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今天是在哪裡,請給詳細資料,必採納!
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 由下資料可知: 玄奘早年及西行求法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為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 .
B. 古印度俱焰彌國在什麼地方
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C. 須彌原型是哪個國家
須彌對應的並不是某個單一國家,而是以南亞到中東再到埃及這一塊地區為原型的,其中包括古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區和古埃及等國家,大概是中世紀中期中亞國家混合體。比如須彌人賽諾的頭冠也是根據埃及的胡狼的頭冠為背景設計出來的。
而多莉這個人物的設計也充滿的阿拉伯的風格,其元素爆發創造出來的燈中幽精也是融合了阿拉伯民間傳說故事中的阿拉丁神燈這一要素。
總而言之,須彌主要是以中東為核心並且也包括南亞和古埃及等地區的風格為原型的,其中賽諾和多莉的人物設定中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原神3.0版本須彌內容太震撼
8月24日,原神正式打開了3.0須彌國度的大門,這下可讓眼巴巴等待的玩家們爽了,直接守著大門准時進入游戲。不進不要緊,這一進可就直接被驚艷到了:從層岩巨淵進入道成林的那一瞬間開始,一片巨大又真實的雨林就展現在了玩家眼前。
而這還只是個開始,原神須彌版本給玩家帶來的驚喜可遠遠不止於此——高質高量、量大管飽,用來形容原神3.0的爆炸質量根本不為過!
游戲內,原神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驚喜。須彌的地圖是非常驚艷的一點:相比淵下宮和層岩巨淵,須彌整體的地形是雨林,而它真實的立體感以及逼真的生態環境都非常戳心。
無論是高垂的瀑布還是樹藤,亦或是像珊瑚宮一樣圓圓大大可可愛愛的蘑菇形(扇貝形)的地形都讓飯彷彿真的置身於雨林之中。
甚至還有沒有攻擊性的生物,比如這只趴在地上睡覺的豹子——雖然飯飯本人沒有「殺心」,但為了探究一下它究竟是什麼,可憐的豹子還是變成了獸肉。
D. 佛說,佛教在印度是怎麼滅絕的
今天歷史書講,佛教在印度滅絕,主要原因是伊斯蘭教的入侵。但佛經沒有把這個作為主因,而是說佛教內部矛盾爆發,造成教團四分五裂,外道乘虛而入,佛教滅絕。內部矛盾是什麼呢?故事裡是羅漢比丘和三藏比丘的矛盾。這個描述很有意思,既含有重實修和重教理的矛盾(三藏比丘當然重教理,羅漢比丘肯定修證好),又有小乘和大乘之爭的意思(三藏比丘這名字很像大乘,羅漢比丘顯然是小乘),而矛盾的爆發點是因為對戒律的不同理解(羅漢比丘說「此應作,此不應作」,而三藏比丘弟子並不認可羅漢比丘持戒清凈),一個事件把幾方面的矛盾都展現出來了,是不是信息量很大?要找這么一件事還真不容易呢!
矛盾是怎麼積累和爆發的呢?經中也透露了。三藏比丘和羅漢比丘都有眾多弟子,似乎是三藏比丘成名在前,羅漢比丘後起。可能主要是羅漢比丘批評三藏比丘,最後爆發也是因為羅漢比丘舉戒律問題。三藏比丘精通三藏、善於說法,可能認為持戒不能死守戒條,要懂得開遮才算真正清凈持戒,羅漢比丘認為應嚴格持守戒律。雙方弟子都崇拜自己師父,不認可對方,互相敵視,非止一日。圍繞兩位比丘儼然形成了堅固的宗派或山頭。最後在一次布薩時,羅漢比丘講「此應作,此不應作」時可能點了三藏比丘僧團,還可能用詞尖銳。三藏比丘弟子反唇相譏,說「你持戒並不清凈,還口出粗言。」當羅漢比丘說「我久清凈身、口、意業,無諸過惡」時,一個沖動的三藏比丘弟子上前殺死了羅漢比丘。後來,憤怒的羅漢比丘弟子又殺死了三藏比丘。
其實在爆發之前,敗相已現。雙方弟子只認自己師父,卻不想想自己首先是佛弟子。兩位師父也沒有以大局為重引導弟子,羅漢比丘批評對方,三藏比丘弟子沖動殺人更說明三藏比丘平時教導有問題。只崇拜自己師父不尊重別的僧人,佛弟子退化為各自師父的弟子,佛教退化為宗派或山頭的集合。宗派或山頭互相詆毀,佛教整體則在互相詆毀中衰落。即使不爆發流血沖突,也會逐漸消亡。
那麼伊斯蘭教入侵在經里講到沒有呢?也講到了。「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踴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今天看來覺得太簡略了,但最主要的破塔寺、殺比丘已經講了,且給定性了,是惡魔波旬及外道乾的。惡魔二字也把當時的慘烈暗示出來了。
今天寫印度佛教史,也應該重視佛講的這個視角。更重要的是,這個視角對解釋佛教衰落、指導佛教發展都有巨大現實意義。佛教要復興必須先克服內部矛盾!如果佛弟子們繼續深陷諍論,則佛教只能在外道的壓力下衰落,何談復興?
