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最大農村在哪裡

印度最大農村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19 01:25:51

㈠ 認為我們窮的印度人的「土豪農村」有多豪

就像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很多印度人眼裡,中國依然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我們的人民生活得也不太如意。

所以,為什麼印度人會產生這樣一種奇怪的想法呢?

或許當你看完他們國內的這一個“土豪農村”, 你就能從中得到答案。

㈡ 作為金磚四國的印度為什麼貧民窟那麼多

1.城市住房緊張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人口已達13.53億。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過多的剩餘勞動力。

印度人口增長趨勢 | 世界銀行城市的發展需要有一定技術的廉價勞動力,這吸引著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來城市尋求就業機會。而一些農村人口也會因為其他原因搬至城市,比如教育問題。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居住在達拉維貧民窟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們原先在農村有大房子,但因為宗教原因舉家來到城市。

印度識字率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一向歧視女性,所以女孩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尤其在農村地區,女孩普遍沒有上學的傳統。2011年7月,印度政府在《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中提出新目標,要對兒童實行10年免費的義務教育。所以開明的農村家長,會為了孩子的前途會選擇居住在城市的貧民窟。印度國土面積298平方萬公里,是世界上住房最緊張的國家之一。而大量人口向城市的湧入,造成了城市的住房緊張。根據印度全國抽樣調查組織的數據顯示,城市居住貧困人群中有70%~80%為低收入家庭。在印度城市中近千萬戶家庭居住在貧民窟內,約占城市人口總數14%,而這也僅僅是城市貧困人口總量的一半,另一半則處於無家可歸狀態,露宿街頭。2.貧富差距雖然印度貧民數量之多舉世矚目,但每年的富豪排行榜上卻不乏印度人。在2019年亞洲地區的福布斯富豪排名上,馬化騰以370億美元的身家屈居第二,馬雲排名第三,而力壓二馬的亞洲新一任首富正是來自印度信誠工業的穆克什安巴尼,其身家高達482億美元。

亞洲地區福布斯富豪榜前三名 | 搜狐網在印度的富人區,每家門口都停著豪車,院內保姆、秘書、司機等一應俱全。根據Numbeo網站查詢得知,孟買內城當前售價476199盧比每平米,摺合人民幣接近5萬每平米,已經超過杭州的平均房價了。孟買也因高房價連年連年入選全球房價最貴的前20個城市,和中國城市比,僅次於香港、北京和上海的房價。

孟買房產均價 | Numbeo雖然很多農村移民擁有較好的工作崗位和收入水平,但也無法負擔正規住房的費用,所以貧富差距讓中等收入以下的群體只能選擇貧民窟。

印度種姓制度 | 網路印度的貧富差距不僅源於歷史遺留的種姓制度(印度以種族為基礎的社會等級制度),還有現實背景里的土地問題和教育問題。由於印度不像中國擁有徹底的土地革命,所以無地和少地的人口大量存在,占據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三。缺乏土地,農民就沒有生活的保障,這也是印度農民貧困的根源。在教育方面,印度基礎教育薄弱、高等教育發達,使富人擁有良好的教育、窮人卻沒有受教育的機會,這也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3.政府城市規劃的失誤在過去的七十多年裡, 印度政府對貧民窟的干預方式逐漸由以前嚴格的政府控制和拆遷轉變為容忍、分級治理和市場化計劃方案,促進了貧民窟的增長,包括允許出現新的貧民窟定居點,使非法定居點合法化,為貧民窟居民提供服務和資助等。正是這些非正式的福利提供和貧民窟居民的投票等活動的存在穩定了貧民窟,並促進了貧民窟非法產權的持續存在。而在當前貧民窟再開發項目上,其目地是增加地方收入並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忽視了貧民窟的功能,因此貧民窟重建進程是極其緩慢的,貧民窟的擴散和發展快於貧民窟的治理和改造,城市貧民窟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貧民窟的小孩4.缺乏戶籍管理制度印度獨立後政府的「工業化計劃」使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陡然上升。這是符合發展中國家的一般規律的,但由於印度沒有戶籍管理,理論上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遷徙到國家的任何地方,這客觀上為城市的無序擴張創造了條件。

