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絲綢之路印度主要出產什麼

絲綢之路印度主要出產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15 14:18:39

⑴ 絲綢之路主要經過哪些地區主要商品是什麼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作用

中國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洛陽(即東漢時的雒陽),這在《後漢書?西域傳》等史籍 中均有記載,絲綢之路,這個名稱的出現是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者、探險家李希霍芬, 將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長安通往河間 (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地區,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繼而延伸到敘利亞及遙遠的西方,以及由成都經東南夷通往身毒(今印度)的南方絲 綢之路,今被全世界學術界所公認。 東漢建都雒陽(今洛陽東),雒陽逐漸取代長安(今西安)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中 心。在雒陽的東方,青州、兗州地區適宜種植桑麻,民間絲綢手工業得到普遍發展,官 府也擁有規模巨大的絲綢手工業,這些民間或官府生產,輸往西方的高級絲綢,由中原 商賈或西方商人來到雒陽采購外運。東漢絲綢之路的主要途經地點是自雒陽西行,經長 安(今西安西北)、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張掖郡穌得(今甘肅張掖西北)、敦 煌郡敦煌(今甘肅敦煌),走北道出玉門關,傍天山西行,經伊吾(今新疆哈密西)、 疏勒(今新疆喀什),過蔥嶺,出大宛、康居、木鹿城(此三城枸在原蘇聯境內),經 安息國和櫝城(今伊朗達姆甘)、阿蠻(今伊朗哈馬丹),斯賓(今伊拉克巴格達)至 安都城(今敘利亞非拉墓亞),然後還可乘船到大秦(羅馬帝國)。東漢的絲織業比西 漢進步,以雒陽為起點的東漢絲路交通較前更加繁榮

商品:
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絲綢,瓷器.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

作用:
首先,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的鑄鐵冶煉,鑿井等技術傳入西域,促進了西域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其次,西域的各種農作物以及動物等特有品種流入中原,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物質,擴大了食物來源。
其三,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各國各派使節來漢,密切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政治聯系,這對以後的漢唐實行對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礎。

⑵ 印度有絲綢嗎

印度肯定是有絲綢的。
1、印度是繼中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蠶絲生產國 ,又是世界最大的生絲進口國。在中印貿易中 ,生絲是排在從華進口額達 1 0億盧比以上的「大宗從華進口商品」的第一位。單從這條數據就可以知道印度肯定是有絲綢的。
2、絲綢起源於中國。關於起源的時間其說不一。根據歷史文獻,比較普遍的有兩種說法:一為自伏羲開始化蠶桑為帛;一為黃帝時始有養蠶。據推算,伏羲是舊石器時代的人,而黃帝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部落聯盟領袖。因此,前者可能是指野蠶繭開始被利用,後者可能是指蠶開始被馴化家養。
3、印度的絲綢是從中國絲綢之路開始傳入印度的,在兩千多年前,在中國,有一條從內地長安經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印度、中亞、歐洲的通商貿易道路。中國的許多商品,尤其是絲綢都通過這條路運往國外,所以人們把它稱為「絲綢之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條路不僅對溝通亞歐大陸的經濟貿易起過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也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4、傳說遠在黃帝時期,元妃始祖就開始馴養野蠶為家蠶,取蠶絲織成做衣服的錦帛。在古老的耕織圖上,已詳盡地記錄了古代蠶農育蠶、養蠶、繞絲、織綢的整個過程。中國是蠶桑的原產地,是世界絲綢大國,素有「東方絲國」的美稱。
5、絲綢已經成為了印度老百姓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雖然印度生產各類絲綢產品,例如。服裝面料,領帶/女用披肩,成衣等等,還有唯一在印度生產的紗麗服。紗麗幾乎是和絲綢這個詞同義的。它是從古以來印度婦女的傳統服裝。有無數的印度文獻資料提到了這種打褶形的衣服和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的各種著裝式樣。印度的紗麗服是個例子生動的展現了織布工的傑出技術。

⑶ 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有那些,往國內輸入的主要商品有那些

海上絲綢之路往國內輸入的主要商品有:

