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如何製作茶葉

印度人如何製作茶葉

發布時間:2022-11-14 05:07:03

1. 茶藝師解析國外的飲茶風俗

茶藝師解析國外的飲茶風俗

在不同地域,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飲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又是共同的。

1、埃及人的飲茶習俗

埃及是重要的茶葉進出口國,埃及人喜歡喝濃厚醇冽不加牛奶的茶,但喜歡加蔗糖。埃及糖茶的製作比較簡單,將茶葉放人茶杯用沸水沖沏後,杯子里再加上許多白糖,其比例是一杯茶要加三分之二容積的白糖,讓它充分溶化後,便可喝了。茶水入嘴後,有勃鑽糊糊的感覺,可知糖的濃度有多高了,一般人喝上二三杯後,甜膩得連飯也不想吃了。

埃及人泡茶的器具也很講究,一般不用陶瓷器,而用玻璃器皿,紅濃的茶水盛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像瑪瑙樣,非常好看。埃及人從早到晚都喝茶,無論朋友談心,還是社交集會,都要沏茶,糖茶是埃及人招待客人的最佳飲料。

2、肯亞飲茶習俗

肯亞位於非洲高原的東北部,是一個橫跨赤道的國家,瀕臨印度洋,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平均海拔將近2000米,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壤呈紅色,屬酸性土壤,很適合茶葉生長。

肯亞人民喝茶深受英國統治時期的影響,主要飲紅碎茶,也有喝下午茶的,沖泡紅茶加糖的習慣很普遍,過去只有上層社會才飲茶,目前一般平民也喝茶,在大飯店和市面上也可看到提供飲茶的場所。綠茶在肯亞的出現是近幾年的事。

3.摩洛哥人喝茶的習俗

茶從中國通過絲綢之路,穿越阿拉伯世界,來到了北非的摩洛哥,摩洛哥人均信仰回教,不喝酒,其他飲料也很少,於是這里飲茶之風很甚。摩洛哥人上至國王,下至市井百姓,每個人都喜歡喝茶,可以說茶已成為摩洛哥人文化的一部分。

逢年過節,摩洛哥政府必以甜茶招待外國賓客。在日常的社交酒會上,必須在飯後飲三道茶。所謂的三道茶,是敬三杯甜茶,用茶葉加白糖熬煮的甜茶,一般比例是1千克茶葉加10千克白糖和清水一起熬煮。主人敬完這三道茶才算禮數周備。在酒宴後飲三道茶,口感甘醇,提神解酒,十分舒服,而喝茶用的茶具,更是珍貴的藝術品,摩洛哥國王和政府往往以此作為禮品饋贈來訪的貴賓。摩洛哥家庭也有客來敬茶的禮俗。

4、澳大利亞的飲茶習俗

澳大利亞的牧民居住在高寒的山區,以放牧為生,由於氣候寒冷,蔬菜極少,使他們成為嗜好飲茶的民族。澳大利亞人喜歡飲紅茶,而且必須在煮好的茶湯內加入甜酒、檸檬和牛乳,這種有各種味道的茶湯營養豐富,能增加人體的熱量。澳大利亞的多味茶在匈牙利和捷克等國家的下層人民中也很流行。

5、阿根廷人飲馬蒂茶

阿根廷人喜歡飲馬蒂茶,其飲茶方式也別具一格。他們把馬蒂茶葉放入一個非常精緻的、上面刻有民族圖案的葫蘆形瓢中,然後沖入開水,‘片刻以後便開始飲用,他們的飲法也很獨特,既不用嘴直接去喝,也不用舌頭去舔,而是用一根銀制的吸管插入葫蘆瓢內,像中國的兒童吸飲料一樣,慢慢地吸飲。

6、印度人的飲茶習俗

印度人喜歡飲用馬薩拉茶。其製作方法是在紅茶中加入姜和小豆蔻。雖然馬薩拉茶的製作非常簡單,但是喝茶的方式卻頗為奇特,茶湯調制好後,不是斟入茶碗或茶杯里,而是斟入盤子里,不是用嘴去喝,也不是用吸管吸飲,而是伸出長長的舌頭去舔飲,故當地人稱為“舔茶。

7、普蘭人的合碗茶

普蘭人居住在歐洲北部,他們也是喜歡飲茶的民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飲茶方式。普蘭人一家人在一起時,喜歡飲茶聊天。茶水熬好後,不是每人一杯,也不是每人一碗,不論家裡有多少人,只斟滿一大碗,全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邊,由老及小,依次捧碗喝上一口,像接力賽一樣,以此輾轉傳飲,一碗喝完了,再斟滿,直到大家喝夠為止。

8、馬來西亞的拉茶

拉茶是馬來西亞傳自印度的飲品,用料與奶茶差不多。調制拉茶的師傅在配製好料後,即用兩個杯子像玩魔術一般,將奶茶倒過來,倒過去,由於兩個杯子的距離較遠,看上去好像白色的奶茶被拉長了似的,成了一條白色的粗線,十分有趣,因此被稱為“拉茶”。

拉好的奶茶像啤酒一樣充滿了泡沫,喝下去十分舒服。拉茶據說有消滯之功能,所以馬來西亞人在閑暇時都喜歡喝上一杯。

9、新加坡的肉骨頭茶

肉骨頭茶實際上是邊吃豬排邊飲茶。肉骨頭是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排骨,然後加入各種佐料,燉得爛爛的,有的還加進各種滋補身體的名貴葯材。當你落座不久,店主就會端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鮮湯,里邊有四五塊排骨和豬蹄,外加香噴噴的一碗白米飯,和一盤切成一寸長的油條,顧客可根據不同的口味加入胡椒粉、醬油、鹽、醋等,在吃肉骨頭的同時,必須飲茶,顯得別具風味。茶必須是福建特產的鐵觀音、水仙等烏龍茶,茶具須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壺和小盅。

