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國人訓練「豬」來尋找松露,松露有哪些種類
松露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食材中的一種,在西方有“廚房裡的鑽石”之稱。目前公認的有10種。按照顏色可以分為黑松露和白松露,其中白松露整體說來更為珍貴;按照飲食行業的傳統劃分,能上大雅之堂的分為四類:義大利白松露,被稱為“白色黃金”,又名艾爾巴松露;法國的黑冬松露,被稱為“黑色鑽石”,又名佩里戈爾松露;黑夏松露——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中國都有;美國俄勒岡白松露。其他的像普羅旺斯等地產的都只能算到第二甚至更低的等級。按照產地,則有法國、義大利、美國、西班牙、克羅埃西亞、紐西蘭、中國等。
歐洲人非常推崇松露,將其與鵝肝、魚子醬並稱為世界三大珍餚。根據品種不同,松露的食用方法也有差異,但共同的一點是要去皮——為了避免浪費,現在都是採用研磨的方式去掉外皮。
義大利白松露略帶蒜味,類似乳酪,通常切成薄片後直接生食;
黑冬松露則有濃郁的土地香味,通常用於調味,熟食;
黑夏松露的味道比黑冬松露淡,更接近於平常的蘑菇,生熟都可吃;
俄勒岡白松露與歐洲的松露不同,味道更淡,口感更脆,基本用於生吃,或者調黃油、橄欖油及調味料用。
『貳』 印度暴發空見病菌致死率達50%,這是一種什麼病菌
印度暴發空見病菌致死率達50%,這是一種叫毛黴菌的病菌。
對於毛黴菌病,目前沒有比較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在感染早期可以使用良性黴素B等抗真菌葯進行治療,也可以手術切除感染的地方。毛黴菌病一般對於免疫系統正常的人來說,不會構成很大的威脅,在日常生活中,在處理土壤、苔蘚或肥料等物品時,注意穿著長衣長褲,戴好口罩和手套,注意個人衛生,尤其在前往塵土飛揚的工地時,注意戴好口罩,注意安全。
『叄』 中國塊菌TubermeIanosporum與印度塊菌Tuberindicum有何區別
對,有差異
其實沒有中國塊菌,Tuber melanosporum是黑孢塊菌的學名,原產地是歐洲。Tuber indicum是印度塊菌。中國的商業塊菌,包括印度塊菌和假凹陷塊菌,兩個品種。
黑孢塊菌和印度塊菌在外形和顏色也有差異
『肆』 菌菇的種類
菌菇的種類是比較多的,有香菇、草菇以及木耳等,這些都是真菌類的食材,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食用最多的,但是要注意有一些菌類是有毒的,我們需要學會區分,避免影響到我們的生命安全。菌菇的營養價值是比較高的,而且味道鮮美,特別適合我們用來製作各種美味的食物,所以大家可以學習幾種菌菇的做法。
1、香菇
香菇,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為側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實體。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它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
2、草菇
草菇又名蘭花菇、苞腳菇起源於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300年前我國已開始人工栽培,在20世紀約30年代由華僑傳入世界各國,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國草菇產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
