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史之印度野史,一位驍勇善戰女貴族的名字是
佔西女王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 1835~1858. 6.18)
印度民族女英雄,1858年民族大起義領導人之一。一譯佔西女王。原名拉克希米·巴伊(Lakshmi)。自幼學習騎術、射擊,聰穎,勇敢。1842年嫁給章西王,為王後。1853年丈夫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1854年,英國殖民當局以「絕嗣喪權」為由兼並章西王國。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6月4日在章西發動起義。1858年3~4月指揮起義軍保衛章西。她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失敗後退往加爾比,與唐底亞·托比率領的起義軍會合。6月1日奪取瓜廖爾後,整頓軍隊,部署城防,負責防守東門。6月17~18日指揮抗擊英軍進攻,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年僅23 歲(一說28歲)。瓜廖爾今存章西女王墓。
章西女王葩依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佔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佔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佔西。葩依拒絕英國人的無理要求,佔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佔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佔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佔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佔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佔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佔西。佔西女王葩依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備。
女王葩依親率起義軍抗擊英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女王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佔西。
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義軍同托比的部隊匯合,進駐瓜遼爾。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發動總擊,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在突圍過程中,女王身受重傷,最後因受傷過重、流血過多而犧牲。犧牲時年僅22歲。佔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❷ 阿拉伯數字0是來源哪的
0的出現,是因為位置制的需要。
十進位 位值制記數法 包括十進位和位值制兩條原則,十進即滿十進一;位值則是同一個數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數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數111,右邊的1在個位上表示1個一,中間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個十,左邊的1在百位上則表示1個百。這樣,就使極為困難的整數表示和演算變得如此簡便易行,但是在表示十的時候,個位需要一個符號零來佔位;這樣才能讓1的符號表示10,不然極易讓數字混淆。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它對數學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
據考古發現,中國人發明十進制是公元前1400年,這已經是商朝中期的事情了,也就是 說湯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的時候還沒有發明十進制。公元前1400年到現在就是3400年了
至遲在商代時,中國已採用了十進位值制。從現已發現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當時已能夠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十三個數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這些記數文字的形狀,在後世雖有所變化而成為現在的寫法,但記數方法卻從沒有中斷,一直被沿襲,並日趨完善。
十進位值制的記數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進、科學的記數法,對世界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約瑟所說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大地灣,仰韶晚期房F901中曾出土一組陶質量具,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系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這些度量衡具的發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十進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古巴比侖的記數法雖有位值制的意義,但它採用的是六十進位的,計算非常繁瑣。
公元前400年前後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關於0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觀點:
0是極為重要的數字元號,而關於0這個思維的概念在其它地區很早就有。
據歷史記載,瑪雅人有一個被稱為「人類頭腦最光輝的產物」的數學體系,瑪雅人(或他們的歐梅克祖先)獨立發展了零的概念,
瑪雅文明最早發明特別字體的0。瑪雅數字中0 以貝殼模樣的象形符號代表。 並且使用二十進制的數字系統;數字以點(·)代表1,橫棒(-)代表5。碑文顯示他們有時會用到到億。
這里提到的零,並不是我們所用的阿拉伯數字0,但這應該是最早含有0的概念的數字元號了。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千年就有人在記帳時用特別符號來記載零。
古巴比倫的文獻記載中有0的萌芽。但是與現在不同的是,0的符號是用空位來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倫寫作1 1。
在中國很早便有0這個概念,許多文獻中均有記載。中國古代使用算籌進行計算,在算籌和算盤上,以空位表示0。(而在我國遠古時代的結繩記數法中,「零」是在對「有」的否定中出現的,意思是「沒有」。)2700年前,公元前700年前的中國籌算數碼已經十分成熟了;籌算數碼就是十進位值制,和現在的世界通用的十進位置制幾乎一樣。因為算籌是天然的十進位值制,只是早期在算籌上的空格只是代表零的概念,而沒有符號零來對應表示。公元前4世紀,中國數學家就已經說明了負數和零的概念了。
公元1世紀的《九章算術》說:「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段話的大意是「減法:遇到同符號數字應相減其數值,遇到異符號數字應相加其數值,零減正數的差是負數,零減負數的差是正數。」)以上文字里的「無入」通常被數學歷史家認為是零的概念。(全文見維基文庫的《九章算術》)雖然如此,但是當時並沒有使用符號來表示零。籌算數碼中開始沒有「零」的符號,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為""┴〧 〨 "(由於七和八沒有對應的符號,用商碼代替的;畢竟商碼來源於算籌數碼)由於七和八沒有對應的符號,用商碼代替的;畢竟商碼來源於算籌數碼) "(由於七沒有對應的符號,用蘇州碼子代替的;畢竟蘇州碼子來源於算籌)。數字中沒有"零",是很容易發生錯誤的。所以後來有人把銅錢擺在空位上,以免弄錯,這或許與"〇"的符號出現有關。
印度直到7世紀初,印度大數學家葛拉夫.瑪格蒲達才首先說明了0的性質,任何數乘0是0,任何數加上0或減去0得任何數。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提到以命位記數法來進行計算的實例.