吃肉骨頭茶的習俗,原來是從我國福建南部和廣東潮汕地區傳入的,肉骨頭茶現在是新加坡人傳統的飲料,不僅香味可口,別具風味,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給風光絢麗、婀娜多姿的島國,增添了許多異彩。

10、土耳其人的飲茶習俗

土耳其人喜歡飲薄荷茶。在炎熱的夏季里,土耳其人喜歡在每半杯綠茶湯里加入二三片新鮮薄荷葉,再加上冰糖。茶湯黃綠,湯面上飄浮著幾片薄荷葉。薄荷是清涼劑,具有驅風、發汗、利尿等功效。綠茶與冰糖也都有清涼的作用。茶、冰糖和薄荷三者交融,薄荷茶是土耳其人最喜歡的一種飲料,由於薄荷與冰糖氣味濃,因此對茶的要求很高,否則會喧賓奪主,失去茶味。土耳其人特別喜歡中國出產的珠茶和眉茶,這兩種茶具有外形緊秀,色澤濃得起霜,葉底嫩綠泛黃等特點。加糖以後,茶味不減,湯色不退,加薄荷葉後,香味不散。

11、阿拉伯的嚼茶

阿拉伯嚼茶是葉門人民喜歡的一種茶。這種茶不是用茶葉做原料,而是用當地的一種“卡特樹”葉子製成,是非茶之茶,卡特樹形如冬青,為多年生常綠樹,開白色小花,但不結果。阿拉伯人嚼茶的飲法十分獨特,不是用水熬制,也不用茶杯飲用,而是把這種樹葉放人嘴裡細嚼,吸其汁水,故稱為“嚼茶”。阿拉伯嚼茶有提神醒腦的作用,但不能久服,久服會中毒。

12、泰國的腌茶

泰國北部山區的人民有食腌茶的習俗。這一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野生茶樹多。由於交通不便,制茶技術落後,只能自製自銷腌茶。腌茶是一種菜餚嚼食,其製作方法與我國雲南的腌茶一模一樣,是從我國雲南南部傳過去的,一般在雨季腌制。腌茶的吃法奇特,將香料與腌茶充分拌和以後,放進嘴裡細嚼,又香又清涼。每年,這一帶要制這種腌茶4000噸,供本地人民食用。

13、紐西蘭的茶俗

紐西蘭人普遍喜歡喝茶,每年每人平均茶葉消費量居世界第三位。在紐西蘭人的心目中,晚餐比早餐和午餐更為重要。而他們則稱晚餐為“茶”,有代表性的晚餐是一道肉食葷菜,一道蔬菜,一道甜食。

紐西蘭人就餐一般在茶室里舉行,這里的茶室星羅棋布。在茶室里,每頓都供應茶水。茶水的品種有奶茶、糖茶等。但就餐之前一般不給茶水喝,只有等用餐完畢後,才有供應。

紐西蘭人因為喜歡喝茶,上午和下午都安排有喝茶休息的時間。賓主雙方進行交談或供求雙方進行談判時,一般都先敬上一杯茶,表示客氣。

14、英國下午茶的由來

19世紀初期,茶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飲用,特別是在晚餐後飲用以幫助消化。那時還沒有像今天我們所知的“下午茶”概念,“下午茶”這一真正英國習俗是由安娜發明的,安娜是貝德福特公爵的第七位夫人。由於午餐和晚餐之間相隔時間很長,在這段時間里她感覺到疲憊虛弱,為了消除由於飢餓引起的強烈不適,她讓僕人拿一壺茶和一些小點心到她房間里,紹果她發現這種下午茶安排非常愜意,很快她開始邀請她的朋友和她一起喝下午茶,不久,侖教上流社會的人士都沉迷於這種活動:聚在一起喝茶,吃著美味的三明治和餅干,天南地北,高談闊論。這就是英國下午茶的由來。

15、韓國茶禮

公元6世紀下半葉我國古代茶文化隨佛教傳人入朝鮮和日本。在古朝鮮,茶被用於祭天,是神聖的象徵。受我國茶文化的影響,韓國茶人也崇尚茶禮、茶道。在韓國茶文化上,草衣禪師的`地位有如我國的陸羽。他建築的“一枝庵”現已成為韓國茶文化的聖地。他著有《東茶頌》及抄錄張源《茶錄》的《茶神傳》,被稱為韓國茶學的兩大經典之作。《東茶頌》是以我國《陸羽茶經》為藍本,再進一步引申及闡揚“茶”益處的佳作。草衣禪師對韓國茶業的復興和茶文化的發揚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韓國茶禮:又稱茶儀、茶道。源於我國的古代飲茶習俗,並集禪宗文化、儒家與道教倫理以及韓國傳統禮節於一體,是世界茶苑中的一簇典雅的花朵。它以“和”、“靜”為基本精神。其含義泛指“和、敬、儉、真”。“和”是要求人們心地善良,和平相處;“敬”是尊重別人,以禮待人;“儉”是儉朴廉正;“真”是以誠相待,為人正派。茶禮的過程,從迎客、環境、茶室陳設、書畫、茶具造型與排列,到投茶、注茶、茶點、吃茶等,均有嚴格的規范與程序,力求給人以清靜、悠閑、高雅、文明之感。

伴隨著韓國的民樂,首先,主人端坐於鋪有墊單的屋正面,擺好表演所需要的茶具(狗足樣的客人茶桌子,主人茶桌子,茶壺,茶杯,茶杯墊,退水器,茶筒,茶巾,蓮花樣的茶鑰匙)以及輔助用具(輔助茶盤,桌上蓋布,茶食,筷子)。桌上蓋布特別講究,上面是紅色的代表男性,下面是蘭色的代表女性,這里有對男性尊敬的意思。也就是說天是男,地是女。其次,把水燒開待用,准備工作即告完成。

行茶順序:

(1)茶罐及茶杯預熱

①把茶罐蓋取下放在茶罐右邊;

