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古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有著明顯的等級差別。如果有一對違反種姓制度行為規定而發生逆婚的夫婦,他們以及後代將會被逐出原種姓。據說旆茶羅這一種姓的來源,就是由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人結婚之後所生子女繁衍所成,而且這一種姓的人群,其處境是十分悲慘,因為是雜種種姓,他們被稱為骯臟的不可接觸的人。「雜種」這個詞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非常有侮辱性的概念,難道它來源於印度種姓制度的變遷嗎?為什麼雜種人群在印度備受歧視呢?由於許多新形成的種姓並不屬於原有的四大種姓系列,他們的地位比首陀羅還要低,被稱為雜種種姓或不可接觸的人,特別是那些因違規而被逐出原有種姓的新種姓,被認為是有罪的、骯臟的,因而具有極大的「污染力」,那些高等種姓是絕對避免與他們接觸的,甚至間接的接觸也不行。他們乾的都是別人不屑的牛馬活,境遇十分悲慘。有關雜種人的生活處境,我們可以在印度史籍和許多外國人寫的書籍中找到這方面的故事:阿茶迦拉是一個年僅二十歲的小夥子,可是他已經嘗遍了生活的辛酸。他的血管中也有部分剎帝利的血液在流淌,可是由於祖先不嚴守達摩,被本種姓驅逐,成為不可接觸的阿瑜迦跋種姓。阿茶迦拉一出生就只能穿死人穿過的衣服,因為他的外祖母就因這樣做而被認為是犯了不可饒恕的惡行,導致後人成為不可接觸的人。阿茶迦拉的家住在一個村鎮外面的破爛棚子里,家中的全部財產只有幾件破衣服和幾件簡陋的器皿,還有一隻狗。阿茶迦拉小時候曾很好奇地問過父親,為什麼家裡吃飯用的盤子全是破的,父親告訴他,像他們這樣的不可接觸者只能用破盤子裝食物,就是別人給他們食物時也只會使用破的器皿,否則就壞了規矩。隨著年齡增長,阿茶迦達明白自己生在一個罪惡深重的家族中,他得處處比別人低一等。要工作就只能繼承父業,而且在身上有明確的標記,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他從事一種骯臟的職業。要結婚就得在本種姓中找其他家的女兒,否則他連現在的地位也保不住,至於會墜落到什麼地步他連想也不敢想。他聽說過吠陀聖典,但僅此而已,因為那個神聖的名稱是絕不允許從他的口中說出的,當然他的耳朵也不能聽到誦讀聖典的聲音。雖然離村鎮不遠,但他不能隨便去。根據規定,他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進村鎮,而且風大的時候,下雨的時候,有霧的時候,節慶的時候??總之有很多時候是不能去的。事實上,不到非去不可的時候,阿茶迦拉也不願意去,甚至可以說他是怕去。記得他第一次隨父親進城時,在鎮里的路上遠遠看見兩個身穿白衣的人走來,父親忙拉他避到路邊,而且把他按在地面上,父親也直直地趴在地上。當那兩個人高昂著頭走過的時候,他好奇地斜眼瞟了一下。就為這一眼,他不知挨了父親多少次訓斥。父親說,像他們這樣的人,見到高貴的婆羅門時,不但要避閃,還要臉向下趴在地上,看一眼婆羅門都可能給高貴的種姓帶來污染。幸好沒被發現,否則真不知會遭到什麼樣的懲罰呢!阿茶迦拉知道父親說得不假,他所屬的種姓還不是地位最低的,如果是一個旃茶羅,限制更多。他們只能在早上十點以後下午四點以前到有其他種姓活動的地方去,因為這一時間太陽比較高,旃茶羅影子小一些,不容易映到別人而造成污染。旃茶罹還要在身上掛一個小鈴,一走動就發出「丁零」的聲音,通知別人早點避開,以免受污染。年輕氣盛的阿茶迦拉也曾對自己的境遇不滿,可是他看不到一點改變的希望,因為從祖輩就是這樣,他只好認命了。從這些文字敘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可接觸種姓的出現明顯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種姓制只是保證了婆羅門的尊嚴和特權,而且是以犧牲別的種姓的利益來做到這一點的,地位越低的種姓受的損害越大。而且從社會結構看,印度社會中婆羅門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那些人數眾多的低等種姓為什麼不反抗這種對他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們好像還有某種心理安慰:他們自己的地位還是令人羨慕的,還不是最糟的,千萬不要因違規而落到更讓人不可接觸的地步啊!對於這個問題,不知有多少學者花費了多少心血,但似乎沒有找到一個令人十分信服的結論。從歷史上看,由於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印度在這一時期不存在強大的王權,但同時印度又不存在強大的平民階層,或者說是不存在一個利益一致的平民階層,這樣就只有由第三個階層———既不屬於當權階層,又不屬於被統轄階層的婆羅門,藉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眾人之上。其實,在印度,階級的分化很早就出現了,奴隸這個詞在吠陀經典中就已得到應用,但是種姓制的血緣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階級特徵。