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印度最顯赫的政治家族,尼赫魯家族到底有多厲害
作為印度最有權勢的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曾經「貢獻」過3位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執掌國政長達35年時間,其影響力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傳奇的政治家族。
尼赫魯家族屬於婆羅門階層,遠祖拉志·考爾是莫卧兒王朝皇帝法魯赫崇拜的學者,不僅被提拔進入德里法院任職,而且還獲賜一座位於德里運河河畔的新居。由此,考爾被時人稱呼為「考爾·尼赫魯」,意為「運河邊的考爾」,而「尼赫魯」的姓氏由此產生。從考爾開始,尼赫魯家族的男子世居高官,直到印度民族大起義後,勢力才一度衰落。
索尼婭辭去黨主席職務,並推舉長子拉胡爾繼任。拉胡爾接任黨主席後,領導國大黨參加2019年7月的議會大選,結果卻以慘敗告終。選舉失敗後,拉胡爾主動請求辭職,但遭到黨內領導層的拒絕。拉胡爾能否帶領國大黨東山再起,重建尼赫魯-甘地家族的輝煌,值得持續關注。
Ⅱ 毛主席:「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導語:
1962年,美蘇兩國冷戰正酣,蘇聯准備把幾十枚導彈秘密部署在古巴,每一枚導彈上還攜帶有一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毫不客氣的說,這是人類 歷史 上距離核大戰最近的時刻。
然而,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緊張的盯著美蘇兩國動作的時候,在世界的東方,印度人卻搞出了一波「騷操作」:在中印邊境挑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關於印度的這波操作,事後毛主席曾開玩笑的說:「我想了十天十夜,想不通印度為何要搞我們」。
事實上,不僅是毛主席想不通,當時世界各國的戰略家們,同樣想不通。要知道這個時候的中國,剛剛從朝鮮戰場上下來沒多久,連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都沒有在中國手上討到便宜,印度從哪裡來的自信,可以侵略中國呢?
1962年的國際政治中,還沒有川建國這樣的異類。 活躍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都是一些高手和高高手。 蘇聯的赫魯曉夫,美國的肯尼迪,法國的戴高樂,當然還有中國的毛主席,印度的尼赫魯,甚至敗退台灣島的蔣介石,也是國際政治的高手。
在這些人之中,印度總理尼赫魯的政治水平,也許不是最高的,但絕不是庸手 ,這一點從他利用美蘇冷戰的機會,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把印度變成了第三世界的領袖,成為國際政治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甚至當年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中國還大,就能夠看出來。
但是,尼赫魯平常顯示出來的政治手腕越高超,62年在中印邊境挑起紛爭的行為就越匪夷所思。
這就好比兩個絕世高手正擺出架勢,轉著圈圈對峙,互相尋找對方的破綻,結果其中一人突然變成了《鄉村愛情》里的趙四,來了一通王八拳。說實話,要不是毛主席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敏銳洞察力,及時抓到了反擊的時刻,一般人恐怕都傻在當場了。
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的時間,對於中國來說簡直是天賜之機。當時的國際環境上,中國本來是 社會 主義陣營一份子,但因為路線問題正與蘇聯鬧矛盾,這一下就等於同時被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強國敵對,而印度卻因為地緣關系和「不結盟運動」領導者的身份,美蘇兩國都向其示好。
從大的國際環境上來看,對我們是相當不利的。但是,從小的時間段上來看,正如前文所說,因為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國正在異常緊張的局勢,無暇分心他顧,對我們又是非常有利的。只不過這個有利時間段非常短,很難把握。
也就是說,尼赫魯只要不是在62年發瘋,稍微推遲幾個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中國人贏的也不會那麼容易。
但 歷史 沒有假設,印度就是在最不合適的時間里,挑起了一場最不應該的戰爭,也難怪毛主席調侃說自己十天十夜沒想通了。
那麼一向政治手腕高超的尼赫魯,為什麼會犯了這么一個不符合自己人設的錯誤呢?實際上究其根本,不是尼赫魯的戰略眼光突然變淺了,而是他犯了一個精英階層出身的政治家,經常會反的錯誤:了解敵人,卻不了解自己。
更直白一點說,就是尼赫魯意識到了中國的強大,但他沒有想到印度軍隊會這么不堪一擊。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們重新復盤尼赫魯的整個計劃。首先,當時的國際格局下,中國與美蘇兩大超級強國交惡,在國際環境上是絕對處於劣勢的。只要中印開打,美蘇大概率的會幫印度,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尼赫魯選擇這么一個看似對印度不利的時間,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先斬後奏,然後讓美蘇被動捲入這場戰局之中。
這么做至少有兩個好處,如果等到美蘇兩國都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中印紛爭的時候,就算印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默許和支持,發動對中國的戰爭,一來戰爭的走向勢必要受美蘇兩國的操縱,二來難免被美蘇兩國敲詐。
但如果趁著美蘇自顧不暇,印度直接挑起戰爭的話,那麼以中國軍隊的實力,印度多半是要處於下風的,這時候美蘇兩國為了打壓中國,避免中國勢力向南亞滲透,勢必就會主動來找印度。這樣印度不僅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還可以避免為了發起對中國的戰爭被美蘇敲詐。