②左手把茶盅握起來後,把茶壺的蓋子按著,右手提著茶壺倒水入茶罐內後放回原位;

③右手把茶罐蓋子蓋上;

④左手按著茶罐的蓋子,右手提著茶罐倒水入茶杯里。(客人就坐的順序與主人相對自右向左排列為:客人1、客人2、客人3...... ),倒水順序與客人相對應,因為這包含著對客人的尊敬和歡迎之意。客人之間按職位高低來坐,職位高的,受人尊敬的,讓他坐客人1的位置。如果客人之間不認識的話,由主人安排就坐。

(2)煎茶法

①右手把茶罐蓋子取下放在茶罐右邊;

②左手把茶筒捏著,右手把茶筒蓋子脫下放在茶筒的左邊;

③右手用茶匙取茶葉放人茶罐里,茶匙放回原處;同時蓋好茶筒蓋子,放回原處;

④左手拿著茶巾按著水罐,右手提著開水壺,把水倒入茶罐內,後放回原處;

⑤右手把茶罐蓋子蓋起來後,左手的茶巾放回原處;

⑥過3-5分鍾後,左手拿茶巾按住茶罐的蓋子,右手提著茶罐按順序把茶水倒入茶杯1茶杯2和茶杯3中,分三次倒完,茶杯水量七成滿為宜,把茶罐放回原處;

⑦把茶杯置於茶杯墊上,雙手給客人奉茶,自己的茶杯放在茶罐的左邊;

⑧對客人打招呼“請喝茶”後,客人、主人一起喝茶。

第一道茶主要是欣賞茶的煎茶法。

(3)第二道茶二

①把第一道品飲時茶杯放回原處;

②主人給客人分送茶點;

③煎茶法與前面一致。

(4)整理

①右手把桌子蓋布拿起來,放在左大腿上或是右大腿上整理後蓋在主人桌子上和輔助桌子上;

②站起來送客人;

③洗杯子在送走客人之後進行,因為客人還在的時候洗杯子表示沒有禮貌。

以上有關茶的沖泡成為韓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組成部份。

;

2. 茶葉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茶葉的製作方法要根據茶葉的種類以及品種進行區別,也就是說,不同的茶葉,製作方法不同。但是,一般來說,制茶的過程有:

1、采青;

2、曬青,太陽底下,屋頂屋前屋後,攤開晾曬;

3、晾青,把茶葉放置在空調房擱置或者是乾燥的房間,進行水分的抽干;

4、搖青,把茶青放進滾筒反復翻滾,落後放置空調房擱置,反復三次;

5、炒青,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

6、拍打,用布將經過炒青的茶青包裹起來,用力摔向地上,這時茶青周圍的紅邊遇重力摔打與茶青分離。傳去紅邊的目的是使茶湯顏色好看;

7、整形包揉, 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進行反復整形。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8、烘乾,經過包揉、揉捻、解塊、烘焙的茶葉,已經基本完成了,只是還粘乎乎的有水分,用烘乾機烘乾後,OK!

9、······

3. 印度人的飲茶習俗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紅茶的主要產地,全球重要的茶葉產銷國之一。印度出產的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世界聞名。

印度人喜歡喝奶茶,各地風味不太相同。印度的「香料印度茶」獨具特色,它是紅茶、奶和香料碰撞融合成的味道,紅茶煮好,奶中放進一些生薑片、茴香、丁香、肉桂、檳榔和豆蔻等一起煮,之後紅茶杯與奶杯來回「拉」動(倒來倒去)使茶與奶充分融合,因此這種茶又叫「拉茶」「飛茶」。

印度奶茶可簡可繁,簡單的就是奶和茶調飲,加點生薑或豆蔻調味,復雜的調味香料多用幾種,因為泡茶的人用的香料品種、分量不同,因此每家的奶茶的滋味都不相同。

4. 外國人怎麼喝茶你都知道嗎


你聽說過普蘭人喝的合碗茶嗎? 普蘭人居住在歐洲極北部,他們也是喜歡飲茶的民族,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飲茶方式。普蘭人一家人在一起時,喜歡飲茶聊天,茶水熬好以後,不是每人一杯,也不是每人一碗,不論家裡有多少人,只斟滿一大碗,全家人圍坐在一張桌子邊,由老及小,依次捧碗喝上一口,象接力賽一樣,以此轉輾傳飲,這一碗喝完了,再斟滿,直到大家喝夠為止。
你聽說過馬來西亞的拉茶嗎? 拉茶是馬來西亞傳自印度的飲品,用料與奶茶差不多。調制拉茶的師傅在配製好料後,即用兩個杯子象玩魔術一般,將奶茶倒過來,倒過去,由於兩個杯子的距離較遠,看上去好象白色的奶茶被拉長了似的,成了一條白色的粗線,十分有趣,因此為被為「拉茶」。拉好的奶茶象啤酒一樣充滿了泡沫,喝下去十分舒服。拉茶據說有消滯之功能,所以馬來西亞人在閑時都喜歡喝上一杯。
說說新加坡的肉骨頭茶? 肉骨頭茶實際上是邊吃豬排 邊飲茶。肉骨頭是選用上等的包著厚厚瘦肉的新鮮排 ,然後加入各種佐料,燉得爛爛的,有的還加進各種滋補身體的名貴葯材。當你落座不久,店主就會端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鮮湯,里邊有四五塊排骨和豬蹄,外加香噴噴的白米飯一碗,和一盤切成一寸長的油條,顧客可根據不同的口味加入胡椒粉、醬油、鹽、醋等,在吃肉 頭的同時,必須飲茶,顯得別具風味。茶必須是福建特產的鐵觀音、水仙等烏龍茶,茶具須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壺和小盅。吃肉骨頭茶的習俗,原來是從我國福建南部和廣東潮汕地區傳入的,肉骨頭茶現在是新加坡人傳統的飲料,不僅香味可口,別具風味,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給風光絢麗、婀娜多姿的島國,增添了許多異彩。