它所嚴格規定的婚姻規則使血緣紐帶得到維系,而關於職業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階級分化的加劇。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種姓意識而不是階級意識。即便是不可接觸的雜種人群,由於他們身上仍然流淌著原種姓的血液,所以他們仍然脫離不了這個體系,這樣,印度種姓制度實際上就擴展了。種姓制度的擴展造成了各個集團的隔離,從而大大沖淡了隱蔽在隔離後的階級剝削和壓迫。比如首陀羅在四大種姓劃分開時,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奴隸,然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有許多新的種姓處於比他們還低得多的位置,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羅種姓對自己地位的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印度的階級意識和矛盾始終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發展階段。也許是次大陸的自然環境條件太優越了,這里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無需花太多的努力就能使生活得到基本的保證。加上宗教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蔑視,使那些位於社會上層的婆羅門甚至剎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與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種和諧。平和、寬容、忍耐成為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特點,這也使種姓間的矛盾和沖突得到緩和。由於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即便有不滿的情緒存在,各種姓成員更習慣從自身修行的角度,從內部去尋找原因和解決不滿的途徑,從而更加閉關,更加嚴於自律。而不像別的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奴隸和農民,把對現實的不滿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種手段去加以改變。這樣做的結果非但不會觸動種姓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鞏固。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婆羅門集團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婆羅門教的神聖地位也會動搖,不過種姓制並沒有從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進入了低潮。看來,印度人對「雜種」人群的歧視這個觀點的由來日久,改變亦難。
B. 為什麼不能去印度旅遊
其中有7方面原因。
1、天氣原因。印度天氣極其炎熱,一年中有一半時間不能旅遊。每年5月到10月動輒50度高溫,別說旅遊就是坐著都如同桑那一般。印度人這時如在戶外只能靜靜坐在蔭涼處,頂多活動一下腿腳做個瑜伽什麼的。
我去印度沒通過旅行社也沒住大酒店,住的都是小旅館。感受可能和旅行社安排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應該一致,我在印度十多天里沒吃到過豬肉牛肉。這讓喜歡吃肉的國人到了印度恐怕非常不適應。
C. 印度可怕的風俗
印度在我們眼中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他們有著各種與眾不同的習俗,下面為大家帶來印度10大雷人奇俗,有很多看起來很荒謬,但卻真實存在!
1、不分男女露天沐浴
印度部分地方的窮人,無地,無房。印度許多窮人就是住在樹上,睡在大街上的,甚至連洗澡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2、大便以後不用手紙,用水沖洗屁股
大便以後不用手紙,用手洗屁股。印度的居民一般廁所都有沖洗設備,普通百姓大便時則手拿一口杯水,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
3、付款要用右手
也許是因為印度人習慣了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印度人在買東西付款時只用右手遞錢,對方找零錢時也只用右手,絕不用左手。若用左手付錢,那是很不禮貌的。
4、活埋兒童驅魔
這種讓常人不可思議的「活埋」儀式在佩拉於爾村沿襲了已經足足57個年頭了。參加這一祭祀儀式的兒童首先失去知覺,然後再被放入預先准備好的臨時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後,再將他們挖出來。據說這是當地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5、「租老婆」的生意很紅火
