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苦行僧是什麼意思印度為何有怎麼多苦行僧
苦行僧,印度特色。據說,在印度,有400-500萬人,男性占絕大多數,達90%。顧名思義,苦行,乃是通過吃苦證得正道,進入天堂。他們把人慾壓縮到極為簡陋的地步,只維持生存就行了。別看苦行僧們吃著常人難受的苦,實際上,他們之所以如此,是比普通人更「懶」。
Ⅱ 釋迦摩尼佛為什麼要出家
1、釋迦摩尼因見人間的生、老、病、死而發現人生短暫生命的真相發心出家修行
2、釋迦牟尼佛確實在兩千五百年前誕生在古印度的「藍毗尼園」中(現在是尼波爾境內),確實示現凡夫身,於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貴的太子身分,處在一個奢華富裕的王宮生活里(見《中阿含》大品柔軟經第一)。而此養尊處優的貴族生活,對一個天賦稟異,具有靈敏觀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現在眼前的一切,卻使他對現實生命的起源,充滿了一連串的疑問,激發他對現實人生敏銳的求知慾。當一個人對目前的榮華富貴、名利權勢視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實性、無常性,豁然發現另一條坦盪、悠然的雲水生涯時,就是他踏上心靈之旅、開發內在精神生命的開始!
3、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環境下發現痛苦的根源,因為嘗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發心出家,比較容易。對於一個從小安居於安富尊榮,無憂無慮,從來沒有嘗受到困苦因緣的尊貴太子,要他驟然舍棄眼前擁有的妻妾美女,財勢權貴,如果沒有異於常人的大擔當、大智慧,是不容易覺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華糜爛的皇宮生活,只不過如過眼雲煙般的虛幻,並且在出城游觀時(見《長阿含》大本經「一」),於道路上親自看見頭白齒落、面皺身僂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號送終的死人,從現實人生的「生、老、病、死」中,發現短暫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如果對自己的生命沒有做過內在的洗煉,對自己靈性的生命沒有絲毫把握,任何人到了遲暮之年,都會懼怕死亡的來臨。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兒恩愛中庸庸碌碌地虛度一生,能夠在今生生命中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義、精神生命的價值做過短暫檢討、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經過病苦、老年、臨死之前,乃至生離死別間,才會稍微對周遭發生的人事環境做短暫的回顧、省悟!
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要在嘗到苦的結果後,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個從有生命以來,就對現實的假相有著異於常人的觀察力、判斷力的先知先覺者,在他觀察出原來這一期生命中充滿了許多身心交織而產生了無數不是世人現有的凡常思慮所能解決的痛苦煩惱時,適時運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變他的人生觀──慧劍斬情絲,轉變這一生未來將要走的路程,扭轉這一生現實生命將要造作、形成的現實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歲(實歲二十九,又有記載十九歲)的那一年產生了急劇的變化,成為一個富貴與流浪生命者之間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轉捩點。見《中阿含》浦利多品羅摩經第三)
三十歲──正是人生的壯年時期,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之時,正是有獨立思考力、判斷力的時期,具備分辨人生之旅的黃金時期,可以說是已經找到了未來人生的出路。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進取性、思想性、觀照性的年齡,就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佛陀選擇三十歲出家,便說明了佛已經從世俗的王宮安樂中與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劃分出了一條入世與出世的明顯分野。生與死不能兩立,要解決人生煩惱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於當前的富貴淫樂之中,要當生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實際的行動,代表了一個貴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權勢內幕的紛爭,對權貴生涯的覺醒,代表了一個置身於紙醉金迷皇宮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領悟了未來人生應該走的方向,對無常歡樂刻骨銘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條人生最大的投資路線──出家,唯有從現實人生的經歷中發現出苦的生機,才能徹底斬斷世間的情緣,出離五欲六塵之家,方能在不斷的苦修精進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4、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釋迦太子」(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經過追隨外道仙人苦修的階段,曾經日食一麻一麥,禪修精進,但是始終不能超脫三界生死之苦。最後在菩提樹下禪坐,深入四禪之中……,終於徹底證見十二因緣法的形成與還滅的真理而了脫生死。
