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曾成功登陸過火星那為何登月失敗
印度無法獨立完成探月任務,尋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譜,導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終失敗。
「月球2號」項目總耗資約1.4億美元,由於俄羅斯未能按照承諾交付著陸器,促使印度推後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時間。這個項目包含了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了10多個各類研究裝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車,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包括等離子體層以及像氦-3這樣的同位素的數據,後者是未來核聚變能量反應堆的潛在燃料。
「月球2號」的攜帶的軌道飛行器所攜帶的水測繪儀同樣讓人期待,因為太陽風中的質子會產生羥基離子,這些離子會漂向月球的兩極,在那裡它們會被隕石坑中的水冰俘獲,而水測繪儀將會對這些水冰展開探測。如果成功,這將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藉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並如期開展探測工作。
著陸的前15分鍾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降,當海拔大概減至30公里時,它開始發動4座引擎緊急減速,只不過在距離陸地僅剩2.1公里時,意外發生了:Vikram偏離了預定軌道,就此「失聯」,任務失敗了。
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術,諷刺印度「月船2號」的著陸器是在印度孟買買的「玩具」。
兩天後,9月8日,在月球軌道上的「月船2號」傳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團隊最終未能與它建立訊號。
⑵ 月船一號的介紹
月船1號(Chandrayaan-1)「月船1號」於當地時間2008年10月22日上午由印度國產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11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距離印度南部城市欽奈90公里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月船1號」將繞月飛行兩年,對月球的地質結構和礦物資源進行調查。「月船1號」總質量為1380公斤,造價約8300萬美元。上面將攜帶11台探月儀器。其中,一台名為月球撞擊探測器的無人探測裝置最為重要,月球撞擊探測器質量為29公斤,由印度自行研製,它就像帽子一樣裝在「月船1號」的頂部。為了印證印度航天器與月球的初次接觸,探測器還被貼上了印度國旗的標志。在「月船1號」進入繞月軌道後,月球撞擊探測器將以每秒75米的速度從飛船上彈出,向月球表面撞去。在接近月球的過程中探測器將會不斷對月球進行拍攝,這些數據有助於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未來選擇月球車的著陸位置。印度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登月計劃,發射繞月飛行器是這一計劃的第一步。印度打算在2011年後發射「月船2號」,並計劃把一輛月球車送達月球表面,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根據與俄羅斯2007年簽署的協議,月球車將由俄羅斯製造。印度的目標是最終將印度宇航員送上月球。
⑶ 嫦娥3號登月後是世界第幾個登上的在什麼地方發射(詳細點)
有人登月的就一個國家,是美國,有探月車登陸的就多了,中國是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蘇聯第一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月球1號(俄語:Луних-1)綽號「夢想」,是蘇聯、也是人類發射成功的第一個星際探測器,是蘇聯的第一個月球探測計劃「月球計劃」的第4顆無人月球探測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號」命名的探測器中的第一個成員。;
格林尼治時間2003年9月27日23時17分(北京時間28日7時17分),歐洲航天局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SMART-1號」由阿麗亞娜-5型火箭搭載從法屬蓋亞那的庫魯航天發射中心升空。
日本的月亮女神比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發射升空的我國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提前了40天。
印度月船1號(Chandrayaan-1)「月船1號」於當地時間2008年10月22日上午由印度國產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11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距離印度南部城市欽奈90公里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
全球已進行127次探月活動
.
