總稱而不是一個國家,古印度地區從來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即使是莫卧兒也沒有。可以說,古印度也就是天竺包含現在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也就是南亞的陸上所有地區。
㈧ 佛教為什麼誕生於印度而不是中國
1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什麼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出世的意念。
2 你看儒家、道家,這在中國可以說學術思想頂尖的,他們所講的頂多講到天,並沒有超越世間這個觀念,佛要降生到中國來,他沒有法子說這個佛法,他說要超越三界,我們中國人還沒有這個想法,還不想超越三界,那他來沒有用處。
3 但是,印度那邊不一樣,印度在當時,他們的學術思想比我們發達,他們的研究比我們深刻,他們的境界比我們高。在印度一些宗教裡面,他們能夠看到餓鬼道、地獄道,能夠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他們提出了涅盤,他們有追求涅盤這個慾望,但是達不到。
4 所以佛就降生在印度,幫助他們突破這個境界,超越六道,幫助他們成就。那一個地區根性成熟的眾生多了,佛就應身來了,所以佛應化在印度,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這正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
㈨ 為什麼說佛教起源於印度
佛教不是印度人的宗教,哪裡的眾生機緣成熟,那裡的眾生就能得聞佛法。釋迦佛直傳的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也來到了中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現再的印度人以信仰印度教的伊斯蘭教為主,之所以印度教能夠迅速復甦,是因為當時有很多的印度教僧侶在深山中修行,得以躲過殺戮之難。
㈩ 關於佛教起源於何地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那麼,佛教起源於何地?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國,而佛教最初的發源地就在距瓦拉納西有200多公里的菩提加雅(Budhigaya)。2500多年前,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29歲,出家開始苦修而不得其所,35歲那年,他在一棵菩提樹下徘徊了37天,終於恍然大悟,悟出了佛學真道,那個地方後來被稱為菩提加雅,而那棵菩提樹下他徘徊留下的腳印也成了一朵朵蓮花。
傳說 中的那棵菩提樹早已在伊-斯-蘭教統治印度的時期被當柴木砍伐了,但從那樹上壓枝而成活的新菩提樹目前還在斯里蘭卡枝葉茂盛。悟道後的王子來到了距離瓦拉納西16公里的鹿野苑,向跟隨他出家苦修的五個侍衛開始了他首次傳教,五位同伴被他悟出的道所征服,拜他為師,從此,佛教有了成道的佛陀,有了教義,佛教誕生了,王子成了佛祖,有了另一個2500年後我們熟知的名字——釋迦牟尼。
佛教辯證思維
相關圖片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主要是天主教、____、伊斯蘭教等)的論述頗多,但專門涉及佛教的甚少,發現的僅有兩處。一處是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談到的:「辯證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質的研究為前提——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這里,恩格斯明確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具有辯證思維,另一處則是馬克思對於一部佛學專著的關切和評定。1861年5月10日,馬克思在倫敦致信當時在曼徹斯特的恩格斯時提到:「在柏林還訪問了弗里德里希·科本,發現他在柏林還訪問了弗里德里希.科本發現他絲毫沒有改變,只是發胖了,而且有點‘難看',我和他在一起單獨喝了兩次酒,對我來說真是一大樂事。他贈送給我兩卷他所著的《佛陀》── 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國的政論家、歷史學家、史專家,著有《北六神話導論》、《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對者》等著作。馬克思稱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書,全名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記述佛陀的生平與闡述南傳佛教的綱要;第二卷闡述西藏的密宗。德國是西方國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義並明顯贊美佛教的一個國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國出版的第一部佛學專著。1848年(戊申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寫到:「馬克思可能已經對您說了我們在那被驅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說您是我們在柏林唯一懷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