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六十年代印度為什麼大量進口糧食

六十年代印度為什麼大量進口糧食

發布時間:2022-11-17 13:20:04

⑴ 為什麼印度的糧食能由大量進口到自給自足

七八十年代印度通過改革經濟高速發展,而且採取重視農業的措施,解決了糧食問題。而且印度本身的自然條件,光熱充足,雨季降水豐富,也是比較利於農業 生產的

⑵ 印度糧食進口的原因

印度糧食進口的原因:

  1. 眾多的人口,使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

  2. 印度糧食產量低,主要原因是工業不發達——首先在選種、育種等方面,印度技術薄弱。

  3. 在農業機械方面,印度自己的產量無法達到生產要求,只能進口。

  4. 印度在農用化肥和農葯上產量也很悲劇,也只能依賴進口。

  5. 在水利設施建設上,印度的基建十分落後,而且效率極低,水利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⑶ 20世紀60年代前:由於什麼眾多、什麼頻繁、落後等原因,印度糧食大量進口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等原因,印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的糧食能自給有餘

⑷ 印度人忍飢挨餓,為何還要向我國大量出口大米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非常重視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十分稠密的國家,正因如此,我國對農業是非常重視的。像袁隆平這樣的水稻專家,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受到了廣泛的愛戴和贊譽,可見我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相比之下,我國就顯得理智多了,雖然我國幅員遼闊,但是由於地形復雜,可用的耕地卻不多,目前我國除了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主要進口大豆和水稻等等,畢竟要做到「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⑸ 印度以前為什麼大量進口糧食﹖

因為他們不適合種植啊 , 地勢的原因, 常年有災, 所以會大量進糧食,

⑹ 為什麼印度糧食要進口

自然條件。印度是熱帶國家,自然災害比中國實際要少,按理說發展農業的條件比中國好。但是印度幅員較小,經緯度跨度都比較小。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就可能是全國性的災難。印度的農業大部分聚集在恆河流域,恆河出現問題整個印度都出問題。而中國雖然自然災害更多,但是勝在幅員遼闊,地跨多種不同的氣候帶,同時擁有多個大的河流流域,因此不容易出現全國性的大災難。
技術條件。中國的農業技術不見得很強,但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做得遠遠強於印度。中國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程度遠高於印度,種子技術也明顯高於印度,使用的化肥,農葯都明顯的比印度多,農業技術人員數量也明顯多於印度。
基礎建設。中國是世界上的第一水利大國。建國以後一直在大規模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設,這對於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農業基礎至關重要。而印度的基礎建設差的問題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當然搞軟體不需要太多的基礎設施。但是對於農業來說,沒有水,沒有路,沒有平整過的土地,農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
中國農民整體的文化水平比印度高,中國有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
中國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和技術支持投入更多。中國農產品市場更活躍。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印度目前仍然沒有完成土改,無論是地主還是佃戶,都缺乏農業投入的積極性。

⑺ 印尼自是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為何還要大量進口糧食

需要進口糧食的是我們中國,印度是出售糧食。

許多人感到困惑,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穀物產量逐年增加,為什麼中國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那麼多穀物?中國的耕地面積每年平均減少40萬公頃,城鎮化和工業化不僅使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而且還在改變土地用途。盡管國家下達了三項嚴格控制耕地紅線的命令,但開放房屋佔用耕地建房的情況仍然存在。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但人口壓力卻在增加。沒有人想成為食品進口國,但真正的潛在危險擺在面前。

⑻ 目前印度糧食自給,過去的印度大量進口糧食的自然原因是

主要是水旱災害比較頻繁,以及生產技術水平比較低的原因造成印度的糧食短缺。現在印度對於水旱災害修建了很多的水利設備,對生產技術也進行了改進。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自給自足。

⑼ 為什麼印度耕地面積廣闊還要進口糧食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居世界第四,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
至於進口糧食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印度氣候沒有中國好,熱帶氣候居多,悶熱而且潮濕,而莊稼的生長需要一個穩定而四季分明的環境。
2;還有就是機械化程度不高,與中國落後地區一樣,還在繼承著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3;轉基因糧食運用不普遍,要知道中國的轉基因糧食是世界領先。
4;還有印度人民普遍沒有天朝人民勤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採納

⑽ 中印同為人口大國,為啥一個要進口糧食一個要出口

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分別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第二大國。人口多,所消耗的糧食量自然也巨大。所幸,袁隆平爺爺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正是有了這雜交水稻,才解決了人口大國“吃飯難”的問題。如今,我國人民再也不用忍飢挨餓,這都得感謝袁隆平老爺爺。

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

我國既然是產糧大國,為何每年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印度同樣也是人口大國,為何卻是糧食出口大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差異呢?

當然,我國大量進口糧食的原因還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這三條。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大,但我國也是超級人口大國,所消耗的糧食也是非常巨大的。

只有大量進口糧食,才能更好地解決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讓我國人民都能吃上飽飯,不像六七十年代那樣,想要吃上一頓飽飯都是奢望。

如今,國家富強了,吃上一頓飽飯已經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閱讀全文

與六十年代印度為什麼大量進口糧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3
越南哪裡買工業設備便宜 瀏覽:116
巴厘島6個人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907
緬甸和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瀏覽:123
惠普中國官網是哪個 瀏覽:173
為什麼說咖啡是起源於義大利 瀏覽:173
台灣什麼時候屬於中國的 瀏覽:869
中國糧倉儲備糧食夠中國人吃多久 瀏覽:741
中國到哪裡到國外是最遠的 瀏覽:669
越南為什麼不改回小面額貨幣 瀏覽:576
印度人為什麼沒有蚊子 瀏覽:531
中國哪裡一天只吃兩餐 瀏覽:901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2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6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9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5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