3、木耳
木耳(英文:agaric),主要生長在中國和日本。中國大部分是東北木耳和秦嶺木耳。木耳既可野生又可以人工培植,種子實體呈耳狀、葉狀或杯狀、薄、邊緣波浪狀,寬3-10厘米,厚2毫米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附著部固著於基質上。
4、銀耳
銀耳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屬於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
5、猴頭菇
猴菇菌為紅菇目猴頭菌科猴頭菌Hericiumerinaceus(RullexF.)Pers.,屬擔子菌綱,是一種腐生菌,也是一種著名的食用菌。全形似刺蝟或猴頭,故俗稱猴頭菇或猴菇。
『伍』 松露聞起來吃起來是什麼感覺
吃過松露布朗尼蛋糕算不算,味道很濃郁醇厚,還有經典的松露汁相煎鵝肝,不知道是不習慣西餐還是松露奇妙的味道,反正吃完沒有戀戀不舍還想吃的沖動,覺得還是中國菜吃的舒服。
因為是法國菜的代表食物,與魚子醬、鵝肝醬並列為世界三大珍餚,很多人認為全世界只有法國有,事實不是。應該說最主要的分布在法國西南部,最好的白松露產自義大利的皮埃蒙特區,近年來美國餓勒岡松的松露名氣越來越大。
還有個區別就是,人家是長在橡樹根部,中國松露是長在松樹根部的,而且當地人基本不食用。
『陸』 印度爆發罕見病菌,致死率高達50%,這是一種什麼病菌
2021年4月份,在全球大部分國家都積極抵抗疫情,普及疫苗的情況下,印度境內爆發了一波越來越嚴重的疫情,很快就引發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印度每天新增的確診病例一天比一天多,在世界范圍內,印度的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而印度地區感染新冠的死亡人數也數目驚人。
在新冠疫情還沒有控制穩定的情況下,印度又爆發毛黴菌病,而毛黴菌病又有如此之高的致死率,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如果印度當地還不採取更加有效的管理和防範制度,那麼印度將會有更多民眾受到病毒的侵害。同時,這場疫情也再次讓我們了解到,建立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柒』 大連什麼山出松露
摘要 大連沒有松露,中國松露主要出產在攀枝花鹽邊縣的金沙江流域,現已發現黑松露、白松露等多個松露品種,是攀枝花金沙江特產之一。以攀枝花鹽邊縣為中心方圓200公里范圍內是中國松露主要產區。每年在鹽邊縣都有全中國60%以上的黑松露產出。
『捌』 印度塊菌的形態特徵
子實體直徑2-4.5cm或1.5-3cm,或更大,體大者可達140克。不規則球形或橢圓形,粉褐色、咖啡色、棕褐色或棕黑色,表面具桑椹狀疣突起,由網狀的溝縫分隔,突起多圓鈍,少銳尖,突起的錐基0.2~2mm。內部組織灰褐色、紫褐色或粉褐色,具粉白色分枝的網路。 子囊近圓形、長圓形或卵圓形,(175~160)μm×(150~600)μm,未見子囊柄,內具1~4孢子,可達6個。子囊孢子初期微透明,後呈深褐色,卵圓形、長橢圓形,少呈圓形,(14.3~45)μm×(12~40)μm,表面具細長疣狀凸起,凸起脊基呈斑點狀、條紋狀,單一或偶有分叉,疣凸高0.5~3μm,粗細變異較大。
『玖』 印度的超級細菌究竟是什麼
