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哪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印度在人口、耕地、科技、信仰等方面都比中國占優勢,印度有很多比中國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在科技軟體服務方面,印度顯然有更多優勢。因為印度人英文比較好,同西方國家的溝通比較通暢一點。特別是印度班加羅爾這個地方,它的軟體工業是非常發達的,全世界75家頂尖的軟體公司有30家落戶在班加羅爾。在印度,有4500家高科技企業,班加羅爾集中了印度軟體人才的35%,它創造的IT產值也佔了印度的三分之一,它已經形成了科技軟體服務中心。
第二,有數據表明,幾年後印度的人口會超過中國,變成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這倒不是主要的,主要在於印度年輕人的比重遠遠大於我們,每年的就業人數至少1000萬人,大多是18歲左右的年輕人。相較中國,印度人口的優勢恐怕在今後幾年會凸顯出來,而中國老齡化的趨勢在發展。
第三,印度的土地面積只等於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可耕地要比中國大一倍。也就是說,它的人口密度比中國還大,但可耕地比中國多,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糧食需要進口,印度是再窮也不愁糧食。
第四,根據統計,印度人80%信印度教。所以印度人比較重視精神生活。印度這種信仰對於社會穩定有好處,所以印度盡管會出現大亂,但像甘地,他在反對英國殖民主義時都是提倡「不抵抗主義」。印度的歷屆政府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不會亂得很厲害。中國的漢人是比較相信物質生活的,這一點與印度有所不同,在這方面印度還是有它的優勢。
其次,印度的「私營企業家文化」值得中國學習 。
在經濟方面,印度的優勢有兩個:第一個是服務業,他們的服務業早就超過了50%。同時莫迪還提出一個口號「Make in India」。意思是「請大家到印度來生產」,是個祈使句,就是說你們把資本拿到這里來開廠,讓大家都到他那兒去生產。可見印度認為光靠服務也不行,製造業也要趕。第二個是印度的外貿靠內需拉動的比例比較大,這個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是把雙刃劍。
還要提到一點,就是印度的「企業家精神」。尤其在私營企業家裡面,我覺得印度私營企業家的文化遠遠好於中國。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有「富二代」什麼的,經常是不能堅持下去。但印度幾個有名的家族企業,像塔塔集團,有一百多年了,已經有三代以上,但是依然長盛不衰。我參觀過他們的廠區,像工業園一樣,搞得非常好,而且福利非常好。他們開玩笑說,工人只要生一個孩子,我保你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老闆出錢,但你超生了,就不管了。他們還分房子,工人都有房子,工程師住好一點,工人差一點,但都分房子。在印度,私人老闆搞這些真的不容易,這就是企業家精神,值得中國學習。
另外,印度的銀行業是比較成功的,監管也比較好。中國股票解放以後中斷了,到改革開放才重新啟動,但孟買的股票市場一百多年一直延續下來,沒中斷。他們的股票市場也出現過重大詐騙,但壞的例子好象沒有那麼多。另外,印度銀行的呆帳比我們少,這是印度使館的人說的。
在信息技術方面,比爾.蓋茨曾經說「下一個軟體超級大國就是印度」,這個評價應該說相當高了。班加羅爾有很多這方面的大公司,我也去參觀過,那裡的管理等方面確實很好。另外,他們的英語好,因此外包業務也很強。
評價印度的教育,同中國相比,可以說印度是「高等教育好,基礎教育差」。美國有個MIT,印度也有個理工學院,培養出的一些IT產業專家,軟體工程師,水平都相當不錯。在國際組織裡面,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等等,恐怕中國人還沒有印度人多,他們當中很多都是高技術人才,英文也好。
印度軟實力方面的優勢也是看得見的。寶萊塢的電影在國際上還是相當有影響的,它的產量甚至超過好萊塢了。在南亞國家、非洲等地,印度電影市場非常好。還有印度瑜珈,現在中國也很盛行。莫迪九月份參加聯大時還提出,要聯合國通過一項「國際瑜珈日」的決議,並獲得通過。
最後再說一句,經常有人問印度的社會治安怎麼樣。不能說印度社會治安比中國好,但你到富人居住的地方去看,沒有多少人裝防盜門的。富人區除了賣珠寶,賣黃金首飾的要裝鐵柵欄,老百姓,很有錢的資本家,都沒有裝防盜門的。
B. 印度的高等教育為何遠超我國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居,在高等教育方面與我們相比孰強孰弱呢?印度在很多方面的研究甚者超過了很多的發達國家,就拿大學來說吧,據一位北大教授指出:有這3點就比我們強。
強處1:可怕的外語能力
在印度,很多人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印度很多中小學,什麼德語,法語之類的都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回想起我們的學生,即使是過了英語四六級也往往是說的不流利。經常看印度電影的人一定會吐槽,印度人說的「印式英語」口音實在是太重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只要不影響溝通就好,說起來,口音最重的還是日本、韓國所說的英語吧,完全就和人「方言」一樣。