E. 雜阿含經556-558
第556經~558經(無相心三昧經):此三經主要是講述何謂無相心三昧。
無相心三昧解釋鏈接
(五五六)無相心三昧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娑只①城安禪林中
爾時眾多比丘尼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②。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③。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④
時。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⑤。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已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
時。諸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註解]
① 娑祇: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薩羅國的舊都城,位於當時的中印度,舍衛城的南方,和拘薩羅國以南的阿逾闍城隔河相望。又譯為「娑雞帝」。
②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③ 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不躁動而沖出定境、不沉沒而喪失定境,完成解脫而穩固,穩固而完成解脫。
④ 智果、智功德:(帶來)出世間智慧的成就、出世間智慧的功用。此句的「智」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完全智」。
⑤ 第一句義:最好的文句和意義。
-----------------------------------
翻譯:
五五六、無相心三昧:眾多的比丘尼向佛及阿難請問無相心三昧,回答都同。大眾都驚訝佛與弟之同句、同昧、同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禪林中。
那時,有眾多的比丘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眾比丘尼請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對這無相心三昧,世尊您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佛陀告訴眾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這無相心三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這時,眾比丘尼聽聞世尊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世尊作禮後便離去。
當時,這些比丘尼又去到阿難尊者的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阿難尊者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對這無相心三昧,您說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尼說:「姊妹們!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眾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同是所謂無上的第一句義。今天眾比丘去到世尊住處,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去請問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相同的內容、相同的意義為我們講說,就跟阿難尊者您所說的沒有差別,所以說這是很奇特的事,大師及他的弟子答問都能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眾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第五五六經注釋:
1、沙只城安襌林:沙只城,為北憍薩羅國都城。安襌林又作安繕林,於都城近郊,佛陀經常遊行說法於此。
2、無相心三昧:為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之一。這三種三昧都是印度佛教的三種觀行法門,也可視為三種實踐的原理。無相三昧,謂修觀空之後,故無別相狀,是與滅諦的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的定。涅槃(即滅)離色、聲、香、味、觸五塵,男、女二相,及生、異、滅三有為相,故名無相;此三昧緣滅,故得無相之名。
(五五七)闍知羅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闍知羅比丘尼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問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尊者阿難。世尊說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闍知羅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尊者阿難。昔於一時。佛在娑只城安禪林中。時。有眾多比丘尼往詣佛所。問如此義。爾時。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諸比丘尼說。是故當知奇特。大師弟子所說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
時。闍知羅比丘尼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如闍知羅比丘尼。迦羅跋比丘尼亦爾
