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恆河流向是朝那邊的
恆河流向是朝東南的。
恆河發源於中印邊界印度一側喜馬拉雅山脈南部,印度恆河水最終流向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為南亞大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
恆河的特點
恆河被印度人稱為聖河,信仰印度教的教徒需要在恆河裡沐浴,洗去自身的罪惡與病痛,每年都要來到恆河朝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其他宗教的人。
不僅僅如此,許多印度教的教徒,會把逝者火化後的遺骸倒入恆河中,在他們看來,這樣做能夠讓逝者的靈魂升天,同時讓逝者一生的罪惡能夠在聖河中洗去。有的人甚至把嬰兒和動物的遺骸丟到恆河中,當然也包括著許多的生活垃圾,廢棄物等等。
② 恆河在哪裡
恆河,位於南亞恆河平原中部。
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為南亞大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2)印度橫河水流到哪裡擴展閱讀:
恆河的流域情況:
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m。
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
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km2,地勢低平,海拔僅10m。
這里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km,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③ 恆河流入哪個大洋了
恆河流入了印度洋。恆河,是南亞大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匯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氣候
恆河流域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河系。水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月西南季風帶來的雨,以及4~6月熱季中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匯成的流水。
恆河流域降水與西南季風相伴,但也隨6月間起源於孟加拉灣的熱帶氣旋而來。只有少量降雨發生在12月間。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西頭的760mm至東頭2286mm余之間(在北方邦的上恆河平原,平均降雨量約為760mm;在比哈爾中央平原,為10312.4mm;在三角洲地區為1524mm)。
三角洲地區在雨季開始前的3~5月間和雨季結束後的9月間遭受強氣旋風暴的侵襲。這些風暴中有一些造成大量生命損失和家園、莊稼及牲畜的毀滅。1970年11月的一場風暴就具有災難性規模,造成至少20萬人乃至可能多達50萬人的死亡。
河源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m急降至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120m。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5680m³/秒。
④ 尼泊爾恆河水最終流向哪裡
最終流向孟加拉灣(印度洋)。
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流域概況
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m。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
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
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km2,地勢低平,海拔僅10m。
⑤ 印度恆河在哪裡
印度恆河在南亞恆河平原中部,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恆河簡介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恆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km,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游即雅魯藏布江。恆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松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恆河的流域情況
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m。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
⑥ 印度恆河水流向哪裡
孟加拉灣。
恆河源自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雖然河流水量因季節而有差異,但在接納較多支流和進入降雨量較大地區之時明顯增加。4~6 月,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匯入恆河,7~9 月的雨季,帶雨的季風造成洪水。
在印度北方邦境內,主要右岸支流有流經印度首都德里、在安拉阿巴德附近匯入恆河的亞穆納河,以及在印度中央邦從溫迪亞山北流並很快匯入恆河的棟斯河。
恆河水系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 120m。
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 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 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 5680m³/秒。
安拉阿巴德至西孟加拉邦為中游,恆河接納了最大的支流朱木拿河,水量大增,河面變寬,體形彎曲,地勢平坦。旱季時,河寬約 1km;雨季時,河寬為 5~6km。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教聖地瓦拉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浩浩盪盪地奔向下游。
西孟加拉邦以下為下游,入孟加拉國後,恆河被稱為帕德瑪河(意為荷花),分成數條支流,在達卡西北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由於受氣候的影響,雨季時,泛濫成災;旱季時,水量卻供不應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恆河
⑦ 印度恆河發源於哪裡
印度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
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⑧ 印度橫河水流經中國嗎
你問的是恆河吧,這個怎麼說呢?通俗易懂的說就是只是源頭少部分流經中國西藏,絕大部分沒流經中國境內,它的另一條主要支流,也就是雅魯藏布江,是流經中國的。
⑨ 恆河的流向是什麼
恆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3150米處,流到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達河匯合處德沃普拉耶格,海拔降至300米,以後稱為恆河。
在印度文化及神話中,認為帕吉勒提河為真正的源頭,但阿勒格嫩達河長度較長。阿勒格嫩達河的河源來自楠達德維山、卡密特山等山脈融雪;帕吉勒提河源於海拔3,892米的根戈德里冰川。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海拔降至120米,安拉阿巴德以上為上游,下至西孟加拉邦段為中游,以下為下游。
雖然恆河河源包括許多小溪流,其中最長的六條河流及五個匯流點為聖地,六條河流分別為阿勒格嫩達河、道里根加河、南達肯尼河、品達爾河、曼達基尼河及帕吉勒提河。而五個匯流點合稱潘奇普拉耶格(Panch Prayag,意即「五個匯流點」),皆位於阿勒格嫩達河上。
由上游往下游分別為該河與道里根加河匯流的毗濕奴普拉耶格、與南達肯尼河匯流的南德普拉耶格、與品達爾河匯流的卡爾恩普拉耶格、與曼達基尼河匯流的魯德拉普拉耶格以及與帕吉勒提河匯流的德沃普拉耶格。
在流經喜馬拉雅山區峽谷約250公里的河段後,於瑞詩凱詩結束峽谷河段,在赫爾德瓦爾附近進入恆河平原。在赫爾德瓦爾建有水壩將部分河水導入恆河運河,在赫爾德瓦爾上游的河段大致向西南流,其下游則為向東南流。
恆河接著流經約800公里的曲折河段,沿岸有千萬人口城市2座。拉姆根加河在此河段匯入,注入恆河的平均流量為每秒500立方米。亞穆納河於阿拉哈巴德附近與恆河匯流,在印度教中,該地也是神聖的匯流點。此匯流點亞穆納河的流量較恆河為大,流量為每秒2,950立方米,約占匯流後總流量的58.5%。
恆河上游水源主要來自3~5月喜馬拉雅山冰雪融化,中、下游則來自6~9月的季風降雨。冬季為枯水期,5月初開始上漲,8~9月升至最高,水位高約1O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一起,河口流量平均為3.4萬立方米/秒。
河源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m急降至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
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120m。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5680m³/秒。
⑩ 印度河和恆河分別主要流經哪個國家
印度河流經中國和印度。
印度河(Ins),梵名Sindhu(信度)。乃南亞之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梵Pan~ja^b,五河之意)地方之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五河之地乃古印度文化之據點;佛教文化則盛行於喀布爾河流域、旁遮普北方之犍陀羅。
恆河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支流在中國雅魯藏布江。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與賈木納河(雅魯藏布江下游)匯合後,改稱帕德瑪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