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有沒有可能利用火山的熱量作為能源發電呢
人類目前的發電主要是「花式燒開水」,活火山向外釋放炙熱的岩漿,用火山發電理論上當然可行,但有一些關鍵問題無法解決,使得火山發電不可能成為主流發電方式。
人類目前的發現都是直接利用自然界的機械能,或者將熱能等轉換為機械能,推動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前者主要是風能、水電等發電方式,後者包括太陽能、火電、核電燈發電方式,利用電磁效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這一便於人類運輸和應用的能源形式。
我國西藏等地區就有很多此類的地熱電站,不過此類區域一般也是遠離城市的,雖然發電比較合適,蛋電力的輸送也是一個大難題,並不是主流的產電方式。目前最主要的生產電力的方式是火電,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較小,可以離城市比較近,接下類是水電,因為產電規模比較大,即便離市區遠一些,電力輸送途中的損耗也完全在可接受范圍內。
火山發電必須是活火山,而迄今人類對活火山的活動規律認知還不是很充分,不能保證這種產電方式的穩定性,而城市供電穩定性是很重要的,地熱等接近火山產電的模式,也因為地域和規模受限,還不能成為城市供電的主流。
❷ 印尼的高冷火山,夜晚流淌著藍色岩漿,當地人是怎麼靠著它賺錢的
一、噴出來的是硫磺
其實在印度這個高冷的火山中,岩漿噴出來的是一種特別奇怪的東西,因為這個噴氣口會噴出很多硫磺,人們可以把它採集出來去賣錢,當地的人們是靠這些硫磺來賺錢的,這個也是他們生存的一個方式,畢竟不管是什麼樣的自然現象,人們都會開采出來一些有用的東西來賺錢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景色,只要人們去精心的發現,一定會有一些能夠把它化為值錢的東西來賺錢的,就比如說這個岩漿會噴出一些硫磺,讓人們把這些硫磺變為錢財來養家糊口,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肯辛苦的付出,一定會有一個賺錢的門道,只要肯去發現,一定會使自己更富有。
❸ 火山噴發的原理是
火山噴發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由於岩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岩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岩漿中無法逸出,當岩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 因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一般有這樣一些分類: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象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這類火山人們可以盡情地欣賞。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的岩漿粘稠,同時噴出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噴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而被譽為「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屬於這種類型。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火山噴發可分為三個階段: 1、氣體的爆炸 在火山噴發的孕育階段,由於氣體出溶和震群的發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壓力降低,而岩漿體內氣體出溶量不斷增加,岩漿體積逐漸膨脹,密度減小,內壓力增大,當內壓力大大超過外部壓力時,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帶發生氣體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並打開火山噴發的通道,首先將碎塊噴出,相繼而來的就是岩漿的噴發。 2、 噴發柱的形成 氣體爆炸之後,氣體以極大的噴射力將通道內的岩屑和深部岩漿噴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噴發柱。噴發柱又可分為三個區: (1)氣沖區:如圖中的A區,它位於噴發柱的下部,相當於整個噴發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氣體從火山口沖出時的速度和力量很大,雖然噴射出來的岩塊等物質的密度遠遠超過大氣的密度,但它也會被拋向高空。氣沖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內上升時逐漸加快,當它噴出地表射向高空時,由於大氣的壓力和噴氣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漸減小,被氣沖到高空的物質,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開始降落。 (2)對流區:位於氣沖區的上部,因噴發柱氣沖的速度減慢,氣柱中的氣體向外散射,大氣中的氣體不斷加入,形成了噴發柱內外氣體的對流,因此稱其為對流區(圖中的B區)。該區密度大的物質開始下落。密度小於大氣的物質,靠大氣的浮力繼續上升。對流區氣柱的高度較大,約占噴發柱總高度的十分之七。 (3)擴散區:位於噴發柱的最頂部,此區噴發柱與高空大氣的壓力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噴發柱不斷上升,柱內的氣體和密度小的物質是沿著水平方向的擴散,故稱其為擴散區(圖中的C區)。被帶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雲,火山灰雲能長時間飄流在空中,而對區域性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災害。