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波在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出現「租界」的現象
沒有嗎?
老外灘位於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江匯流之地,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鴉片戰爭失敗後,寧波被迫按《南京條約》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於1844年1月1日正式開埠,在江北岸的外馬路一帶建立起「外國人居留地」,即最早的「租界」,歷史上也稱為「外灘」,其開埠歷史在國內「外灘史」上屬於最早一批,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幾處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之一。
沿著江邊,外國領事館、天主教堂、銀行、輪船碼頭一字排開,老外灘代表著寧波不可分割的一段歷史,它曾經是寧波興盛繁榮的見證。遺留下來的浮碼頭留下了水運文明的印記,讓人遙想當年「市舶殷集,廛肆眾多」的繁榮景象。浙江等級最高、留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築天主教堂,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同時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為現存早期中西建築融合的重要實例;江北巡捕房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當時寧紹道台為管理租界內的治安問題而設立,建築中西合璧,平面為三開間,二層沿街有通長的露台,同時露台的挑懸梁呈卷渦型,柱頭為科林斯式,造型優美。朱宅為寧波幫早期知名商人朱旭昌1935年建的私宅,依街道而建,西式風格獨異,為空間元素和視覺元素最典型的代表。嚴氏山莊原是寧波幫開山鼻祖嚴信厚的私宅,主要用於嚴氏族人聚會的會所,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式建築完美交融的傑出代表,是當時城市建築頂峰之作。中西合璧、互為貫通的老建築,中式結構西式門面、西式雕花石庫門、青磚鋪地花玻璃窗,或載百年工藝精華,或襲浙東民居之靈韻,中西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老外灘留下寧波幫創業的足跡,見證了五口通商開埠之後,寧波城市發展史、城市建築史的脈絡,是近代百年城市變遷的一個縮影。
B. 上海外灘邊,大樓上的「震旦」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海外灘邊,大樓上的“震旦”有何用意?印度人稱:震旦就是中國
凡是第一次來到上海的遊客,首先會到無比熱鬧的外灘一游,因為外灘是遊客前往上海的必打卡之地,遊客們在上海外灘,舉目遠眺,是能夠欣賞到來自外灘美麗景緻的。遊客們在上海外灘,可以讓遊客遠眺黃浦江對岸的浦東陸家嘴,可以遠眺東方明珠以及金茂大廈。甚至上海環球中心都是可以盡收眼底的。除了遊客對上海比較熟悉的旅遊景點以外,在一座大樓上面,只寫著二個字即“震旦”,為什麼大樓會取這樣一個名字呢?
這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同樣的一個詞語,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得到不同的解釋。遊客們看到“震旦”二字時,就會覺得是說上海震旦國際大樓,或者指震旦列印機。老上海人則覺得,“震旦”在指上海復旦大學的前身,到了印度留學生這里,則被指偉大的中國。
C. 上海外灘歷史來源
外灘之「外」 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 外灘之「灘」 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1843年的外灘是指外灘公園之灘,可以說是個不死不活的長灘,當時那裡建了大量的私人碼頭。後來英國人發布一條命令,對所有的私人碼頭均不承認,並用鋼筋混凝土築了一條浚浦線,外灘的岸線從此固定下來。外灘一開始是英國人專管領地,後來美國人進入干涉,外灘變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灘,也就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公共空間。 外灘的翻譯 The bund」並不是外灘的英譯,對英國人來講,「the bund」也是外來語。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東征,阿拉伯中一個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後,叫帕西人介紹東方的河灘,帕西人稱之:the bund。英國人來到上海後,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煩採納,謝謝!