[對應經典]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9〈大品4〉第37經。
----------------------------------
翻譯:
五五七、闍知羅經:闍知羅比丘尼向珂難問無相心三昧之果與功德。回答都同佛所說的同句、同昧、同義而歡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里。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名叫闍知羅的比丘尼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阿難尊者啊!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告訴闍知羅比丘尼說:「如果修習無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闍知羅比丘尼聽後說:「真是奇妙!阿難尊者啊!大師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回答。阿難尊者啊!以前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襌林中。當時,有眾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處,以這個問題向他請問。那時,世尊也是以同樣的語句、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意義回答眾比丘尼。所以應知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師和他的弟子所說的都是同語句、同內容、同意義。」
當時,眾比丘尼聽聞阿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尊者作禮後就離去。
(五五八)阿難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①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問異答②。我當隨逐尊者阿難。脫③有餘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
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無有餘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
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尊者阿難說此法時。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俱睒彌:即「拘睒彌」,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蹉國(拔沙國)的首都,相當於現今的 Kosam,位於恆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跋蹉國又稱為俱睒彌國。
② 我未曾有實問異答:我從來不曾在別人實在地問問題時,我閃躲不答。
③ 脫:倘若。
-----------------------------------
翻譯:
五五八、阿難經:本經敘述一比丘向阿難請問無相心三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里。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中。
當時,有一位比丘已證得無相心三昧,他這樣地想著:我如果去到阿難尊者住處,向阿難尊者請問說:「如果比丘已經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這無相心三昧是什麼果?世尊說這是什麼功德呢?」阿難尊者如問我說:「比丘啊!你是已證得這無相心三昧了嗎?」「我還未曾證得。」他問我,我就故意答反。我將追隨阿難尊者,假設有其他人也來問此問題的話,我就可以聽到答案了。
那位比丘於是就追隨著阿難尊者,經過六年當中,竟沒有其他的人來請教這個問題,於是自己就向阿難尊者問說:「如果有比丘來請教說已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什麼果、什麼功德呢?」
阿難尊者問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已證得這種三昧了嗎?」
那位比丘靜默地承認了。阿難尊者告訴那位比丘說:「如果比丘已證得無相心三昧,心不浮動也不昏沉,已於解脫安住,已安住於解脫,世尊說這是智果、智功德。」
阿難尊者講說這段經文的時候,那一位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完
界定法師
第556經~558經(無相心三昧經):此三經主要是講述何謂無相心三昧。
何謂「無相心三昧」?眾比丘尼不太明白,請教了佛陀,又請教了阿難尊者。結果令大眾有些驚訝,原因是阿難尊者的回答與佛陀的回答竟是出奇地一致,所謂「同句、同味、同義」。從字面上理解,無相心三昧就是以離一切相(不著於相的涅槃)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禪定。
諸比丘尼分別請教佛陀與阿難道:「若無相心三昧(不被一切相所執的定),不涌(不浮動)、不沒(不沉睡),解脫已住,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躁動)、不沒(不昏沉),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阿難對此回答是:「若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