此區柱體高度占柱體總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噴發柱的塌落 噴發柱在上升的過程中,攜帶著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碎屑物,這些碎屑物依著重力的大小,分別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階段塌落。決定噴發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1)火山口半徑大的,氣體沖力小,柱體塌落的就快; (2)若噴發柱中岩屑含量高,並且粒徑和密度大,柱體塌落的就快; (3)若噴發柱中重復返回空中的固體岩塊多,柱體塌落的就快; (4)噴發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體的密度,柱體塌落的就快。反之,噴發柱在空中停留時間長,塌落的就慢。 火山噴發並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那樣的噴發,事前熔岩已靜靜地流出,由於熔岩流動緩慢,因而只破壞財產而沒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樣的火山碎屑噴發或蒸氣爆炸(或蒸氣猛烈爆發),則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 在火山噴發過程中,揮發性物質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火山噴發的產物,更是火山噴發的動力。從岩漿的產生到火山噴發的整個過程,揮發性物質的活動無一不在起作用。 英國科學家認為超級火山噴發可能毀滅人類 國際在線消息 英國科學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一次超強度的火山噴發中毀滅。大不列顛公共大學的斯蒂芬·塞爾夫在一次答電子雜志記者問時稱,目前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這種災難。當前科學家們正在忙著制定種種抵抗「外部威脅」的戰略,比如說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卻很少去考慮主要危險有可能來自地球內部。 地球物理學家們斷言,有些火山的噴發強度要比過去的大好幾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現文明前不久曾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 美國地質學家早些時候曾在黃石國家公園發現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層,認為其形成的原因是發生在62萬年前的一次超級火山噴發,結果是至今這里還可以見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們都是那些毀滅性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寫給英國政府自然災害工作小組的報告中對這種超級火山噴發所造成後果曾有過詳細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會被熔岩覆蓋,而且撒向大氣層的塵土和灰燼將會使不少陽光到達不了地球表面,這無疑會使全球性的氣候發生變化。 據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拉姆皮諾稱,發生於7.4萬年前的蘇門答臘火山的超強度噴發曾導致全球變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毀於一旦。 噴泉是一種將水或其他液體經過一定壓力通過噴頭噴灑出來具有特定形狀的組合體,提供水壓的一般為水泵,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逐步發展為幾大類:音樂噴泉;程式控制噴泉;音樂+程式控制噴泉;激光水幕電影;趣味噴泉等,加上特定的燈光、控制系統,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 噴泉原是一種自然景觀,是承壓水的地面露頭。園林中的噴泉,一般是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裝飾性的噴水裝置。噴泉可以濕潤周圍空氣,減少塵埃,降低氣溫。噴泉的細小水珠同空氣分子撞擊,能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因此,噴泉有益於改善城市面貌和增進居民身心健康。
❹ 火山爆發的動力是什麼
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由於岩漿中含大量揮發成分,加之上覆岩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成分溶解在岩漿中無法溢出。當岩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成分急劇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火山噴發。
由來
[1]江發世在《地球新論》一文中認為:
岩漿分為原生岩漿和再生岩漿。
原生岩漿是地核俘獲的熔融物質形成的。地核俘獲熔融物質和其他一些物質形成巨厚的熔融層。這些物質其成分是不均的。原生岩漿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殼。
現在所見到的各類侵入岩,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鹼性岩等,以及火山噴發出的各類岩漿,它們都是再生岩漿,只是來源深度、通道物質成分及分異程度不同而已。
再生岩漿包括原生岩漿變異出的岩漿和重熔岩漿。
現在地球液態層是由原生岩漿經變異形成的再生岩漿組成的——經過溫度、成分和物態的改變而形成的。
岩漿由地球深處移動到地殼內形成侵入岩或噴發到地表形成火山,岩漿移動的動力主要有二:
其一,由於地球內球比重大於液態層和外球,在繞太陽公轉時,內球始終偏向引力的反方向,內球不在地球中心。形成內球對液態層由內向外的擠壓力,使岩漿和其他氣液態物質由地球內部向外移動或噴發到地表。
其二,岩漿結晶或發生其他物化反應,產生一些水和氣,形成膨脹擠壓力,使岩漿和其他氣液態物質由地球內部向外移動或噴發到地表。