5. 怎麼作印度茶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印度茶 一、種植歷史 根據可靠的記載,印度第一次種茶是在18世紀英國統治下,那時少量的茶籽由中國傳至印度並被種植於加爾各答的皇家植物園中。19世紀英國駐印度總督提倡在印度種茶並派遣人員至中國研究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製造方法,同時采購茶籽、茶苗,並僱用中國技工。當時第一批采購的是武夷山的茶籽—適合製作紅茶的茶樹種籽,總而言之今日的印度紅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 二、印度茶區 金大吉嶺 ( GOLDEN DARJEELING )茶區 產於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海拔約兩千公尺處,產量稀少珍貴,有著卓然不同的果香風味。其顯著的特徵是含有麝香葡萄芬芳,茶色明亮動人,完全擷取最上選的花尖橙黃白毫 [ FTGFOP ]等級,彌足珍貴。 飲用方式:以純紅茶為主。 大吉嶺 ( DARJEELING ) 茶區 產於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嶽,海拔約一千五百公尺處,屬於中國小葉種,產季為3~11月,Top Tea則是在5~6月。FOP等級的大吉嶺茶葉,因為含有許多黃金蕊之稱的新芽,故又被稱為「紅茶的香檳」。 飲用方式:純紅茶;茶色呈橙黃色。 阿薩姆 ( ASSAM ) 茶區 是西方最早發現茶樹的地方,地處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廣大草原地帶,無論是自然環境或氣候條件,都是理想的紅茶產地。阿薩姆紅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味濃烈,有甘醇的余香,素有「烈茶」之稱。非常適合加入牛奶飲用,也適合以牛奶熬煮製成皇家奶茶。因冷卻後易產生茶乳現象,故不適合用來沖泡冰紅茶。此外,因其成份容易釋出,屬濃烈紅茶,故浸泡時間不需太長。 飲用方式:最適合奶茶;茶色呈清澈而稍濃的紅色。 杜阿滋 ( DOOARS ) 茶區 產地位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以西。茶色較大吉嶺茶濃,沒有強烈的澀味,但香氣也較淡,其特徵是口感佳而味道濃。一般大多使用在調和紅茶或茶包。 飲用方式:奶茶;茶色呈較濃的橙黃色。 尼爾吉里 ( NILGIRI ) 茶區 尼爾吉里茶葉在產地的發音是指「Blue Mountain〈青山〉」,茶樹栽種在印度南部平緩的丘陵地帶。因為產區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與斯里蘭卡相近,因此風味與斯里蘭卡茶相似,另因氣候良好適合茶樹生長,所以全年皆有生產,而12月到隔年1月所採收的茶葉品質特別優良。 飲用方式:最適合奶茶及加入香料的調和紅茶;茶色呈稍濃的橙黃色。 三、印度人飲茶風俗 印度人傳統飲茶方式較特別,他們把茶倒在盤子裏用舌頭舔飲,另外,絕不用左手遞送茶具,因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 四、大吉嶺茶 DARJEELING 「大吉嶺茶」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亦是紅茶中價位較高的茶種。大吉嶺茶葉極容易辨認,呈褐黃色,不似一般紅茶葉來得烏黑。茶湯亦偏淺與一般紅茶顏色大不相同。 1.地理環境 大吉嶺位於印度與中國交界處,近喜馬拉雅山脈,附近有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大吉嶺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長年低溫,環境極適合茶樹生長,茶樹生長於海拔3000 至 7000 英呎的山坡地,近百來在此蘊育出聞名的大吉嶺茶。 2.採收期 大吉嶺最著名的兩個採收期: 春收茶(第一次採收)—從二月底至四月中,茶葉外觀近青綠色,茶葉中有相當比例的葉芽,葉芽多呈綠色,茶湯呈金黃色或香檳色。很多茶書形容春摘茶香為麝香葡萄(muscatel grapes)或綠杏核果香(green almond)。春收茶屬於較年輕的茶,所以味道清香,沖泡時每杯約以2.5至3.5公克茶葉浸泡約1或2分鍾,茶香很迷人,清爽的口感是很適合台灣炎熱的夏季飲用。 夏收茶(第二次採收)—五月至六月,是全年最大的採收期,茶葉外觀呈深灰色,葉芽亦多,葉芽則為黃色或白色,茶湯呈深金黃色或淡橘紅色,沖泡時間可稍長些,茶香味濃、口感厚實、回味甘甜。 以成熟度來說夏收茶葉明顯比春收茶葉來的好,在講究味濃、厚實口感的紅茶來說,夏收茶的確是紅茶中的極品,同一茶園的夏收茶價格遠遠超過春收茶。大吉嶺茶除了春茶,夏茶之外,尚有介於春夏間的採收茶、秋收茶和混合茶(混合不同茶園或採收期)。 3.飲用方式 大吉嶺茶種類眾多,每個茶園和不同的採收期所沖泡出來的茶湯相差甚多,而且浸泡時間長短不同也帶來不同風味。大吉嶺茶葉一般甚少拿來當薰香茶,除了少數典雅風味如:茉莉大吉嶺茶、伯爵大吉嶺茶、香草大吉嶺茶之外。印度除了茶葉之外,盛產香料,有款著名的印度辛香茶,即是以大吉嶺茶為底再薰上多種辛香料如豆寇、丁香、胡椒、肉桂和姜。 4.選購法則 大吉嶺茶的價錢需視茶園而定,一般海拔越高的身價越高。還有些評價不錯的茶園一般行情亦不差。同一茶園可生產出不同等級茶葉,而且每家茶商對茶葉的等級標准不一,故同一茶園有時可在不同茶商的售價上呈相當大的差距,而市面上眾多品牌的大吉嶺茶該如何選擇?在購買如大吉嶺茶這類高單價的茶種時,最好選擇有服務人員的商店,如此可多了解茶葉是屬於夏收茶或春收茶還是混合茶,因為不是每個品牌都標示的很清楚。所以如有服務人員在旁可多得到些資訊,清楚得知所欲購茶葉的特性。台灣因天氣潮濕故茶葉保存不易,故在購此類高級茶葉前需確認茶葉的品質。 一般於茶店選購大吉嶺茶葉不外乎,罐裝茶葉與散裝茶葉。罐裝茶葉標示一般而言均十分清楚。一般市面上出現的大吉嶺罐裝茶都以混合茶出現居多,如為單一茶園則除了茶商名稱,保存期限及重量外亦應有如下標示: DARJEELING- 茶種 CASTLETON - 茶園名稱 SFTGFOP1 - 茶葉等級 而散裝茶葉則需視茶店的商業道德了,當然茶園名稱與等級是絕對需要,最重要的是店家需詳細告知茶葉來源(來自的茶商)及進口日期,以便消費者判斷是否值得選購。 五、阿薩姆紅茶ASSAM 所有的印度茶樹的種籽都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當然阿薩姆茶亦不例外。不過不同於大吉嶺茶,阿薩姆有其獨特的阿薩姆茶種(CAMELLIA ASSAMICA),茶葉葉片較大。茶湯則是呈深紅色,口感則是屬於厚重帶著獨特的紅茶香。 1.採收季節 大部份的阿薩姆茶都是於五月至六月採收的,有少部份的阿薩姆茶於四月至五月採收,茶湯清澈,香氣淡雅。 2.飲用方式 阿薩姆紅茶是離不開牛奶的,典型的阿薩姆奶茶即是泡壺濃濃的阿薩姆紅茶再添加鮮乳而成。除了添加鮮乳外,阿薩姆紅茶拿來當檸檬紅茶同樣是一級棒的,以濃郁的阿薩姆紅茶,再加入新鮮檸檬汁,就成一壺好喝的檸檬紅茶,而且阿薩姆紅茶在加入檸檬汁後鮮紅的茶湯會轉為淡粉紅色。當然還有些上等的阿薩姆茶,茶葉中滲有葉芽,喝起來柔柔順順的,在不加糖或鮮奶的情況下也是十分順口。 阿薩姆紅茶常被拿來與其它茶類混和成早餐茶,有阿薩姆加非洲肯亞茶,有阿薩姆與中國紅茶…等,所以有時可在某些早餐茶或混合茶中發現阿薩姆的蹤跡。英國人尤其特別喜愛阿薩姆濃郁的風味。 阿薩姆紅茶沖泡時的浸泡時間依碎葉及全葉茶而不同,碎茶葉浸泡時間也需稍短些,最好是在早上飲用較恰當,且最好添加許多鮮乳,因為此類茶性強,若不添加鮮乳容易傷胃。全葉茶則視葉片大小而定,若超過1公分的,浸泡時間可至4-5分鍾,不過葉片大的口感上會厚重些,添加鮮乳亦是少不了,若葉片於1公分左右又有些葉芽的,浸泡時約3分鍾即可,此類茶在添加鮮乳上就可稍作斟酌,未必需加太多。 六、印度拉茶 印度人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薩馬拉茶」,之所以要「拉」茶,乃因為他們相信有助於完美地混合煉乳於茶中,從而帶出奶茶濃郁的茶香。印度拉茶有一種很獨特的濃醇香味,非常吸引人! ※其他 瑪夏拉紅茶(Masala Tea)---紅茶事典 一般喝的瑪夏拉紅茶,在印度被稱為「CHA」。瑪夏拉在印度語中是「摻雜」的意思,也可以說是摻雜了各式香料而成的香料奶茶。 適合泡瑪夏拉紅茶的茶葉,是水色很濃、不為牛奶掩蓋的阿薩姆茶葉,此外,錫蘭茶也很適合。 所使用的香料並無特別限定,可以自己的口味選擇喜好的香料,一般基本的香料莫過於小豆蔻、肉桂枝、丁香等,然後再依喜好加入生薑、月桂葉等,而香料不限於粉狀或是原來的形狀。 Chai 是起源於印度的飲茶文化,印度人把喝Chai 當作是每天生活中所必備的事情。 相信大家對烹調時用來當作香料的姜、黑胡椒、丁香、檸檬草、肉桂等一定很熟悉吧! 在印度製作Chai 時所添加的香料,也會因地區的不同或是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家家戶戶也都會調配出自己喜好的Chai 來飲用。基本上,Chai 是由四種材料所主合而成的: 濃郁的紅茶、牛奶、多種香料,以及糖或蜂蜜。其中丁香、 姜、胡椒、豆蔻以及肉桂則是一般最常使用的幾種香料。 傳統上印度人是把Chai 放在火爐上慢慢的燉煮,等到要喝的時候再用杓子舀出來。品嘗較精緻的茶品,通常需注重較多的禮節及搭配適當的飲茶器皿,而相較之下,品嘗Chai 則顯得較輕松,也隨性許多。

