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隊長是哪裡人

印度隊長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2022-11-17 21:38:33

『壹』 麥哲倫是哪國的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游歷。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補充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貳』 甘地是什麼人

「聖雄」甘地是印度國父、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之一,也是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主要成就:

1、在政治上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范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

然而,意義不僅僅在於此,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

2、在思想上

創建理論學說。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由於他的努力,精神運動取代了武裝暴動,祈禱取代了槍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彈的爆炸聲。甘地領導的運動動搖了殖民統治的基礎,使得他們驚惶失措,不得不做出許多讓步,從而為最後徹底取得印度的獨立准備了條件。

甘地對後世的影響:

對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給予這個國家,不但是獨立、自由和民主,還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就是深受著甘地的影響。在這個家族裡,先後出現的三名印度領導人,都與甘地有著密切的關系。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是和甘地一起為印度獨立而廢寢忘食、鞠躬盡瘁的戰友。

印度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總理、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響(與聖雄甘地無血緣關系。因為嫁給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記者費羅茲·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歐一樣,隨夫姓由「尼赫魯」變成了「甘地」),而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也繼承了母親的遺志。

可以說,甘地影響了近現代印度的歷史

『叄』 到現在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有幾個人

1921年,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的率領下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1933年,由十六人組成的英國登山隊(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1935年,由七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由十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返回(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1938年,由七人組成的英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幾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埃德蒙·希拉里(紐西蘭人)和丹增·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8000米的那個尼泊爾向導)。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為首的瑞士登山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這次登山中,中國登山隊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13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1963年,美國珠峰登山隊(隊長諾曼·迪倫弗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1975年5月27日,我國九名登山運動員從北坡登上珠峰

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9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800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8000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11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8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1972年秋(9至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1973年春(2至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4人), 一共8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60人左右,是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300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1973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8000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1974年春,由16人組成的西班牙珠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10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至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5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1975年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同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隊員登頂,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一支由15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至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7名女隊員和23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1975年,中國珠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7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8050米到8150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8000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33天時間,這是22年來11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18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1978年: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和義大利人賴因霍爾德·梅斯納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

1979年:南斯拉夫登山隊從西坡登上珠峰。

韓國登山運動員嚴弘吉從1988年登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起,經過12年的奮斗,於2000年登完了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喬戈里峰、馬卡魯峰、洛子峰、布洛阿特峰、道拉吉利峰、南迦帕爾巴特峰等所有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成為世界上第八位、也是亞洲第一位完成這一偉大壯舉的登山家。

1980年:波蘭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維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峰成功。

1988年: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珠峰成功。登山隊12人全部成功登頂,其中6人進行了南北大跨越。

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1993年5月5日:中國海峽兩岸聯合攀登珠峰活動中,王勇峰、普布、其米、開村、加措登頂,台灣省同胞吳錦雄首次從北坡北側登頂。

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1998年:5月19日,中國和斯洛伐克登山隊成功登上珠峰;5月24日,中國和斯洛伐克登山隊各有一隊再度登頂。同年,失去一條腿的美國人湯姆·惠特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頂的殘疾人。

1999年:5月27日,中國西藏登山隊一行10人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 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美國全國地理學會將珠峰的海拔高度修訂為8850米,但是尼泊爾目前不承認這一修訂。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第九次登上珠峰並創下隻身在峰頂逗留21小時的最高紀錄。

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0年: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的最快紀錄。

2003年5月21日,中韓聯合登山隊的中方隊員在珠峰頂上舉起國旗

2001年:16歲的尼泊爾人坦巴·特什里成為世界上攀登珠峰最年輕的登山者。同年,「清掃珠峰」活動開始進行。美國盲人維亨邁爾成為世界上首個登上珠峰的盲人。

2002年:65歲零5個月的日本男子登山者石川富康成為世界上登上珠峰的年紀最長者。同年,63歲的渡邊玉枝成為登頂成功的年紀最長的女性。2002年5月16日:當天共有62人登頂成功,創造單日登頂人數最多的紀錄。

2003年5月,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中韓聯合登山隊、日本、美國等登山隊從北坡攀登珠峰取得成功。

截止2003年5月,在過去的43年中,中國健兒已經14次登臨「地球之巔」,先後共有61人次把足跡留在地球之巔。同時,在攀登珠峰的眾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長眠於珠峰潔白的世界裡,一些人留下了終身殘疾。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是一個前仆後繼和不斷取得勝利的可歌可泣的歷史。

『肆』 第一個登上珠峰的是哪國人

第一個登上珠峰的是紐西蘭的埃德蒙·希拉里。

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和同伴丹增·諾爾蓋一起,從珠穆朗瑪峰南側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巔。除了攀登珠峰以外,還登上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所有11座山峰,全部在海拔6000米以上。在此之後的1958年,他完成了獨自穿越南極的壯舉。