不過多數人認為,「0」這一數學符號的發明應歸功於公元6世紀的印度人。印度文明可遠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他們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是沒有數學的。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以後,印度出現了數的記號,典型的的是婆羅門數字。婆羅門數字的出色之處是它給1到9的每個數都有單獨的記號,還沒有零和進位記法。他們最早用黑點「·」表示零,後來逐漸變成了「o」。
但是據說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婆羅門教最古老的文獻《吠陀》已有「0」這個符號的應用,當時的零在印度婆羅門教表示空的位置(按照這個說法,中國遠古結繩記數法中,〇是在對「有」的否定中出現的,意思是「沒有」。也可以算了)。---個人對最後這段存疑問,如果是真的;那麼為何公元六世紀印度人還在用黑點作為"零"的符號,至於何時由點轉為圓,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公元718年出書的《開元占經》104卷演算法,1089頁,譯制印度的《九執歷》;那個時候印度人的零依然是黑點。)而且這個說法,感覺和我國遠古時代的結繩記數法是一個意義,〇是在對「有」的否定中出現的,意思是「沒有」。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人完成了數字元號1到9的發明創造,但此時還沒有「0」。「0」符號的出現,是在1到9數字元號發明一千多年後的印度笈多王朝。剛出現時,它還不是用圓圈;而是用一個黑點來表示。至於何時由點轉為圓,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直到公元876年,人們在印度的瓜廖爾(Gwalior)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塊刻有「27o」這個數字的石碑。這也是人們發現的有關「0」符號的最早記載,但是這個零的符號是個比〇小一圈的圓圈o;也不是現代「0」這個符號的樣子。
但是如果說符號的話,中國算籌里早已經有空格;後來更是用銅錢在算籌里表示零的符號。此後銅錢演變為〇,作為零的符號;是很正常的事情。在690年時;武則天頒布了則天文字,其中一個字就是「〇」了(比印度的0的小圓圈符號o早出現186年);雖
然當時還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國古代數學早期記錄「〇」時是用「囗」來表示的,這樣就可以將數字區別開來。由於我國古代用毛筆書寫,而毛筆行書連筆書寫的習慣;寫「〇」比寫「囗」要方便得多。而外圓內方的銅錢在算籌里是表示零的符號,所以零的符號逐漸變成按逆時針方向畫「〇」;這就是中國零符號的出現。1180年金朝《大明歷》中就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數字。
據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的考證,「0」產生於中印文化,是中國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進了零的出現。印度是在中國籌算和位值制的影響下才創造「0」的。中國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使用了十進制記數法,甲骨文中有「六百又五十又九(659)」等數字,明確地使用了十進位。中國周代(前1046年—前256年)金文的紀數法,繼承殷商代的十進制,又有明顯的進步,十進數量級符號有十、百、千、萬、億,如西周金文「伐鬼方……俘萬三千八十一人」,出現了位值記數,例如「俘牛三百五十五「,其中三百五十五寫成「三全XX」,前面的「全」是金文的「百」,後面兩個XX是五十五,省去了「十」,出現了位置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位值制。 公元前400年前後墨子還對位值制進行了論述,這樣加上商時期就有的十進位制;十進位值制就正式出現於記載中了。墨子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
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位值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而印度一個黑點,又如何演化成〇的符號呢?不知道有沒有演變過程的證據?而且古印度是沒有十進位值制的,中國是全球最早有十進位值制的。古埃及雖然是十進制,但是沒有位置制。巴比倫雖然有位置制,但是巴比倫是60進制;只有中國有同時滿足十
進制與位置制而來的十進位值制。但是中文文獻中〇的符號表示「0」最早出現時間,也是無法考據的。宋代蔡沈《律率新書》(1135一1198)中用方格「囗」表示空缺。1180年金朝《大明歷》中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數字。公元1247年,秦九韶在其著作數書九章中使用符號「〇」來表示零的概念。李冶《測圓海鏡》(1248)第十四問中就有「0」的圖像。
總之,有關〇的起源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無論如何,0自從一出現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它廣泛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❸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三個中心