6. 茶葉的製作方法和流程

茶葉製作過程步驟:

准備工具:茶葉,炒鍋。

1、採摘新鮮的茶葉嫩芽,清洗干凈後控干水。

7. 為什麼印度拉茶要用拉的

拉茶製作除了配料要求嚴格外,「拉」是關鍵技術。正是由於對茶湯的反復拉制,使茶湯和煉乳的混合更為充分,並且使牛乳顆粒因受到反復倒拉、撞擊而破碎,形成乳化狀態,使其既能與茶湯有機結合,又能使茶香和奶香獲得充分的發揮。於是,凡是到過印度的人,無不為能飲到一杯茶香與奶香兼備、又香又滑的拉茶而感到滿足。在其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些多元種族社會里,不論是華人,還是馬來人、印度人或歐洲人等,都酷愛飲用充滿南洋風味的「拉茶」。
用料
水 半杯
牛奶 1杯
Chai Tea 茶葉 1克
肉桂粉 0.25克
姜 2片
做法
1.先把Chai Tea 茶葉跟水一混合放入美的微波爐打2分鍾
2.等滾了之後再放牛奶半分鍾!牛奶很容易溢出來,稍微滾了之後加入肉桂粉和姜進去,然後攪一攪後就可以
3.最後再把茶渣用濾網過濾掉就可以入杯子。
4.想「作秀」的話,還可以將茶水在兩只茶杯間來回傾倒,展示「拉茶」的製作。這樣可以使奶茶更為融合幼滑!