這一點,從印度挑起侵略戰爭的時候,古巴導彈危機基本上到了尾聲就能夠得到佐證。
從這個角度來講,尼赫魯的戰略眼光不可謂不毒辣。但他唯一沒想到的是,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會這么不堪一擊,根本沒有拖到美國和蘇聯反應過來,就已經一敗塗地,中國軍隊都看見泰姬陵了。
而尼赫魯之所以犯這個錯誤,與其出身印度高種姓的貴族家庭,對於上層 社會 的各種戰略博弈手段一清二楚,但對於底層軍隊的實際實力了解不夠深刻有關。而作為他對手的毛主席,卻是從井岡山和長征路上走出來的,對於自己麾下軍隊的實力,如掌上觀紋,了解的細致入微。
就是這么一點小小的差別,導致了中印邊境戰爭中印度的慘敗,打掉了印度至少三十年的國運。
說完了尼赫魯個人的因素,再說說當時印度。
1962年的印度,表面上風光無限 ,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甚至印度人自認為是當時世界的 第三大強國。
蘇聯和美國這兩國超級強國,為了拉攏印度背後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也因為印度本身特殊的地緣位置,變著法子的與印度搞好關系。直到現代,印度軍事裝備依然主要來自俄羅斯,就是從哪個時候打下的基礎。
但與國際上的旗開得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國內的改革,卻陷入了瓶頸期 。
印度政府推動的「土改」,不但沒能為廣大貧民帶來福音,反而成為富農階級兼並土地的助力。尼赫魯的個人威望,也因此大為降低。
國家雖然在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以後,保持了表面上的統一,但各邦之中分裂主義嚴重,對於中央政府大都沒什麼向心力, 實質上處於一種統而不治的地步。
軍隊之中,山頭林立 ,而且印度軍隊的山頭,還不是像中國民國時代那種分成幾個大軍閥形式的山頭,而是按照部族和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山頭」, 這種「山頭」因為受到宗教思想,部族血脈等聯系紐帶的影響,對內更加團結,但對外更加排斥。說白了,就是各個軍閥之間幾乎沒有融合的可能。
這一切與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極為不相符, 任何國家的國際地位,本質上都是以自己的實力作為基礎的,但印度此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實際上是被美蘇兩國逼出來的,是第三世界國家抱團的產物,並非印度本身的勢力。
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尼赫魯當然是知道的。而想以常規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迫使尼赫魯想要以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增強中央政府的威信,打壓軍隊中的山頭主義,從而反過來支持國內的土地經濟改革。
在對外戰爭成為唯一的解決國內問題的辦法之後,擺在尼赫魯面前的,就只能是冒險了。當然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但對於那時的尼赫魯來說,這是整合印度成為一個強大國家的唯一選擇。
人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為了贏總會下意識的放大自己的長處,從而給自己心裡暗示。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尼赫魯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實際上是當時印度的國內局勢給他的壓力之下的必然選擇。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經過半個多世紀以後,印度人終於又復甦了過來,但其國內面臨的那些問題,卻並沒有解決。
莫迪政府與當年的尼赫魯面臨的是相同的問題,不同的是,中國比之當年在國際上的環境和地位,不能說更好,最起碼是更具有主動權了一點,如果印度人想要發動挑釁,其結果可能還不如當年。
但同時也要看到,尼赫魯這樣傑出的政治家,在印度國內局勢的壓力迫使之下,會做出明顯不符合自己水準的決定,莫迪自然也不可能絕對的收放自如,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印邊境爆發沖突的概率還是很大的,我們絕不能輕敵。
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Ⅲ 尼赫魯是不是壞人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 Javāharlāl Nehrū 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國大黨主席。
尼赫魯出身於克什米爾的一個富裕婆羅門家庭,在16歲以前由私人家庭教師教育,1905年入英國哈羅公學,1907年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910年獲榮譽學位,1912年在倫敦內殿法學會取得律師資格,回國擔任律師。1916年在家庭的包辦下,和一個克什米爾商人的17歲女兒結婚。1917年生下他們的女兒英迪拉·甘地。
1916年尼赫魯在國大黨年會上第一次遇見甘地,甘地堅持的爭取印度獨立運動對他有很大影響,和國大黨的關系日益密切。1921年國大黨被英國統治當局宣布為非法,尼赫魯第一次被捕入獄。1923年和1927年兩次擔任國大黨總書記,曾到印度各地視察,發現農民的極端貧困。
1926年尼赫魯訪問蘇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感到興趣。1929年當選國大黨主席,宣布黨的主要目標是爭取印度完全獨立。以後他8次被捕,先後住獄9年,在獄中他也研究馬克思主義,撰寫書籍。1932年因發動不合作運動和甘地一起被捕。1936年,他的妻子因肺炎在瑞士去世。1940年再次和甘地一起被捕。1942年國大黨通過要求英國撤離印度的決議,他又一次被捕。1947年印度獨立,尼赫魯開始任總理,直到他去世,長達18年,同時兼任國大黨主席。
