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有什麼習俗
印度是多民族國家,信奉多種宗教,教派眾多,習俗也各不相同。因此,遊客須尊重當地風俗,在參觀清真寺和神廟時,進寺(尤其是清真寺)必須脫鞋,不宜大聲喧嚷,如見到身旁有穆斯林在祈禱時,須輕聲走過,不宜驚動,以免影響其做禮拜。在印度,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每年僧侶要舉行一個節日,叫「波高」節,以表示對牛的崇拜,這種儀式不許婦女參加。在印度有些地方可見牛隨意漫遊街頭,與行人、車輛等共享道路景象。印度教忌食牛肉和使用牛皮製品。印度教寺廟則不許帶有牛皮製作的東西入內,要赤腳而入。此外,有很多印度人崇拜蛇,在亞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也有不少人認為將蛇打死是觸犯神明的行為。忌用浴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浴盆中的水不流動,是不吉利的。
印度是亞洲文明古國,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禮節。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是雙手合掌或舉手,口念一句「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但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大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有時也相互擁護,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如遇迎候嘉賓,則往往敬獻花環,並套掛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歡迎。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個花環,這是印度人對你的尊敬。你應馬上取下來,以此表示你的謙虛。與中國人習慣不同的是,印度人在贊成或同意對方意見時的動作是既不是點頭,也不是搖頭,而是左右晃頭。初次與印度人打交道的人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對方是表示同意還是反對。印度婦女尤其是穆斯林女子,因受閨閣制度影響,甚少拋頭露面,她們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和異性握手。印度人還有尊重長者的風氣,一般不在長者面前喝酒抽煙。長輩有所吩咐時,幼輩應答應一聲「是」,並把頭昂起來,以示樂從。對老人或父輩,在名字後面加上一個「吉字」(意為「老翁」、「若伯」,或稱「巴布」(意為「大伯」、「父親」)。對偉人、老人和大師更為推崇,如對師長、導師稱古魯」,稱甘地為「聖雄」(意為國父),稱博學家、梵學家為「潘迪特」(賈·尼赫魯生前享有此譽)。對一般學者稱「斯利」(意為先生)。對精通伊斯蘭教主義和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學者,稱「毛拉」或「大毛拉」。與印度人打交道時,一般不要詢問詢問對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問題,以免引起不悅。不要以政治話題開始談話。特別是一些敏感的問題,印度人喜歡談文化成就、印度傳說、宗教、社會風俗、歷史,談論這樣的話題較為投機,也許能有助於你與對方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系。
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別愛吃土豆(洋山芋),認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類、筍類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飲酒則很有限制。喜喝茶,飲紅茶、咖啡、牛奶、涼水等比較普遍,故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錫克教徒絕對禁酒。印度人有吃抓飯的習俗。右手抓飯、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一般不備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一般用右手。因此,在朋友相見,切忌伸出左手與人相握。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許吃雞、鴨、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豬肉。因此,進飯店就餐時,應根據菜譜點菜,不要輕易點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
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喜愛的圖案是「敬牛」。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評價。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動物,被視為智慧、力量和忠誠的象徵。
印度是一些傳染病易發地區,臨行前,應打預防針和攜帶防疫證書,有備無患。另外,需做好物質准備。如必要的行裝、兌換外匯、機票或船票。有關參考書、學術交流資料、商品樣品、贈送友人的小禮品,以及常備葯品等。像西方國家一樣,印度人一般愛喝生水,飯店和旅館一般不供應熱開水。由於一些城市水質欠佳,喝了生水,會引起水土不服,容易患病。因此,要盡量少喝或不喝。如需喝水飲茶可囑咐旅館服務員准備和索取,但需付一點小費。
印度之行最好安排在冷季,即10月至翌年2~3月間。此季節涼爽,宜人。避免在7~8月旅行,此間是雨季,交通不便。臨行前,要了解該國節假日,以免遇上節假日耽擱時間。當婦女單獨一個人旅行時。為了安全和舒適,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最好穿上印度服裝,這樣別人會把你當作本地人看待。出門乘車時最好與婦女坐在一起,不要與陌生男人交談太多,一般僅限於談談天氣。同時注意,無論男女外出時最好避免走路,哪怕是很短的路程,因為印度街頭上有許多乞丐,千萬不要發善心給乞丐錢物。否則更多的乞丐會將你團團圍住,不給錢將無法脫身,而越給錢來的乞丐將越多。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在印度購買火車票非常困難,一般情況下需要提前60天預定車票,臨時買火車票基本無希望。所以在印度國內,您可能仍需乘飛機旅行。
Ⅱ 預計印度洋蔥2022年怎麼樣
摘要 今年,印度洋蔥豐收,市場對洋蔥的需求也在增長。同時,聯邦政府將創造一個創紀錄的20萬噸洋蔥緩沖庫存,以便在雨季,不會出現在淡季供應短缺,價格可以得到控制。政府高級官員說,創造洋蔥緩沖庫存紀錄的目的是為農民提供一個公平的價格,同時照顧消費者。由於洋蔥在淡季供應充足,價格將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早些時候,政府只從三個州采購洋蔥,但今年在此基礎上,也計劃從另外四個州采購洋蔥。印度政府的采購機構India Ltd (NAFED)全國農業合作營銷聯合會今年還將從南印度的四個主要生產州 - Tamil Na, Karnataka, Andhra Pradesh和Telangana購買洋蔥
Ⅲ 印度人喜歡什麼禮節