在印度,罵人最狠的話是「願你生個女兒」。由於濫殺女嬰之風盛行,導致許多鄉村和城鎮里都缺少新娘,因而印度出現了一種局部的社會變異現象——租妻。在古傑拉特邦等一些地方,「租老婆」的生意則很紅火。每月合千八百元人民幣就可以租到,還可以經常換。
6、「聖女」實為僧侶洩慾工具
印度有一種與其歷史一樣古老的傳統——來自賤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紀輕輕便開始為寺院服務,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她們被稱為聖女。
7、側頭表示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們表示贊同或應允時,不是點頭,而是將頭向右邊側一側。外國人起初常常誤會。
8、飲用生水
這在外國人聽來感到是太不講衛生了。但是因為印度氣候炎熱,又普遍喜吃咖哩、生洋蔥等,此類食物具有良好的殺菌能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他們喝生水的習慣。就是到了大飯店、大賓館,首先給客人也是杯生水。
9、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喝茶也離不開牛奶
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有許多印度人追求不殺生,因此不吃肉,但人體的生長發育需要不斷補充蛋白質,只有喝牛奶了。印度人不僅平時喝奶,就連喝茶也離不開牛奶。把適量的牛奶倒入茶杯中,攪拌一下後慢慢品味,真能感覺出味道好極了。
10、廁所風頭蓋過婚房
印度被稱為「全球最大戶外廁所」並不誇張。幾乎每個到過印度的外國人,都會對這里的廁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稱,在印度,廁所無處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廁所。
D. 百姓紛紛逃向農村,交通擁擠致癱瘓,印度防疫為何會亂象叢生
因為印度人口密集,印度政府發布封鎖令後導致很多的工廠都停工了,便出現工人沒工作甚至沒收入,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保證,同時印度城市生活用品的瘋狂搶購,令很多印度人擔心後面會出現短缺的情況。於是大批失業的人被迫返鄉,從而出現了混亂的現象。
因為在交通極度擁堵的情況下,印度人民互相接觸的更多,同時也更容易傳播病毒,再加上印度的醫療條件並不是很好,所以對於很多的鄉下人來說,城市人的回鄉,更加增加了傳播的可能性,同時也給病毒留下了更多的機會。
而印度的火車和汽車上幾乎都爬滿了人,甚至就連車的頂蓋上也是站了人。據悉,印度畫家拉姆·巴哈楊·尼薩爾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返鄉,不過為了減少病毒的傳播性,尼薩爾選擇和妻子孩子徒步返回家鄉,不過,他的家鄉離他居住的城市新德里相距六百里。
E. 印度人家中沒有廁所「無廁所,不結婚」口號背後揭開又一陋習是怎樣的
一、沒廁所、不回家
《廁所英雄》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2012年,印度有一個叫安妮塔的新娘,因為無法忍受在戶外上廁所,於是,新婚後的第四天她就從丈夫家中逃走,並且號稱「沒廁所、不回家」。
此事被當地的慈善機構得知,於是,他們便捐錢為她在家裡建了一個廁所。後來,安妮塔便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邊。
這個故事,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但是,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賈雅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因為要在家中建廁所,她受到了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層層阻力。
首先,她丈夫的父親——是一個印度教的忠實信徒。當丈夫提出要在家裡建廁所時,父親表示一萬個拒絕。
理由很簡單:廁所是污穢的,不能進家門。在他信奉的教義中,連踩在土地上的鞋子都被視作污穢之物,都不能進寺廟,更別說廁所了。
其次,男主的奶奶和母親都認為賈雅不懂得妥協,而妥協是印度婦女的傳統美德。
作為沒有廁所的最大受害者,她們不僅沒有為自己的權益進行爭取和反抗,反而是和男主的父親一樣:認為在戶外上廁所是天經地義的。
莫迪廣建廁所沒有錯,但是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推行「清潔印度」計劃自然難上加難。
拍電影喚醒女性的廁所權力、出政策補貼有廁所的夫婦,這些都是很好的途徑,但都不是徹底「清潔印度」的根本方法。
莫迪最該清潔的不是環境,而是積習千年的固有認知。
F.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禮儀和禁忌嗎?如果你准備去印度,就讓我為您推薦印度的禮儀和禁忌文章,給您提供參考!