。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特別是航天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不斷加大對月球的探測活動。據統計,自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進行了127次月球探測活動。
蘇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繞月探測的國家
探月初期,蘇聯領先於其他各國。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的月球一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飛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射了月球二號探測器並撞擊月球,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此後10多年裡,蘇聯又先後發射22顆月球探測衛星,其中一些到達了月球並進行拍攝、測量、采樣和實地考察,揭示了月球的真實面貌。此外,蘇聯還發射了其他型號的月球探測器,如,1968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
據統計,從1958年到1976年,蘇聯共向月球發射了64個探測器。為了實現登月計劃,蘇聯設計了N1巨型火箭,共試射了4次,都以失敗收場。在美國成功登月後,蘇聯的登月計劃於1976年取消。
美國:將人類腳印留在月球上
在美國的探月史上,「阿波羅計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這一計劃出師不利。1967年1月,美國的「阿波羅1號」發射失敗,3名宇航員遇難。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在月球著陸,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這也是人類月球探測最輝煌的成果。美國之後又多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探測。
由於財政預算緊縮等原因,「阿波羅計劃」之後的近30年間,美國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緩。1986年,美國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國分別發射了「克萊門汀」號月球軌道器和「月球勘探者」號軌道器對月球進行探測,為日後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歐洲:希望在月球建立「諾亞方舟」
在對月球的科學探索上,歐洲曾一度領先世界。1609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利用自製望遠鏡首次觀測到月面上星羅棋布的斑點,並繪制出世界上第一幅月面特徵圖。1647年,德國人海威留斯出版了首部有關月球題材的科學專著《月圖》,並運用地球的地理名詞為月面特徵命名。1964年,歐洲七國成立了歐洲太空火箭開發組織和歐洲太空研究組織。
20世紀80年代,由歐洲17國組成的歐空局開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歐空局將「智能」1號探測器送入太空並完成了多項探測任務。
歐空局探月計劃首席科學家弗英曾表示,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
日本:世界上第三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軌道發射了「飛天號」科學衛星。但這一小型探測衛星很快失靈,最終於1993年4月墜毀在月球上。
1991年,日本又啟動了月球A計劃,主要目標是在1995年發射月球探測器——月球-A。由於在研究過程中缺乏統籌安排,同時又太過急於求成,這一計劃最終中止。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發射「月亮女神」號繞月探測衛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調查任務後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終使命。發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月球探測的開端。
作為月亮女神的後續衛星,日本預計於2015年、2025年分別發射「月亮女神2號」、「月亮女神3號」。
印度:探月道路歷經波折
印度於2008年10月22日發射了第一顆繞月飛行器「月船1號」。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發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並使一個登月機器人在月球表面實現軟著陸。由於種種原因,「月船2號」被迫推遲至2013年發射,之後又推遲至2014年發射。
中國:起步晚,起點高
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繞月探測工程。根據規劃,嫦娥工程按照「繞」、「落」、「回」三步走的原則進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
2010年10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二號」。「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為「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
2013年12月2日,中國將發射「嫦娥三號」衛星。按照計劃,「嫦娥三號」將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並開展多項科學試驗。
中國的探月工程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通過利用已有的人類月球探測成果,優化探測目標,優化技術實施途徑,形成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月球探測活動之路
⑷ 繼蘇聯和美國後哪三個國家相繼登月
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國家。
各國迄今共探月129次成功率僅51%
自1958年以來,世界各國迄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包括美國59次,前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有51%。
迄今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蘇聯開展了兩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美蘇兩國成功共實施了13次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