強處3:國際性出類拔萃的人才
因為印度培養出的國際化人才說實話比我國的水平要高,他們可以與美國的企業實現無縫對接,而就是因為這一個優點,可以使他們在國際化的跨國公司里如履平地,如魚得水。還記得前幾批去美國的人才嗎?我國過去美國矽谷的很多人才幹了這么長時間還是坐著又苦又累的技術工作,而印度的精英呢?大部分都成為了矽谷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
C. 印度哪些方面強於中國
第一點是雄心,古人雲非志無以成學,印度不遺餘力的希望控制印度洋以及像東發展,毫不掩飾其稱霸南亞的決心;
第二點是兵員,印度的人口結構更能支持持續長期的戰爭;
第三點是軍事投入,印度花大價錢將其軍隊武裝到牙齒,其真正的軍事實力絕不止我們在網路上看到那些翻跟斗的文藝兵能夠概況的;
第四點是地緣,印度比中國的戰略環境要好的多,進可掌控「世界島」的中央,退可聯合日俄以自守;
第五點是地理,其國土平坦,補給迅速,北方有喜馬拉雅山系為天然屏障,南方德干高原與恆河平原自成天府,其雨季降水量非常大,物種豐富,氣候濕熱,利於本土防禦而不利於進攻;第六點是其政治傳承穩定,除了少部分共產主義勢力和伊斯蘭勢力,其政治基本傳承聖雄甘地一脈,長期穩定;
第七點是經濟發展迅速,可以預見的是印度將來的經濟規模與中國不相上下;
第八點是人才,印度65年來,循序漸進的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教育制度,印度人才遍布全球,在軟體服務業等行業具有相當優勢;
第九點是外交,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出於制衡中國的考慮尤為扶持印度,且印度周圍,錫金以被滅,不丹、尼泊爾、緬甸、東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過與印度基本沒有嚴重的利害沖突;
第十點是價值體系,中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而印度印度斯坦人雖然只佔四分之一強,但其國民多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民族凝聚力強於中國
D. 印度究竟是怎樣的,哪些方面比西方發達國家都強
用一個詞來形容印度,大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奇葩這兩個字,因為印度人的一些行為和舉動總會讓人覺得可笑,但是相對於印度自己國家而言的話,這些事情又會顯得合情合理。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總喜歡拿中國來和自己作比較,並且最終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國比不上印度。
E. 印度真的無法超越我們別再被騙了!這幾項技術已領先中國,哪幾項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國和印度都在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列,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同時還是當今世界上人口基數最大的兩個國家。我國盛行一時的佛教就來自於印度,歷經數年的演變同化發展成了今天的樣子。而且這些年以來,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飛速增長,與中國不相上下。完全可以說,從某一程度上來講,中印兩國具有很多相似點。長久以來,印度都將中國當成對比和超越的國家,而西方媒體也會時不時刊載「印度超越中國」的言論。但是在一眾國人的認知中,印度始終都是一個集合了臟亂差的國家,而整個印度的經濟水平與我國的城鄉結合部有異曲同工之妙。
F. 印度有那方面的高技術已經超過中國了
對印度,兄弟們往往以阿三相稱呼,看不起之極。不過最近西方經濟學家卻對印度頗為看好,參考消息已經轉載了不少認為印度完全有可能超過中國的文章。其觀點不外以下兩個:中國的軟環境不如印度,目前的增長已經到了極限,而印度才剛剛發力;印度要做的是「世界辦公室」,向全世界提供增值服務,而中國不過是世界工廠。 一時間,印度好象馬上要超過中國創造又一個經濟奇跡了。有趣的是,西方卻並不擔心出現「印度威脅論」,反而帶著欣喜和期盼來對待印度的崛起以西方為中心嗎?這是本質區別。 我們多少都通過文字和圖片,對印度的情況有所了解。這個國家雖然在現代化方面殫精竭慮,但是作為武器愛好者的我們都知道,一個大國不可能靠購買來建立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一個國家的經濟也是一樣. 印度海軍的來訪更堅定了我們對印度軍隊的不害怕,它海軍的艦艇素質和水兵素質都太有限了。看看它粗製濫造、東拼西湊搞起來的主力艦,實在讓人不忍心去批評它對海軍現代化的努力付出。在一個狹窄的前甲板上裝了8發重型反艦導彈,恐怕在打沉對手之前,自己就已經被尾焰吹散了架。相比之下,經過幾十年的嘔心瀝血,中國海軍艦隊的鋒芒已經開始乍現,所缺的是一場嘗試霜刃的戰爭。 海軍只是一個影子,我們所關心的是整個國家的強大。