D. 在上海的外灘邊,大樓上的「震旦」是什麼呢
據我所知,在上海的外灘邊,大樓上的“震旦”不僅是震旦國際大樓的名字,也代表中國。下面進行具體解釋:
說到我國有名的旅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 畢竟,有些人喜歡,但我們國家的雲貴川地區要去看那些有名的山川。 另外,有些人去擁有現代化建設娛樂設施的公園。 其中,上海是非常典型的城市,畢竟在城市內的高樓也是其有名的迪斯尼樂園。
但是很多人去上海旅行時都會去上海的外灘看。 那特別的風景畢竟穿在外灘上,能看到黃浦江對面的東方明珠、上海環球中心和一些獨特的高樓,你注意過嗎? 這些大樓中有寫著“震旦”的大樓。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也許很多夥伴們認為這個震旦代表的應該把這座大樓稱為震旦大樓。 確實,這個說法也沒錯。 寫著震旦二字的大樓是離黃浦江最近的,叫做震旦國際大廈的高級寫字樓,這座大樓也能看到美麗的黃浦江景色。
但其實,在印度人眼裡這兩個字也有不同的意思。 根據印度留學生的說法,震旦是中國的意思,在以前印度、羅馬希臘人、使用的梵語中震旦是中國的意思。
在中國八卦中,“震”代表東方,“旦”代表太陽升起的東方,在印度人眼裡,“震旦”是東方國家,東方國家是中國。 很多在上海的印度留學生說,外灘是上海的地標,上海是中國最優秀的城市,同時中國也是東方最偉大的國家,在他們心中,“震旦”是中國的意思。
E. 外灘的歷史
民國三十八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受命全面接管民國資本銀行。新生的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分行等國資銀行集聚外灘。
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海新建的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要素市場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戶於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上海市政府讓出大廈,開設浦發銀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實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輪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7月,外灘開始綜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被中央批准後,外灘金融聚集帶確立,大體范圍是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區,整個范圍面積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5)為什麼外灘有印度巡捕擴展閱讀:
自19世紀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國搶占後,外灘便成為了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當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而外灘的建築大多也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
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浦發銀行大樓、恰和大樓等,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
F. 舊上海的歷史
政治方面—租界的設立
英國自1843年11月17日與上海道台宣布上海開埠,允許英商租地居留。這成為日後列強在華遍設租界的主要根據。本來「租界」(concession)與「居留地」(settlement)是有嚴格的區別的。前者指的是土地整塊租給外國政府任其處置,後者只允許向外商租用。但列強在竊取了「居留地」的行政、立法、司法權,成了儼然的「國中之國」,居留地被淪落為租界。外國領事擁有中方不能過問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實質上成了租界的最高長官。但列強仍不滿已得權利,逐步將「永租」變為「絕賣」。同時列強通過「越界築路」的形式不斷向四周蠶食、擴張。到了二十世紀初,兩大租界佔有了今天上海市區的大部分。租界內部設立了公部局、公董局,各類政府機構「五臟俱全」,基本上把西方的管理制度搬到了上海。億他們在租界興建了完整的城市公用事業和興辦工商。這使租界成為了其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和滲透的主要基地。
下面是他們在各個方面滲透的表現。
1、 城市建築
在開埠前,上海的建築完全是中國傳統式的,大多數集中在舊縣城和郊縣城鎮。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各式西洋建築在外灘拔地而起。近代上海的城市建築的發展正是西方建築史上從文藝復興時期之後期的新古典主義向現代化建築過渡的時期。因此上海的建築風格深受其影響。
