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為什麼叫佛教

印度人為什麼叫佛教

發布時間:2022-11-15 01:20:57

A. 佛教起源於印度嗎

根據記載和發掘的資料,佛自己足跡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們分到四方游化,可能更遠一些;但是斯里蘭卡和緬甸都有佛曾經到過並足印的傳說。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
(Kosala) 的舍衛城 (Sqvatth]) 的時間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個竹林,是頻毗娑羅王 (Bimbisqra)
獻給佛和僧眾居住的,後人稱為竹林精舍;在舍衛城有一個林園是當地一個富商須達多 (Sudatta) 和拘薩羅國王子祇陀 (Jeta)
共同獻給佛的,後人稱為祇園精舍。佛常往來兩處,所以竹林、祇園並為說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靈鷲山 (Gijjhak[wa)
也是佛常和弟子們說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Vesql]) 城
(今印度比哈爾省境內),又由毗舍離向西北行,最後到了拘屍那伽(今印度聯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屍那伽逝世的。現在佛逝世處,發掘出佛遺體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跡。印度政府為了紀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對這個聖地予以必要的修復和建設。

B. 為什麼說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因為教祖釋迦牟尼是印度人,而且佛教最初的傳教以及教團的發展壯大也都是在印度,得到人民和統治者的擁護才得以興盛並傳播海外的

C. 佛教文化源於印度傳入中國什麼是佛宗教佛教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釋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五年。
公元前1500多年,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
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
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6�1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D.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沒有最終成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從古印度開始,統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義制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將階級劃分的很明確,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當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來,種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印度現在青主要以自己國家的印度教為主,這也是自己國家和信仰上面本質上的區別吧。

E. 為什麼佛教誕生於印度

這個問題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從古印度恆河文化說起,可以從佛教歷史說起,都會長篇大論。但是簡短的說,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寶僧團而開始的。其背景是因為當時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階級是四種姓,人們地位極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並且婆羅門教是當時印度最具影響的宗教,其主導大梵論,類似後來的基督教義。並且有很多錯誤的思想和習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還有很多各種新型教團誕生,他們的教義都是偏絕對唯心或者絕對維物理論,學說不盡統一和達到絕對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義非常極端,比如享樂主義和斷滅主義。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統一一個真正絕對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樹下所感悟的宇宙實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學二元一神造論。所以是當時印度的思想以及國情和宗教團體造成的佛教誕生。釋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於幼年時代出遊而感世間之無常疾苦之等級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從而萌生修道的思想,並且給予實現,經過六年之久的苦修終成正果。在歷史上這樣的聖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穌,老子。他們無論誕生在哪裡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義解救蒼生,闡述行上哲學最高的真諦。從神話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古印度是因為因地中的修行圓滿和古印有所其因緣所以在凈飯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這樣說,是當時的那個地方的人們都有善根福德,適合佛所教化。現在的漢傳佛教即是與我們中國有莫大的因緣所以才在中國發揚光大。當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據多年的了解來進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確答案,僅供您提出問題中給出的分析。

F. 佛教是印度起源的嗎

關於佛教起源,最終研究結果佛教與尼泊爾印度有關,出生尼泊爾的釋迦牟尼所建立佛教是完全依本教即古老佛教祖教沒什麼特殊改變,只是推行方式方法遵從時需,所以實際上起源還是西藏,就是古老萬年象雄本教。西方研究者及中國研究者,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等有過專題。實際上印度人尤其是今天的印度人早就沒有了真正的宗教及真正的信仰,甚至他們多對邪教有興趣。不過很多人依然倒騰著的是舊版本的印度起源說,這里當然有的人是目的不良,中國什麼都是想法哪怕荒唐也劃歸外國。否定中國是他們這些新型網路漢奸走狗賺洋主子錢的飯碗。還有其它宗教信徒的文字罪孽也是論調相近相類。