19世紀中期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乾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又稱印度僱傭軍兵變、土兵起義。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極力把印度變成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激起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極大仇恨。英國在印度實行兼並封建主領地的政策,引起許多王公的不滿。1849年英國吞並旁遮普以後,取消20萬印度雇傭兵的特權,使印度雇傭兵十分氣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就在 廣大城鄉進行各種形式的反英宣傳。從1857年2月到4月,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5月11日,起義者進入德里,擁立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成立了領導機構——由10人組成的行政院。起義者佔領古都德里,激發了各地起義的迅速發展 。年輕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於6月領導人民起義。起義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廣大地區,中心是德里、坎普爾、勒克瑙。從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義者進行英勇的德里保衛戰。7月初,巴雷利起義領袖巴克德·汗到達德里,被任命為德里起義軍總司令。但巴哈杜爾·沙二世周圍的封建貴族反對巴克德·汗,致使起義軍失去統一指揮。9月中旬,在血戰6天之後,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軍出走法魯哈巴德。巴哈杜爾·沙二世屈膝投降,後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後,奧德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接近20萬人 ,其中3.5萬以上是孟加拉軍團的印度雇傭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義軍在勒克瑙進行艱苦的保衛戰,最後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領導下,起義軍進行詹西保衛戰。6月,這位女王在瓜廖爾犧牲。
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1858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撤銷東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義 - 起因
印度民族大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為加快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印度進行更加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役,給印度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社會下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損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階層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全國醞釀起來。英印軍隊中的印度土著雇傭兵是當時印度唯一有組織的力量。這些給英國殖民者當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義前已達25萬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多數是為生活所迫才受雇於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為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干涉他們的信仰,觸犯他們的種姓,削減他們的薪餉,激起了廣大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成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核心力量。
爆發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問題。1857年初,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帶有明顯的種族、宗教歧視,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感情,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團一名士兵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怒火,開槍打死3名英國軍官,被處絞刑。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義的爆發。5月10日,駐德里附近米魯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他們放棄宗教偏見,用曾經拒絕使用的塗油子彈打擊英殖民者。起義士兵焚燒軍營、襲擊教堂、封鎖鐵路、釋放囚犯。當晚,米魯特起義軍乘勝向德里進發。德里城內軍民紛紛響應,嚴懲英國軍官,燒毀殖民者住宅,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義政權,對英國統治者心懷不滿的貴族和僧侶也參加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各階級、各種族力量的反英戰線。英殖民者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德里,4萬起義軍英勇戰斗,不斷出擊,連挫英軍,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德里起義的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反英斗爭,起義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奧德省的勒克瑙、坎普爾起義在全境取得勝利,對從東南方向進攻德里的英軍造成很大威脅;中印度的詹西起義軍由女王率領,攻佔了市區,恢復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買起義也取得了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 經過