從阿難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未必是他自己親身參悟所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是聞佛所說,也就是佛陀曾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阿難在一旁聽聞默記。因為阿難在佛涅槃之前,並未獲得徹底的解脫,他不可能知道「無相心三昧」會是「何果何功德」,這是一種「記說」,已經達到了「第一句義」的高度,故而阿難不可能知道得這么徹底。不過阿難十分坦誠,他的回答是「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明確說這是世尊說的,不是他本人的發明。
第558經稍有差異,有異比丘請教無相心三昧何果何功德,阿難反道:「汝得無相心三昧耶?」該比丘回答說「我未曾有」。當時阿難沒有回答這位異比丘的問題,但是異比丘又很想知道答案,怎麼辦呢,於是「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六年中」,目的是想假如其他人以相同的問題請教阿難,阿難尊者一旦回答,這位異比丘不就是可以不費力氣地聽聞得法了嗎?可是結果卻令他很失望——六年之中,竟「無有餘人問此義」。不得已,他只好又再次請教道:「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阿難又一次反問道:「比丘!汝得此三昧?」一句話問得這位比丘啞口無言。為什麼?該比丘壓根就沒有證得無相心三昧。沒有證得的境界,問之何益?就好像我們現在是凡夫,卻一個勁地追問「佛境是何境界」一樣,根本是不得要領,弄不好還會落下謗佛謗法的罪業。不過最後阿難還是回答了該問題,即「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最後淺說一下無相心三昧。
有的人說原始經典中的無相心三昧,與大乘佛教的「空」觀思想十分接近。我本人比較贊同這種觀點,但是二者還是有所區別。作為一種修持法門,它總有一個對治的對象,比說空是對治有,苦是對治樂,等等。相既是實在物(山水自然景觀人物),也可以是虛幻之物(念頭、夢想、意識)。我們平常人喜歡「取相」,結果我們的腦海中,為各種各樣的「相」所充斥。「相」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執迷於相,就會很麻煩。如此時間久了,我們的思想就變得復雜了,種種煩憂就此而生起,故而「相」便成「相患」,以相為患。
取相是想蘊認知一切事物的作用,而這個相,又往往是顛倒的,不真實的,因而《金剛經》中的破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對治我們的種種不凈之想,以清凈想來取代不凈之想、染雜之想。無相心三昧,便是建立在破四相基礎之上的一種修禪對治法門。修行此禪定法門,其次第大致分為八個,即村邑想、同修梵行想、森林獨處想、大地想、空無邊處想、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每一個次第都是後一想取代前一想,一個一個地見味、見患、見離。不僅如此,還要觀照一切法唯是名言,無有實性(假名無實故)。如此一來,即於法不起所緣想,進而能緣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無所對立,見性絕對,由此而入無相心三昧。
增支部9集37經/阿難經(庄春江譯)
有一次,尊者阿難住在憍賞彌瞿師羅園。
在那裡,尊者阿難召喚比丘們:
「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這麼說:
「不可思議啊,學友們!未曾有啊,學友們!到此,為了眾生的清凈、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到達在障礙中的空間被那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領悟:那眼確實將存在,那些[進入視野的]色,他將不感受那個處;那耳確實將存在,那些聲音,他將不感受那個處;那鼻確實將存在,那些氣味,他將不感受那個處;那舌確實將存在,那些味道,他將不感受那個處;那身確實將存在,那些所觸,他將不感受那個處。」
當這麼說時,尊者優陀夷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阿難學友!那是有感知的不感受那個處,或無感知的呢?」
「學友!那是有感知的不感受那個處,非無感知的。」
「學友!怎樣的感知不感受那個處呢?」
「學友!這里,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虛空無邊處,學友!這樣的感知不感受那個處。
再者,學友!這里,比丘以一切虛空無邊處的超越[而知]:『識是無邊的』,進入後住於識無邊處,學友!這樣的感知也不感受那個處。
再者,學友!這里,比丘以一切識無邊處的超越[而知]:『什麼都沒有』,進入後住於無所有處,學友!這樣的感知也不感受那個處。
學友!這里,有一次,我住在娑雞多城漆黑林的鹿園。學友!那時,惹低拉襪西葛比丘尼來見我。抵達後,向我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學友!惹低拉襪西葛比丘尼對我這麼說:『阿難大德!這定不彎曲、不彎離、不進入被有行折伏後妨礙狀態的,以解脫而穩固;以穩固而滿足;以滿足而不戰栗,阿難大德!世尊說這定有什麼果?』
學友!當這麼說時,我對那位惹低拉襪西葛比丘尼這麼說:『姊妹!這定不彎曲、不彎離、不進入被有行折伏後妨礙狀態的,以解脫而穩固;以穩固而滿足;以滿足而不戰栗,姊妹!世尊說這定有完全智果。』學友!這樣的感知也不感受那個處。」
F. 須彌是哪個國家
須彌是指印度。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
G. 父母的心中心有何含義起到了什麼作用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其時即有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應念正思。復有諸菩薩等,住自心中而復不動。復有諸金剛領諸眷屬執金剛事,不安其座,遊行十方。復有諸天仙魔眾,怖走無處。
講解:
如是我聞
教下講經,通用「三分」,即將全經劃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經首是序分,經尾是流通分,中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正宗分。幾乎所有的佛經,開頭和結尾全都大同小異,所以序分和流通分的格式幾乎是相同的。