這是中國和印度都在追求的目標。對於強大,可能不同文化會給出不同的定義。中國雖然一再強調和平崛起,不稱霸。但是烽火從小所受到的教育給了我這樣的信念:強大就是堅船利炮!說再多都沒有用,當別人的大炮架到海岸上,無論怎麼論證都不能證明自己的國家是強大的,即使你佔了全世界百分之幾十的產值。換句話講,強大就是能迫使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壓制住別人任何方式和范疇的反抗。 我的論述可能太繞彎子了,簡單一點講,中國的崛起,無論以戰爭方式還是以和平方式,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開自己的車。而印度的發展,一直都基於搭某人的車,不是蘇聯就是西方。這就是中國的發展會導致威脅論的根本原因,而印度卻不會。 在中國,中蘇蜜月時期,中國引進的幾乎全是製造業。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中,製造業是優先被引進的,而服務業幾經波折才開了個小口。金融和保險業更是小心翼翼。這反映了中國執政黨的信念。鄧公有言,「發展是硬道理」,其實這後面還應該有一句,「造東西是硬道理」。只有把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真實地製造出來,攥在手裡,我們才有實力可言。否則,沒有糧食吃,沒有汽車開,沒有鋼鐵和水泥用,沒有坦克大炮和彈葯去抵抗,開著滿大街的銀行有什麼用?這是舊上海的情景,恐怕也是毛、周等老一代領袖深惡痛絕的。我們欣喜地看到,這種信念至今未變。而這個信念的核心,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不依賴任何人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是一個西方不能奈何的體系,是威脅。 有人會說,印度早期對民族產業的保護比中國還厲害,OK,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章談。不過我們所看到的,是印度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工業體系,連某個完整的現代產業都沒有。實際上,印度對西方一直抱有一種很厚重的感情,他對奴役過自己的英國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只有一種深深的惆悵,好象自己是一個被始亂終棄卻又余情未了的情婦。這樣的印度,在蘇聯消失後,必然把對未來的期望寄託在西方身上。維護西方還來不及,當然不會威脅西方。這就是印度的GDP增長率趕上中國後,不少西方人歡呼的原因所在。(
G. 印度真的很落後嗎看看是哪三大領域,早已彎道超車,領先我國呢
說起印度這個國家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這個國家時常活躍在中國媒體的視野之中,而我們也對這個國家尤為關注。作為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亞洲人口大國,印度一直以來都喜歡把我國作為比較,時常以超越我國為榮,他們也將中國視為其最大目標。
最後一個方面則是印度的投資市場。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增加,印度政府也抓住了這個機遇,他們憑借著無數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吸引了各國紛紛前往印度投資。現如今,各國在印投資已經超過了對華投資,這也給印度帶去了巨大的機遇。不過雖然投資增多,但印度實則機遇與挑戰並存?因為雖然人口紅利眾多,但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太過於落後,很多國家也因為這一點放棄了對印投資。所以對於印度而言,改善基礎設施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H. 目前印度在哪幾個方面可以說已經超過了中國
印度的人口出生率以及老齡化的程度都是比中國優秀的,但是他們的教育程度實在是太低了,所以不可能超過中國。
I. 印度為什麼超越了中國,不僅人口超越了,科技,軍事都超越了中國
你在說什麼呀,哪裡超過中國了,不要說的太寬泛,科技只是軟體領域,軍事我實在想不出哪點超過中國了,人口是超過了,可惜不能當飯吃。當然印度的優勢我們可以借鑒,但說他各方面超越中國,有點誇大了哈。
J. 印度哪些方面領先中國
印度在葯品研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還有軟體領技術行業也是處於領先的,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印度人,印度的電影業也在世界上也是領先排名的。
印度電影,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印度孟買的寶萊塢如今已風靡全球。
印度火星探索,印度是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而中國搭俄羅斯火箭升空的火星探測器因火箭墜毀而損壞後,就基本上把注意力放在深度的探月上了,所以印度在火星探索上領先於中國。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