印度民族大起義1849年英國完成對印度次大陸的征服後,通過「土地整理」加重對農民盤剝,傾銷紡織品使大批手工業者失業,以「絕嗣喪權」和管理不善為由兼並部分王公的領地,降低印度土兵(共23.3萬人,佔英印軍隊總數83%)待遇並派他們到國外作戰,從而激起各階層人民的不滿。1856年,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僧侶在城鄉群眾、印度土兵中進行反英宣傳。起義導火線是英殖民當局發給印度土兵塗有牛脂和豬油的子彈,印度土兵認為這是英國人褻瀆他們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區土兵因拒絕使用塗油子彈而多次發生騷動,均被鎮壓。5月10日,駐密拉特的三個騎兵團起義,殺死英國軍官,隨後向德里進發,揭開印度民族大起義序幕。
第一階段,起義軍以印度古都德里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9)1857年5月11日,起義軍佔領德里,擁戴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皇子米爾扎任總司令,同時成立由10人組成的領導機構「扎爾薩」(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廣大群眾和土兵紛紛響應,控制數十座城鎮。5月30日,奧德省首府勒克瑙爆發起義,英國殖民官吏及數百名官兵被圍困在官邸中。一些權利受損的封建主如那那·薩希布和佔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別在坎普爾和佔西領導起義。德里成為起義中心,新政府號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參加起義。殖民當局匆忙從各地調集軍隊,以旁遮普為基地進攻德里。至6月7日,圍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軍發起進攻,攻佔德里近郊制高點。德里城牆堅固,高21.9米,周圍有寬23.86米、深18.3米的護城河。英軍缺乏重炮,無力突破。各地起義軍馳援德里,總兵力達4萬人,擁有重炮114門、野炮60門。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為德里軍總司令後,嚴厲整飭軍紀,但未能扭轉各路起義軍自行其是的混亂局面。8~9月間,英軍增至1.1萬人,並調來攻城炮兵。守城起義軍卻因內訌陸續撤離,僅剩1.2萬~1.7萬人。9月14日,英軍經三天炮火准備後,分四路發起總攻。起義軍頑強抗擊,擊退攻打喀布爾門的英軍,但克什米爾門被突破。經六晝夜巷戰,19日王宮被佔領,巴哈杜爾·沙二世被俘。起義軍主力撤至法魯卡巴德,堅持戰斗。德里保衛戰中,英軍傷亡1000餘人,包括67名軍官,陸軍准將J.尼科爾森被擊斃。英軍入城後進行報復,屠殺2萬多人。
第二階段,起義軍以勒克瑙、佔西為中心,與英軍激戰(1857.9~1858.6)德里淪陷後,起義中心轉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貝爾率英軍5000人攻佔勒克瑙,救出被困5個月的英軍。27日,那那薩希布的部將唐底亞·托比率瓜廖爾起義軍攻佔坎普爾,威脅英軍退路,迫使坎貝爾放棄勒克瑙。1858年2月,英軍7萬餘人經充分准備後對奧德省發動大規模攻勢。起義軍在勒克瑙地區集結近20萬人,其中多數是新兵和附近農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統·指揮。3月2日,英軍分進合擊猛攻勒克瑙。經半月激戰,起義軍於19日放棄該城,撤至僻遠內地。勒克瑙保衛戰結束後,中印度的佔西地區成為起義中心。3月20日,H.羅斯率英軍進攻佔西城。佔西女王親臨前線指揮,戰斗異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亞·托比率起義軍2萬人馳援佔西,因麻痹輕敵被英軍擊潰。3日,英軍從佔西城正門突入城內,經激戰於次日佔領該城。佔西女王率部撤至加爾比,6月1日佔領瓜廖爾。17~18日,英軍進攻瓜廖爾,佔西女王戰死,瓜廖爾陷落。
第三階段,起義軍在中印、北印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因寡不敵眾而失敗(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後,起義軍化整為零,在鄉村與英軍周旋。唐底亞·托比率起義軍主力東進那格浦爾,西擊巴羅達,依託山林、河流、峽谷和沼澤襲擾英軍。此外,庫馬爾·辛格、阿馬爾·辛格等率領的起義軍也多次攻擊英軍。英軍疲於應付,損失慘重。1858年11月,英國發布女王詔書,拉攏印度封建主。多數參加起義的上層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義。唐底亞·托比率軍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義軍中離隊者日益增多,兵力銳減。1859年1月,那那·薩希布退走尼泊爾。4月,唐底亞·托比被叛徒出賣遇難。至此,印度民族大起義基本結束,零星戰斗持續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領導、以土兵為骨乾的包括各階層人民參加的武裝起義。它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在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軍事上看,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指揮,領導人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義軍缺乏訓練、裝備落後等。
印度民族大起義 - 影響