序分的格式就是所謂「六種證信序」,也稱為「六成就」,那就是「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成就。時,就是說法的時間;處,就是說法的地點;主,就是說法之主,那就是佛了;眾,就是聽法之眾,就是聽佛說法的大眾。還有「信、聞」呢?信,就是「如是」;聞,就是「我聞」。幾乎所有的佛經都是從「如是我聞」開始的。
佛說法是應病與葯,根據不同的人和事,為說不同的法門。當時聽佛說法者都是依教奉行,並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阿難是佛的侍者,佛所說的法,阿難親耳聽到的最多。阿難的記憶力極好,過耳不忘,雖然沒有文字記錄,阿難卻把佛說的法全都記在心裡了,這是以後結集佛經的先決條件。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曾問佛,世尊滅度後,以什麼格式結集佛經?佛告訴阿難,經首冠以「如是我聞」。後來結集佛經,由阿難誦出,大眾筆錄,於是,每部佛經的開頭,幾乎全都是「如是我聞」。
「如是」是表「信」的,淺顯地說,「如是」的意思就是「正是這樣的」。正是什麼樣的呢?正是「我聞」的——這正是我聽佛所說的,真實不虛。「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佛正是這么說的,是我親耳聽到的,絕無虛言。
教下講經,在第十門「別解文義」的開頭,須先講「如是我聞」四字。今舉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里的一段話:
「如是」者,略作指法之詞;「我聞」者,略明授受之本。溫陵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是也。
此緣結集時,阿難感變,相好同佛,眾疑阿難成佛,釋迦再來,諸佛降附。唱此四字,三疑頓息,故必首標。
然「六成就」中,「如是」二字,第一「信成就」也。乃是信順之詞,謂信者言「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也。若依理釋,謂聖人說法,但顯真如,唯如為是耳。若宗本經,一切事堅固為如,離無常見為是。蓋表信教信理之深,方成傳持之道,故曰「信成就」矣。
「我聞」二字。第二「聞成就」也。「我」,即結集經主也,然是隨世假我。及法身真我,非同凡夫外道所計。「聞」者,親說親聽,非展轉傳聞。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不假音聞,教體何立,故曰「聞成就」也。達耳入心,記持無毫發之遺,文殊大不思議。阿難亦能憶持沙劫諸佛清凈法藏。今一佛四十年教,何有差遺!聖人境界,非比世間。若約中道理釋,則以無我之真我,不聞而能聞也。
再舉子璇大師《楞嚴義疏》:
【如是】
若兼「我聞」合釋:即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地論》雲:謂結集時,眾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離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雲: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故萬行中以信為首。故雲「如是」。
又,契理契機曰「如」,永離過非曰「是」。如理而說,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約今經,如來藏心,體性不動曰「如」,真實義故曰「是」。又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故名為「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稱為「是」。更有餘義,繁而不論。
【我聞】
「聞成就」也。「我」,即阿難,自指五蘊假者。然一切法,佛說「無我」,今稱我者,我有四種:一、凡夫遍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假立賓主。四、法身真我。經指後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矣。
「聞」,謂耳根發識聽受。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無相宗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也。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
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
先看看上述兩位大師是怎樣解釋「一時」的。子璇大師的解釋:
【一時】
「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言「一時」。「一」者,揀異余時,「時」者,隨世假立。如來說經,有無量時,不能別舉,一言略周,但言一時,《涅槃經》雲「一時在恆河岸」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時。若約法義釋者,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
交光大師的解釋:
「一時」者,第三「時成就」也。蓋世事合會,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違嘉運,故須良時,方能成就。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時。以佛說法,殊方紀歷,不可對同,故總雲「一時」。若約理,則心境、理智、凡聖、本始,一如之時也。
看來,經中的「一時」並不單單是指佛在某個地方說某法門之時,而是有無量時。世尊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只要有某類眾生的解脫緣熟,又能會遇當機的佛法,那就是世尊說法之時。本經的「一時」是什麼時?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下面就要說到,我們正當此機。而我們又能遇到這個法門,佛正在此時為我們說法。釋迦世尊並沒有離開我們啊!