1958年至1976年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曾展開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美國共發射先驅者等7個系列54個月球探測器,成功35次,成功率65%;蘇聯共發射4個系列64個月球探測器,成功21次,成功率32.8%。
1959年,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
1964年,美國的「徘徊者7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上成功硬著陸。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奧爾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並留下了人類在外層空間的第一個腳印。
1970年9月12日,前蘇聯發射「月球16號」探測器,這是第一個實現在月球上自動取樣並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1970年11月10日,前蘇聯發射「月球17號」探測器,該探測器攜帶的第一輛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駛並進行科學探測,最終在月球上工作了11個月。
1977年至1993年間,人類沒有成功發射過一顆專門用於探測月球的衛星,使這20多年成為探月的寂靜期。
自1976年美國與前蘇聯的探月工程告一段落以後,沒有國家再到月球上進行落月探測。「嫦娥三號」如果成功完成既定任務,將是多年之後人類首次實現落月探測。
90年代以來人類再掀探月熱潮中國強勢入圍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歐洲、中國與印度等國家或地區加入到第二輪探月活動中來,美國與俄羅斯等老牌航天強國也提出新的探月計劃。
在第二輪探月高峰中,各國迄今共實施11次探月計劃,其中1次失敗,1次部分成功,其餘全部成功,成功率大大提高,顯示出人類的探月技術已經獲得極大提高。
1990年1月,日本發射「繆斯A」號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飛天號」,向月球軌道釋放一顆小型探測衛星,成為第三個探月的國家。但「飛天」號接近月球後與地面失去聯系,未獲得探測成果,最終於1993年4月墜毀在月球上。
1994年1月與1998年1月,美國先後發射「克萊門汀」號、「月球勘探者」號,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了探索。
2003年9月27日,歐洲成功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SMART-1」),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成功完成預期月球探測任務,並於2006年9月撞月。
2007年9月14日,日本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號,包括一個主軌道器和兩顆小衛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受控撞月,結束為期2年左右的探測任務。
2007年10月與2010年10月,中國先後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以及探月工程二期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進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發射「月船一號」衛星,獲得一批科學成果,對月球進行了全球成像。2009年8月,「月船1號」在軌工作312天後,與地面失去聯系。
2009年6月,美國一箭雙星發射「月球勘測軌道器」和「月球坑觀測和感測衛星」。10月9日「月球隕坑觀測與遙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發現了水。
2011年9月,美國發射「聖杯號」月球探測器,對月球重力場系統進行精細探測。
2013年9月7日,美國發射「月球大氣與塵埃環境探測器」(LADEE),以探測月球大氣層的散逸層和周圍的塵埃,攜帶了塵埃探測器、中性質譜儀、紫外與可見光光譜儀,還進行激光通訊技術驗證試驗。
前蘇聯:首個進行繞月探測的國家
在人類探月初期,前蘇聯領先於其它各國。1959年1月2日,前蘇聯成功發射「月球1號」,9月12日,再次發射「月球2號」,受控首次撞擊月球,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
1959年10月,前蘇聯又發射「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從1958到1976年,前蘇聯先後發射「月球號」、「探測器」、「宇宙號」、「聯盟號」等系列月球探測器共64次,21次成功,成功率32.8%。
此外,蘇聯還發射了其它型號的月球探測器,如,1968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前蘇聯無人駕駛的月球車1號搭載「月球17號」探測器在月面「雨海」地區著陸,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輛月球車。此後前蘇聯送上月球的「月球車2號」行駛了37公里,向地球發回了88幅月面全景圖。
在美國成功載人登月後,蘇聯的登月計劃於1976年取消。
美國:使人類腳步首次踏上月球
美國是迄今為止唯一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共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1958年至1976年冷戰期間,美國共發射先驅者等7個系列54個月球探測器,成功35次,成功率65%,雖然探測次數少於前蘇聯,但成功率為前蘇聯的兩倍。
美國從1958年8月起,幾次向月球發射「先鋒」系列探測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鋒4號」才勉強成功,成為美國第一個脫離地球重力的探測器。後來美國又發射了「艾布爾」、「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器」、「探險者」以至後來的「阿波羅」等系列月球探測器。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探月史上,「阿波羅計劃」是具有標志性的工程,使人類的腳步首次踏上了月球。