作戰地圖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英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❹ 印度中央邦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中央邦由幾個地區組成,它們是:
除訥爾默達河和塔普提河流域以外,中央邦還有一部分是高原地帶,平均高度在海拔1,600英尺左右,時有溫迪亞山和薩特普拉山的峰巒聳立其間。該邦的主要 河流是昌巴爾河、貝德瓦河、辛德河、訥爾默達河、塔普提河、馬哈納迪河與因德拉瓦蒂河。
在北面的昌巴爾河與南面的哥達瓦里河之間,該邦面積近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熱帶雨林所覆蓋。昌巴爾河以東的熱帶雨林十分茂密,多生長於岩石地面。向北則屬平原地形。它一直延伸到昌巴爾河谷。森林地帶的面積共達849萬公頃,占該邦總面積的27.2%。
中央邦北部的氣候差異很大,中部寒冷而多風,而東部和南部地區則很潮濕。
❺ 章西女王是誰,有什麼歷史事間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譯佔西女王,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美貌、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9歲(一說22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拉克希米·巴依,1828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42年,她14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伊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伊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伊拒絕英國人的無理要求,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伊,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史稱印度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佔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伊重登王位。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章西女王葩伊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備。 女王葩伊親率起義軍抗擊英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女王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義軍同托比的部隊匯合,進駐瓜廖爾。瓜廖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廖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伊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伊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廖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7日,瓜廖兒終於被英軍攻陷,為了掩護義軍主力突圍,女王率領一百多名義軍在東門外斷後。戰斗從清晨一直持續到黃昏。女王揮舞著雙刀,來回沖殺,敵人聞風喪膽,死傷無數。由於叛徒的出賣和敵我實力的懸殊,義軍的人數越來越少。女王帶領幾十名親兵,殺出一條血路,來到一條河邊,只要跳過這條河就安全了。但是女王的白馬由於過度疲勞,卻怎麼也跳不過河去,女王只好轉過頭來和敵人決斗。勇敢的女王率先沖入敵陣,左右奮力拚殺。敵人倉皇舉槍對准女王射擊。一陣彈雨過後,驍勇的女王中彈了。她的左大腿上挨了一槍。 女王緊皺眉頭,左手用力按住腿上的傷口,右手仍然奮力揮舞著戰刀。聖潔的鮮血像無數條小溪,點點滴滴落到了腳下的土地上。奮戰了一天的女王體力漸漸不支了,鮮血又不斷地從傷口流出來,但她仍然硬挺著和敵人搏鬥。這時,敵人已經發現了女王的身份,把她團團圍在中間。美麗的章西女王身負重傷,血染戰袍,痛苦地伏在馬背上,那條傷腿已經完全麻木了。十幾名貼身女兵組成人牆,護衛著她們敬愛的女王。就在這萬分危急之際,另一名義軍將領託庇亞冒死殺入敵陣,將敵人引開,女兵們趁機把女王救到了安全地帶。她們把女王背到河邊的一棵大樹下,為她包紮了腿部的傷口,把一件軍大衣蓋在女王身上。女王躺在地上,此時已經十分虛弱了。然而,當得知託庇亞為了救自己而身陷敵陣之後,芭伊堅持讓親兵把自己抬到戰馬上,咬著牙再次投入戰斗。她和託庇亞的部隊會合在一起,同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展開了決斗。在激戰中,一名英軍的刺刀戳進了女王高聳的胸部。這一刀刺在右胸下方,雖然沒有傷到內臟,但頓時血流如注。芭伊再也支撐不住了,眼前一黑從馬上跌了下來。在她翻身落馬的一刻,她用盡最後的力量將那名刺傷她的英軍的一條胳膊砍了下來。女王掙扎著要從地上爬起來,就在轉身的那一刻,一名英軍近距離向她腹部開了一槍。罪惡的子彈貫入了女英雄的腹腔!女王捂著血如泉涌的肚子,再一次痛苦地倒下了…… 幾名親兵見狀拚死擋住敵人,女王身邊的兩名女兵飛快地救起女王,把她抱到馬上,撤離了戰場。兩名女兵心急如焚,她們知道在這個樹林里,有一間小屋,是義軍的聯絡站。小屋的主人是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名叫阿比,是遠近聞名的神醫。只要女王能堅持到那裡,就還有救。她們終於來到了小屋門口,一名女兵把浴血的女王從馬上背下來,另一名大聲呼喚阿比。叱吒風雲的女王芭伊此時已奄奄一息,難以忍受的痛苦無情地折磨著這位堅強的女勇士,她艱難地喘著粗氣,身體劇烈起伏著。幾名逃出來的親兵關切地圍在女王身邊,個個泣不成聲。 女王的胸部、腹部都被鮮血染紅了。阿比含著眼淚為女王包紮傷口,然而腹部的一槍傷得太重了,無法止血,芭伊青春和生命的鮮血不斷地湧出來,很快染紅了她身子下面的床單……這位強壯的女英雄的鮮血已經快流盡了,女王臉色煞白,嘴唇發干,雙目緊閉。