外灘的建築,從一開始就不是中國式的,也是當時西方流行的「古典風格」,而是一種在遠東殖民地流行的「買辦風格」。早期的上海歷史作家霍塞在《出賣的上海灘》里說過:這是一種不東不西的正方形兩層建築,沒有想像力,談不上什麼藝術,但四面都有騎樓,大窗戶,適應東南亞的氣候,滿足了早期外商的簡單生存要求。
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外灘的建築才開始按照當時歐美通行式樣和最高標准來設計建築。從這以後上海的建築漸漸地升高:兩層、五層、十層、十七層……也變行越來越富麗堂皇:從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中西摻雜式到義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藝復興式、仿古典式再到早期的現代式(美國芝加哥學派)和現代國際建築。就這樣上海成了「世界建築博覽會」
上海城市建設發展有一道極其富有特色的建築類型就是氣派豪華的花園洋房住宅。這類建築從初期的簡易洋房到後來的現代派風格建築,集中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建築。下是其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和當時外灘的主要建築。
建築風格 風格特徵 現存代表建築
買辦風格 不東不西的正方形兩層建築,磚木結構為主 淮海中路原盛宣懷住宅
仿古典式 英法古典式磚木結構 汾陽路79號原法公董事宅第
鄉村別墅式 採用露木架式,「人」字形的屋頂 虹橋路原沙遜別墅
西班牙式 朝南設敞廊和陽台,適合上海的氣候,造價低 紹興路5號和永嘉路389號
北歐挪威式 外形凹凸多變,屋頂有高直式尖塔,圍牆上則用中國的黃綠琉璃瓦壓頂,略具中西合摻的風格 陝西南路原馬勒住宅
立體式 外形追求自由的布局和立體效果 銅仁路333號
現代派 設計上力圖使建築靈活有動感 淮陰路200號原姚家花園
外灘主要建築一覽
建築名 建成時間 建築風格 備注
亞細亞大樓 1916 仿希臘式建築 被譽為外灘第一樓
有利大樓 1916 文藝復興式建築 上海最早的鋼結構建築
上海總會 1911 古典式建築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 1907 早期現代式建築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1897 歌特式建築 中國人自籌資金開設第一家銀行
輪船招商總局大樓 1901 早期現代式建築
匯豐銀行大樓 1923 屬新希臘建築 近代上海最豪華的建築,,集仿希臘式,羅馬古典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於一體
上海海關大樓 1927 仿希臘式建築 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
交通銀行 1940 屬近現代主義風格 富有歐洲古典建築風格,頗像具有「東洋倫敦」之稱的東風飯店
華俄道勝銀行 1910 文藝復興時期風格
台灣銀行 1926 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
匯中飯店 1906 美國風格 外灘最老的建築
沙遜大廈 1928 早期現代式建築
中國銀行大樓 1937 中國城樓式建築
橫濱正金銀行 1924 仿希臘式建築
英國領事館 1873 近似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 外灘最早的建築
怡和洋行 1926 仿希臘式建築 被稱為巴洛克式的經典之作
東風飯店 1910 屬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外貌既效法美國古典主義,又參照日本帝國大廈,故被稱為「東洋倫敦」
公濟醫院 1925 現代式建築
1、 金融經濟方面
在開埠八十多年的時間里,從確立到發展到繁榮,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金融市場門類齊全,它不僅有被稱為貨幣市場的同業拆借市場和貼現市場,屬於資本主義市場性質的證券市場,還有內外匯市場。以及黃金市場等。繁榮的金融業使上海被稱為「東方的紐約」。在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上海的銀行主要集中在外灘,江西路,九江路,漢口路等繁華的大街。而江西路由於集中了中國的大部分銀行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
近代上海主要銀行
外國銀行 中資銀行
中文名稱 英語名 地址 名稱 地址
美國運通銀行 American Express Co. 九江路158號 中國銀行 外灘22號
麗如銀行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rop. 南京路29號 交通銀行 外灘14號
華比銀行 Banque Belge Pour L』Etranger 外灘20號 中央銀行 北京路342號
東方匯理銀行 Banque de l』Indo-Chine 外灘29號 中國通商銀行 外灘7號
中法銀行 Banque Franeo-China 法租界外灘1號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寧波路50號(江西路口)