在經歷多次失敗後,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月成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後續的阿波羅飛船又5次成功載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1971年7月,「阿波羅15號」登上月球「雨海」地區後,兩名宇航員執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駕駛月球車的任務,月球車行駛27.9公里,收集月岩樣品77公斤。
⑸ 印度經濟實力不行,為什麼感覺印度航天技術很發達
印度航天技術在世界上只能排第五,排在它前面的依次是美、俄、歐、中。所以在世界上擁有航天技術的國家中,印度的水平屬於中上游。但印度人一直為他們的航天技術而自豪,這主要是因為下面三項成就:
1.火箭技術
火箭最關鍵的技術是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中國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印度的5到10倍。中國可以向深空提供25噸的補給。中國正在建造長征九號火箭,它將在未來10年內把發射能力提高到100噸以上。印度最多能發射4噸。由於印度沒有大推力火箭,所有的計劃仍在想像中。
2.一箭多星技術
印度一次發射104顆衛星。中國強調具有一次發射200顆衛星的能力。
3.衛星網路
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大衛星網路北斗系統。中國的衛星數量超過俄羅斯,也超過歐洲和日本的總和,接近200顆。印度目前在軌衛星20顆左右。
4.載人航天技術
印度沒有載人航天技術,而中國已經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在軌測試驗證,以及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天舟二號的第一次應用性飛行。
5.深空技術
中國實現了無人登月和實現從月球「回」地任務。印度的航天技術算不上很發達,只是在印度這個國家整體的層面來看,它的航天科技比較突兀亮眼而已。印度盡管嘴上不說,但印度的航天科技還是把中國作為了「假想敵」和追趕對象的。
⑹ 印度航天4年內三次失敗,其發射成功率為什麼還自稱領先水平
印度航天4年內三次大失敗,一個是月亮著陸器,還有GSLV火箭一次失敗,PSLV火箭更是保持了24年才失敗的紀錄。那麼,印度航天發射成功率,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呢?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 因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箭104星發射記錄而廣受贊譽,但近來一系列失敗的飛行任務似乎給其聲譽蒙上了陰影。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自20世紀60年代初成立以來,通過衛星、火箭以及火星和月球飛行任務,已經進行了100多次空間飛行任務,並發射了75枚以上的火箭。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PSLV火箭成搖錢樹,該主力火箭的外匯創收增加了9億盧比,從2017-18年的23.256億盧比增加到2018-19財年的32.4億盧比。PSLV已經發射了319顆外國衛星。在319顆重量不超過445公斤的衛星中,約有279顆是在過去5年發射的。
除了在低地球軌道(距離地球表面2000公里)衛星發射方面享有特殊聲譽外,ISRO還向月球和火星發射了航天器,並取得了相對的成功。
然而,在過去四到五年中,印度空間研究局遭遇了數量驚人的失敗任務,從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24年的成功連勝意外結束開始,後者通常被認為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王牌火箭。
ISRO 是否面臨越來越多的失敗?
PSLV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王牌火箭,可以將重達38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至低地球軌道。PSLV 通常被描述為"ISRO 的主力",有著悠久的發射成功記錄。在1993年和1997年兩次試飛失敗後,PSLV火箭在1994年10月首次成功發射, 24多年來取得了圓滿成功。到目前為止,它已經飛行了53次。
然後,在2017年,PSLV-C39任務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故障,未能星箭分離,導致IRNSS-1H衛星在整流罩內出不來。調查後來發現,在負責彈出整流罩的兩個開關中,水平拋射系統按預期工作,而垂直系統沒有。
PSLV並不是印度最近唯一面臨問題的發射器。
本月早些時候,EOS-03偵察衛星的發射失敗,因為GSLV Mk-II火箭的三級低溫發動機未能點火,無法將衛星置於正確的軌道。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是一種更強大的三級發射器,旨在將有效載荷發射到更高、地球同步或地球同步的軌道上。在這個軌道上的衛星將高得多,軌道的速度與地球的自轉速度相同,因此它們隨時在天空的同一地點常年可見。
發射失敗的原因是第三級低溫發動機未能點火,低溫發動機由液氧和液態氫提供動力。2010年,在發動機的首次試飛中,GSLV上部也發生了故障。
除了發射器外,ISRO還遇到了行星和星際飛行任務的問題。
備受期待的月船-2號在軌道飛行器成功進入軌道後才被宣布為部分成功,但著陸器未能將軟著陸,撞上了月球表面。
印度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也是如此。月船-1號軌道飛行器在2008年在軌運行9個月後無法運行,失去聯系後,任務提前結束。與此同時,印度的火星一號繼續在環繞火星的軌道上運行,也是發射後就沒有消息。
美國宇航局、歐盟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局等資金雄厚、經驗豐富,其工程和科學任務(包括星際任務)比印度航天局更復雜。在過去十年中,這些機構還進行了更多的發射,還包括載人航天技術。
印度將來更大星際飛行任務——包括即將進行的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預計將由GSLV火箭發射,宇航局仍在磨練這些飛行器。
印度的的無人飛船計劃於2020年12月和2021年7月發射,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定於2021年12月。然而,因為疫情將時間表推遲了一年。
印度航天專家說, 全球衛星發射,故障率為 10%。而在印度進行的200多次發射中,失敗率只有5%,尤其是印度 PSLV火箭創造的記錄,在53次發射中只失敗了兩次 ,這就是許多客戶來找印度進行發射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是印度自己的數據,實際上自新冠疫情以來,印度的航天就幾乎兩年內停止了所有發射。說明了什麼,關鍵技術是外國專家,因為疫情來不了啦!因為兩年左右發射停止, 所謂的四年三敗,可能要改成兩年三敗 ,這個成功率大家知道,高不高?