㈢ 印度總共有多少個農村

印度總共有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但是只有一個農村。

㈣ 印度最大的城市是哪個

伊甸園花圃,新威廉堡,馬坦公園,喬林基街,維多利亞紀念館,這些風景名勝都來自於同一個城市,加爾各答,一個充滿智慧的城市。

加爾各答 (孟加拉語:কলকাতা,英語:Kolkata / 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 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

加爾各答還是一個擁有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從印度獨立運動到左翼和工會運動的革命歷史著稱,以印度共產黨(馬)為主的左翼陣線通過民主選舉,已經在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30年。

在殖民地時期,從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間,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由於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該市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停滯。不過,自從2000年起,經濟復甦取代了病態的衰落,該市開始重新迸發出增長的活力。加爾各答還是一個擁有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從印度獨立運動到左翼和工會運動的革命歷史著稱,以印度共產黨 (馬)為主的左翼陣線通過民主選舉,已經在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30年。

名稱由來

1.來源於一個村莊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帶在英國人來到之前原有3個村莊:卡利卡塔、蘇多努蒂和革賓達普爾,卡利卡塔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印度教迦梨女神的廟宇.

2.城市的名稱淵源於kali(孟加拉語,意為運河)和kata(孟加拉語,意為石灰),因為其最初的居民點是位於一條運河邊上,並且以燃燒貝殼,加工貝石灰著稱.

發展歷史

在加爾各答附近發現的一個考古遺址,證明了在2000年前這里已經有人居住。莫卧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的租冊和孟加拉語詩人比普拉達斯的作品《摩納娑頌》中都提到加利各答的名字。

該市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開始於1690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到達,公司的代理人約伯·查諾克在這里建立貿易站。查諾克在此以前在胡格利河口與莫卧兒帝國官員發生爭持而不得不離去,隨後他企圖立足於胡格利河下游其他地方,但未成功。莫卧兒王朝的官員因不希望失去他們從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所以允許查諾克回到原處去,查諾克便選擇加爾各答作為他活動的中心。

這一地點是經過仔細選擇的,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灣,東面4千米處有鹽湖,因而受到保護。敵對的法國、荷蘭和其他殖民國家的根據地處於胡格利河西岸,因此從海上進入加爾各答的通道不受威脅,而在胡格利港則不然。而且,胡格利河流經加爾各答處河面寬闊,河水也深,唯一的缺點是這一地區有窪地和沼澤,有害健康。此外,英國人來到之前,從上游被淤塞的薩德岡港遷來的印度商人已選定在當地的三個村子定居。查諾克選擇加爾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這里出現了這批商人。

到1696年,因附近的布德萬發生叛亂,莫卧兒王朝的行省當局對著塊日益發展的殖民地變得友好起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官員要求允許其貿易站或工廠築堡防守,他們得到可以實行自衛的一般許諾,叛亂者被莫卧兒王朝迅速鎮壓下去,但殖民者的磚土防禦工事保存了下來,這就是1700年被命名的威廉堡(舊威廉堡)。

1698年,英國人獲得了授權書,可以購買上述三個村莊的柴達明爾權。

1717年,莫卧兒帝國皇帝法魯赫·西亞爾准許英國東印度公司自由貿易,交換條件是該公司每年交付3000盧比;這一措施極大的促進了加爾各答的發展,印度商人蜂擁而至。該公司的官員打著公司的旗號進行免稅的私人貿易。

1742年,來自西南方向的馬拉地族人開始侵犯孟加拉西部各地的莫卧兒人,英國人得到孟加拉納瓦布阿里·瓦爾迪·汗的允許,在城鎮北部和東部挖掘壕溝以便在陸地一側開護城河,這道壕溝因而被稱為馬塔拉溝,此溝雖未能一直挖到殖民地的南端,卻成為加爾各答的東部邊界。