尼赫魯在印度實行一種基本為資本主義混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成分的經濟政策,仿照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尼赫魯當政時期印度的經濟增長平均每年為4%,超過當時美國和其他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但不如西歐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增長速度。尼赫魯強調對貧民和流浪者給予必要的社會關懷,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
在政治體制上,尼赫魯仿照英國體制,包括司法、立法議會、政府和教育系統。
尼赫魯領導改革了古代的印度民法,維護寡婦的財產繼承權,改革印度教,從法律上取消種姓制度。他對內政策的四大原則是:民主、社會主義、團結和現世主義。
尼赫魯堅決反對殖民主義,是不結盟運動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潘查西拉)的創始人之一。
尼赫魯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當印度獨立時,英國殖民當局將印度劃分為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印度三部分,甘地因為同意這種劃分被極端民族主義者暗殺。尼赫魯當政後,立即和巴基斯坦展開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最後以各自佔領一部分結束,此後仍然因此發生多次印巴戰爭。他以武力收復印度境內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中國修建新藏公路後,尼赫魯主張麥克馬洪線為中印分界線,經談判無效後出兵進攻爭議地區,於1962年發生中印戰爭,這次戰爭印度在軍事上慘敗, 但中國突然撤兵,印度仍然佔有麥克馬洪線以南土地。
這就是對尼赫魯的公正評價。
Ⅳ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4)印度尼赫魯為什麼發動戰爭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Ⅳ 印巴沖突問題及印度的挑釁
近日,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過邊界線進入中方境內,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導致雙方發生軍事對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方再次敦促印方立即將所有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方一側,以避免發生更加嚴重的事態,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Ⅵ 印度最顯赫的政治家族,尼赫魯家族到底有多厲害
印度號稱是世界人口第二大的國家,但不為人知的是印度各民族關系復雜,由於國力較弱,民生水平低,使得他們的社會階級距離很突出。
諸如富人則非常富有,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窮人則要為三餐拚死拼活,各種社會醫療福利難以保障。在印度尤其是一些權勢家族,早成滲入了政治領域。如知名的尼赫魯家族,就是印度國家較為知名的政治家族,他們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影響整個印度國家呢?
拉吉夫是尼赫魯家的第四代總理。他的執政觀點是共同發展和諧外交,在任期間拉吉夫主動聯系中國與蘇聯,建立較好的外交關系,使得自己國家經濟有了一定程度上升。後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拉吉夫眼光獨到,力抓計算機發展領域,且取得甚大成果,以此來給現代印度IT界打下良好基礎。
另外,拉吉夫還力促印度市場化的改革方針,最終讓他取得很大效果,很明顯的把印度經濟再次拉升。可惜詛咒再次光顧他,1991年,印軍在戰役中殘忍殺死大批泰米爾人,於是殘余的族人就產生了極端報復行為,他們盯准總理拉吉夫現身的地點時間,然後派犧牲者背著炸葯,沖過去,以恐怖自爆式手段,將拉吉夫總理給炸死了。
Ⅶ 中印邊境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印之戰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一直在做印度「大國夢」,常常以「亞洲領袖」自居。正是他的這種地區擴張主義,釀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邊界戰爭
。
到1962年8月,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印度共集結了32000餘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窩那作戰行動」
開始,印軍對准尺冬山下林間草場上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當場打死打傷中國官兵11人。接著又向河北岸的中國邊防部隊射擊,打死打傷中方22人。克節朗河地區成為印軍向中國大舉進攻的戰場。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和印度軍方也加緊進行擴軍備戰,印度的總兵力,由1959年的41萬增加到60萬。軍費開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反擊
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邊防部隊組成東線指揮部,由張國華任東段指揮部司令;新疆邊防軍向喀喇昆侖
山地區集結,由南疆軍區司令何家產任西段指揮部司令。10月20日前,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已准備就緒。
196