渣打銀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外灘18號 上海綢業商業儲蓄銀行 四川路261號
友邦銀行 Underwriter Saving Bank for the Far East 外灘17號 江蘇省銀行 江西路371號
美國大通銀行 Chase Bank 九江路80號 新華儲蓄銀行 天津路51號
德華銀行 Deutch-Asistische Bank 四川路294號 浙江實業銀行 漢口路158號(江西路口)
匯豐銀行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rop. 外灘12號 浙江興業銀行 北京路230號(江西路口)
意國銀行 Italian Bank for China 九江路186號 四明銀行 北京路240號(江西路口)
有利銀行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td. 外灘26號 金城銀行 江西路200號
三菱銀行 Mitsumishi Bank, Ltd. 九江路36號 大陸銀行 九江路113號
三井銀行 Mitsui Bank, Ltd. 九江路60號 中南銀行 漢口路110號
花旗銀行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九江路41號 東亞銀行 四川路299號
荷蘭銀行 Nederlandsch Indische Handles-bank 江西路255號 廣東銀行 寧波路52號
大英銀行 P. & O. Banking Crop. 外灘6號 華僑銀行 九江路120號
住友銀行 Sumitomo Bank, Ltd. 九江路69號 中國企業銀行 漢口路50號
橫濱正金銀行 Yokohama Specie Bank 外灘24號
台灣銀行 Bank of Taiwan 外灘16號
2、 語言方面
上海方言中的西方語言 經常使用的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英語 正確英語
Maskee Never mind
Talkee he Tell him
No wantchee I don』t want that
(no) can do They will (not) do
My no savvy I don』t understand
Pay my Give it to me
Pay my look see Let me look at it
Topside Upstairs
Bottomside Downstairs
Bye-bye makee pay I』ll pay later
Pay chow Serve food
My (no ) wantchee I (don』t ) want
Cumshow A tip
No b』long plopper This is not right
Walkee-walkee fish Live fish
Chop chop Quickly
b』long my pikgin That』s my business
Catchee baby To have a baby
Solly Sorry
Talkee my Let me know
Pay two piece Give me two
酒吧 Bar 解釋
得律風 Telephone
開麥拉 Camera
開士米 Cashmere 高級的山羊絨及其織物
水門丁 Cement 原意為水泥,上海人常指水泥地
起司 Cheese
T-恤 T-shirt
考克 Cock 水管開關
柯羅版 collotype
剛白度 Comprador 居於華商與洋商之間的習辦
拷貝 Copy
康樂球 Crown
道勃爾 Double
癟三 Empty cents 空無一文的意思
紅頭啊三 I say 印度巡捕,因錫克人常紅布綁頭,執勤時常說I say
拿摩溫 No.1 工頭
沙司 Sauce
沙發 sofa
高爾夫 golf
轉載的,望採納
G. 外灘為什麼叫bund
Bund一詞源於印度語,表示「東方水域的江岸」。
Bund一詞源於印度語,這個詞是英國人17世紀在印度根帕西人(Parsees)學來的。這個表示「東方水域的江岸」的單詞從波斯語系輾轉漂泊至印度,又被英國人帶到了古老的中國。
另外,Bund最早的景觀與其說是「優、美、先進」,倒不如說「奇異、亂、厭」。黃埔江濱所能看到的沿街建築大多為「港腳商人」出身的洋行大班們建造的洋行。這些房屋底層幾乎都沒有什麼裝飾、陳設,旁側建有買辦小屋和堆存的棧房,大多相當雜亂;屋前築有泥路直通黃浦江灘私家狹小的木質碼頭和高低不一的簡陋籬笆,江邊私家駁船碼頭密密匝匝,長短不一地伸向黃浦江心,雜亂而令人生厭。直到華洋漸漸雜居;而上海也成為西學東漸之要沖,改良思潮之溫室,Bund開始成為上海人生活一部分的時候,「夷」、「洋」在上海人的字典里出現的頻率漸漸變少,而更多地開始使用了「外國」、「外國人」的稱呼,基本上在1912之後,黃浦灘「變成」了——外灘。
H. 在上海外灘公園曾經有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說明了什麼你有什麼感想
說明當時中國人在殖民地根本沒有地位。國富民強,一個國家只有強大起來才會在世界上立足。
進入到20世紀初,民族主義在上海開始高漲。當時上海的報紙雜志鋪天蓋地的愛國宣傳,在民心動員上也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當時宣傳的一個重要標靶,就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學者們對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過這樣一個告示牌,爭論不休。