大家說說,印度的航天水平,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⑺ 印度登月器差2公里到月球,卻失聯了,發生了什麼
綜合媒體報道,9月7日引起多個國家關注的印度「維克拉姆」登月器在距月球表面僅2公里左右時失去聯系。登月器很可能撞上了月球表面。
行星協會的編輯傑森·戴維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些屏幕顯示,航天器的水平速度約為48米/秒(107英里/小時),垂直速度約為60米/秒(134英里/小時)。」與洛法低頻射電望遠鏡合作的天文學家塞斯巴薩(cees bassa)上周五在監測飛船下落時,情況似乎突然惡化,後來他在twitter上說,數據顯示著陸器「墜毀」。在剎車減速階段之後,航天器的多普勒曲線顯示出一些振盪,然後,在20:20:01協調世界時,信號消失了。
如果飛船真的墜毀了,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墜落到月球表面,火箭是否爆炸,或者是否有其他具體後果。
⑻ 人類航天史上最低成本的登月工程,印度「月船二號」真的能成功嗎
我不是很看好它的未來,自從人類發展航天工程開始登月成為了一個國家是否成功的標准,所以個一直在研發各種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大國實力。俄羅斯,美國,蘇聯,中國相繼都有探月探測器成功發射,而在2009年的7月22日,印度的月船2號再次升入天空,引起了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月船1號早在2008年就發射了,但是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後來又在2013年准備發射月船2號,但是由於設備的各種問題一直沒有成功發射,一直到今年7月22日,印度月船2號才成功發射。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這個月球探測器發射能夠受到如此多關注的原因。
雖然成本比較低,但是印度方面表示這一次的月船2號將會軌道探月著陸登月集為一體,它的復雜程度要比中國的嫦娥2號和嫦娥3號還要復雜一些。雖然成本低,但是任務重,不知道月船2號會不會在月球上成功地完成任務?但是其他很多國家的科學家表示,印度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一口吃成胖子。雖然計劃比較美好,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的計劃是有一些不符合實際的。
⑼ 簡述人類探月工具的發展過程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環繞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探月經過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並開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設永久性基地。
美國從1958年8月起,幾次向月球發射「先鋒」系列探測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鋒4號」才勉強成功,成為美國第一個脫離地球重力的探測器。後來美國又發射了「艾布爾」、「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器」、「探險者」以至後來的「阿波羅」等系列月球探測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蘇聯經過幾次嘗試,1959年1月成功發射「月球1號」,9月再次發射「月球2號」,受控首次撞擊月球,10月又發射「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蘇聯先後發射「月球號」、「探測器」、「宇宙號」、「聯盟號」等系列月球探測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載人登月成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類在外太空的第一個腳印,後續的阿波羅飛船又5次成功載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蘇聯無人駕駛的月球車1號搭載「月球17號」探測器在月面「雨海」地區著陸,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一輛月球車,它在月面上行駛10.5公里,進行10個半月探測,考察月面8萬平方米。1973年1月,前蘇聯發射「月球21號」探測器,攜帶的月球車2號在月面行駛37公里,向地球發回88幅月面全景圖。
1969年5月,美國在「阿波羅計劃」中開始月球車研製,1971年7月,「阿波羅15號」登上月球「雨海」地區後,兩名宇航員進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駕駛的月球車行駛27.9公里,收集月岩樣品77公斤。以後「阿波羅」16號、17號攜帶的月球車又分別在月面行駛27公 里和35公里。
20世紀90年代後,全球范圍內興起新一輪探月高潮,中、美、歐、俄、日、印等國家和組織都提出各自探月計劃。
1990年1月,日本發射「繆斯A」號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飛天號」,向月球軌道釋放一顆小型探測衛星,但很快出現故障而失靈。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國先後發射「克萊門汀」號、「月球勘探者」號,對月球形貌、資源、水冰等進行探索。
2003年9月,歐洲首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成功發射,經過13個月漫長飛行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並於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號,包括一個主軌道器和兩顆小衛星,完成各項探測任務後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國先後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和探月工程二期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進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發射「月船一號」衛星,獲得一批科學成果,但在軌運行不足一年與地面失去聯。
⑽ 一箭十星的地點
發射是在印度南部的
斯里赫里戈達衛星發射基地