G. 印度佛教是如何形成的佛教又是由誰傳入中國的

佛法這么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真正的佛教,認識佛法的偉大。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所創,因家族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據經典記載,佛圓寂時,世壽80歲零2個月。 傳入中國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互相影響、吸收,發展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對哲學、文學、藝術等其他文化形態,都發生了深遠的多方面的影響。 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傳來中國,非正式文獻記載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是中國皇帝迎請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們,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得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們,希望他們能常住中國。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所以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里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夠在東方好多國家廣泛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與東方文化相吻合。我們特別要說的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文化的融合發生的變化。實際上由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佛教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翻譯來傳達的。古代從事佛經翻譯的主要是一些外來的傳教僧人,最早的佛經翻譯可能是漢明帝時代從大月氏國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他們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漢桓帝時安息國安世高和月氏國支讖,譯佛經數十部,約一二百卷。靈帝時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陽宣講佛教,並著有《牟子理惑論》,主張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調和。佛經翻譯家最著名的是西域名僧鳩摩羅什。 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別也來到中國,如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就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國廣泛流傳。 到唐朝時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了,出現了多種佛教派別。在唐代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大師不遠萬里去印度留學。他回國後,唐太宗非常重視,安排了數千人參加玄奘大師的佛經翻譯事業。因玄奘大師的弘揚,使印度後期佛教哲學和大、小乘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得到廣泛地傳播。 禪宗的誕生 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達摩大師是印度禪宗第28代祖師,中國初祖),故又稱達摩宗;因其得佛心印為佛陀之正統法脈,又稱為佛心宗。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傳法弟子為二祖慧可,慧可之傳法弟子為三祖僧璨,其傳法弟子為四祖道信。道信傳法弟子為五祖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傳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後為禪宗正宗。皇帝親賜六祖慧能大師謚號為大鑒禪師,其傳法弟子頗多,如:南嶽懷讓禪師、青原行思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證悟者40餘人,開悟者不計其數。之後南嶽懷讓禪師之得法弟子,馬祖道一禪師對中國佛教有著極大的貢獻,他確立了叢林制度,規范了道場,馬祖道一禪師之傳法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更制定清規規范門人,故佛教稱之為「馬祖建叢林,百丈定清規」,直到今天依然大體上不變,每天之早晚二課,也是始於這個時候。百丈懷海禪師之傳法弟子有黃檗希運禪師及仰山靈佑禪師,都是至今還影響著佛教界的祖師大德!自六祖後不再傳大位,也就是說沒有第七祖,因為禪宗真正要傳的法脈不是衣缽而是心印,心印延續至今,不曾斷絕,一代代的祖師大德們,至今都延續著六祖的頓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希望採納

H. 古印度為什麼會誕生佛教盼高手從文明高度加以說明

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
又為什麼出現在印度,而不出現在中國?
摘自凈空法師講述的《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又為什麼出現在印度,而不出現在中國?這些都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探討的,這就是它興起的因緣。

凈宗是佛法的一部分。為什麼有凈宗的興起?這對於我們修學,關系更為密切。大致上說,佛法是離不開「因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出現在世間,必定是這地區、這時代,確實有一些眾生根機成熟,佛一定要來幫助他們。這就是常講的「機感相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有四種:

一、「顯感顯應」。顯是非常明顯。像我們求佛菩薩保佑,這心態都非常明顯,佛菩薩很明顯真的幫助我們。

二、「顯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但佛菩薩暗中保佑我們。我們也許能覺察,但不明顯。

三、「冥感顯應」。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就是這一類。眾生根機成熟了,但並不曉得要求佛。根機成熟了,雖不求佛,佛知道了,佛示現在世間,是非常明顯的感應。所以,眾生是冥感,佛是顯應,明顯的應現在世間。

四、「冥感冥應」。感、應都不明顯,但確實是感應道交。

佛當年出現在世間,那時中國文化水準確實也相當之高。雖高,但還比不上當時的印度。這是確實的,因為印度人著重修禪定。釋迦牟尼佛在世的當時,一般修定的人,有能力進入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中國,雖然出現孔子、老子、莊子,還沒有能力進入天界。道理雖講得不少,但事實上還沒有達到這境界。由此可知,印度在修持方面,確實是超過中國人,這是佛為什麼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