印度風俗和禮節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玫謀;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吃飯也只能用右手。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3、在印度,搖頭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車上有固定駐點的乞丐,他們以此為業,有人甚至會故意自殘博取同情,他們的收入大都不會低於田裡的農民,所以建議還是橫下心吧。
5、印度每個車站都有看起來相當美味的小吃攤,但請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騙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國差不多外,其他幾乎每一樣都非常辣。
6、印度每個車站月台都會有好幾個水龍頭標明"飲用水",幾乎每個印度人停站都會去裝水。但請千萬不要跟著做,除非你自認為有鐵胃,因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車站承襲英國式的作風,車站入口可以根本沒人查票,你可以隨意的進出各月台,但車上的查票員卻會查得非常緊,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罰。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國。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風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面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面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面。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制度,很重視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級,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商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是否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裡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責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商務談判他們往往細細研究,費時較久。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在孟買入海關者,宜在海關申請飲酒許可,因為孟買市面無酒可購。印度人往往帶你到私人俱樂部內飲酒。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商務活動訪新德里最好選擇每年10月至6月,訪問孟買最好選擇9月至10月,以免酷熱或梅雨。印度全國性大節日有1月1日元旦、12月26日國慶節、3~4月份有一個「酒紅節」(也叫潑水節)、8~9月間有一個兄妹節、9~10月有個燒紙人節、8月15日獨立日、10月2日國父甘地涎辰紀念日、10~11月有個燈節(慶祝3夭)、12月26日為聖誕節。而印度教人。錫克族人、回教徒、巴希族人、蹬米爾人……各有不同假日,各港口也有單獨假日,屆時絕不進行交易,因此,訪問印度,務必先了解好對方的假期。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和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印度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250克。酒1誇特。外幣不限,先報數額,出關可攜回。 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印度人就有這么好的生活習俗。他們就世世代代流傳本民族的傳統習慣。
印地語是印度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商業用語。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凈的布,如手絹等。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沖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恆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也有少數地方用牛牛做民間運輸和耕地。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裡,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這么多的牛,成為國家的一個負擔。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信奉伊期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進行商業談判時,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們的資本比我們的多,所以,這一筆費用該由你們支付」。外國商人和印度人談生意的時候,就常常因遇到這種場面而鬧得啼笑皆非,錢較多的人,或是較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計程車免小費。旅館、餐廳在帳單中己加小費10% 。其他服務每次付2或3個ROUPEE即可。
帶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父親在世時,兒子忌纏自頭巾、剃頭;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剎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
一、國名淵源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
「印度」國名源於信度河。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原來這個詞指印度河流域,後來發展到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到印巴分治以後就單指目前印度這個國家了。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變印督為「印度伊」;我國從唐朝便稱共為「印度」。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
二、地理位置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它的西北兩側同巴基斯坦接攘。東北與中國、尼泊爾和不丹交界,東與緬甸和孟加拉為鄰,東南臨孟加拉灣,西南瀕阿拉伯海。印度的南部伸入印度洋,成為亞洲、大洋洲、歐洲和非洲上交通要沖。
三、主要概況