斯里赫里戈達島是印度唯一的航天發射場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的所在地。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這里建有用於發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的設施。
1969年該島被選定為火箭發射場,1971年10月首次軌道發射RH-125探空火箭,1979年8月發射羅希尼1A衛星失敗,1980年7月從斯里哈里科塔發射羅希尼1B成功,使印度成為第六個把自己的衛星發射成功的國家。
印度太空研究機構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全國衛星系統類型的衛星送至地球同步軌道。 火箭多為俄羅斯協助建造,並非印度獨立建造。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為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之改良版,增加捆綁式液態輔助火箭為一三節式火箭。第一節為固態推進器;第二及第三為液態推進器。
固態及輔助火箭是極地衛星運載火箭 之延續,所以低溫液態引擎由俄羅斯提供,共買了七個末端節引擎。
功能:一次性火箭
製造公司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國家:印度
尺寸
高度 :49 米 (160 呎)
直徑 :2.8 米 (9.1 呎)
質量 :402,000 公斤 (886,000 磅)
節數 :3節
酬載能力
酬載能力(低地球軌道) 5,000 公斤 (11,000 磅)
酬載能力
地球同步軌道 2,500 公斤 (5,500 磅)
發射紀錄
現況:現役
發射場:斯里赫里戈達島
發射次數:5次
成功次數:3次
失敗次數:1次
部分失敗次數:1次
首次發射:2001年4月18日
助推器:(Stage 0)
火箭形式:4枚
引擎:L40H Vikas引擎*2顆
推力:680 千牛頓
總推力:2,720 千牛頓
比沖:262 秒
推進時間:160 秒
燃料:四氧化二氮/聯氨
第一級
引擎 1 枚S139引擎
推力 4,700 千牛頓
比沖 166 秒
推進時間 100 秒
燃料 HTPB (solid)
第二級
引擎 GS2 Vikas引擎*4顆
推力 720 千牛頓
比沖 295 秒
推進時間 150 秒
燃料 四氧化二氮/聯氨
第三級
引擎 1顆RD-56M引擎
推力 73.5 千牛頓
比沖 460 秒
推進時間 720 秒
燃料 液態氫/液態氧
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印度自行研發為主的運載火箭。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擁有者
印度
成立日期
1969年8月15日
總部
印度 班加羅爾
主要發射中心
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
局長
G. 馬達范·奈爾
財政預算
Rs 6,600 crore (US$ 1.38 十億)(2010-11)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縮寫為ISRO)印度的國家航天機構。現任負責人是G. 馬達范·奈爾。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創建於1972年,其總部位於班加羅爾。該組織總共僱傭了約兩萬名員工,主要從事與航天和空間科學有關的研究。
ISRO用於發射航天器的主力運載火箭是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用於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 現在,ISRO也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商業發射服務。
人造衛星是目前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衛星按照運行軌道不同分為低軌道衛星、中高軌道衛星、各種人造衛星地球同步衛星、地球靜止衛星、太陽同步衛星、大橢圓軌道衛星和極軌道衛星;按照用途劃分,人造衛星又可分為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截擊衛星等。這些種類繁多、用途各異的人造衛星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隨著印度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ISRO獲得的預算不斷增加。
印度的航天預算在某些年份已經超過了傳統航天大國俄羅斯。2006年,該組織獲得的財政撥款大約為8.15億美元。
ISRO的主要航天發射場是位於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
2008年10月22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斯里赫里戈達島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亞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伊朗國家空間資訊技術署、以色列空間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印尼太空研究所、馬來西亞國家太空總署、NSPO(台灣)、巴基斯坦空間和高層大氣研究委員會。 歐洲:義大利太空組織、英國國家太空中心、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德國國家太空中心、丹麥國家太空中心、歐洲太空總署(歐盟)、西班牙國家太空科技研究所、烏克蘭國家航天局、挪威航天中心、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瑞典國立太空理事會。
北美洲:加拿大太空局、美國太空總署、Satmex(墨西哥)。
南美洲:巴西航天局、阿根廷國家航天委員會、厄瓜多人民航天局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 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
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近年來,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
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
。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