再看看兩位大師怎樣解釋「佛在某某處……」
子璇大師:
【佛】
「主成就」也。具雲「佛陀」,此雲「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覺也。論雲,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未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佛地論》中,具有十義,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
【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處成就」也。處有二種:一、所化處,即伐城。二、所住處,即祇園。……
交光大師: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簡略梵語,具雲「佛陀耶」,此雲「覺者」。余教不錄,惟約當宗,則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三惟約自覺,後三兼利他。而自覺揀凡,覺他揀小,圓滿揀因也。約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羅國凈飯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種通號之一,別號釋迦牟尼。非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第五「處成就」也。……
……第六「眾成就」也。……
看來,「佛」不僅僅是對釋迦世尊的尊稱。「佛」還有「自覺」方面的三個意思——始覺、本覺、究竟覺。進而有「利他」方面的三個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更進一步,具有《佛地論》中所說的十義——①具一切智。②具一切種智。③出煩惱障。④出所知障。⑤覺了一切諸法性。⑥覺了一切諸法相。⑦能自開覺。⑧能開覺一切有情。⑨如睡夢覺。⑩如蓮華開。
「在某某處」也並非只指一個地方,而是「處有二種」——所化處、所住處。
本經的「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俱焰彌國」是所化處,「金剛山頂」是所住處。俱焰彌國金剛山頂在哪裡里呀?古時翻譯佛經,國名是音譯,古印度有個「拘睒彌國」,與「俱焰彌國」諧音。拘睒彌國在中印度,是個地處中央的大國,土地肥沃,氣候炎熱(正好契合「皆如火色」)。那麼,「金剛山」又在哪裡呀?拘睒彌國境內並沒有金剛山。金剛山,又稱金剛圍山、金剛輪山,也就是環繞世界的大鐵圍山,怎麼會在拘睒彌國境內呢!所以「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並不局限於古印度某地。俱焰彌國是指大國,乃至是指世界各國。金剛山是指最宏大的高山。佛在最高最宏大的山頂,為世界各國廣說此經
「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火色是什麼色?當然是紅色。火,有「熾盛」的意思。什麼熾盛啊?五蘊熾盛。
佛法四諦——苦、集、滅、道。第一諦「苦諦」,有三苦、八苦等說。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佛法是心法,法法不離心,心外取法是外道之說,「五蘊熾盛」並非離心別有。「色」就是物質,色蘊熾盛,則眾生追求物質佔有之心強烈;「受」就是領受、感受,受蘊熾盛,則眾生追求刺激之心強烈;想蘊熾盛就是眾生妄想翻騰,機謀巧算,勾心鬥角,無有寧日;行蘊熾盛就是追求立即成功,恨不得拔苗助長;還有識蘊熾盛,「識」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就是「去後來先做主公」的那個。人死之後他後走,人未生時它先來。如今它逢熾盛,必然導致全世界人口增長迅速。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啊?如今正當其時!佛說本經,正是為當代眾生所說,當代眾生正是本經的當機之眾。我們理當依教奉行,受持本經,理當自己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理當幫助全世界人民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法不孤起,仗因緣生,此等根性的眾生解脫緣熟,正是本經所說的法門如今廣為流行的原因。
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這段經文容易理解,只說說其中個別詞語。
先說「爾時」,爾時的字面意思就是「這是、那時、此時」。具體到本經,「爾時」是指什麼時候啊?就是上文所說的「一時」,就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就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之時。也就是如今。
再說「都無差途」。疾病痊癒了,稱為「病差」。「差途」就是「病差」的路途,也就是治療疾病的方法。眾生煩惱如病,佛法如葯,世尊對機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啊?都無差途!也就是說,過去的方法都不怎麼靈了,其力量都不一定能勝過當前眾生的煩惱了。
為此,如來感嘆:「善哉眾生當何所救!」——於是,佛就正念思維救度的方法。
(弟子問:為何是「善哉,眾生當何所救」呢,而不是苦哉呢?)