最近盛傳細菌界出了一種超級細菌,百毒不侵,可以抵擋各種抗生素,其實這種NDM-1基因,不是細菌,而是細菌的「防具」。任何細菌裝備上這種防具都能變成「超級細菌」。生物松鼠seren總結了一下,NDM-1基因之所以最近很紅,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首先像資訊里提到的,這個基因可以使得細菌對一大類強力高效的抗生素產生抗性;此外,科學家指出,目前正在研發的新抗生素葯裡面,沒有一個具有潛在的、可以對抗NDM-1的能力。其次是因為這個基因的存在位置非常特殊——在一種流動性非常強的DNA小環上,叫做「質粒」。我們知道,細菌內部有一個DNA大環,上麵包含著這個細菌自身的基因組,相對比較穩定,一般很難在不同種的細菌之間產生互換。但是質粒不一樣,它游離於細菌DNA基因組之外,可以很容易地從一種細菌體內跳到另一種細菌身上,這就可能導致抗生素對許多細菌同時失靈。而且,雖然現在含有NDM-1基因質粒的細菌還對另外兩種抗生素敏感,可是如果有其他細菌本身已經不怕這兩種抗生素,同時又接受了NDM-1的質粒,那這些細菌可就真是所向無敵了。
好在這並不是傳染病,不會突然大規模爆發,目前世界上被「超級細菌」感染的病例也非常少。即便所有抗生素都無效,最起碼我們還有自身的免疫系統。細胞生物學松鼠桔子覺得從理論上說,依靠噬菌體也是消滅超級細菌的一個辦法。其實,不管是普通細菌也好,超級細菌也好,勤洗手注意衛生,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都是最基礎的辦法。
『拾』 雲南的松露,就別再挖了吧
這篇東西剛開始構思的時候,我在雲南回上海的路上。做《黑珍珠年鑒》的團隊去雲南溯源食材,我蹭了她們的行程,去見見世面。
其中有一站,是跟當地農民上山挖黑松露。
第一天到昆明,和當地的朋友吃飯,桌上有餐廳主廚、有雲南當地經營食材生意的大咖,也有「舌尖上的中國」的雲南顧問,大家喝著酒,相談甚歡,對雲南乃至全世界 美食 有不同的見解,也都很直接地表達。
當我們說到要去挖黑松露的時候,他們幾個一致勸我們別去,說是會失望的。問原因,不外乎是對雲南黑松露個頭、香氣的不滿意。
還捎帶了一個邊角料: 現在一線城市很多高檔餐廳用的白松露,也是雲南產的,跟客人說是義大利的。有多少客人吃過真正的義大利白松露?又有多少義大利白松露能進得了中國海關?還不是內銷冒充進口,賺個信息不對稱的錢?
不過我們這種人就是頭鐵,別人越是說不好,就越是想去感受一下——不親身經歷,怎麼有發言權呢?
就像有些餐廳,看見有人罵,也不知道罵得對不對,就自己掏錢去吃一回,有了第一手素材,才有資格跟別人一起罵。
挖黑松露的地方,是曲靖市會澤縣的一個小村子。從會澤縣城出發,開半個多小時的山路,帶我們挖松露的村民大叔已經在路邊等候多時。
離開村道,往山裡稍微走一點,就到了可以挖到松露的地方。大叔跟我們講怎麼挖松露:先找一棵松樹,刨開旁邊的泥土,看到有細細的莖須後,順著莖須繼續刨,就有機會挖到松露了。
大叔先動手刨了幾下,把耙子給我,讓我繼續刨。 收獲不會來得那麼快,但是我們刨過的地方,地表的植被已經被破壞,泥土連帶著一些根須被翻出來。我們看了一下周圍,有好幾塊土地都是這樣的,這才意識到,這里挖松露,其實對土地的破壞還挺嚴重,至於對松樹的根系會不會造成破壞,還不得而知。
在第一個地方沒有收獲,大叔帶我們爬上了一個小坡,他說在這里挖到松露的概率更大。
剛上坡的一片土地,泥土完全裸露在外面,一點植被的痕跡也沒有。再往裡走幾步,可以明顯看得出土地被翻過,小草已經連根起出來,還能看見一些零星的苔蘚。
大叔開始進入狀態,認真挖松露。不一會兒,挖出三顆小小的黑松露,直徑在三到五公分之間,裹著泥土,不怎麼起眼。這時候,差不多翻掉了五、六平米的土地。
我順著翻過的土地往坡上看去,上面是一片松樹林,還保持著相對原始的地貌。也就是說,挖松露的人將來會順著這座山坡的走勢一路往上挖,把松露起出來,留下耙子啃過的土地。這些土地什麼時候能恢復原貌,我們心裡沒有底,在場的人先是一陣討論,接著是短暫的沉默。
雲南出松露,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在雲南,有多少松露是這樣被挖出來的?