2年10月20日清晨7時,印軍達爾維准將下令向克節朗河谷中國邊防哨所炮擊。戰斗開始,我西線邊防部隊集中了4個多團約9千人的優勢兵力,向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中國邊防軍反擊攻勢凌厲,到上午10點40分,戰斗全部結束。印軍2
70餘人被擊斃,42人被俘。
中印邊界西段,我邊防部隊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萬河谷以及阿克賽飲地區的一些據點進行攻擊,切斷印軍向河谷逃跑的退路。這時,在提斯浦爾的印度第四軍參謀長辛格准將,不得不下達撤退的命令。
在一個星期的反擊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共殲滅入侵印軍3000餘人,其中俘虜印軍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長達爾維准將及7名校
官、9名尉官。11月14日上午10時,印軍考爾中將又率部向中國的瓦弄地區開火。新的戰斗開始以後,中國軍隊全面進行反擊。11月23日,西藏邊防部隊已進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近傳統習慣線的附近地區,反擊作戰實際已經結束。在
歷時一個多月前後兩個階段的反擊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在全線共清除印軍據點90個,全殲印度各部隊若干旅團。據印度國防部1965年公布的數字,印軍共陣亡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軍人1383人,另有26人在被俘期間重傷死亡;失蹤169
6人;被俘約翰·達爾維准將以下軍人3968人。中國邊防軍傷亡2000餘人,無1人被俘。
Ⅷ 最初對華友好的尼赫魯,為何晚年卻一反常態
尼赫魯是印度總理,雖然對中國一直都非常的友好,但是卻發起了中印邊境沖突。這次事件發生在1962年,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印度發生了很多事情,國內的局勢並不穩定。大家認為這樣的做法更像是在轉移矛盾。
印度在收復果阿地區的時候,沒有耗費巨大的時間以及精力。並且將這場戰鬥起名為勝利行動,在短短的36個小時之內就打敗了葡萄牙的軍隊,並且損失了少量的精力。但是他仍然沒有了解到中國真正的軍事實力。他的思想仍然有很大的漏洞,西方人的概念深植於心。他一直想要找出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但是卻選錯了位置。
Ⅸ 為何會說尼赫魯是親手葬送了,印度成為大國的機會
印度有兩大政治家享譽世界,一是聖雄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抗殖民統治而享譽世界,他也成為了印度人民心中的聖雄。但他的治國理念比較陳舊,他想讓整個印度回到與世無爭的農業社會,這自然是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第2位世界公認的傑出政治家就是尼赫魯,他是印度的開國總理,面對印度的三大問題:種族問題,宗教問題,地方勢力,尼赫魯開出的葯方是通過工業化和世俗化來推動印度的大國崛起。
尼赫魯希望藉助這次戰爭,既能制服國內分散的地方勢力,又能沽名釣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悍然走上了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的道路。結果印度軍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強力反擊面前不堪一擊,被打得滿地找牙。尼赫魯的聲譽頓時暴跌到谷底,印度周邊的國家紛紛倒向了中國,巴基斯坦跟中國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兄弟關系。新中國建立之後,尼赫魯帶領下的印度是很早就承認了新中國,但尼赫魯又親手葬送了正常發展的中印關系,使其失去了大國崛起的機會。
Ⅹ 尼赫魯怎麼也不相信中國人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打這一仗
從根本上說,這場戰爭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過去所從未設想過和十分不願意看到的。中印兩國有著兩千多年之久的友好交往歷史,彼此之間又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然而這樣兩個偉大的鄰國竟然在邊界問題上走上軍事對抗的道路,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和痛心的事情。正如著名學者馬克斯韋爾所指出的:「如果印度在1962年10月中旬以前改變了對華政策,同意全面談判邊界問題,或只是中止執行前進政策,那麼,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當時不會作出反應,促使中印關系和緩下來的。」但是印度沒有改變政策,使事情向著不可挽回的方向發展。痛定思痛,人們常常在問:尼赫魯為什麼要在1962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中國政府關於全面談判邊界問題的建議,並且不斷向中方進行軍事挑釁,加緊推行前進政策,節節蠶食和侵佔中國領土,直到1962年10月12日公然下達了把中國人從他們自己的領土上清除掉的命令?早在1950年10月,尼赫魯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裝備很差的情況下」,挫敗了麥克阿瑟在朝鮮發動的攻勢,自知印度在軍事上無法征服中國,因而沒有採納副總理帕特爾和其他內閣成員和外交部官員的建議,放棄了對西藏進行軍事干涉的打算,從而作出了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明智決策。但在十多年後,尼赫魯為什麼卻在邊界問題上採取了同中國進行軍事對抗的僵硬立場?1954年尼赫魯在北京時說得好:「要把一個國家的意願強加在另一個國家的頭上,或者要把一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強加在另一國人民的頭上,任何這種嘗試一定會產生沖突,危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