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南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到底分別在哪
1、藏南谷地——山南西藏山南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帶。
「藏南谷地」與印度非法強占我國「藏南」並非同一地區。
「藏南」屬於西藏的一部分,並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為西藏自治區的下屬地區。中印邊境戰爭之後,主體為印度控制。
2、雅魯藏布江谷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
雅魯藏布江谷地地勢平坦,日照長,輻射強,多夜雨,夏暖冬溫,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農業區。是西藏重要的糧食作物——青稞的主要產地。
3、湟水谷地——青海東部地區
湟水谷地在青海東部地區,湟水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由於湟水谷地地勢在青海是較低的,所以它成為了青海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1、藏南谷地屬於雅魯藏布江谷地 ,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北與拉薩毗鄰,西連日喀則地區,東連林芝地區,南與印度、不丹接壤,邊境線長達630公里。是一個集娛樂、休閑、科考、探險於一體的地方。
2、雅魯藏布江的上中游谷地阿布分為寬谷,寬約10-15公里,江水東流經東經95°附近大拐彎處,切穿喜瑪拉雅山脈,流向發生完全相反的轉折,即先東北流,切穿山脈後轉向西南流。
3、湟水谷地孕育了輝煌的文化。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乾旱區與黃土高原三大地域單元的結合部,居聚的民族有漢、藏、蒙、土、回、撒拉等,因而多元文化特色濃郁。
日月山是重要的農牧文化分界,從海晏翻過日月山向西至青海湖和向南至恰卜恰,便從純農區到了純牧區。唐時的文成公主,便是從日月山進藏的。
⑵ 關於印度河谷文明有哪些有趣的事實呢
很少有古代文明像印度河流域那樣發達和繁榮。與許多其他文明相比,它有組織的城市,繁榮的經濟,更高的生活質量。
封條
為了保證貿易,信任是必不可少的。買賣雙方必須互相信任。如今,商標,如徽標或標簽。
但是數千年前,印度河谷的人們已經發明了這一方法。特別是,他們使用的陶土印章具有與現代品牌相同的功能。他們證明了產品的質量以及特定社區的商人身份。
⑶ 印度河谷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間特別活躍。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前者距海岸約300英里,後者座落於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據估計兩個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並且在住房式樣上鮮明地反映了各階級不同的財富擁有量和不同的社會地位。兩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堅固的磚結構,展示了與雄心和智慧相應的設計能力。甚至有些三層的堅固的房屋,配有帶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鋪設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達羅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圍用不透水的磚砌成並配有美麗的裝飾。哈拉帕的一個巨大的糧倉由一個升起的平台作基礎,以防止所存儲的各種穀物被洪水淹沒。馴養的動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沒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豬、驢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復得,因為水平面已上升數百年了。但所獲證據足夠說明,這一文明在其頂峰時期,是高度發達,可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正是印度的青銅時代。賞心悅目的帶有金銀飾物的銅和青銅器皿已被發現。手工技術是專門化的,其水平極高。雖然印度河谷居民沒留下威儀堂堂的紀念碑,但他們在個人飾物,動物和人物優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藝才能。一些象徵被採納,其中包括字元,它成為以後印度藝術的基本裝飾圖形。在哈拉帕發現了兩件石刻的男子軀干造型,它們完美地符合解剖規律,比起一千年後古希臘的雕刻來,更具有生氣。
一批在美學上有深遠意義但卻是為日常生活而設計的物品,包括方形和長方形的石印,已發現2,000多件。每一個印——大概是用於個人簽字標志,正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圓筒印章——都刻上一個動物和一行簡短的文字,它提供了迄今所發現的惟一的書寫證據。印度河谷文書有約270個象形文字或字母,與任何別的體系的文字明顯無關。遺憾的是,由於這種文書至今仍沒破解,所以還不能斷言使用它們的人與智慧的生活有關。
關於早期印度河谷居民們的眾多宗教信仰和實踐問題是需要推測的,但無疑它們為印度宗教遺產提供了持久的因素。已發現的雕刻和造型表明了生殖崇拜的突出地位。男性生殖器象徵,一個母親女神,一個男性神袛,一株聖樹,一頭公牛,這些都是聖物。一個出現在三個印上、頭上有角的雄性形象被認為是印度教廣為人知的濕婆神的原型。