印度全國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7.6億(1985年)。其中主要為印度斯坦族人,其次有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等。
印度實行聯邦制。到1971年時,印度劃分成20個邦和8個中央直轄區,邦下設縣,縣下設區。首都新德里。貨幣為「盧比」。採用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印度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度國民多「種姓」, 不同宗教多規定;
民族繁雜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穩重;
綠色吉祥多偏愛, 白色懊喪多忌用;
講究禮貌多敬語, 禮節方式多注重;
厭倦食物多種類, 待人接物多禁令。
印度教徒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可以譯為「種姓」。即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等級;「波羅門」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剎帝利」為「二種姓,地位稍次;「吠舍」為平民,是第三種姓;「首陀羅」為所謂的賤民,為第四種姓,其地位最為低下。他們的各種姓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種被排除的「不可接觸的賤民」,被稱為「哈里真」。 他們是最受歧視的人。印度教徒迎接貴賓時,主人要向客人敬獻花環,並親手將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的大小,要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一般很粗大,其長過膝;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前胸。荷花是印度的國花,倍受印度國民的青睞。因其「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故人們常藉以贊美人的氣節與風骨,又被贊譽為「花中君子」。印度人普遍昵愛綠色,認為綠色是吉祥的色彩,象徵著春天和新生。印度婦女民間傳統都喜歡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圓形痣,人們都稱其為「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或紅色、或黃色、或紫色、或綠色,黑色痣雖有,但較少見,一般都依衣著顏色而定。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若一手持物,則口念「納馬斯堆」,同時要舉右手施禮。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摸腳跟和吻腳禮是印度的最高禮節。印度東南部的一些少數民族的人與客人相見時,總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緊緊貼在對方的面頰上,並用力地吸氣,嘴裡還要叨念著:「嗅一嗅我!」,以示其對客人的崇敬。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森蒂耐爾人,在與久別摯友重逢時,雙方要交替互坐膝頭,並熱烈地擁抱數分鍾,以表示相逢後的喜悅心情。印度伊斯蘭教徒的見面禮節是按其傳統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時點頭,口念「真主保佑」。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一般禮儀
正統的錫克教信徒頭戴包頭巾,不抽煙,不吃牛肉並且不剪頭發。
進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脫掉鞋子。
稱謂與問候
見面與分手時,男人與男人握手。如被引見婦女,男人不與她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彎腰。男人不能觸碰女,在公共場所不能與單身女人說話。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是明智可取的。
款待與饋贈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
來到印度人家裡時,主人會給你戴花環,你應馬上把它取下來以示謙讓。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穆斯林不吃豬肉,恪守教義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殺生,忌食肉類,忌穿皮革和絲綢的民間習俗。他們甚至把飛蟲等都列入不能誤傷的忌項,就連地里種的蘿卜,胡蘿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薩姆邦的居民,對來訪客人不接受、品嘗他們敬讓的檳榔果是極為不滿的,認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錫克教人禁止吸煙。印度人不愛吃蘑菇、筍、木耳、麵筋、烤夫等,也不喜歡旺火爆炒而成的菜餚。
七、飲食習慣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印度是個香料之國。印度菜的烹調也極重視對香料的運用,主要調料就有十幾種,幾乎做每種菜餚都離不開。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為拿手,一般的炮製方法是將雞肉、羊肉或其它肉類切成小塊,腌好後用鐵扦串起來掛在天多爐內,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別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他們一般都不愛喝湯,認為任何一種湯都無法與無色無味、冰涼爽口的白開水相比。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頗感興趣。
④副食 愛吃雞、鴨、魚、蝦和羊肉;蔬菜喜歡西紅柿、洋蔥、菜花、雞蛋、鮮辣椒、豌豆、土豆、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調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黃豆粉等。
⑤製法 對炸、烤、燴、燒、煮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蘇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咖喱雞、糖醋鱖魚、烤填鴨、干炸明蝦、燴雞絲、紅燒茄子、糖醋裡脊、青椒雞絲、炒辣椒、黃油炒豌豆、雞火煮干絲、番茄魚片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印度教徒、錫克教徒、伊斯蘭教徒均戒酒,喜愛咖啡、酸奶、涼開水等。印度人最愛飲奶茶。有的則習慣加姜或小豆蔻的「馬薩拉茶」。
⑨果品 愛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乾果喜歡杏仁、花生米等。
Ⅳ 印度可怕的風俗
印度在我們眼中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他們有著各種與眾不同的習俗,下面為大家帶來印度10大雷人奇俗,有很多看起來很荒謬,但卻真實存在!