琥珀、珍珠、水晶、香葯、沉香、安息香、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銀寶器、犀象、吉貝(棉布)、駱駝皮、斑布、明珠、寶石、金剛石、貓眼石、琉璃、金銀器(包括白銀)、珠璣、溫納齊、檳榔、兜鑾、珍禽異獸等。

附: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傳統意義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指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寧波等港口出發前往南海和印度洋的貿易航線;二十世紀後半期,國際學術界也常常把中國到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琉球群島的貿易航線,也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從貿易品的角度,海上絲綢之路又有「陶瓷之路」、 「茶葉之路」、「香料之路」、 「白銀之路」、「寶石之路」等不同的稱呼;從航線的角度,又有南洋航線、西洋航線、東洋航線等不同的說法。

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航線和貿易規模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品也有不同。戰國秦漢時期,地處華南的南越國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貿易,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發掘中得到實證。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牛)、玳瑁、果、布之湊。」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

到了漢代,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規模有進一步的擴大。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

唐宋時期以迄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進一步發展,總體而言,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含銅錢)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寶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銀器(包括白銀)、珍禽異獸等。中國官方海外貿易在明初鄭和下西洋時,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有一定衰落,進入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以後,西方殖民者進入東亞貿易圈,中國海外貿易航線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所蠶食,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⑷ 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

出口:自中國出發之貨物主要以絲綢、茶、瓷器、金、銀、五金、書籍等等。

進口:自西方來貨物包括:琉璃、貓眼石、明珠、象牙、香料、寶石、水晶、瑪瑙、琥珀、駱駝皮、乳香、沒葯、安息香、沉香、檀香、蘆薈、胡椒、溫納齊等。

貿易的對象有許多:

1、朝鮮、日本、琉球;

2、位於今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3、東南亞沿岸島嶼;

4、南亞;

5、伊斯蘭世界;

6、歐洲各地,因為此海上絲路多隻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歐陸的物品一般由經由阿拉伯人轉運。

海上絲綢之路,也叫陶瓷之路、香葯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

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尤其於兩宋年間,游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彭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4)絲綢之路印度主要出產什麼擴展閱讀:

航海技術

一、造船

宋代舟船的主要特點是:船體增大。宋朝出使朝鮮高麗王朝的「神舟」,載重達一千五百石以上,大的海船,載重萬石,載船員數百人,能裝載一年的口糧。

船上還設有市井(商店),還可以養豬、釀酒、織布。船舵長達三仗至五丈,船體結構合理:使用鐵釘造船,船體兩側下削,有龍骨貫穿首尾,船底成V字型,便於船的破浪行駛。船內採取密封隔艙,加強了船的安全性。

行船工具的進步:使用了多檣多帆,便於利用多面風向。大船上附設小船,以備運輸、救生、搶險之用。船上有大小兩只錨,有探水設備。船舶開始使用了指南針,航海也就有了全天候的導航工具,較之此前憑借日月星斗來導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宋朝的造船和修船,已經開始使用了船塢,還創造了滑道放船下水的方法。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

二、針路

據中國古典文獻記載,在宋朝元符年間(1098年-1100年),中國海船已經用羅針導航;到了南宋中期,海船普遍用羅針導航;當時掌管船隻航行方向的舟師都備有秘密的海道針經,詳細列出從廣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針路。

⑸ 絲綢之路引進了哪些物品

印度的醫學,西亞的天文歷法(主要是伊斯蘭國家的,也稱回回歷)以及數學.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物產傳入:中亞、西亞的特產如胡桃、石榴、芝麻、黃瓜、胡蘿卜等.大宛的汗血寶馬、非洲的鴕鳥、獅子
天馬,汗血馬,葡萄,石榴,核桃,的植物,歌舞和樂器傳入中原

