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當然和中國古時候的君主制度其實也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最大的幸福。
⑵ 印度人種等級是什麼
1、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2、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3、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4、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5、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
不合法性:
印度獨立後,通過憲法廢除了種姓歧視。同時,為了糾正長久以來的不公現象,並為傳統的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印度當局還於1950年宣布,政府部門和教育機構須得為最底層的表列種姓(即「賤民」)和部族留有一定配額的工作崗位。
1989年,工作配額又涵蓋了一類被稱為OBC(Other Backward Classes,其他落後等級)的群體。這一群體位於傳統的高種姓和最底層之間。
近幾十年來,隨著印度世俗教育的傳播和城市化的發展,種姓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某些城市,不同種姓群體相鄰而居,種姓間的通婚也越來越普遍。
在印度南部的某些邦和北部的比哈爾(Bihar)邦,自社會改革後,許多人開始只使用一個名字。雖然社會有所變革,但人們仍然有著強烈種姓身份意識。印度人的姓氏往往能反映此人出身哪個種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種姓制度
⑶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哪四個等級
印度的種姓制度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⑷ 印度種姓制度五個等級是什麼
不是五個等級,而是4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⑸ 請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否分為四大階層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⑹ 印度種姓制度的五個等級是什麼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出生在高種姓制度那就好,出生在低種姓制度那就算了,你悲慘的一生就要開始了,所以還是非常的尷尬的。
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
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
⑺ 印度種姓制度中貴族屬於哪一等級
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其中婆羅門和剎帝利,那是高種姓,也就是貴族身份。吠舍是一般的平民,首陀羅嘛……就是賤==民了。
當然,真正的貴族,那肯定是婆羅門了,這是最高等級種姓
⑻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按照階級區分的嗎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從表面來看,種姓制度好像與階級有關,比如婆羅門、剎帝利是上層階級,吠舍、首陀羅是中下層階級。可事實上,種姓與階級卻不能完全劃等號。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也有一些印度專家認為,
種姓的核心其實就在於“潔凈”與“不凈”的宗教觀念
。許多人稱“達利特”為賤民,可達利特的真正定義是“不可接觸者”。如果僅僅是身份低賤,那麼從事低賤職業應該沒什麼問題,可達利特被高種姓認為是無比骯臟、嚴禁接觸的人。假設一個婆羅門出身的人身陷絕境,如果有一個乞丐對他施救,那他應該心懷感激。可如果對方是一個有正當職業的達利特,那麼這個婆羅門就該寧死也要拒絕施救,否則他就會被達利特所污染,自己也會成為達利特。
進入現代社會後,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心中的種姓觀念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⑼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什麼,怎麼分等級的
(2018·黃石)古代印度的一項制度規定: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這一制度是種姓制度。
⑽ 在印度的華人屬於什麼級別,是低種姓還是高種姓呢
相信大家對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不陌生了,這個將印度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制度至今為止都沒被廢除。其中牽扯到的利益鏈會有多龐大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這條利益鏈影響到華裔們的發展我們就要好好來盤一盤了。
一般來說,在印度這樣種姓制度劃分確切的國家,他們對血脈的傳承會更為注重,所以一般來說,外國的女性想要嫁去印度,很多都只會嫁給吠舍以下的人群。
依小編看,中國愛護華裔的心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如果這些嫁娶在外的華裔受到了什麼不公正的對待,國家就是他們最好的保護傘。我們也尊重這些華裔的選擇,畢竟人各有志,都有自己喜歡和追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