1756年,面對與法國武裝的頻繁沖突,英國人開始升級他們的防禦工事。孟加拉行政長官西拉傑·烏德·達烏拉對這樣軍事化的舉動提出抗議,但卻無人理會,於是他襲擊並佔領了威廉堡,把英國人關進著名的加爾各答黑洞。

1757年1月,羅伯特·克萊武率領公司的一支印度兵和英國兵在次年又奪回了該市。6月,在普拉西戰役擊敗了西拉傑·烏德·達烏拉的軍隊,此後便確立了英國在孟加拉的統治。在這期間城市周圍的沼澤被排干,戈賓達布爾的森林被砍伐一空,在其現地址上修建了新的威廉堡,該堡俯視著胡格利河河岸,稱為英國軍事優勢的象徵。

地理位置

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的恆河三角洲,北緯22度33分,東經88度20分,海拔高度介於1.5到9米之間。該市沿著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該市許多地方原來是大片的濕地,花費了數十年才將其改造成適合市民居住的地方。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將該市與南面154千米處的孟加拉灣隔開。

如同印度河-恆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樣,這里主要的土壤類型是沖積土。城市的地基由4層沉積物構成:粘土、淤泥、粗細不同的各種沙子,和沙礫。這些沉積物夾在兩層淤泥之間,下面的一層深度介於250與650米之間,而上面的一層厚度介於10到40米之間。

根據印度標准局文件,該市在四個地震等級分區中被劃為三級地震區[16]。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該市在風暴和旋風分區中屬於“高度損害危險”等級。

氣候氣象

加爾各答氣候加爾各答屬於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6.8攝氏度,月平均氣溫從19°C到30°C。夏季炎熱潮濕,在5-7月最高氣溫經常超過40°C。冬季持續只有2個半月,在12月和1月,氣溫會下降到12°C–14°C。有記錄的最高氣溫是43°C,最低氣溫是5°C。初夏時節常有雷暴雨伴隨狂風,斷斷續續襲擊該市,對緩解濕熱很有幫助。這種雷暴雨當地稱作Kalsakhi(西北強風)。

東南季風從6月到9月,給這座城市帶來一多半的年降雨量,1,582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8月季風時節(306毫米)。每年該市的日照時間為2,528小時,日照時間最大值出現在每年3月。污染是加爾各答的一個主要問題,懸浮顆粒物(SPM)水平高於印度其他大城市,定期造成煙霧。

城市結構

城市一角由加爾各答市政當局(KMC)管理的加爾各答市面積為185km²。而加爾各答大都會區則仍在繼續不斷的擴張,到2006年,其面積已經達到1750km²,包含72個市和527個村鎮。加爾各答大都會區的郊區合並了北24區、南24區、豪拉縣、胡格利縣和納迪亞縣的一部分。

市區東西方向的尺度很狹窄,大體上西到胡格利河,東到大都會東部旁路,跨度僅有5–6千米。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為北區、中區和南區。北區是該市最古老的部分,擁有19世紀的建築物和狹窄的小街。該區的氣氛令人回憶起老加爾各答往事。南區主要是在獨立以後興建,是精英分子的居住地。加爾各答東北部的鹽湖城區域是該市的規劃部分。在該市東北邊緣規劃發展了新鎮。

中區擁有環繞B.B.D.Bagh區的中央商務區。作家大廈、加爾各答郵政總局、加爾各答高等法院,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辦公室位於此處。馬坦公園是位於該市心臟的巨大開闊地,在此舉辦一些體育賽事和公共集會。一些公司已經在公園街以南區域建立了辦公室,那裡已成為第二個中央商務區。

㈤ 印度的耕地面積有多少

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大6428萬公頃。

1、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

2、中國現有耕地約9572萬公頃,為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7%,佔世界第4位;僅中國北部和西部的牧區與半農半牧區的天然草地約3.17億公頃(另一數字為3.53億公頃),為世界草地總面積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國有林地面積約1.25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4.1%,居世界第8位。