8. 印度紅茶是什麼茶,喝起來味道如何

印度的一大特產就是紅茶,印度的紅茶在口味上和我們國家的紅茶基本大同小異,只不過因為氣候的原因,加上獨特的炒制手法,印度紅茶喝起來口味比較濃郁,顏色偏淡黃,之所以口味上有所接近,是因為印度紅茶本身就是中國所傳過去的茶品種。

其實印度人本身也不是特別喜歡喝茶葉,而印度紅茶大部分都銷售到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因為茶葉這個東西本身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這一點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而且長期喝茶的人,也會排掉身體當中多餘的油脂。我個人覺得還是喝綠茶比較好,因為綠茶喝起來口感純正,尤其是武夷山的毛尖兒味道最為好,當然每一個人的口感也是各不相同的。

9. 茶葉製作流程簡介

茶葉製作的流程有哪些,茶葉的製作過程是如何。茶葉製作的主要步驟是什麼。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茶葉製作流程簡介,希望你們喜歡!

茶葉製作流程簡介

1、采青

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致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2、萎凋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發酵作用 。

失 水:葉子曬干曬死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

擦,促進氧化。

3、發酵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朱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

殺青:是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5、揉捻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6、乾燥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制茶

初制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制茶。

8、精製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乾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

各種茶製作過程

一、綠茶製作過程

我國茶葉生產,以綠茶為最早。自唐代我國便採用蒸汽殺青的方法製造團茶,到了宋代又進而改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國又發明了炒青製法,此後便逐漸淘汰了蒸青。我國目前所採用的綠茶加工過程是:鮮葉殺青、揉捻、乾燥。

1、殺青:殺青是形成綠茶品質的關鍵性技術措施。其主要目的:一是徹底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青草氣,發展茶香;三是蒸發一部分水分,使之變為柔軟,增強韌性,便於揉捻成形。鮮葉采來後,要放在地上攤涼2—3小時,然後進行殺青。殺青的原則一是“高溫殺青,先高後低”,使殺青鍋或滾筒的溫度達到180℃左右或者更高,以迅速破壞酶的活性,然後適當降低溫度,使芽尖和葉緣不至被炒焦,影響綠茶品質,達到殺勻殺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殺青的其二原則是要掌握“老葉輕殺,嫩葉老殺”。所謂老殺,就是失水適當多些;所謂嫩殺,就是失水適當少些。因為嫩葉中酶的催化作用較強,含水量較高,所以要老殺,如果嫩殺,則酶的活化未被徹底破壞,以產生紅梗紅葉;殺青葉含水量過高,在揉捻時液汁易流失,加壓時易成糊狀,芽葉易斷碎。低級粗老葉則相反,應殺得嫩,粗老葉含水量少,纖維素含量較高,葉質粗硬,如殺青葉含水量少,揉捻時難以成形,加壓時也易斷碎。殺青葉適度的標志是: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無紅梗紅葉,手捏葉軟,略微粘手,嫩莖梗折不斷,緊捏葉子成團,稍有彈性,青草氣消失,茶香顯露。

2、揉捻;揉捻的目的是為了縮小體積,為炒干成形打好基礎,同時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揉捻一般分熱揉和冷揉,所謂熱揉,就是殺青葉不經堆放趁熱揉捻;所謂冷揉,就是殺青葉出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攤放,使葉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揉捻。較老葉纖維素含量高,揉捻時不易成條,易採用熱揉;高級嫩葉揉捻容易成條,為保持良好的色澤和香氣,採用冷揉。目前除製作龍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外,絕大部分茶葉都採取揉捻機來進行揉捻。即把殺青好的鮮葉裝入揉桶,蓋上揉捻機蓋,加一定的壓力進行揉捻。加壓的原則是“輕、重、輕”。即先要輕壓,然後逐步加重,再慢慢減輕,最後部加壓再揉5分鍾左右。揉捻葉細胞破壞率一般為45—55%,茶汁粘附於葉面,手摸有潤滑粘手的感覺。

3、 乾燥:乾燥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烘乾機或烘籠烘乾,有的用鍋炒干,有的用滾桶炒干,但不論何種方法,目的都是:一、葉子在殺青的基礎上繼續使內含物發生變化,提高內在品質;二、在揉捻的基礎上整理條索,改進外形;三、排出過多

水分,防止霉變,便於貯藏。最後經乾燥後的茶葉,都必須達到安全的保管條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葉能成碎末。

二、紅茶的製作過程

紅茶的基本製造過程是: 鮮葉(1)萎凋(2)揉捻(3)發酵(4)乾燥 。紅茶對鮮葉的要求:除小種紅茶要求鮮葉有一定成熟度外,功夫紅茶和紅碎茶都要有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3葉為標准。採摘季節也有關,一般夏茶採制紅茶較好,這是因為夏茶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較高,適制紅茶。

1、 萎凋:萎凋目的就是要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葉片變軟,青草氣消失,並散發出香氣。鮮葉採摘後,要均勻的攤放在萎凋槽上或萎凋機中萎凋。萎凋槽一般長10米、寬1·5米,盛葉框邊高20cm。攤放葉的厚度一般在18—20cm,下面鼓風機氣流溫度在35℃左右,萎凋時間4—5小時適度。常溫下自然萎凋時間以8—10小時為宜。萎凋適度的茶葉萎縮變軟,手捏葉片有柔軟感,無摩擦響聲,緊握葉子成團,鬆手時葉子鬆散緩慢,葉色轉為暗綠,表面光澤消失,鮮葉的青草氣減退,透出萎凋葉特有的愉快的清香。