這時,遠處傳來英軍的馬蹄聲,女王從昏迷中醒來,睜開那雙姣美的大眼睛,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行了……你們一定要把小王子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要讓我的身體落到英國人手裡……」說完女王再一次地昏迷了過去。搜索女王的英軍越來越近了,已經沒有時間了!幾名親兵只好含著熱淚,用恆河的聖水為女王擦洗傷口的血污,縫合住腹部的傷口。然後找來一張毛毯,包裹住那記載著姑娘英勇與光榮的年輕的身軀。 幾個人很快在門外搭起了一堆柴禾,按照印度教的儀式,高高抬舉著女王的忠軀,把一息尚存的女王抬到上面,點燃了柴堆。熊熊烈火吞噬了女王那不屈的嬌軀。這位印度人民的好女兒,勇敢而堅強的女王走完了24歲的光輝人生。但是她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印度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為自由而斗爭的人們!
❻ 介紹章西女王的短文(300字左右)
拉克希米·巴依,1828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巴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42年,她14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王公死時沒有兒子,巴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殖民者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巴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但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巴依拒絕英國人的無理要求,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巴依,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史稱印度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章西人民也在女王巴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佔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巴依重登王位。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章西女王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備。女王巴依親率起義軍抗擊英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女王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1858年6月1日,女王所率起義軍同托比的部隊匯合,進駐瓜廖爾。瓜廖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廖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巴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巴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廖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❼ 中央邦的旅遊勝地
中央邦有很多建築遺存,其中三處是世界文化遺產遺址:克久拉霍遺址群、桑奇佛教遺址和溫迪亞山脈比莫貝卡特石窟。該邦野生動物也很多,有幾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十分著名。烏賈因城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印度教朝聖中心,也是每12年一次的貢普節舉辦地之一。
1、克久拉霍Khajuraho——寺廟之城 克久拉霍這個名稱是從「克久」一字引申而來的。「克久」意為棗椰樹。當初克久拉霍城裡巨大的克久拉霍哈加湖四周曾經長滿了這種樹。 克久拉霍在印度的寺廟建築上始終保持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它是在旃代羅王朝幾代拉其普特王的贊助下建成的,只用了短得令人吃驚的100年——從公元950年到1050年。今天,原來的85座寺廟只有22座歷經時間的摧毀而保留下來。 現存的克久拉霍寺廟可以大致分為西、東、南三區。著名的西區坐落在一個設計得十分美麗的花園里,現在已被確定為世界遺產。前面的拉克什瑪納寺和韋什瓦納特寺,以及後面的坎德利雅寺、馬哈迪瓦寺、扎格丹比寺和齊陀拉古普塔寺,為人們展示了克久拉霍最好的寺廟典型。
2、桑奇Sanchi 桑奇距博帕爾68公里,以其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十二世紀建造的 堵波、僧房、寺院和石柱而著稱。所有遺跡中最著名的當屬桑奇堵波一號(大 堵波一號),最初由阿育王所建。據說,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6年在位)曾建造過84000座塔,而經其修繕的數目則更多。桑奇 堵波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它們用磚建成,外敷泥灰。這里已被列為世界遺產遺跡。