區域位置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地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網路——中國土地資源

㈥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㈦ 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是印度,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7)印度最大農村在哪裡擴展閱讀

耕地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積,加上當年增加的耕地面積、減去當年減少的耕地面積。 當年增加的耕地面積是指本年度內因新開荒(本年度已種上農作物的新開墾荒地)、基建佔地還耕、河水淤積、平整土地和治山、治水等原因而增加的耕地面積。

當年減少的耕地面積是指本年度國家基建佔地(指經縣以上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因興修水利、修築公路、鐵路、民航機場、修建工礦企業、建築機關學校用房實際佔用的耕地);

鄉村集體基建佔地(鄉村新建或擴建鄉村企業、興修水利工程、修築公路、以及建築辦公室和生產設施,如曬場、畜棚、豬圈等基本建設而實際佔用的耕地)、農民個人建房佔地、退耕造林面積、退耕改牧面積,以及因自然災害廢棄而實際減少的耕地面積。

㈧ 最真實的印度農村,是什麼樣子的

最真實的印度農村,是什麼樣子的? 熟悉地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其大多數人口都聚集在農村,印度的農民數量佔到全國總人口大約72%左右。圖為一位印度農民正牽著他飼養的駱駝,准備去集市售賣!

親愛的讀者朋友,當你看完印度農村的這些照片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想

㈨ 印度的國體及其概況

印度政體
印度的國家政體為聯邦共和制。憲法稱印度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國家機構由議會、總統、政府、司法機構組成。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人民院中佔有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出任政府總理。

印度政治結構

政治結構

印度主權獨立的、社會主義的、政教分離的民主共和國印度聯邦 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政府體制 基於全體成年人均有選舉權的議會民主立法機關 國會,由總統及兩院組成,兩院分別是聯邦院和人民院行政機關 由總統、副總統及由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組成司法機關 獨立於行政機關。

政治體制

印度是一個聯邦,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教分離的、具有議會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政體是由憲法的條文所規定的。該憲法在1949年11月26日由制憲會議正式通過,並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總統是法定的聯邦行政首長。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一個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憲法規定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總統則行使其職權,按照提供的建議採取行動。部長會議集體向人民院負責。在各邦,作為總統代表的總督是行政首長,但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領導邦部長會議的首席部長。邦的部長會議集體向該邦民選的立法會議負責。憲法規定了國會和邦的立法機構之間如何分享立法權,而其餘的權力則歸屬於國會。修訂憲法的權力也屬於國會。聯邦的行政機構由總統、副總統和部長會議組成,部長會議在總理的領導下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

總統

總統由一個選舉團的成員選出,選舉團包括選出的國會兩院議員和各邦立法會議成員,他們的選票有適當的加權。總統的任期為5年。除了其他權力而外,當總統認為整個國家或者領土的任何部分的安全由於戰爭或者外部入侵或者武裝叛亂而受到威脅時, 可以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 當某個邦的憲政體制受到破壞時,總統可以將該邦政府的全部或部分職責收歸他本人行使。

總理

部長會議的組成包括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獨立任命的或非獨立任命的)和副部長。總理將部長會議有關管理聯邦事務的所有決定和立法建議傳達給總統。一般情況下,每個部都有一位官員被指定為印度政府的秘書,就政策問題和一般管理事項向部長提出建議。內閣秘書處對於最高層的決策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並在總理的指導下運作。聯邦的立法機關稱為國會,由總統、聯邦院和人民院組成。所有立法要求都要由國會的兩院通過。但是,對於有關經費的法案,則人民院的意願總是佔主導地位。

國會

聯邦院

聯邦院由245位議員組成。其中,233 位代表各邦和中央直轄區,12位由總統任命。聯邦院的選舉是間接選舉,議員由各邦的立法會議選出的議員來進行選舉。聯邦院不能被解散,每兩年有三分之一的議員退出。

