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拉伯語和印度語哪個學了將來更有發展前途
果斷阿拉伯語
2. 阿拉伯音樂與印度音樂的區別
一、特徵:
1.阿拉伯音樂:
阿拉伯音階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音階。擅長數學的阿拉伯人,根據量音學原理,運用「四度相生法」,即將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純四度;依次相生,產生最初的九律。
2.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二、使用樂器:
1.阿拉伯音樂:
烏德琴、拉巴卜、納伊、納卡拉
2.印度音樂:
西塔琴、迪魯巴琴、塞尼拉巴布琴、薩朗吉、薩林達等。
(2)阿拉伯與印度哪個好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伊斯蘭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大異其趣。
阿拉伯音樂的節奏是以阿拉伯詩歌音節的長短律動為基礎的,這些律動的循環構成固定的節奏型。雖然在演奏時,為了感情表現的需要,可以臨時加入休止而引起節奏的變化,但基本的節奏型是不變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拉伯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音樂
3. 南亞的印度,和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有什麼區別🤔💁👙
印度地形南北高,中間低,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面高溫,分旱雨兩季。以雅利安人為主,等級森嚴,印度人很多,但窮人也很多,外包服務發達,但製造業落後,印度耕地很多但入不敷出!
沙烏地阿拉伯,是海灣石油富國之一,以高原為主,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全年炎熱乾燥,幾乎沒有河流,沙特人比較少,但富豪很多,以石油開采,加工為主要產業,農業則以畜牧業為主!
4. 喜歡印地語和阿拉伯語,哪個更容易自學
我是學印地語的,就預言本身的學習,阿拉伯語比印地語難是小語種學生的公認~
但阿拉伯語的資料豐富,會的人多。印地語學習資源少,會的人少。也就是說你想找人教你比較難找。
不過也因為人太少,所以印地語就業比較容易些。
並且學好印地語需要很好地英語基礎,因為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是喜歡講英語的,印地語相當於一種民間方言,雖然同為官方語言,但印度被殖民以後,印地語失去了母語該有的主導地位。
實用程度是看地區的,印地語只在北印度有兩三億人使用,並不是全印度。
學好印地語之後,烏爾都語,梵語,巴基斯坦語,學起來都會容易,因為相似度很高。
如果你想學其他語言,看這個圖
5. 阿拉伯國家,伊朗,印度,東南亞國家中哪個國家富,哪個國家窮
作為國家就整體來說,按照樓主的以上限定范圍,阿拉伯海灣六國最富(特別是阿聯酋 科威特 卡特爾等國,他們的國家富裕程度 ,在世界上都位列前茅)。
同樣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印度在樓主的以上限定范圍中,是最貧窮的國家。
6. 阿拉伯和印度到底有何區別
1、名稱概念不同:
阿拉伯是阿拉伯人種、民族的統稱;印度指一個國家。
2、地理位置不同:
阿拉伯人多分布於西亞和北非;印度位於南亞。
3、宗教不同: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
4、通用語言不同:
阿拉伯人大多使用阿拉伯語;印度官方語言是英語,本地語言是印地語。
阿拉伯(阿拉伯語:العربية),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於閃米特種族,是閃族最年輕的一支,親緣上與希伯來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阿拉伯世界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7. 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誰經濟更發達
有沒有搞錯啊?當然沙特啊。石油國家啊。印度比北朝鮮強有限啊。
世界上窮人比例最高的是印度啊。
8. 阿拉伯和印度哪個國家有錢 哪個國家石油多
1、沙烏地阿拉伯錢最多,油最多。
2、中東國家主要就是靠石油發家,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伊拉克等都是石油大國 。
3、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356.68億噸,天然氣儲量為56827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4398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12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985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14495萬噸。
9. 印度人 和 阿拉伯人 在長相上有什麼區別
1、從皮膚看;
印度人皮膚顯黑,而阿拉伯人的皮膚比起來白一些。
2、頭發;
印度人的頭發是亞麻色,阿拉伯人的頭發為黑色。
3、語言上的差異;
印度人大部分人都說英語和印地語,而阿拉伯人有自己的語言體系—阿拉伯語。
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總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
阿拉伯在公元6世紀時,拜占庭帝國與波斯帝國頻繁交戰,使得途徑紅海的商路幾乎中斷,從而刺激了麥加古萊什人的貿易活動,極大地動搖了當地的氏族社會制度,私有制產生,麥加開始繁榮起來。
(9)阿拉伯與印度哪個好擴展閱讀:
印度人的種族構成: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阿拉伯人的經濟體制: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以游牧和商業為主業,後來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大部分阿拉伯人開始轉向定居生活,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阿拉伯馬,兼營農耕。仍堅持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余,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僅存純游牧部族之一。
10. 古印度和古阿拉伯女人地位有什麼不同 追加分
當然是印度女人日子好一點。印度女人可以露臉、上街、上學、可以外嫁他人、一夫一妻。
而伊斯教的女人有的地方臉都能不能露,一夫多妻,不能異族異教通婚,有的也只能讓異族的男子嫁入從而昄依斯蘭教,有的地方小女孩子要實行割禮。
印度女人的地位源於佛教倡導眾生平等,男女平等,包括印度原始苯教婆羅門教都有很多女神,而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猶太教有源緣,這都是以男性為中心,所以上帝象男性,而夏娃只是亞當的一根肋骨,讓亞當墮落,被逐出伊甸園。所以女性地位很低,伊斯蘭教只有一個神安拉,默哈默德是先知,沒有什麼女神。
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