譬如當時在中國,對於六道輪回的事實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六道輪回的觀念在當時的印度,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因為他們在禪定中親見此事,所以六道的情況,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他們是清清楚楚。可惜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雖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是怎麼形成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脫離六道,他們也不知道。在這情況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現世間,為這些根熟的眾生解決進一步問題。

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一切法,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緣。即使佛講《法華》、《華嚴》,也離不開因緣。

{大教之興,因緣無量}。大教是指佛法。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它的興起,絕對不是單純的,可以說是非常復雜的因緣。那時有緣分見到佛的人,有緣聽佛說法的人,乃至於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每位同修還能看到經典(經典雖然是翻譯本,但是譯本無異於原本,這是我們要相信的),我們每一個人,與諸佛菩薩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結有緣分。若沒有緣,今天怎麼會遇到。

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依中國的記載,是三千零十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世尊的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中,有人能聽到佛法,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像,與諸佛如來過去生中都有緣分,沒有緣分是決定遇不到的。沒有緣,佛也就不可能出現世間。所以,佛出現世間,是無量的因緣。

無量的因緣就難講了,必須把無量因緣歸納成幾個重要的因緣,這才好講。佛法常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因緣歸納成一個總綱領。這總綱領就是{一大事因緣}。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華嚴經》與《法華經》上所說的。

《法華》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一切諸佛出現在某一個世界裡,都離不開「因緣」,都是為這一樁大事。

《法華經》說,「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簡單講,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佛的知見是純正、真實,絕對沒有錯誤;廣大無邊,是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們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現世間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可是眾生必須具有想恢復的意念,佛才能幫助。若眾生沒有這個意念,不想恢復,佛出現世間也就沒有意義了。我們想恢復,可是沒動這念頭。若動這念頭就是「顯感」;沒動這念頭,可是一聽到佛法,我們念頭就起來了,這是「冥感」。我們有這意念,但是自己還沒發覺,其實佛菩薩已知道你的心動了,有求覺的意念,有求正知正見,有求恢復自性的意念。我們是「冥感」,佛是「顯感」。如果沒有意念,佛也知道,佛就不來了,佛不度無緣之人。

{一大事},依照字面上解釋。凈宗所求的是「一心不亂」。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我們講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不但是六道凡夫,可以說包括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知「一心」之可貴,日用平常中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就是經論常講的「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是「心、意、識」,這三個都是心。「心」指第八識,「意」是第七識│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心、意、識,稱為「三心」。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合稱「二意」。權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曉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見這「一」字,是佛門關鍵的字。如果我們用「一心」,現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證。一真是所入、所證。可是要記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證的心,就是所證一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整個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無量法門里,唯獨凈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亂」。不像其他法門拐彎抹角,逐漸逐漸才到一心不亂。它比任何一個法門都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簡直不能想像。你看《無量壽經》講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這才快速。可見得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就成佛道了。為什麼這麼快?佛說得非常清楚,因為你本來是佛,「念佛成佛」一點都不希奇。你本來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變成眾生;一念覺,眾生就變成佛。所以眾生與佛,就在一念之間。

從此處,我們認識一心的重要。這一生要成就,從今天開始,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誠心,二心就是虛妄。也許有人會問,今天我誠心誠意待人,在這社會,人家都欺騙我,我不是處處吃虧、處處上當?這話問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就不能成佛。現在你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虧上當?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脫輪回。這筆帳要好好算一算,還是很劃得來。所以,不要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不肯吃虧、不肯上當的人,業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還增長,那怎麼得了。從這地方,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一」才是真理。