Ⅲ 老梁聊印度,為什麼印度學不了中國,一句話就總
老梁天天放屁,自以為是印度事務專家,其實全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為什麼印度學不了中國?因為印度人太摳門了。印度人無論男女,拉屎擦屁股從來不用衛生紙,拉完屎用左手一擦就了事了。就憑印度人這種摳門的精神狀態,印度就學不了中國。
Ⅳ 為什麼很多古印度國王大力扶持佛教
1.印度人喜歡思辨,就是現在也如此,對於思辨力強的佛教自然偏好。
2.佛教包容力太強了,心量廣大的國王自然很接受,就是佛教為國教之時,印度各國都是允許宗教信仰自由的,更別說宗教戰爭了。這是其它宗教所辦不到的。
3.佛教講究慈悲濟世,對教化百姓大有裨益,自然被有頭腦的國王所接受。
4.佛教講究正信,破除迷信,追求智慧,這在其他宗教是很少見的,對於英明、求知的君主來說,再合適不過。
5.佛教內容廣袤而又精神,是個無窮的寶藏,對於求知慾強的君主來說,肯定會青睞一些的。
Ⅳ 印度「聖女」是怎麼回事她們為何要把身體獻給寺院僧侶
印度的「聖女」,就是貧困家庭把未成年的女孩子送到寺廟(有些像出家),作為交換條件,希望來世給家裡帶來好運的一種信仰和行動,完全是由於信仰所帶來的,無關愚昧和落後。她們的理念就是,這世奉獻,來世就可成為人上人,也可以換取富貴無雙的生活。
外來遊客對此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信仰,有人認為是一種陋習,對於這些作為聖女的孩子們來說,她們沒有文化,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只能是逆來順受,不管怎麼看都是一場悲劇,而這個悲劇還是其父母一手造成的。
可能作為她們的父母,還會有些許的榮耀感也說不定,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有時候真的很難理解,就像她們無法理解我們現在一樣,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們雖然看不懂,在同情他們的同時,她們也在同情我們呢!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有的風俗,我們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希望她們能獲得自己期望的好運。
Ⅵ 釋迦摩尼本是印度王子,為何要出家
釋迦摩尼在王室貴族長大,一出生身份就與眾不同,作為一個王子,他卻有著不一樣的個性。釋迦摩尼沒有貴族王子特有的養尊處優,相反更多的是他喜歡清凈,想要遠離貴族人士的環境,喜愛單獨思考,所以他的想法總是很獨特。
回到家中悉達多便告知了家人自己的想法,好在家人同意了王子的請求,就這樣釋迦摩尼開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Ⅶ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
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 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 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 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說由乳母撫養 )。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Ⅷ 印度人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紀要去當和尚
別說當和尚了,佛教發源地的南亞印度地區,如今反而是真正式微的地方,印度教是第一大宗教,接著是伊斯蘭,佛教徒少的可憐。
Ⅸ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沒有最終成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曾是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絕種呢?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從古印度開始,統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義制度,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將階級劃分的很明確,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當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來,種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固然是因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打擊。但歸根究底,是其發展慢慢遠離了群眾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變得過於超脫和變質,最終在印度近乎絕跡。印度現在青主要以自己國家的印度教為主,這也是自己國家和信仰上面本質上的區別吧。
Ⅹ 老梁:幾千年來佛教出家人為什麼勸人不要生
這是對佛法的誤解。佛教導眾生,不要邪淫,不要墮胎,從來沒有反對生育。五戒中戒邪淫,是因為邪淫不僅會折損自身福報,傷害身體,而且會導致家庭矛盾,妻離子散。之後不要墮胎,是因為墮胎是殺生,而且殺害自己孩子的罪業更為深重。總之,佛法的宗旨是愛護生命,並沒有不讓人生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