中午到鎮上吃午飯,挖出來的黑松露一起帶過來,要做一道當地特色菜——松露雞。同行的一位雲南廚師介紹說,不同於西餐里吃法,本地是把黑松露切成厚片拿來燉雞湯,管夠。
雲南正午的陽光曬得人很舒服,我在餐館的院子里,一邊曬太陽,一邊看廚工處理黑松露。只見他們將黑松露倒進一盆清水裡,麻利地用刷子刷干凈上面的泥土,切成一片片厚片,准備下到雞湯里去。
我看了一下切完的黑松露,有的有紋理,有的完全沒有紋理。拿起來聞一下,幾乎沒有什麼香氣,再丟幾片嘴裡嚼一下,香氣還是不怎麼明顯,只能寄希望於一會兒的松露雞了。
幾道雲南農家菜都很接地氣,用朴實的方式,演繹著本地食材。當松露雞端上來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去,畢竟是一道傳說中的菜餚,這次到雲南後,每天都會提及。
雞湯的味道沒的說,鮮香味比我們城市裡吃的飼料雞要高一個層次,雞肉也是略帶嚼勁的。 但是大量的黑松露在裡面,卻沒有為整道菜增加什麼風味,只是默默地充當花瓶。 我想,即便是往雞湯里加一點土豆,塊莖特有的味道也能令整道菜得到提升,而不像本地的黑松露,完全無法做出貢獻。
此時,我想到了剛進餐館的時候,把黑松露拿給老闆娘,她看了一眼,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哦,是茯苓。」
在本地人的詞彙里,並沒有「松露」這個說法,這樣的東西,被稱為「茯苓」。
「茯苓」是「土茯苓」的簡稱,一看就知道,是一種很廉價的東西,因為有一個「土」字,「茯苓」又是一味很廉價的中草葯。
除了「土茯苓」,黑松露在雲南人口中還有另外幾個稱呼:
——因為氣味吸引豬,豬會把它們從土裡拱出來,所以叫「豬拱菌」,很土味。
——因為是憑空長出來的菌塊,所以叫「無娘果」,又是莫名的土味。
——因為完全成熟後的氣味令人不喜,所以又叫「臭雞樅」,依舊是土土的。
但是,這種不招當地人待見的氣味,正是松露特有的香氣,令無數西方人痴迷。十多年前開始,中國的高級西餐廳也開始出現這種食材,現在已經習以為常。近幾年,雲南的松露又突然殺出,從黑松露到白松露,引得大家紛紛討論,雲南的松露,到底是不是松露?到底是不是人工培育的?
其實,雲南的松露,跟歐洲的松露是同一樣東西,並且也是野生的,但是因為風土關系,香氣略微遜色。不過當雲南松露真正成熟的時候,不管是塊頭、紋理,還是香氣,還是不容小覷的非凡之物。
(「Truffle」這個詞,最初在1976年被中科院微生物所翻譯為「塊菌」。被翻譯成更具浪漫風味的「松露」,一說是改革開放後,一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沒有確定的說法。我第一次看到「松露」這個翻譯,是在1998年中文版的《有關品味》里。所以雲南人認為的「印度塊菌」和法國人自稱的「黑孢松露」,其實都是「truffle」。)
可惜就可惜在,雲南從夏天就開始挖松露,一直挖到冬天。雖然雲南松露的時令期要長於歐洲,但是松露們根本就來不及長大,就紛紛被扒拉出來,這就導致了大多數雲南松露個頭偏小,沒有紋理,最重要的是——缺乏香氣。
歐洲人挖松露,是利用豬和獵犬的嗅覺(現在基本都用獵犬)找尋,或者憑借經驗用手杖等物件探尋,屬於定點尋找。而在雲南挖松露,雖然也有經驗之說,但是最終的方式,卻是地毯式尋找,結果不但難以出產成熟的大松露,用來立足市場(好的雲南松露,多被用來冒充歐洲松露),同時又對地表植被造成了破壞。
從挖完松露下山,一直到現在,我們一行人只要說到雲南松露,都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
作為 美食 餐飲行業的人,大家對松露這種世界頂級食材,多多少少都是帶著敬意的。按理說,知道自己國家也出產松露,應該是驕傲的,但是這回,我們只有沉默。
雲南的松露,真的還要這樣挖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