2、 揉捻:揉捻目的一是使葉細胞通過揉捻後破壞,茶汁外溢,加速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捲成緊直條索,縮小體積,塑造美觀的外形;三是茶汁溢聚於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於水,形成外形光澤,增加茶湯濃度。紅茶的揉捻機一般都比較大,多使用50cm 以上甚至90cm的揉捻桶。其揉捻的適合度,以細胞破壞率90%以上,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於葉表面,用手緊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3、 發酵:發酵是功夫紅茶形成品質的關鍵過程。所謂紅茶發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為主體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的過程。發酵室氣溫一般在24—25℃,相對濕度95%,攤葉厚度一般在8—12cm為宜。發酵適度的茶葉青草氣消失,出現一種新鮮的、清新的花果香,葉色紅變,春茶黃紅色、夏茶紅黃色,嫩葉色澤紅勻,老葉因變化困難常紅里泛青。

4、乾燥:發酵好的茶葉必須立即送入烘乾機烘乾,以制止茶葉繼續發酵。烘乾一般分兩次,第一次稱毛火,溫度110℃—120℃,使茶葉含水量在20—25%,第二次稱足火,溫度85℃—95℃,茶葉成品含水量為6%。

三、青茶的製作過程

烏龍茶的製造工藝,要經過:采青、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制烏龍茶製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採制,高山茶分春秋兩季。穀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為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夏茶;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為秋茶。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採摘標准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採下二、三葉。采時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公開,特別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1、采青(採摘):晴天的正午10:00至下午15:00時採摘的鮮葉質量最好,採集時不能在下雨天及陰天中採摘,否則將很難行成甘醇的之味及香氣;而且茶葉的鮮嫩度要適中,一般選三葉一芽,枝梗宜短,細小。這樣枝梗的含水量才會少,製作出來才會形成高檔氣質。采青很辛苦,采青的最佳時間也正是太陽正烈的時候且全靠手工一葉葉的採摘,因此需要很多人手,烏龍茶採摘講究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開采,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了枝梗粗壯不利於粗製,太短了葉片太嫩做不成茶。

2、曬青:茶青採下來後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避免陽光爆曬,當茶青積累到一定量(一般夠做十來斤毛茶)就運回家裡置於空調房內。等到夕陽西下時,在將其薄薄的攤涼在地上曬

青。曬青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是攤在水篩上架在架子進行;有的是直接攤鋪在地上;有的在地上鋪上竹篩進行。主要還是根據當時的氣溫來。曬青的目的是先利用地熱、柔和的夕陽和晚風使箐葉蒸發部分水分,為搖青作準備。此時的關鍵是葉片上的泥土味、雜味等要去盡又不能曬死。

3、晾青:茶青經過曬青後,將茶青置於竹篩上,放入空調房靜置,茶青經過曬青時,會蒸發部分水分,青葉成遢軟樣,在空調房靜置時,葉梗、葉脈的水分這時會往葉面補充,這時,葉面又會挺直起來

4、搖青:當茶青晾青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就可以決定是否搖青了。將竹篩中的茶青倒入竹製搖青機中准備搖青,在搖青的過程中,通過“聞青葉香氣,看青葉顏色變化”來決定搖青的次數和輕重。一般要重復2到3次的搖青,每次搖青間隔個把小時。具體的要看茶青的質量和當天天氣。這一環節在反復的搖青和靜置中決定了茶葉的質量,為制茶中最關鍵的部分。將搖青過的青葉移入青間,放在水篩架上靜置。這時在搖青時青葉散發的水分通過靜置,又會從葉梗、葉脈往葉面補充散發,到完成最後一次搖青已是夜深人靜,這時要將茶青靜置到第二天使其發酵。

5、殺青(炒青):到了第二天茶農就要不時通過對茶青的看、聞、摸、試,來決定是否要炒青。這一環節將最終決定烏龍茶的質量,也決定毛茶價格。有經驗的茶農都能把握時機製作出優質烏龍茶。由於殺青後葉子上會產生一定的紅邊此時還要將紅邊去除否者會影響茶葉質量。

6、包揉成型: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里(俗稱茶巾),利用“速包機”把整個茶葉緊包成球狀。從這個環節開始其目的就是製作外形和顏色。

7 、揉捻:將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機”中進行揉捻使茶葉成型 。茶球在緊包的狀態下在揉捻機中滾動,裡面的葉子受到擠壓會慢慢形成“顆粒狀”,從葉狀到顆粒狀的神奇之作全在這里,當然是要經過很多遍的操作。

8、打散:把打包好的茶球打散,以便重復進行包揉和揉捻。

9、焙火: 將茶揉捻到有一定濕潤並有一定色澤後就要將其焙火,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上放在鐵架上,至於爐中焙烤。包揉、揉捻與焙火是多次重復進行的,這些過程重復得多了將使茶葉顆粒暗淡無光色澤不活,重復次數少了又會使顆粒蓬鬆顏色發白。應適可為此直到外形滿意為止。

10、烤焙:當茶葉最終成型就要放要進行烤焙將茶葉中的水分烘乾。這將影響到茶葉的存儲時間保證在茶葉的存儲和轉運中不變味。一般要進行一個小時。

四、白茶的製作工藝

白茶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貢眉、壽眉,不同的白茶品種加工工藝各不相同。採用單芽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為銀針白毫;採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福安大白茶等茶樹品種的一芽一二葉,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為白

牡丹或新白茶;採用菜茶的一芽一二葉,加工而成的為貢眉;採用抽針後的鮮葉製成的白茶稱壽眉。但是從製作工藝步驟來說,卻有著細微的差別,白毫銀針製作工序為:茶芽、萎凋、烘焙、篩揀、復火、裝箱;白牡丹、貢眉工藝為:鮮葉、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或篩揀)、復火、裝箱。 其中的關鍵在於萎凋,萎凋分為室內自然萎凋、復式萎凋和加溫萎凋。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復式萎凋為佳。白茶的製作流程主要包括四步:

1.採摘:白茶根據氣溫採摘玉白色一芽一葉初展鮮葉,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凈采。芽葉成朵,大小均勻,留柄要短。輕采輕放。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萎凋:採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後,根據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靈活選用室內自然萎凋、復式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達七、八成干時,室內自然萎凋和復式萎凋都需進行並篩。

3.烘乾:初烘:烘乾機溫度100-120℃,時間:10分鍾;攤涼:15分鍾。復烘:溫度80-90℃;低溫長烘70℃左右。

4.保存:茶葉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內,放入冰庫,溫度1-5℃。冰庫取出的茶葉三小時後打開,進行包裝。白茶主產地在福建省,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合茶樹的生長,後來的採摘以及製作工藝更加考究,傳統採摘方法有"十不採"的約束,所以每個細節都決定了茶葉的質量。

五、黃茶獨特的“悶黃”製作方法

黃茶是我國特產,屬於六大茶之一,因黃湯黃葉而得名,其製法採用獨特的“悶黃”製作工藝,利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其後多酚物質的氧化作用則是由於濕熱作用引起,並產生一些有色物質。製作步驟:殺青、悶黃、乾燥、揉捻。

1、殺青:黃茶通過殺青,以破壞酶的活性,蒸發一部分水分,散發青草氣,對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悶黃:悶黃是黃茶類製造工藝的特點,是形成黃色黃湯的關鍵工序。從殺青到黃茶乾燥結束,都可以為茶葉的黃變創造適當的濕熱工藝條件,但作為一個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殺青後悶黃,有的則在毛火後悶黃,有的悶炒交替進行。針對不同茶葉品質,方法不一,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形成良好的黃色黃湯品質特徵。

3、乾燥:黃茶的乾燥一般分幾次進行,溫度也比其它茶類偏低。

4、揉捻:黃茶初制的塑型工序,通過揉捻形成其緊結彎曲的外形,並對內質改善也有所影響。

六、黑茶的製作方法

1.殺青:由於黑茶原料比較粗老,為了避免水分不足殺不勻透,一般除雨水葉、露水葉和幼嫩芽葉外,都要按10∶1的比例灑水(即10千克鮮葉 1千克清水)。灑水要均勻,以便於殺青能殺勻殺透。

2.初揉: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輕壓、短時、慢揉的原則。初揉中揉捻機轉速以40

轉/分左右,揉捻時間15分鍾左右為好。待嫩葉成條,粗老葉成皺疊時即可。

3.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渥堆應有適宜的條件,渥堆要在背窗、潔凈的地面,避免陽光直射,室溫在25℃以上,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後的茶坯,不經解決立即堆積起來,堆高約1米左右,上面加蓋濕布、蓑衣等物,以保溫保濕。渥堆過程中要進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勻。堆積24小時左右時,茶坯表面出現水珠,葉色由暗綠變為黃褐,帶有酒糟氣或酸辣氣味,手伸入茶堆感覺發熱,茶團粘性變小,一打即散,即為渥堆適度。

4.復揉:將渥堆適度的茶坯解決後,上機復揉,壓力較初揉稍小,時間一般6~8分鍾。下機解塊,及時乾燥。

10. 茶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茶的起源及傳播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2.茶在國外的傳播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台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於日本近江。

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後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鬥茶等飲茶習俗,並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

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茶的分類

以顏色(或製作工藝)分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茶類名製作特色代表產品綠茶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龍井茶,碧螺春黃茶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白茶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君山銀針青茶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紅茶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祁門紅茶,荔枝紅茶黑茶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六堡茶,普洱茶花茶以季節分類:一、春茶:是指當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採制的茶葉。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份,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

茶諺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話。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諺不是與茶俱有,而是茶葉生產、飲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飲茶和種茶的歷史十分久遠,但是,關於茶諺的記述,直至唐代末年,蘇廣的《十六湯品》才見。在我國整個古代茶書和其他有關文獻中,

布依族「姑娘茶」

布依人用的茶葉都是自采自製,他們有時也上山去采和茶葉一樣能泡開水飲用的其他植物,然後和茶葉一起進行加工,再加入一種名叫金銀花的中草葯,製成混合茶葉。這種混合茶葉的味道特殊,芬芳醇美,還具有清熱提神的作用,泡出來的茶水是很好的飲料。布依人製作的茶葉中,另有一種茶葉很有特色,相當名貴,而且味道別具一格,這就是「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製作的茶葉,制好的這種茶葉都不拿出來出售,而只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或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家作為信物送給情人。意思是用純真精緻的名茶來象徵姑娘的貞操和純潔的愛情。在布依族家中,男女老少天天都要飲茶。茶是他們生活中最為普便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飲料。

哈尼族土鍋茶

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這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哈尼族土鍋茶,哈尼語「繪蘭老潑」。煮土鍋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先用土鍋(或瓦壺)將水澆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鍾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一一敬奉給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歡在勞動之餘,一家人喝茶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傈僳族油鹽茶

傈僳族大多與漢族、白族、彝族、納西族等交錯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是一個質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鹽茶是傈僳族廣為流行而又十分古老的飲茶方法。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首先將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並發出焦糖香時,再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適量,煮沸3分鍾左右,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油鹽茶因在茶湯燒煮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來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團聚喝茶的一種生活方式。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如何製作茶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4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6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59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1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59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6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7
中國去巴域怎麼走 瀏覽:389
中國石化加油站如何開發票 瀏覽:531
在英國讀什麼最賺錢 瀏覽:359
中國女排奪冠評分是多少 瀏覽: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麼地方玩 瀏覽:527
印度芋頭怎麼炸好吃 瀏覽:855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5
越南哪裡買工業設備便宜 瀏覽:118
巴厘島6個人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907
緬甸和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