(老師答: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就象言行顛倒的醉漢,本來是正常人,只因酗酒,不能正常。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本來是佛,所以「善哉眾生」。另,也可以這樣句點:善哉!眾生當何所救!這樣的話,「善哉」就成了語氣詞。)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思惟已訖」——佛已經考慮好了,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
此時,「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先說說「佛世界」和「菩薩境界」。
粗淺地說,「佛世界」就是佛所住之國土,有穢土,有凈土。當然這是粗淺說、方便說,因為,說佛住清凈的凈土還容易理解,說佛住不清凈的穢土就令人費解了。究竟說來,無凈無穢,凡是佛化現的地方都是凈土。佛是究竟清凈的,究竟清凈便沒有凈、穢的分別。若分別凈、穢,便非究竟清凈,說凈說穢都是塵埃,都是污染,都不是究竟清凈。那麼,還建立這分別凈穢的方便說干什麼呀?是為了度眾生啊。比如我們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是典型的穢土。然而這里卻是釋迦世尊的化土,是世尊教導我們的課堂。娑婆世界其實是釋迦世尊教化眾生的凈土。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那是眾生的境界,佛的境界沒有此苦。佛在《楞嚴經》中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塵勞,就是「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的娑婆眾生境界。佛無塵勞,佛應緣示現,救度眾生,正是海印發光。每尊佛都有自己化現的世界,這就是「佛世界」。釋迦世尊的化土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世尊的「佛世界」。娑婆世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若細分,更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僅以天界為例,由下至上分為三界——欲界、****、無****(無****又稱空界),欲界天有六層,由下至上:四王天、忉利天(就是下文所說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四禪十八層:初禪三層、二禪三層、三禪三層、四禪九層。空界天四層: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若從劃分三界(欲、色、空)的角度,不僅天道的六層欲界天屬於「欲界」,其他五道(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都屬於欲界。這三界,都屬於釋迦世尊的「佛世界」。
大略地說,「菩薩境界」與「佛世界」相仿,只是「菩薩境界」尚未究竟。用現在的話打個比方說,「菩薩境界」雖然初具規模,但還沒有最後完工。說起來這些「三賢十地」等,也是蠻復雜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再說一下「震動」。說到震動,現在的人很可能聯想到地震災害。然而佛經里所說的震動,是難得的祥瑞,此時地皆柔軟,眾生和悅。就象嬰兒在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絕不是指地震災害。佛經里所說的「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毫不知情。「震動」種類繁多,有「動六時」「動六方」「動六相」等。「動六時」是:佛入胎時、佛出胎時、佛出家時、佛成道時、佛說法時、佛涅槃時。「動六方」是: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動六相」是:動、涌、震、擊、吼、爆。由於佛思惟已訖,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故這里所說的「震動」,是指佛將要說法時的祥瑞之兆。
這次震動所惠及的范圍是「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上至三十三天,是指「一切諸佛世界」里的忉利天以下的時空范圍。
下至十金剛際,是指「諸菩薩境界」里的「十金剛心」——①覺了法性、②化度眾生、③庄嚴世界、④善根迴向、⑤奉事大師、⑥實證諸法、⑦廣行忍辱、⑧長時修行、⑨自行滿足、⑩令他願滿。諸位可能會問,這里不是說這次震動所惠及的范圍么,怎麼說起「心」來了?因為心外無法,范圍也在心內。又因為
H. 古印度在哪裡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
I. 西遊記中的朱紫國在現實中是哪個區域
這個問題很難呀,書中沒有大環境描寫。給你個前進路線,做參考,具體位置真不清楚。
627年(唐貞觀元年)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里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便出了當時大唐帝國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餘里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徑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乾颱)—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里舊城)。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里山口,海拔4284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2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託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笯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乾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里,至沛汗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西行千餘里,至窣堵利瑟那國(塔吉克費爾干納盆地)—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扎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基華城)這里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里,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里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鐵門關(烏茲別克南部達爾本特之西)—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巴基斯坦東北境)—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至遏羅闍補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闍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窣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闍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
J. 俱盧是什麼意思
俱盧,印度古代傳說中屬於月族世系的一個國王,其父為桑瓦羅那,母為太陽之女陀波蒂。曾統治西北印度今德里附近地區,是《摩訶婆羅多》主人公持國和般度的先人。作為源於父名的姓,僅由持國的兒子們所承襲。他們與般度五子的斗爭構成前述史詩的主題。
俱盧人(Kurus)指生活在前述地區的一個部族。
古印度列國時代十六雄國之一。原為一古老部落,居於恆河上游。環住王為其第一代國王,都於象城(哈斯提納普拉)。後長子鎮群王繼承王位,另一子卡克沙塞納另建王國,以天帝城為首都。
鎮群王一支傳至尼查克舒時代,象城被泛濫的恆河之水所洗,居民東遷憍賞彌城(憍賞彌國),形成後來的跋沙國(跋蹉)。
天帝城一支則繼續沿用俱盧國名,但至十六國時已無足輕重。
俱盧原為君主制類型的國家,至前孔雀王朝時期成為共和國。當摩揭陀的難陀王朝興起後,俱盧國被其吞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