印度的禮儀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亞洲文明古國,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禮節。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時,通常是雙手合掌或舉手,口念一句「納馬斯卡拉」(Namaskara)意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舉手的姿勢、高低大有講究,對長輩宜高,以示尊敬;對平輩宜平,以示對等;對幼輩則低,以示關懷。
有時也相互擁護,兩手互搭對方肩膀,以示親熱。
如遇迎候嘉賓,則往往敬獻花環,並套掛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歡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個花環,這是印度人對你的尊敬。
你應馬上取下來,以此表示你的謙虛。
當被介紹時,習慣上都應握手,並在告辭時再次握手。
當一個男人被介紹給女士時,男的不可與之握手,而必須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禮」。
2、姓名稱呼與印度人交往,除非關系極好,否則不要以名字相稱,而應該稱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印度男子一般稱呼姓氏,女士一般稱呼名字
3、吸煙須知印度人特別是上年紀的老人和錫克教的人,討厭吸煙,不要在他們周圍或家裡吸煙或敬煙,更不要向婦女敬煙,幾乎印度婦女吸煙
4、交談忌諱與印度人談話,話題應以家庭、教育、電影、美術,美食和文化為好,應迴避:宗教斗爭、鄰國關系、工資、兩性等話題。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動作是搖頭,表示否定不同意則是點頭。
這與我國習慣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們對於應邀的或突然來的客人都很熱情。
飯前飯後要洗手,在傳統的家庭或農村,客人一般與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婦女則在客人用過之後再吃。
不同相別的人同時進餐,不能同異性談話。
就餐時主人將為客人布菜,,千萬不要自取,不要拒絕敬給你的食物與飲料,吃不了的盤中食物不要給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帶一些禮物,否則會認為不禮貌的,禮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時鮮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萬壽菊等它們著象徵繁榮昌盛,不要用雞蛋花,那是葬禮用的。
禮物最好用黃色、紅色或綠色包裝,象徵幸福與快樂,不要用白色或黑色,這樣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據說閻羅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說蛇;節日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嬰兒忌照鏡子,否則會變成啞巴;
3和13是忌數,因為濕婆神有3隻眼睛,第三隻眼睛是毀滅性的,13是因為人死後有13天喪期;
婦女在懷孕期間,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遞接東西。
在市場上陳列的花懷,禁止人們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為將受到人們的厭惡。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別是婦女。
在飯店、商店等服務性行業中,錫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來招呼侍者則被視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禮行為。
頭是印度人身體上最神聖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觸摸他們的頭部。
千萬不要拍印度孩子的頭部,印度人認為這樣會傷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裡,也不要贊場孩子,許多印度人認為這種贊場會引起惡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製品(腰帶、表帶、鞋、衣服),特別是在聖地,因為印度教徒不殺牛,穆斯林不殺豬,耆那教徒不須殺人和動物或昆蟲。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傷害它們,牛群在大街上,消遙自在地走著,受到最好的保護。
並且,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身上決不可穿著取材於牛的衣物或配飾。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會認為你是蔑視他,或懷有惡意。
交東西時,必須用右手交出,或使用雙手。
吃飯也只能用右手。
因為,印度人洗澡、上廁所時一般使用左手,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亞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認為將蛇打死是觸犯神明的行為。
忌用浴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浴盆中的水不流動,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評價。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動物,被視為智慧、力量和忠誠的象徵
7、顏色的意義印度人喜愛紅色(象徵活力、蓬勃向上)、藍色(象徵真誠)、紫色(象徵寧靜)、金黃色(象徵光輝燦爛)、綠色(象徵和平),不喜歡黑色、灰色和白色。
8、飲食風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麥為主食。
多採用燉、燒、煮、烤等烹飪法;調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黃油,不喜食油膩。
喜食菜類有:西紅柿、洋蔥、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別愛吃土豆(洋山芋),認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類、筍類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認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飲酒則很有限制。
喜喝茶,飲紅茶、咖啡、牛奶、涼水等比較普遍,故在宴請印度客人時,如對方不願喝酒,不要勉強勸酒。
錫克教徒絕對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飯的習俗。
右手抓飯、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參加招待會、聚餐會時,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這種場合下,通常是站著進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左手拿盤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將飯菜拌勻,隨後再一把把抓著吃(一般不備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雙手分工明確,除上廁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見,切忌伸出左手與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會地位高的人葷食者越少(社會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許吃雞、鴨、魚。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
因此,進飯店就餐時,應根據菜譜點菜,不要輕易點食豬肉、牛肉。
印度有許多素食飯店和旅館是不供應肉食的。
喜愛的圖案是「敬牛」。
9、進入寺廟禁忌進入印度的廟宇或清真寺,要脫去鞋子,要跨過門檻而不能踩著門檻而過。
光腳進寺廟,事先要在入口處洗好腳以表示禮貌。
凡進入回教寺廟者,均不能穿短褲或無袖背心,也要求脫鞋。