這是他的又一次成功的冒險經歷。在1975年,他曾沿著恆河溯源而上,踏上神聖之旅。此舉為他在印度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世紀90年代,他又完成了為聯合國兒童署和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籌資的環球旅行。

(4)印度隊長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登頂珠峰的中國人

1960年5月24日,任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突擊隊長,與貢布、屈銀華、劉連滿四人從海拔85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突擊頂峰,於25日凌晨4時20分從北坡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壯舉,為世界登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登頂珠峰的過程中,王富洲嚴重凍傷,卻一直負責整個隊伍的物資運輸和技術安全工作,並始終動員鼓舞著其他隊員克服困難為國爭光。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許競(隊長)、王富洲等10名運動員首次成功地登上海拔8012米的世界第14高峰--希夏邦瑪峰。

創造了一次10名隊員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紀錄。中國登山隊實現了人類首次登頂世界第十四高峰的壯舉,並創造了一次十名隊員集體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紀錄。

『伍』 世界上第一個爬上珠穆朗瑪峰的人是誰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里(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這次登山戰斗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 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 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隊員和二十三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從此,不斷有更多的中國人登臨珠峰峰頂。中國的進步和強大,使中國登山者逐漸成為世界珠峰登山運動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 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三十三天時間,這是22年來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十八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陸』 西瓦吉是什麼樣的人,為何會勒緊腰帶為他建造雕像

首先西瓦吉為民族解放而斗爭,做出了突出貢獻,解放了很多的印度教徒,是一位民族英雄,所以當地的人們勒緊褲腰帶也要為西瓦吉建造雕像。1630年,西瓦吉誕生了,他生長在一個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他的父親還是一位酋長。當時的印度正處於穆斯林的統治下,而穆斯林實行殘忍的壓迫統治,對印度教徒實施慘無人道的迫害,年幼的西瓦吉在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為了解放印度教徒而斗爭的種子。

西瓦吉使馬拉特人民站了起來,不用再忍受莫卧兒王朝的殘忍迫害。後人們為了紀念西瓦吉,為他建立了一座九十多米高的雕像。

『柒』 印度明星 約翰·亞伯拉罕 詳細資料

英文名字: John Abraham 出生日期: 1972年 11月17日 出生地點: 印度穆拜 地區: 印度 約翰·亞伯拉罕於1972年11月17日出生於印度穆拜,他的父親是喀拉拉邦省的一位基督教徒,是建築師。母親則是一位虔誠的拜火教徒,年輕時曾做過籃球教練。他的本名是法漢(Farhan),後來遵從父親的意志改成了約翰。他的父母的婚事因為雙方的宗教差異不被雙方家庭所認可,兩人被迫私奔,直到約翰的出生才緩和了幾家之間的關系。
約翰在學校期間一直是校足球隊的隊長,畢業後他在一家傳媒公司作媒體策劃工作,並且仍然是穆拜市足球隊的隊長。1999年他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男模大賽並取得了第二的好成績,之後他加入一家模特公司並成為印度薪酬最高的男模之一。2003年他加入了寶萊塢,同年他主演了自己的處女作《元氣》(Jism),影片中他飾演一位律師,和一位旅途中邂逅的女富翁墜入愛河,兩人合謀殺害女富翁的丈夫以謀奪財產。盡管影片因為情節過於直白大膽而飽受爭議,但是優美的配樂和驚險刺激的情節還是讓影片票房大賣。而約翰也和影片中的女主角碧帕莎·芭素假戲真做,擦出了火花。兩人頻頻幽會。2006年約翰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外語片《囚室驚魂》(Zinda),影片中他飾演一位心理陰暗的哥哥,他的妹妹在14年前因玩伴的一句無心之語而引火自焚,為了復仇他對玩伴的一家進行了瘋狂的報復。約翰·亞伯拉罕英俊的外表為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主演的電影: 紐約 (New York) (2009) 燃情邁阿密 (Dostana) (2008) Aashayein (2008) 移民血淚 (2008) Hattrick (2007) 愛的奉獻 (2007) 進球才是硬道理 (2007) No Smoking (2007) 囚室驚魂 (Zinda) (2006) 9211號計程車 (2006) 巴布爾 (2006) 喀布爾快遞 (2006) 宣言 (2005) Karam (2005) Garam Masala (2005) 水 (2005) Shikhar (2005) 叢林怪物 (2005) Madhoshi (2004) 幻影車神 (2004) 元氣 (Jism) (2003)