原因是從歷史檔案中,至今沒有查到一條直接寫著這樣條文的規定。 能夠查到的工部局最早的相關文件,是1885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的第24項共6條,其中第1條說「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第5條說「除西人之傭僕外,華人一概不準入內」。
1907年,上海紳士李維清在其編寫的小學課本《上海鄉土志》中是這樣表述的:黃浦公園尚許洋人之養犬入內,獨禁華人,此乃「奇恥」!這里說的是連狗都可以進,獨華人不能進。
到了1924年,孫中山在他的一次演說中說:「上海的黃浦灘和北四川路那兩個公園,我們中國人至今都是不能進去。從前在那些公園的門口,並掛一塊牌說:狗同中國人不許入」。 到這時,這塊「華人與狗」的標牌,已經成了中國人的屈辱象徵。
(8)為什麼外灘有印度巡捕擴展閱讀
當年許多人記載說見過這塊告示,但具體怎麼寫,在細節上有差異,例如魯迅1903年記載是犬與華人不準入;蔡和森在1923年稱是華人與犬不得入內;1924年孫中山則說是狗同中國人不許入,至於北大教授楊昌濟,1913年記述最具體:上海西洋人公園門首榜雲:華人不許入;又雲犬不許入。
日本學者石川禎浩等人考證,在1928年對中國人開放之前,外灘公園等處門口的告示牌上,一般是英文標示,而且有材料證明,華人不許進入和狗不許進入是公園規定中分開的兩條,並未記載一起;因此告示牌問題,與其說事關告示牌存在與否,或字句有無,不如說是被理解為列強製造了國中之國、歧視中國人、統治中國的野蠻象徵,並流傳開的。
雖然,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否存在永遠也找不到,但在當時人的觀感中,感到恥辱的是華人與狗並列本身。另外,不少人認為問題關鍵也不在於華人被與狗並列,而在於華人不得入內這一限制本身。
I. 上海外灘的震旦是什麼意思
1.
指震旦集團,台灣企業,做辦公用品的。該大樓為「震旦國際大樓」,樓頂的「震旦」兩個大字無非就是廣告牌而已。
2.
就「震旦」二字本身可能不單單是一塊廣告牌這么簡單,「震旦」其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好比我們古人稱印度為「天竺」類似。
J. 什麼是外國租界地
租界的定義
漢口俄租界「租界」這一名詞在中文中出現的時間為1860年代。一般認為,租界要具備中外文件條約作為依據,有明確的地域四至,區域內的外國居留民行使獨立完善的行政、司法體系。中國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為藍本,並影響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點是內部自治管理,並不由租借國派遣總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擔任市政、稅務、警務、工務、交通、衛生、公用事業、教育、宣傳等職能,兼有西方城市議會和市政廳的雙重職能。
與被割讓的領土不同,租界在名義上其領土仍屬出租國,並且自身不具備治外法權的屬性。但歷史上租界使用國均是藉由本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公民領事裁判權。租界的行政自治許可權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部分租界甚至還有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權發展紀錄》,第一章第5節)。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為外國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更別提軍隊、警察開駐,因此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為進行司法活動,要從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國公民一般就會很困難。這個特點也往往令租界成為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或戰爭時期平民的避難場所。
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於貿易活動的城市中,換言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能夠進行經濟活動的地點。由於租界的特點,外國人多願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地等附屬設施。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為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並成為拉動城市部分相關行業發展的契機。對於相當多曾經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幾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見租界對部分城市區位因素的影響。