火山爆發是怎樣造成的呢?原來,地球內部充滿著熾熱的岩漿。在極大的壓力下,岩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噴涌而出,造成火山爆發。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講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現在還在活動,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過活動,但歷史上無噴發記載的火山。我國境內的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歷史上有過活動的記載,但後來一直沒有活動,這種火山就稱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會突然「醒來」,成為活火山。
猛烈的火山爆發會吞噬、摧毀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財產燒為灰燼。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煙稠密的地區,日本的那須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圍就是這樣。原來,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區的桑樹長得特別好,有利於養蠶業;維蘇威火山地區則盛產葡萄。火山地區景象奇特,往往成為旅遊勝地。
在人類能夠控制火山活動之前,加強預報是防止火山災害的唯一辦法。科學家對火山爆發問題的研究,常常得益於動、植物的某種突然變化。許多動物往往在火山爆發之前就紛紛逃離遠去,似乎知識大禍即將臨頭。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在火山爆發之前會開花,當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報警花」。
❺ 火山噴發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是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在壓力作用下噴出。
地球內部溫度和密度不均勻,在地幔內部形成地幔對流或地幔柱。當高溫物質上升到地球淺部時, 由於壓力減小而發生部分熔融。在外力作用下,這些熔融物質匯聚在一起並在地球的淺部形成岩漿囊。當岩漿囊的壓力大於地層的壓力時,岩漿就會沿著斷層或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造成火山爆發。
還有一種火山的成因是由於板塊相互作用,比如在板塊的俯沖帶或碰撞帶,由於摩擦形成了局部高溫,一些含水礦物的脫水也降低了岩石的熔點,這時也會形成岩漿囊,從而引發火山活動。
地區火山
世界上的火山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爆發的強弱也不同。
印度尼西亞松巴圭島上的坦博拉火山,是一座「脾氣」暴躁的火山。它在1815年4月5日爆發時,爆炸聲震撼了遠在16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島,煙霧塵埃使得480公里的范圍內日月無光。
這次爆發持續了3個多月,噴出物質150立方千米,把山頭削掉了1250米,形成了一條11公里長的火山口。這次火山爆發能量的相當於於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釋放的能量的500倍。
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則是「脾氣」溫順的火山,爆發時,火山的熔岩只是平靜地流出,形成了壯觀的熔岩瀑布和熔岩河流。
❻ 火山噴發的原理是什麼
火山爆發是怎樣造成的呢?原來,地球內部充滿著熾熱的岩漿。在極大的壓力下,岩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沖破地殼,噴涌而出,造成火山爆發。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講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現在還在活動,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過活動,但歷史上無噴發記載的火山。我國境內的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歷史上有過活動的記載,但後來一直沒有活動,這種火山就稱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會突然「醒來」,成為活火山。
猛烈的火山爆發會吞噬、摧毀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財產燒為灰燼。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煙稠密的地區,日本的那須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圍就是這樣。原來,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區的桑樹長得特別好,有利於養蠶業;維蘇威火山地區則盛產葡萄。火山地區景象奇特,往往成為旅遊勝地。
在人類能夠控制火山活動之前,加強預報是防止火山災害的唯一辦法。科學家對火山爆發問題的研究,常常得益於動、植物的某種突然變化。許多動物往往在火山爆發之前就紛紛逃離遠去,似乎知識大禍即將臨頭。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在火山爆發之前會開花,當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報警花」。參考資料:http://221.194.29.130:8181/shucaiku/back_info/dili/200108/0102070107210.html
❼ 可以利用火山的能量來發電嗎
個人覺得理論上是可以,但是如果要實現它的話,需要很強的技術。
球上存儲著很多熱能,火山熔岩就是其中的一大表現。地表之下存有大量的熔岩,這讓我們不禁想起為什麼不利用火山釋放的能量來發電?