『捌』 甘地是哪裡人

中文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英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別名:聖雄甘地籍貫:印度博爾本德爾出生地:英屬印度博爾本德爾性別:男國籍:印度出生年月:1869年10月2日去世年月:1948年1月20日所處時代:近代職業:政治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
政治 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
畢業院校:倫敦大學學院政黨:印度國民大會黨宗教信仰:印度教成就:被尊稱為印度的「國父」
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
重要事件: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食鹽進軍」
名言: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好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
欲變世界先變其身。
代表作品:《印度自治》;《甘地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

『玖』 2022成都世乒賽團體賽印度隊長是誰

印度隊長是叫沙提安·納納塞卡蘭,對戰的是馬龍。

『拾』 印度國家男子足球隊的歷史名將

布緹亞,全名:拜聰·布緹亞(Baichung Bhutia),出生在印度錫金一個藏族人家庭,他的母親有一個標準的西藏名字——多吉卓瑪(Dorjee Doma),他自己也有一張典型的西藏人的面孔,雖然他也許只是血統上的藏裔,但在他身上我們可以隱約看到西藏人在足球上的天賦和才華。
出生年月:1976年12月15日
出生地點: 印度錫金(Sikkim) 南奇(Namchi) 丁基塔姆(Tinkitam)
身 高:170cm
體 重: 65kg
位 置:前鋒
國家隊出場:75場打入42球(截至2009年7月)
曾效力球隊:
1987-1990 Tashi Namgyal Academy(錫金)
1990-1993 甘托克 SAI Centre(錫金)
1993-1995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1995-1997 JCT Mills (法瓜拉市)
1997-1999.12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2000.1-2001.12 伯里(Bury FC 英格蘭)共36場打入3球
2002.1-2002.12 Mohun Bagan AC (加爾各答)
2003.1-2003.7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2003.8-2003.10 Perak FC (馬來西亞)
2003.11-2004.12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2005.1-2005.6 雪蘭莪(Selangor MK Land 馬來西亞) 租借
2005-2006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2006-2007 印度莫洪巴干隊(Mohun Bagan AC 加爾各答)2007-至今 東孟加拉俱樂部(East Bengal Club 加爾各答)
球員經歷:
受到家庭影響,他很早就在當地踢球,他的父親曾經代表印度隊參加奧運會,並上演帽子戲法。
1992年,Baichung Bhutia參加在新德里舉辦的Subroto杯足球賽。
1993年,鑒於Baichung Bhutia在Subroto杯上的精彩表現,加爾各答市的東孟加拉俱樂部與之簽約。
1995年,轉會法瓜拉市的JCT俱樂部,並在這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6年成為印度第一屆足球聯賽的最佳球員和最佳射手。同年,他入選印度國家隊,成為印度國家隊里年紀最小的球員,國家隊首場比賽是在尼赫魯杯上對陣烏茲別克國家隊。
1997年,回到東孟加拉俱樂部,這是他已經是印度名氣最大的球員,無可爭議的成為東孟加拉隊的隊長。他開始有了去海外踢球的想法。
1999年,在英國阿斯頓維拉等多家足球俱樂部以及瑞典的俱樂部試訓,最後加盟英乙聯賽伯里俱樂部,簽約三年。
2002年,回到印度簽約加爾各答的Mohun Bagan俱樂部
2003年,回到老東家東孟加拉俱樂部
曾獲榮譽:
1992年Subroto杯最佳球員
1995加爾各答最佳球員
1996 獲得「全印最佳運動員」
1996/97第一屆印度聯賽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
1999年印度杯賽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
2003年東南亞俱樂部錦標賽最佳射手
2004年印度最佳足球運動員
第一位在歐洲職業聯賽效力的印度籍球員
1999年8月和2002年10月當選「亞洲當月最佳球員」身為印度國家隊隊長的布緹亞已經在印度足球樹立了一個榜樣。34歲的布緹亞同時也是首位進軍歐洲的印度球員,他在1999年從東孟加俱樂部加盟了英國乙組足球聯賽的布利俱樂部。
布提亞在英格蘭的伯里FC隊踢了3年球,後來因傷回到印度聯賽。他的特點是身體素質非常好,速度快,比較靈活,在禁區內把握機會的能力很強。
布緹亞在2001年正式回到祖國的巴干俱樂部效力,巴干俱樂部是當年印度國家足球聯賽的冠軍球隊。在第2年,布緹亞決定重投舊東家東孟加俱樂部的懷抱,當時的布緹亞已經在印度和區域的足球競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布緹亞曾經代表印度出戰國際賽多達75場和打進了42個進球。他的進球能力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因為他曾經在2003年的東南亞俱樂部錦標賽中成為了該項競賽的金鞋獎得主。

閱讀全文

與印度隊長是哪裡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7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