「大事」就是生死輪回。世間法的大事,無過於生死輪回。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死疲勞」,這是世法里最可憐的事。佛要是不到世間來,世間人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樁大事。世間人有本事升天,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沒辦法出三界。生死大事,要「真正覺悟」才能解決。我們無量劫來,可以說生生世世都與佛有緣,而且這緣非常深厚。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為什麼沒能出得了三界?就是把生死疏忽了,沒有重視它。看看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覺悟,這一生如果把這兩個字還是看輕了,佛法修得再好,還是無法超越。一定要把這樁事認識清楚,世間沒有比這事更可怕的。聰明人一看到這字樣,他就警覺了。愚痴人要死到臨頭才害怕,那時害怕也來不及了。趁現在身體還健康,年歲還不大,提高警覺來辦這大事,超越生死。

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超生死,出輪回」,這是大事。{一大事因緣},確實世間沒有人能解決,沒有方法能解決。佛有能力、有方法,他義不容辭的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問題,所以出現於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在我們世間,這也是《法華經》上所說的意思。

《華嚴》雲:「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秖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從這一段經文來看,可見佛說這句話不只一次。《華嚴》是佛最初成道所說的,《法華》是佛教化眾生最後所說的,一前一後,互相照應。佛說因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可以肯定,可以相信,兩部經所說的是一個意思。《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不代表數量,而是代表無盡。{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下面是把它歸納起來講,無量因緣也像《法華經》上所說,唯一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入佛知見」。「開示」是佛的事,「悟入」是我們的事。佛給我們開示,我們要能悟入。

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

「知」就是了知,於一切法明了、通達。「見」就是見解。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正確沒有錯誤,稱為「正知見」。我們現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可是凡夫偏偏認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確,很能自信,毛病就出在此。為什麼佛不叫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因為我們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對於一切問題看法、想法,那有不錯的道理。我們所想的、所見的,全都是錯誤,這點我們要承認。我們想錯了、看錯了,緊接著就做錯了。一切的造作都錯了,錯誤的結果是造成六道輪回的苦報。我們天天在造六道輪回,造出來自己享受。所以,輪回不是天地之間自然有的,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誰造的?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間斷的在造,自作自受。

假如是佛知佛見,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真正是離苦得樂,得大自在。我們每個人希望壽命長久,永遠不衰、不死、不變。佛說這些是一切眾生應該得到的,你只要用真心,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長遠,相貌之好,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西方極樂世界講這還是「劣應身」。

極樂世界人相之好,經上形容「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個個如是。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壽命,同佛相好,依正庄嚴,沒有一樣不相同的。他們用一心,所以他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我們用三心二意,我們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不一樣就在這地方。

如果肯承認自己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人開始覺悟了。覺悟之後,就要把知見修正。從那裡修起?從一心修起。先修一心,一心就是禪定。使自己心裡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遠離一切憂慮、牽掛,恢復到心地清凈。經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正修行。

「修行」絕對不是要知道很多經典。「修行」是著重在心地清凈。若心清凈,一接觸經典就能通達。那時候知經就多了,不像我們現在研究經典這麼苦,費盡了心思,都想不通。到那時候一接觸,不必思想就通了。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由清凈心中自然流露;我心若清凈,自然感通。

我們的清凈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佛所說的一切經,等於自己說的一樣,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而是佛心清凈,我們心不清凈,所以佛說的,我們不懂。怎麼猜,怎麼想,都不懂,原因在用心不一樣。現在我們知道此心是妄心,所以不要用它,從今以後要用真心。

{開明本心,同佛知見}。只要清凈心恢復,就是成佛。{等成正覺},就是佛常講的正等正覺。雖然還沒達到無上,但確實是正等正覺。必須要記住,正等正覺就是心裡沒有妄想、執著、煩惱。若心裡還有妄想、執著,還有貪、瞋、痴、慢,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心裡決定沒有染著。所以,我們修行要特別注意斷煩惱、斷習氣。本宗的方法,要我們「一向專念」。

前面這兩條,說明大教的緣起,也就是四弘誓願里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眾生,出現在世間。下文就要說本宗的興起,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