與近代各國在北京設立的東交民巷使館界不同的地方在於,租界是許可外國人(不僅是外交人員)進行任意不違反國籍所屬國的活動。換言之就是租界內的活動可能有違反租借地所在國法律的行為。同等性質的還有「居留地」。
20世紀30年代上海法租界的巡捕,其成員多來自安南,也包括不少中國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費成康的研究則指出,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當地行政管理權的合法的外國人居留、貿易區域。一般由開辟國領事或由僑民組織的工部局之類的市政機構來行使這些權力,形成不受僑居國政府行政管理的國中之國。
租界分為兩種,一種租界是只有一個使用國的單一租界,一般的稱呼方式是「某某國租界」,這樣的租界是分布范圍較廣的一種形式。但也有數個國家共同享有一個租界的行政權,如香港九龍城、廣州沙面、廈門鼓浪嶼等地,這樣的地區則被稱為「公共租界」。由於公共租界內的行政權分屬租借各國,因而在管理上往往效率低下,成為部分人進行不正當甚至是違法活動的場所。
在中國,公共租界還出現了近代歷史上具有警察意義的公務員——「巡捕」。巡捕的組成不僅包括租界使用國公民,印度人、安南人、中國人也有擔任巡捕的紀錄。巡捕以租界使用國的法律為基準,加上部分中國籍巡捕存在有針對本國公民濫用職權等違法行為,故而經常被當地人稱為「漢奸」、「走狗」等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稱呼。
在1876年以前與中國有關的所有租界條約中,外國人居留地都只有土地的租賃使用權,而沒有佔有權。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曾率兵攻至上海近郊,由於太平天國早先的政治領袖楊秀清曾公開要求外國不要插手干涉太平天國的活動,被外國人解讀為不支持本國勢力在中國的存在,因而他們在租界組織了「洋槍隊」,協同巡捕維護租界安全。原來租界沒有中國人居住,由於富商逃難而入,導致租界當局借口人滿為患,擴大地界;借口維護華洋雜居現象後的治安,設立員警和法庭;這些原本只屬於國家機關的行政機構不斷發展,並最終形成「工部局」(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譯名)。
後來,工部局成為一個擁有軍隊、員警、監獄和法庭的租界行政機構,又有徵稅、審判、管理市政設施、教育衛生等各項權力,成為租界事實上的政府。這套制度在上海完善後,被推廣到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使之合法化。
歷史
現在租界由於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所特有的。歷史上19世紀中葉以前的日本、印度、伊朗均有租界的存在。中國上海也於1845年11月15日出現了第一塊租界。
租界在中國
20世紀初的上海公共租界外灘,其繁榮的程度遠高於當時中國的一般城市歷史上中國租界內的商務活動為拉動通商口岸城市經濟發展,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傳播近代民主、科學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內公共設施完善,治安相對平穩,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護,如魯迅就曾在租界生活過,並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念。其《且介亭雜文》的「且介」二字就來自於「租界」兩字。租界繁榮的經濟發展,吸引了相當數量的中國上游階層,在那裡定居,消費。上海正因其繁榮的租界,被時人稱為「十里洋場」,並很快成為中國各地租界的代名詞。
租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是發展遲滯的中國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租界由於其不受中國法律管制,煙館、妓院等大量不符和中國人傳統思維的事物租界中隨處可見。尤其是鴉片館,在當時很多中國人看來,租界許可這種摧毀中國人意識的毒瘤可以公開在租界中出現,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蔑視和敵對的最好寫照。因而在租界煙館門外,時有暴發沖突。
在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允許中國人前往國外做工後,出現大量外國人通過非法手段通過租界將中國人帶往國外做苦工的事件。在西方,奴隸貿易早已被法律所禁止,而實際上中國勞工是被這些外國人所買賣,用於開發海外殖民地。
對於勞工出國協定,一般的華工根本不知其含義。在尋找出國華工的時候,廣東、福建甚至發生了外國人利用武力強制中國人簽約出國,導致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華工出國一事噤若寒蟬。曾任美國駐華公使的伯駕就曾指出:「(中國的)苦力貿易原來同奴隸貿易是一模一樣的。」隨著華工出國現象產生了對這些工人的蔑稱「豬仔」。
各國在華租界數目
據統計,中國自1845年英國從《上海租界章程規定》中取得第一塊租界,至1902年奧匈帝國設立天津租界。前後共有27塊租界,其中有25塊租借國單一的專管租界,2塊公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