神母塑像
⑷ 如何認識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
⑸ 印度河谷文明的基礎是什麼
印度河谷文明(約公元前3200—1600年)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從阿拉伯海岸起,北經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達利亞(烏滸河)。盡管該文明的基礎是農業,但其本質是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功利主義的、講究享受的都市社會,與外界有大規模貿易。與美索不達米亞的交往在公元前2300—2000年間特別活躍。在已發掘的約70個中心城市中,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兩個主要遺址,前者距海岸約300英里,後者座落於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據估計兩個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並且在住房式樣上鮮明地反映了各階級不同的財富擁有量和不同的社會地位。兩城市都是城堡式的,有堅固的磚結構,展示了與雄心和智慧相應的設計能力。甚至有些三層的堅固的房屋,配有帶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鋪設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達羅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圍用不透水的磚砌成並配有美麗的裝飾。哈拉帕的一個巨大的糧倉由一個升起的平台作基礎,以防止所存儲的各種穀物被洪水淹沒。馴養的動物有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沒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豬、驢和家禽。只有少部分印度河谷文明的文物被重新找回,大部分都不可復得,因為水平面已上升數百年了。但所獲證據足夠說明,這一文明在其頂峰時期,是高度發達,可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媲美。
印度河谷文明時期正是印度的青銅時代。賞心悅目的帶有金銀飾物的銅和青銅器皿已被發現。手工技術是專門化的,其水平極高。雖然印度河谷居民沒留下威儀堂堂的紀念碑,但他們在個人飾物,動物和人物優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藝才能。一些象徵被採納,其中包括?字元,它成為以後印度藝術的基本裝飾圖形。在哈拉帕發現了兩件石刻的男子軀干造型,它們完美地符合解剖規律,比起一千年後古希臘的雕刻來,更具有生氣。
一批在美學上有深遠意義但卻是為日常生活而設計的物品,包括方形和長方形的石印,已發現2,000多件。每一個印——大概是用於個人簽字標志,正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圓筒印章——都刻上一個動物和一行簡短的文字,它提供了迄今所發現的惟一的書寫證據。印度河谷文書有約270個象形文字或字母,與任何別的體系的文字明顯無關。遺憾的是,由於這種文書至今仍沒破解,所以還不能斷言使用它們的人與智慧的生活有關。
關於早期印度河谷居民們的眾多宗教信仰和實踐問題是需要推測的,但無疑它們為印度宗教遺產提供了持久的因素。已發現的雕刻和造型表明了生殖崇拜的突出地位。男性生殖器象徵,一個母親女神,一個男性神袛,一株聖樹,一頭公牛,這些都是聖物。一個出現在三個印上、頭上有角的雄性形象被認為是印度教廣為人知的濕婆神的原型。
神母塑像
⑹ 印度河谷地區有哪裡些歷史文暢及古跡
在河谷地區7處 著名的古跡中,有3個是老王宮廣場。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德崗三市各占其一。尼泊爾語中的「杜巴(Durbar)」是王宮的意思。在歷史上,尼泊爾國王在王宮周圍的廣場上總要修建一些宗教寺廟,不同的王朝不斷增加新的建築,因此在三個都城中,均形成一個以老王宮為中心,周圍廣場布滿具有重大歷史、宗教、文化和建築意義的寺廟。這些建築群體年代不同、風格迥異。德巴爾廣場是尼泊爾建築奇跡和歷史文化的集中
展現,是尼泊爾人民的智慧結晶。
(一)加德滿都王宮廣場(Kathman Durbar Square)最聞名的建築是哈努曼多卡宮(Hanuman Dhoka Palace)。哈努曼多卡意為「猴神門」。該王宮座落在加德滿都市中心,已有數百年歷史,始建於13世紀前的李查維王朝。自15世紀末起,成為加德滿都歷代馬拉國王的正式官邸。1768年,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國王攻陷加德滿都並統一尼泊爾後,又一直成為沙阿王朝的王宮。老王宮內有一納爾薩方型大院落,四周為建築。馬拉王朝時期,該庭院是表演歌舞的場所。在沙阿王朝,國王的登基和加冕典禮便在這里舉行。1970年,王室遷往「納拉揚蒂」新王宮後,老王宮辟為博物館供遊人參觀,裡面陳列歷代國王畫像和特裡布文國王生前大量實物和照片。
加德滿都德巴爾廣場共包括3塊空地和50多處建築古跡構成。主要有獨木廟。建於公元8世紀,是加德滿都最古老建築。傳說全廟由一根樹木的木材建成。此外,還有童女神庫瑪麗(Kumari)廟,象頭神廟,濕婆神廟、毗濕奴廟,納拉揚廟,黑天神廟等等。