3、博帕爾Bhopal 博帕爾是中央邦首府,集美景、歷史和現代城市規劃於一身。它是在一座名叫博伽帕爾的十一世紀城市的基址上建設起來的,而博伽帕爾城則是由博伽王所建。博帕爾老城有鱗次櫛比的市場、古老精緻的清真寺和宮殿,其中昔日統治者的貴族氣派依然可見。這些統治者里有幾位大權在握的貴婦,她們從1819年到1926年一直掌管著博帕爾。新城同樣能給人以深刻印象。它有大公園、小花園、寬闊的街道和湖泊。博帕爾的兩座湖泊才是城市真正的活動中心。 博帕爾有幾座美麗的清真寺,其中最重要的有1837年建成的賈馬清真寺、建於1860年並與德里賈馬清真寺建築風格相近的莫提清真寺,以及塔吉—烏爾清真寺。後者是亞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4、博傑普爾Bhojpur 博傑普爾距博帕爾28公里。該城由於建有一座宏偉的濕婆神廟——建於十一世紀的博傑什瓦爾廟而出名,還有一座由傳說中塔爾的帕爾馬國王羅_博加(1010年—1053年)開鑿的湖泊。博傑什瓦爾廟中的濕婆林伽高7.5英尺,周長近21.5英尺,由獨石雕鑿而成,置於三層的方形砂石台座之上。它是印度最大的濕婆林伽。該寺廟是一個簡單的方場,上有一座雕刻繁復的拱頂由四根柱子支撐。入口處是兩個裝飾性的塑像。博傑什瓦爾廟也被稱作東方的索姆納特。這座寺廟雖然從未完工,但它仍是十二和十三世紀寺廟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5、比莫貝卡特石窟Bhim Bhetka 比莫貝卡特石窟坐落在溫迪亞山脈的北麓,距博帕爾46公里。這是一處遺址,其史前繪畫和其他考古發現堪稱世界上最豐富的同類遺跡之一。這一地區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石洞超過600處。500處以上的石洞內有繪畫。它們描繪了史前穴居人的生活情況。另外還有少數洞窟發現過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中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時代居住遺跡。所有這些都使比莫貝卡特石窟群成了一座考古寶庫。這里的繪畫使用的主 要是紅色和白色顏料,間或也有綠色和黃色的。描繪的內容通常是狩獵、跳舞、奏樂、騎馬人、騎象人、動物互斗、蜂蜜採集、身體裝飾、假面化妝和家庭陳設等。有些洞窟可以見到大量的動物描繪,如牛、老虎、獅子、野豬、大象、羚羊、狗、蜥蜴、鱷魚等。經常出現的還有某些宗教性的和儀式性的符號。這里已在2003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6、瓜廖爾Gwalior 瓜廖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紀。該城的要塞十分出名。要塞的圍牆里有若干有趣的寺廟和已經傾圮的宮室。瓜廖爾享有盛名,還因為它是印度古典音樂的中心。
7、瓜廖爾要塞Gwalior Fort 這個要塞建築在一座小山上,高出周圍地面91公尺。它有200-850公尺寬,2.8公里長。北面的主要通道是一條蜿蜒崎嶇,易守難攻的小路,當初設有七道門。從北邊望去,一垛9公尺的高牆形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雉堞。要塞內部還有一些美麗的中世紀建築。 8、檀增墓Tansen』s Tomb 偉大的檀增就葬在瓜廖爾。他是印度斯坦古典音樂的一座豐碑,阿克巴宮廷上的「九寶」之一。他的墳墓是按照早期莫卧兒建築風格修築的。它不僅是一座紀念建築,還是瓜廖爾活躍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每年一次的十一至十二月印度全國的音樂節就在這里舉行。
9、德夫加爾Devgarh 德夫加爾是一座著名的歷史城堡,在欽德瓦拉以南24英里。城堡建築在一座小山上,山的周圍是深深的峽谷,覆蓋著濃密的從未砍伐的森林。直到十八世紀,它一直是「貢德」帝國的首都。一般認為,德夫加爾是中印度最大的部落王國。
10、希瓦普里Shivpuri 希瓦普里曾是瓜廖爾信地亞的夏都。更早的時候,它的茂密的森林是阿克巴皇帝的獵場。今天,希瓦普里有一個幅員超過156平方公里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叫做馬德夫國家公園。公園里數量最多的動物是鹿,其中最常見的是那種漂亮的「欽克拉」,即印度瞪羚和白斑鹿。其他常見的品種還有鹿牛羚、水鹿、黑羚羊、懶熊、豹子和葉猴。
11、烏賈因Ujjain 烏賈因坐落在希普拉河畔。它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聖地已經無從查考了。人們將希普拉視為神聖,起源於古代印度教神話中諸神和妖魔共攪乳海的故事。他們以蛇王婆蘇吉為攪繩,希望攪出長生甘露。眾所垂涎的甘露盛在缽中由大海奉獻出來,野蠻的爭奪隨即開始。接著是妖魔在天空中追逐眾神。在追逐的過程中,一些甘露從缽中灑出,滴在了哈德瓦、納西克、普拉雅克和烏賈因。於是,希普拉河便成了神聖之水。烏賈因是印度最神聖、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阿育王統治時期已經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建在昂卡雷什瓦爾的火林伽神殿非常著名,它也隨之成為印度的七大聖城之一。每十二年一次盛大的貢普節也在這里舉行。古老的馬哈迦拉神廟也是這里最吸引人的去處之一。
12、奧爾恰Orchha 在1531年至1783年間,奧爾恰是本德拉拉其普特人的首府。它似乎是一個被時間冷藏的城市。到今天,這里的宮殿和寺廟大多還保持著它們原始完美的風貌。有些宮殿裝飾著壁畫,它們代表著繪畫上本德拉派最為優秀的成果。奧爾恰的要塞有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宮殿,它們安排在一個方形的院子里。它們是賈漢吉爾·馬哈爾、拉吉·馬哈爾和拉依·普拉文·馬哈爾。另外一個重要的建築是羅姆·羅廟。高入雲天的塔尖和宏偉的結構,使它成為印度最標新立異的寺廟建築之一。羅姆作為國王而能受到崇拜,在印度也是絕無僅有的事。在貝德瓦河畔建有十四座獻給奧爾恰統治者的紀念碑,或稱查特利。沙希德·斯瑪拉克則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自由鬥士錢德拉舍卡爾·阿扎德而建的,他曾在奧爾恰生活和工作。
13、帕奇馬爾希Pachmarhi 帕奇馬爾希又以「薩特普拉王後」這個名字為人所知。它是中央邦的一座山莊。據稱,「潘奇馬利」一字源於「潘奇馬爾希」,即《摩訶婆羅多》里般度兄弟的五座洞窟。據說他們的流放生活有一段是在這里度過的。帕奇馬爾希是一個自然美景和野生動物非常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座考古寶庫。周圍一帶有很多帶有繪畫的石洞,其中包括著名的「般度洞窟」、「聽者洞窟」(如此命名是因為這里有一幅畫的內容為一個人坐著奏琴)、「首領洞窟」(有一幅圖畫的是戰場上的兩個騎馬首領)和「鳶岩」。