早在幾年前,衣索比亞人就在阿魯托火山區開始了地熱發電試點,如今對發電廠的基礎設施進行升級,預計發電功率將提高十倍,從7兆瓦提高到70兆瓦。總的來看,開發地熱似乎會成為衣索比亞絕佳的低碳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讓地熱發電帶動整個電力行業,幫助當地人擺脫貧困。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在熔岩旁邊工作談何容易,各種工具都需要經受極端條件的考驗。衣索比亞大學聯合組建的調查組織來研究這些問題。研究者重點研究危害防範以及開發和檢測火山的方法,以便火山能源能被安全可持續地開發利用。
❽ 火山噴發的實驗方法與結果
(1)火山噴發模擬實驗。
方法一:①在鐵盒裡放一些土豆泥,將它塑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山頂端」挖一個小洞。(如果沒有鐵盒可以用半截易拉罐代替)
②往洞口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醬,並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③將鐵盒子放到鐵架台上,用酒精燈加熱。
方法二:(如圖)①在燒杯里放一個與燒杯內徑
相等的圓形支架,支架上放一個同直徑的漏斗,然後
用泥將接觸部位封住。
②往漏斗里倒入一定量的稀澱粉糊(最好加紅
色),用薄薄的泥蓋在漏鬥口上。
③將燒杯放到鐵架台上,用酒精燈加熱。
提示:
①最好選用200ml燒杯。
②l克澱粉倒人約200ml水。
③漏斗大口內徑約60mm。
④番茄醬或澱粉糊不易太稠,以防糊粘底效果不明顯。
⑤在學生分組實驗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2)組織學生討論:火山是怎樣爆發的?
(地殼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裂隙向上升,在地殼比較薄的部位或者地殼裂縫距地面較近處,上升的岩漿在巨大壓力下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
(3)指導學生看「火山構造示意圖」,由於學生已有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作鋪墊,示意圖就不難理解了。然後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地球上有的地方會有火山噴發的現象,有的地方卻沒有?
3.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影響。
(1)地表形態的變化。著重對火山口湖、圓錐形火山和火山島的形成進行解釋,應鼓勵學生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在班級內進行交流,教師進行補充。
(2)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可結合教材資料、學生帶來的資料進行交流,教師加以補充。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火山噴發可以給人類帶來不可彌補的災難——燒毀森林、房屋,覆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同時火山噴發也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例如在岩漿向上移動和噴發的過程中,會在地下形成鐵、銅、金剛石等多種礦藏,火山灰是農作物的上等肥料。此外,由於火山噴發使地貌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國長白山的天池、五大連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熱噴泉,景象非常壯觀,還有的地區利用火山地熱來發電等。
4.了解著名的火山噴發事件。
(1)視頻資料:可播放一些火山噴發壯觀景象的錄像和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親臨火山噴發的場面。據記載,火山噴發時岩漿的平均流速可達到每小時50千米~70千米,溫度高達800℃以上,流程可超過100千米。
(2)歷史上有許多的火山噴發事件,可讓學生了解一下:公元79年的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噴發,1883年的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噴發,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的狀況及產生的巨大影響。
5.了解科學家對火山噴發研究的貢獻。
這部分內容可結合教材資料、學生資料、教師資料進行教學。
火山噴發會給人們造成毀滅性的破壞,為了減輕它的危害,就要及時預報噴發的時間和規模,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但是仍有不少科學家親臨火山噴發的現場,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觀察和記錄,甚至為研究火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法國火山學家喀夫特夫婦在考察日本仙岳火山噴發時不幸雙雙遇難。