(二)帕坦王宮廣場(Patan Durbar Square)。帕坦是加德滿都河谷三鎮之一,與加市毗連,僅一河之隔。帕坦建於公元299年,是尼最古老的城市。從15世紀末至1867年馬拉王朝期間是獨立的帕坦王國的首都。德巴爾廣場面積沒有加德滿都老王宮廣場大,但建築物較為集中。建築物修建的時間多在17世紀到18世紀之間。具有明顯特色的古跡是一個全部用石塊砌成的黑天神廟,建於1667年,雕刻精美,被譽為「尼泊爾建築藝術的奇跡」。廣場寺廟供奉的絕大多數為印度教神祗,有濕婆神及其配偶帕瓦蒂及濕婆神坐騎南迪,毗濕奴和其配偶拉克希米及其化身黑天,坐騎嘎魯達。還有象頭神,猴王哈努曼,蛇神納嘎等。
(三)巴德崗王宮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又稱巴克塔普爾,是加德滿都三鎮之一,位於加市以東約13公里。從13世紀至18世紀曾為獨立的馬拉王國之都。該市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稱。這里有長達500年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各具藝術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等,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其中的金門和55窗宮,惟其精美的銅鑄和木雕藝術而聞名,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離王宮廣場不遠的尼亞塔皮拉廟,即著名的五層塔,是尼泊爾最高的寺廟建築。
(四)浮圖納特塔(Boudhanath)。在加德滿都市環路東1公里處。浮圖納特是覺地的意思,浮圖納特塔是尼泊爾最大的佛塔,高38米,周長100米。據說該塔藏有古佛迦葉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歷史。該塔還有一個尼瓦爾名字,叫做「露珠塔」。其來源是,當年興建此塔時,尼泊爾適逢乾旱,無法取水,建塔者便採集露珠來和灰泥。十六世紀該塔由寧瑪派喇嘛修復。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該塔曾由中國喇嘛主管。該塔規模比斯瓦揚布寺的塔大。塔的構成分四部分:塔基、塔座、塔錐和塔冠。塔基落於地面之上,為一巨大的穹隆形屋頂,塔座安放在該屋頂中央上方。塔座為四方形,每面繪有一雙大眼,象徵覺悟。此處以上的塔錐,共有13層階梯,表示成佛的步驟。塔冠象徵成佛。在圓形塔基數米遠外環牆圍繞。環牆外壁有147個凹進去的壁龕,內懸經輪,經輪里側,共有108尊打坐的佛像。
此處從前只是一個村落。從50年代起是藏人較為集中的地區。近年來人口不斷增加,周圍有很多宗教用品商店。附近分布著30多個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和薩迦派的寺廟。
(五)斯瓦揚布寺(Swayambu)位於加德滿都市西側環路內的小山上,建於公元3世紀,是尼泊爾最古老的佛教寺廟、著名的佛教聖地。斯瓦揚布意為「自體放光」的意思,相傳原始七佛中的毗婆屍佛曾在此處投下一支藕根,預言這里將來會長出發光的蓮花,湖水將變成富饒的國土。斯瓦揚布寺所在位置,便是當年毗婆屍佛種蓮之處。釋迦牟尼佛的足跡也曾到過這里。山坡東面的台階旁,至今還保留有文殊師利菩薩的腳印。藏傳密教蓮花生大師和阿底峽等數度駐足於此。1234年,該地成為佛教中心。
該寺聳立在山頂的大佛塔造型奇特,建築風格大致與浮圖納特塔相似,圓基直徑20米,塔高10米。塔座四周各繪一雙大眼,塔座以上的塔錐亦為13層階梯,頂部為一尖形塔冠。塔錐表面皆由銅片鑲嵌或金箔鑲鍍。其純白的塔基,金黃的塔身,高聳的華蓋與寶頂在陽光照耀下交映生暉,十分光彩奪目。從該寺俯瞰。加德滿都市的全景歷歷在目。
(六)帕殊帕蒂納特廟(Pashupatinath)。建於公元五世紀,是南亞最重要的印度教廟,坐落於聖河巴格馬蒂河岸邊,佔地260公頃。寺廟的主體是一座塔式建築,周圍許多小寺環繞,與主體建築構成眾星捧月之勢。該廟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帕殊帕蒂」是濕婆神的另外一個名字。「帕殊」是眾生的意思,「帕蒂」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即眾生主之意。與之相鄰的巴格馬蒂河岸邊,相踞不遠便砌起一座平台。印度教徒死後,都在台上火化。火化後骨灰掃人河中,順流而下,以示進入天堂。
(七)長谷那拉揚廟(Changgu Narayan Temple)。位於加德滿都河谷東北約22公里,由公元 4世紀李查維王朝的曼德夫國王最初興建,5世紀正式建成,是尼泊爾最古老的印度教塔廟。此處比加德滿都河谷高出153米,可俯瞰河谷。廟門由金銀裝飾,極盡輝煌。入門右手,立著一根紀念曼德夫國王功績的石柱。廟內主要供奉毗濕奴神及其十種化身。
(八)加德滿都河谷其它旅遊景點
加德滿都河谷還有許多值得游覽觀賞的地方。如在加德滿都市,有納拉揚蒂新王宮,首相府,烈士紀念碑等。位於加德滿都北部山腳之下的毗濕奴神仰卧石像。
⑺ 1922年,印度河谷的「死亡之城」是怎樣由來的
1922年,在歷史悠久的亞洲古國印度,由印度本國的考古學家發掘出一座巨大的古城遺址。據考證,五千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居住,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了。它坐落在印度河口和西納爾運河之間的狹窄地段,目前這里早已荒涼破敗,不見人煙。冬天嚴酷的寒風使人無法忍受,而天氣轉暖後,又時常受到夾裹沙粒的風暴襲擊。今天這塊不毛之地被叫做摩亨約·達羅,意思是「死亡」。被發掘出來的這座古城也隨之被稱為摩亨約·達羅城,即「死亡之城」。但是可以想像,在古代這座繁華美麗的城市,一定曾經有過一個生機勃勃的名字。
⑻ 恆河河谷通用的名字是
恆河谷。恆河是印度國內最長的一條河流,在印度當地將恆河谷作為恆河河谷的通用名字。
⑼ 印度河谷地是當今什麼國家
印度河谷地是現在的印度,古代叫天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