14、曼杜Man 曼杜是一首用石頭來表達的贊歌,歌頌生活和歡樂,歌頌詩人王子巴茲·巴哈杜爾對他美麗的妻子拉尼·盧波瑪蒂的愛情。曼杜憑借天險,依溫迪亞山脈的走向而建,海拔高2,000英尺。它最初是馬爾瓦的帕爾馬統治者的要塞兼首都,後來至十三世紀末又轉到統治馬爾瓦的蘇丹手下。其中第一位蘇丹將它命名為沙蒂亞巴德,意為「歡樂之城」。曼杜上下彌漫的的確是一種使人愉悅的精神。它的統治者在這里修建了精緻的宮殿、裝飾華美的水道,以及浴池和亭台。它們雅緻而精巧,正與一個和平而富足的時代相一致。在莫卧兒統治時期,曼杜是一個娛樂勝地。它的湖泊和宮殿也成了輝煌而又奢華的宴樂場所。曼杜的每一處設施都堪稱建築精品。它的主要設施有:
15、達爾瓦扎 Darwazas 即環繞曼杜而建的城牆上的胸牆。它長45公里,中間設有12個門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德里達爾瓦扎,即這座堡壘城市的主要入口。從這里進入堡壘要經過若干個門道,而這些門道一概由帶圍牆的防禦工事和棱堡守衛著。 16、賈哈茲·馬哈爾Jahaz Mahal 這是一座120米長的「舟宮」,建造在兩個人工湖——曼吉塔勞和卡普爾塔勞——之間。它是一座優雅的兩層宮殿,露天亭台和游廊飛架在水面和庭院之上。賈哈茲·馬哈爾想像力堪稱豐富,可以說是一種石雕建築藝術的享受。這種石頭建築體現著為皇家享樂所需的精湛技藝。在明月之夜,從鄰近的塔韋利·馬哈爾望去,整個建築的剪影,包括輕盈地坐落在庭院之上的亭台中小巧的拱頂和角塔,常能給人難以忘懷的印象。
17、欣度拉·馬哈爾Hindola Mahal 這是一座謁見廳。它的名稱「旋宮」得自於它那傾斜的側壁。高超而新穎的技術也表現在它那裝飾用的牆面、精細的砂石格子牆和雕飾得非常華美的石柱。 18、侯尚·沙墓Hoshang Shah』s Tomb 它是印度的第一座大理石大廈,也是阿富汗建築形式最為優雅的典型之一。巨大宏偉的拱頂,做工極其雅緻的大理石格子結構,帶有柱廊的庭院,以及長方庭院四角的高塔,全都表現著它那獨樹一幟的特徵。為了修建泰姬陵,沙·賈汗曾經從他優秀的建築師中選出四個,將他們送去研究侯尚·沙墓的設計,並從中汲取靈感。
19、賈米清真寺Jami Masjid 賈米清真寺(Jami Masjid):賈米清真寺的修建受到過大馬士革大清真寺的啟發。它是按照大規模的設想而建的,基座很高,巨大的穹頂門廊在中部聳起,而在後景中巍然出現的也是同樣雄偉的拱頂以及拱頂之間無數的小拱頂。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那巨大的規模和結構上近乎刻板的素樸。清真寺宏大的庭院四周由寬大的廊柱包圍著。廊柱里拱門、立柱和壁洞數目的安排,以及上面一排排的拱頂,全都富於變化,令人賞心悅目。 20、盧波瑪蒂的樓閣 Roopmati』s Pavilion 這個樓閣最初是作為軍事瞭望哨而建的。對於可愛的王後來說,這個優雅的雙亭建築是一個安息所。從山頂的有利位置,她可以看到巴茲·巴哈杜爾的王宮,以及遠處流過尼瑪平原的訥爾默達河。 21、印多爾Indore 印多爾位於馬爾瓦高原,距海平面553米。該城坐落在兩條小河——薩拉斯瓦蒂河與坎河——的岸邊。兩河在城市中心匯合。匯合處建有一座18世紀的小寺廟,名叫桑甘姆納特,或叫印多賴什瓦爾。印多爾這個名稱便是從後者提到的神名得來的。它是中央邦最大的城市,也是該邦的商貿中心。近代的印多爾城是由英勇的霍卡爾王後拉尼·阿希麗雅巴依規劃和建造的。阿希麗雅巴依是馬拉地最優秀的人物之一,也是印度一個非凡的女性統治者。她是一位罕見的印度國王,生前即被奉為神明。 22、奇特拉庫特Chitrakoot 奇特拉庫特意為「奇觀之山」,安靜地坐落在溫迪亞山北面的支脈上。奇特拉庫特的神聖傳統,可以追溯到傳說時代:就是在這座茂密的叢林里,羅摩和悉多度過了他們十四年流亡生活中的十一年。也是在這里,印度教神殿中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大伊沙(濕婆)曾經下凡。
23、培德卡特Bhedaghat 在訥爾默達河流經培德卡特一段的兩岸,聳立著高一百英尺的「大理石岩壁」,光輝閃耀。水晶般清澈平靜的河水,圍在垂直上下的鎂石灰岩陡壁中間,構成了令人銷魂的美景。月明之夜,泛舟於水銀般的一泓清水之上,全如游於幻境。訥爾默達河穿過「大理石岩壁」時,水流變窄,隨後陡然下降,形成名叫「敦達爾」瀑布,意為「煙瀑」。水流的沖擊非常強烈,很遠都能聽到它的咆哮。激流形成的巨瀑和飛濺的浪花,讓人看到了自然力釋放後造成的令人震驚的景象。培德卡特附近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去處是喬薩特·夭基尼寺。它位於一座山丘的頂部,正好俯瞰訥爾默達河穿過時凹時凸的「大理石岩壁」那獨一無二的美麗景觀。這座建於公元十世紀寺廟是供奉女神難近母的,寺內有若干雕鑿得非常精緻的神像。
24、昂卡雷什瓦爾Omkareshwar 昂卡雷什瓦爾是一座聖島,島上有兩座高山。該島被一道峽谷分割成的形狀,從上看去正好像印度教具有神聖象徵意義的「 」字。對於那些前來師利·昂卡爾·曼塔那寺敬拜火林伽(全印的十二個火林伽之一)的虔誠的印度教徒來說,這座島就是一處聖地。寺廟建在訥爾默達河與卡維利河的匯合處,所用的石材石質柔軟,有利於精緻的細部雕刻。其中寺廟上部的帶狀裝飾人像令人印象深刻。該寺的石頂也鑿刻得十分精細。走廊圍繞著神殿,廊中有雕鑿成圓形、多邊形和方形的廊柱。昂卡雷什瓦爾的其他寺廟建築還有:悉曇納特寺,它是中世紀早期婆羅門建築的優秀典範。二十四阿伐塔爾,這是一個寺廟群,有印度教寺廟,也有耆那教寺廟,它們明顯地體現了各種建築樣式的靈活運用。薩特馬特利伽寺廟群,它們是一組建於公元十世紀的寺廟。
25、坎哈國家公園Kanha National Park 坎哈發現的動物種類之眾,是印度其他野生動物保護區所無法比擬的。坎哈常稱虎地,坐落在由兩個突出的山嘴圍成的馬蹄形山谷里。在它中心的疏樹地帶和附近的高原地帶,豢養著22種哺乳動物。這里有很多老虎、豹子、沼澤鹿、白肢野牛、水鹿、chausingha、鹿牛羚、懶熊、豺狗、黃麂、backbuck、野豬、葉猴和紅原雞。這座國家公園是稀有的旱地沼澤鹿僅有的棲息地。
26、班塔波迦爾哈國家公園Bandhabgarh National Park 班塔波迦爾哈坐落在溫迪亞山間,共由32座小山組成。山上的混合林中布滿娑羅樹、dhobin和saga,另外還有點綴著竹林的大片草地。這里有一座據說是羅摩建造的堡壘。班塔波迦爾哈因老虎數量多而出名,也是著名的雷瓦白虎的原始故鄉。這個國家公園始建於1968年,佔地437平方公里。它在1993年成為老虎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