⑹ 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有哪些

絲綢之路上的商品流通,以中國絲綢為主要商品,「絲綢之路」即因此而得名。

我國絲綢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絲路開創以後,中亞及西亞各地時行衣著絲綢。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中國絲綢被廣泛地使用。在絲路上,中國除大量出口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漆器等,還有中國的經濟作物杏、桃和甘蔗等。西方通過絲路輸入中國的物品也十分豐富,有毛織品、玻璃、寶石、香料等,特別還有從大宛輸入的汗血馬。中亞地區的農作物和經濟植物,如葡萄、苜蓿等也經絲路傳到中國。

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往來頻繁,除了商品貿易外,其他的交流也十分廣泛,尤其是生產技術和文化的往來。

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文化傳入西方,對西方各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自漢至唐傳入西方的生產技術主要有養蠶、繅絲、織綢、鑿井以及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印刷術及火葯。在文化方面,我國古代的天文學、醫學和數學很早就經絲路傳到阿拉伯及歐洲各地,同時中國的音樂及繪畫藝術也傳到西方。

另一方面,域外文明也經絲綢之路,被導入中國,對我國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如中亞游牧民族的養馬法、騎兵戰術、西方的傢具桌椅等。絲路也傳進了西方的音樂、繪畫、雜技等藝術。而中西文化交流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絲路將西方的宗教傳入中國。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傳入的還有祆教、景教、摩尼教以及伊斯蘭教。這對於宗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⑺ 香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貨物之一、產地都是哪兒,都有什麼古代香料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香料有丁香、肉桂、豆蔻、胡椒、乳香、沒葯、姜等等,新航路開辟之後,早期殖民國家如葡萄牙和荷蘭等曾先後侵入香料產地,通過不平等的貿易或直接的掠奪將大批的香料運入到歐洲市場,來獲取暴利。

甘松香,最初指印度甘松香,來自喜馬拉雅西部高山地帶;香膏,麥加或約旦香膏產自阿拉伯南部或東非;番紅花產於小亞;蘇合香來自南歐、小亞和黎凡特;蘆薈生於阿拉伯南部;豆蔻一般被認為是印度北部的植物,等等。

⑻ 絲綢之路主要商品是什麼

絲綢之路的起源是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1)貨物的交易輸出輸入: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中國以盛產絲織品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絲國」。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絲帛錦綉不斷西運,同時,西域的「珍奇異物」也被輸入中國。 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線輸入中國.絲綢之路同時又有"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稱呼.

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

中國商人用絲綢,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製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製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鑽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而由此路東傳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版印刷術)也經由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而西方國家的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也相繼傳到中國。

"無形的貨物"

(2)豐富的文化的遺產: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沿途還發現了一批製作精美的銅器、骨器、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及炭化了的農作物果實等。

絲綢之路是漢唐千餘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⑼ 絲綢之路最佔有地位的商品是哪些

絲綢之路最佔有地位的商品是絲綢、玉石、香料。
絲綢之路也叫玉石之路、香料之路。
除了絲綢,同時絲綢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產自今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13世紀就開始出現在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這意味著中西亞地區的商旅貿易開始的時間要比這一地區部分國家的誕生還要早些。之後不久,青金石的貿易開始傳入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哈拉帕(Harappa)。後來成為佛教七寶之一。

⑽ 中國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起源,主要運送哪些貨

絲綢之路的起源是張騫出使西域。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中國以盛產絲織品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絲國」。

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絲帛錦綉不斷西運,同時,西域的「珍奇異物」也被輸入中國。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

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

中國商人用絲綢,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製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製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鑽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而由此路東傳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10)絲綢之路印度主要出產什麼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絲綢之路印度主要出產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2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89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59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6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5
中國去巴域怎麼走 瀏覽:389
中國石化加油站如何開發票 瀏覽:531
在英國讀什麼最賺錢 瀏覽:359
中國女排奪冠評分是多少 瀏覽: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麼地方玩 瀏覽:525
印度芋頭怎麼炸好吃 瀏覽:855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5
越南哪裡買工業設備便宜 瀏覽:118
巴厘島6個人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907
緬甸和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瀏覽:125
惠普中國官網是哪個 瀏覽:173
為什麼說咖啡是起源於義大利 瀏覽:176
台灣什麼時候屬於中國的 瀏覽:872
中國糧倉儲備糧食夠中國人吃多久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