五、參考資料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部圈層,從地表到地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
地殼:地殼是地球表面的固體外殼,主要由花崗岩、玄武岩、輝長岩等類岩石構成,岩石的上面一般都覆蓋著土壤,土壤下面是沉積岩。地殼是地球構造最薄的一層,最厚的地方有60千米~70千米,最薄的地方只有6千米~8千米,平均厚度約30千米,地殼底部的溫度可達1 OOO℃左右,那裡的岩漿呈熔融狀態。地殼的內部壓力很大,隨著深度的增加,壓力也隨之增大。
地慢:地幔在地殼的下面,介於地殼與地核之間,深度為2 900千米。距地面33千米~980千米處是上地幔,由橄欖岩一類物質構成,密度比地殼密度大,溫度約有1 200℃~1 500℃,壓力為50萬大氣壓。距地面980千米~2 900千米處是下地幔,由金屬氧化物和硫化物一類物質構成,最大密度約為5.6g/cm3,溫度為1 500℃~2000℃,最大壓力約為150萬大氣壓。
地核:2 900千米以下為地核部分。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兩部分,外核為2 900千米~5 000千米處,5 000千米以下為內核,溫度為4000℃~6000℃,壓力為318萬~360萬大氣壓,主要成分是鐵、鎳等。地核周圍形成強大的磁場。
(2)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田、生物圈三個圈層。
❾ 怎樣利用岩漿發電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高溫岩漿,蘊藏著巨大能量,如何利用地下的高溫岩漿發電,是能源科學研究的一大課題。美國能源部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火山岩漿發電的可行性基礎研究。並在夏威夷島基拉厄阿伊基熔岩湖設立實驗場,實驗是成功的。利用地下岩漿發電,90年代中後期建成岩漿發電廠。其設計思想是用泵把水壓入井孔直達高溫岩漿,水遇到岩漿變成蒸汽後噴出地面,驅動汽輪發電機發電。方法是在花崗岩體中打兩口井,往其中一口井中灌入涼水,再從別一口井中抽出高溫熱水。每分鍾灌入1.1噸涼水,可連續回收0.9噸190℃的高溫水。在相隔35米的距離內鑽了兩口1800米的深井,以每分鍾0.5噸的流量向一口井中灌進涼水,從另一口井抽出的水就被岩體加熱到100℃以上。他們的目標是設法使涼水變成200℃的蒸汽,最終實現發電。
❿ 火山也有用武之地——岩漿發電
在世界各地,時常有些火山噴發,噴出的高溫岩漿,形成滾滾「紅流」,所到之處摧枯拉朽,令人不寒而慄。 歷史 上有一些城市,就是在火山噴發後被岩漿流吞噬而消失的。而在美國夏威夷群島上的活火山,卻創造出另一種壯觀的場面,熾熱的火山岩漿噴出後形成滾滾「紅流」注入了太平洋,激起了沖天的蒸汽熱浪。
這些蒸汽熱浪給科學家帶來了創造發明的靈感,他們想,這些蒸汽不正好是火力發電廠用來驅動氣輪發電機所需要的動力嗎?可不可以利用高溫岩漿中巨大的熱量來發電呢?如果這一設想能夠實現,人類將大受恩惠。因為,據估算,僅美國國內的地下高溫岩漿的熱能,如摺合成石油燃燒發出的熱能,就相當於250億~2500億桶石油,比美國所有礦物燃料的蘊藏量還多!
因此,美國的科學家首先提出了利用高溫岩漿發電的建議,並設計了實施方案。利用岩漿的熱能當然不是等火山噴發之後去利用,那樣就為時已晚,而是要在岩漿還在地下時就去利用它的熱能。怎樣才能利用呢?科學家們想出了好辦法。
首先他們用物理探測方法查明哪些地下有高溫岩漿,然後選定合適的地點,鑽上兩口深井,一直鑽探到高溫岩體中(在高溫岩體下就有岩漿),因此,有些井要鑽到6000米深,有些鑽到2000~3000千米就能到達高溫岩體內。這時就可以往井中灌人涼水,讓高溫岩體將涼水加熱,然後再從另一口井中抽出被高溫岩體加熱了的熱水。這時熱水的溫度可以高達190攝氏度,熱水抽出地面立即形成高壓蒸汽,推動氣輪發電機發電。
現在,美國、日本、英國都在建造岩漿發電的實驗工廠。例如,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隆巴列伊地區打了一口6000米的深井,然後利用水泵把水壓入井孔,直達高溫岩體,水遇到高溫岩體變成蒸汽,單從一口井中得到的蒸汽,就可推動一個5兆瓦的發電機組。日本是多火山的國家,地下岩漿豐富,日本新能源開發部在岐阜縣燒岳地區和山形大藏村,先後建造了兩家高溫岩漿發電實驗廠。
英國的魯斯諾斯地區,有一個廢棄的花崗岩礦,花崗岩層下面就是熾熱的高溫岩層,在2000米深處,岩體溫度約為100攝氏度;在6000米深處,熱岩體可把水加熱到200攝氏度。一口井就能產生1兆瓦的電力,可持續用25年。因此英國政府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家6兆瓦的熱岩發電廠,可給一個2萬人口的小城鎮提供電力。
岩漿發電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它是能源中的一顆新星,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