1、不分男女露天沐浴
印度部分地方的窮人,無地,無房。印度許多窮人就是住在樹上,睡在大街上的,甚至連洗澡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2、大便以後不用手紙,用水沖洗屁股
大便以後不用手紙,用手洗屁股。印度的居民一般廁所都有沖洗設備,普通百姓大便時則手拿一口杯水,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
3、付款要用右手
也許是因為印度人習慣了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印度人在買東西付款時只用右手遞錢,對方找零錢時也只用右手,絕不用左手。若用左手付錢,那是很不禮貌的。
4、活埋兒童驅魔
這種讓常人不可思議的「活埋」儀式在佩拉於爾村沿襲了已經足足57個年頭了。參加這一祭祀儀式的兒童首先失去知覺,然後再被放入預先准備好的臨時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後,再將他們挖出來。據說這是當地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5、「租老婆」的生意很紅火
在印度,罵人最狠的話是「願你生個女兒」。由於濫殺女嬰之風盛行,導致許多鄉村和城鎮里都缺少新娘,因而印度出現了一種局部的社會變異現象——租妻。在古傑拉特邦等一些地方,「租老婆」的生意則很紅火。每月合千八百元人民幣就可以租到,還可以經常換。
6、「聖女」實為僧侶洩慾工具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
7、側頭表示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們表示贊同或應允時,不是點頭,而是將頭向右邊側一側。外國人起初常常誤會。
8、飲用生水
這在外國人聽來感到是太不講衛生了。但是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又普遍喜吃咖哩、生洋蔥等,此類食物具有良好的殺菌能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他們喝生水的習慣。就是到了大飯店、大賓館,首先給客人也是杯生水。
9、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喝茶也離不開牛奶
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有許多印度人追求不殺生,因此不吃肉,但人體的生長發育需要不斷補充蛋白質,只有喝牛奶了。印度人不僅平時喝奶,就連喝茶也離不開牛奶。把適量的牛奶倒入茶杯中,攪拌一下後慢慢品味,真能感覺出味道好極了。
10、廁所風頭蓋過婚房
印度被稱為「全球最大戶外廁所」並不誇張。幾乎每個到過印度的外國人,都會對這里的廁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稱,在印度,廁所無處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廁所。
Ⅳ 印度對進口洋蔥的檢測標準是什麼
我們中國對進口洋蔥的檢測標准都不清楚,你還關注印度的干什麼呢?你做這方面的生意的話,又不影響你
Ⅵ 印度的習俗是怎樣的
印度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印度人見面施行握手禮,但男子見到女子應該施合十禮,並微微鞠躬,男子要盡量避免觸碰女性,更不應該在公共場合與女子單獨交談。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該同時邀請他們的妻子。印度人重視時間觀念,約會時應該盡量按時赴約。請客時,印度人認為費用應該由有錢人來支付。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情和外國人的生活,忌諱談論有關宗教矛盾、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印度教徒視牛為「聖獸」敬之如神,只允許喝牛奶,不能宰殺和吃牛肉。因此,牛可以到處自由游盪,神聖不可侵犯。在印度的一些城市裡、鄉村裡,老牛、病牛比比皆是。去印度的寺廟參觀,身上絕不要穿以牛皮製成的東西,如皮鞋、皮帶表,另外手提包的牛製品也不要帶人寺廟,否則會被視為犯了禁戒。進寺廟或廚房之前一定要先脫鞋。印度人飲食口味淡而清滑,喜歡吃印度烙餅和咖喱大米飯,喜歡吃雞、鴨和魚、蝦,喜歡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尤其喜歡吃土豆,喜歡喝紅茶、咖啡、涼開水等。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印度人認為左手骯臟,除了上洗手間外均不得使用左手。印度人60%的人素食主義者,所以要宴請印度人的時候要先了解對方的習俗。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會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脖頸上。花環越大說明客人的身份越尊貴。
Ⅶ 印度洋蔥和中國洋蔥區別
印度洋蔥和中國洋蔥區別為:產地國不同、用途不同、味道不同。
一、產地國不同
1、印度洋蔥:印度洋蔥的產地國為印度。
2、中國洋蔥:中國洋蔥的產地國為中國。
二、用途不同
1、印度洋蔥:印度洋蔥多用於做印度菜。
2、中國洋蔥:中國洋蔥多用於做中國家常菜。
三、味道不同
1、印度洋蔥:印度洋蔥的味道微甜,完全不辣。
2、中國洋蔥:中國洋蔥的味道偏辣,稍帶甜味。
Ⅷ 學校舉辦藝術節,買來花環和綵球各20個,共花去100元,綵球每個3.5元。花環每個多少錢
100/20-3.5=1.5元
Ⅸ 一億盧比在印度有多少人
一億盧比這已經是個大數目了,有這些錢的人還是非常少的。
先說一個數據,聯合國規定,每天消費少於1.9美元的,叫貧困人口。那麼這個標准在印度是多少呢?早期20盧比(摺合人民幣兩塊錢)。2014年,標准調整為農村32盧比,城市47盧比。印度大米價格為35盧比一公斤,印度人一定要吃的洋蔥和西紅柿都是35盧比一公斤。另一個未採用的標准為,27盧比,39盧比。若採用後者,將有九千三百萬人脫貧。當然,事實上印度這個僅僅指吃飯。印度窮人原本是一天一頓飯,現在變成兩頓了。印度的窮人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