I. 關於佛教的問題

首先,釋迦牟尼佛不是第一位佛.
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這都是代表一種意思,
說白了,樓主你將來也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因為你現在沒有見本性.就是說你還有迷的地方,你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釋迦牟尼,他不迷,他沒有不明白的事物.
一切的一切他都明白.所以他把這種什麼都明白的人叫佛.這只是個稱呼.
而釋迦牟尼明白什麼了呢?他把他明白的人們都解答不了的生老病死,他弄明白了.他明白了之後就告訴人們,教人們怎樣做才能離開這個生老病死.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不死,他就不會再生.那一個人沒有生,也就談不上死了!
所以他告訴人們怎麼離開這個生老病死.
這個方法就是我們說的佛法.被整理出來就是佛經.
人,只是六道中的一道,所謂六道,也都是個代表的詞.
因為維次空間不同,所以產生了六道,人死了就象換了身衣服,只不是有的人換了好衣服,那就等於上了天道做了天人也就是神仙,有的換了破衣服,下了地獄.餓鬼等.而去哪道,決定於你的一言一行.包括你的想法,也就是意識.地獄也好.天上也好,外國叫天堂,這都是你沒死的時候所做所為產生的.在死了以後就會感受到對應的那一道.比如你做惡事就會下地獄.
如果是一個大善之人,這個人是進不了地獄的.因為他感應不到地獄.
除非特殊情況.
如果你心裡.以至於你的言行上.沒有善惡之分.沒有好壞.沒有美醜.什麼都沒有.
那個感應就不在這六道了.
佛是覺行圓滿的.每個佛的名字不同,但其他什麼都相同的.沒有高低之分.
有分別就不稱做佛了.
每個佛都有自己的凈土.這個凈土的規模.樣子等.是根據自己的願力顯現的.
比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未成佛時候發的四十八願望,再結合200多億其他佛國凈土的樣子,成了自己的凈土.
那個凈土,並不是我們的思維能想像到的美好.我們有過很多美妙的身心感受,
但任何一種感受,都比不上去他的凈土所感受到的快樂.
因為我們人是有所知障的,就是說,我們所認識到的事物,都是根本自己的思維和想像,還有眼睛看見到的感受的.但人的思維,人考慮的事情,人學到的知識是世間的,是有限的.所以不準確.不圓滿.不究竟.
這個話題要說起來很長很長.也很有意思,有時間再聊吧.
回答你第二個問題
佛教是一種教育.不是宗教.這點要認識清楚
因為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老師,
也就是本師.
而宗教來講.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系.
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出家人為"和尚"
一個寺廟里其實只有一個和尚.
和尚是印度語,意思就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象現在學校里的
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系非常親近.密切.
如果不是直接指導我的,就稱呼他為"法師"
代表和尚教學的老師稱作阿闍黎.阿闍黎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
模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這些稱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沒有.
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來看.就是寺廟.
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就象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
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
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
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
和尚,相當於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
這是和尚的職責.
和尚下面有三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為綱領執事,分掌三個部門
掌管教務的稱呼為"首座".
掌管訓導的稱呼為"維那"
掌管總務的稱呼為"監院".
名稱與學校不同,實際上他們主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裡面的,教務.訓導.總務
沒有兩樣.
所以寺院機構的組織是一所學校!
中國過去稱為"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
建議樓主有時間在網上看看當代大德凈空法師的演講.
當然能聽到,能聽進去,那也是善根福德因緣.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為什麼叫佛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57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1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59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6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7
中國去巴域怎麼走 瀏覽:389
中國石化加油站如何開發票 瀏覽:531
在英國讀什麼最賺錢 瀏覽:359
中國女排奪冠評分是多少 瀏覽: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麼地方玩 瀏覽:527
印度芋頭怎麼炸好吃 瀏覽:855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5
越南哪裡買工業設備便宜 瀏覽:118
巴厘島6個人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907
緬甸和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瀏覽:125
惠普中國官網是哪個 瀏覽:173
為什麼說咖啡是起源於義大利 瀏覽: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