凡進入錫克教寺廟者,必先戴上頭巾或帽子,然後脫鞋才可進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2.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3.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4.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5.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習俗禮儀
風俗習慣:
印度有多種宗教,教徒對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誠,例如牛對印度教來說是神聖的動物,因此連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飲料,錫克教(sikhs)及襖教(parsees)之信徒不準抽煙,回教徒則不吃豬肉,在印度有授受關系時皆須用右手,正統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飲料,逢齋月之時,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飲食。
對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禮,打招呼時只能以合掌頷首的方式(類似祈禱的姿勢),觀光客到印度須留意拜會的對方是信奉何種宗教,不可逾禮。若要參觀宗教的聖物、廟宇時須穿著深色服裝,並脫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婦女們要用燈照丈夫的臉,以表示照去邪氣,來年吉利。
小費:
飯店要加10%的服務費,故不須另付小費,若是較高級的飯店還須課7%的奢侈稅。於機場或車站委託搬運行李時,每件應於櫃台付1盧比小費,不必再付給服務員,搭乘計程車時通常多加車資的10%,但非必須。
印度餐桌禮儀:
1、就餐也要拿捏時間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時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點以後。但是習慣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開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開胃菜、湯、主菜和甜點,根據個人食量點菜,也可以不要開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開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盡量保持和對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點和茶一定要等到飯後再端上餐桌,否則也是對客人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2、印度人實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飯忌諱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諱的,那就是他們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絕對不得用來觸碰食物。印度人認為,左手是專門用來處理不潔之物的,因此吃飯時,他們的左小臂一般沿桌邊貼放,手垂放於桌面以下,或是乾脆把左手藏在隱蔽的地方。
4、用餐結束清洗右手
服務員會給客人用小碗端來洗手水,水裡漂著用於清潔的檸檬片和用於裝飾的花瓣,當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禮儀:
印度人習慣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沒關系,一般的餐廳都會配備刀叉。要注意吃東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為當地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
如果前往當地人家裡做客,吃東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盤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禮儀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瑪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2、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
3、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4、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5、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6、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7、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8、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9、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10、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關於印度的習俗禮儀的介紹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禮節儀式是合十禮,晚輩對長輩行禮是彎腰摸長輩的腳,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雙手合十禮或鞠躬禮時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關系,男人和婦人不能單獨談話。印度人用搖頭表示贊同,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極喜愛鮮花。他們尤其喜歡將花環戴在貴賓、新婚夫婦、過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環大小根據客人的身份決定,對一般客人花環到胸,對貴賓花環要過膝。
印度人以大米為主食,愛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對中國四川菜中的魚香類有興趣,而不喜歡喝中、西式菜湯,不吃木耳、筍、麵筋之類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對喝酒特別反感,他們認為這是違反宗教習慣的,印度人喜歡喝茶,喝茶方式頗奇特:把茶盛在盤子里,伸舌頭舔喝。
印度人特別講究衛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養的家庭,主婦做飯前要洗澡並換上干凈的衣服。廚房是神聖的地方,外人與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進去的。飯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婦女額部眉間都有一彩色「吉祥點」,吉祥點本來是表示婚嫁狀況的,現除此含義外,已成為婦女化妝美容的固定組成部分了。
G. 印度人的禁忌
睡覺時,不能頭朝北,腳朝南;晚上忌說蛇;節日活著喜慶的日子裡忌烙餅。
H. 印度最「開放」村莊,為何家家夜不閉戶,卻百年無賊
在印度確實有一個比較開放的村莊,百年無賊,所以說,他們基本上都沒有門,甚至有門也會把它打開,基本上就不關門,形成這樣子的一個風俗習慣,但是,這卻苦了當地的女性,主要是由於女性會在心理上害怕男性突然到自己的家中,這就直接讓她們產生了排斥。
總的說來,大家對於印度的開放村還是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也能夠方便我們對於歷史文化以及印度當地特色的一種認識,而印度的開放村確實百年無賊,但是卻苦了當地的女性,讓她們一直生活在這樣子的一個心理陰影當中。
I. 是不是因為中印對峙印度人不能入境
可以合法入境
J. 印度的安達曼村為什麼全村只有一個人穿鞋
別說出門在外了,就連在家的時候我們都會經常穿著拖鞋,眾所周知腳底的穴位很多,避免腳與地面直接接觸也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但大家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村莊,他們整個村不管男女老少都不愛穿鞋子,並且也已經習慣不穿鞋子了。
也正是他們不穿鞋的風俗,所以也引來了很多周遭國家的遊客特地過來一探究竟,雖然當地村民不是特別喜歡與外來人相處,但他們也嘗試並且願意與外來人溝通。驢友還發現在安達曼村女性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她們往往承擔了家中沉重的勞務,還總是不被男性尊重,這也算是這個村子還處於落後一個反映吧。大家對這個不愛穿鞋的村子有什麼看法嗎?換做是你你能忍受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