州政府

各邦的政府體制與聯邦政府的體制非常接近。全國有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

中央直轄區由總統通過一位他所指定的行政官員來進行管理。直到1992年2月1日,德里中央直轄區都是由中央政府通過一位由印度總統指定的行政官員來管理。根據國會的一項憲法修正案,德里中央直轄區現在稱為德里首都特區。

政黨

政黨分為全國性政黨和邦政黨。如果一個政黨在4個以上的邦得到認可,它就被視作一個全國性的黨。

國大黨、印度人民黨、人民黨、印度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是國內主要的全國性政黨。主要的邦政黨則有:安得拉邦的 泰盧固國黨、阿薩姆邦的阿薩姆群眾黨、比哈爾邦的雅克汗德解放陳線、果阿邦的馬哈拉施特拉果阿黨、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國家會議、喀拉拉邦的穆斯林聯盟、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濕婆軍黨、旁遮普邦的阿格立黨、泰米爾納德邦的全印安娜德拉威 穆納特卡則伽馬和德拉威穆納特卡則伽馬、北方邦的群眾社會黨和社會主義黨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全印向前集團等。

中央和地方的法律關系

根據憲法,國會有權為印度的全部領土或其任何部分制訂法律。 邦立法機構有權制訂邦的法律。可以制訂立法的事項在憲法的第7個一覽表中規定。對於出現在第一清單(稱為「聯邦清單」)中的事項,只有國會有權立法。這個清單的范圍包括國防、外交、貨幣、所得稅、消費稅、鐵路、船運、郵政及電報等。

對於出現在第二清單(稱為「邦清單」)中的事項,只有邦立法機構有權制訂法律。這些事項如:公共秩序、警察、公共保健、通信、農業、博彩業、娛樂和財產的捐稅、銷售稅及貨物入市稅等。對於出現在憲法第三清單(稱為「共同清單」)中的事項,國會和邦立法機構都有權立法。這個清單包括的項目如:電力、報紙、刑法、結婚和離婚、印花稅、工會及物價控制等。

印度的競爭優勢

當許多經濟制度企圖改革時往往就會有資金和專家的需求,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將是國家要達到目標所需的活力。印度也在許多領域尋求投資者,稍後將予以詳述。對於潛在的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而印度則可以提供許多這樣的優勢,包括:

按購買力類比印度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系之一。

英語是它的商業語言。

巨大而快速增長的消費品市場,3億人口構成品牌消費品市場。

大規模多元化的基礎設施遍及全國。

強大而成熟的私有經濟佔75% 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

巨大的製造能力可適應製造業的所有領域。

完善的研究開發基礎設施及技術和市場基礎。

豐富的自然資源、豐富的礦藏及充分自給的農業。

發達的銀行系統,超過6.3萬家支行的商業銀行網路,它們由一些國家級和邦級的金融機構支持。充滿活力的國外投資者(FII)的資本市場流入印度,2001年就超過20億美元。佔有價格優勢訓練有素的人力和專業管理人才,包括工程師、管理人員、會計師、律師等。良好的外資投資環境,保證了諸如出入、投資、選址、工藝選擇、進出口等的自由。流動資金的可兌換,外國投資者的資本可兌換。充分平衡的歲入激勵機制。穩定的民主環境。成熟的配置有各級法院的獨立司法系統,它是印度民主的三大支柱之一。

印度市場

吸引外國投資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國內市場的規模和它的發展潛力。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電子媒體和教育以及快速增長的國內外旅遊,這些標志性的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消費性質和構成,其增長偏重於品牌、質量、性能和方便。

廣大並正在成長的印度市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工薪者、專業人員、經商者家庭的增加、伴隨著出現興旺的消費金融業務,這些導致於不斷增大有著銀行存款的消費者群體。90年代耐用消費品如洗衣機、冰箱、彩電有了顯著增長。私人消費如旅館、餐廳服務以及傢俱、家裝等家用產品,耐用消費品和個人交通工具都有了穩步增長,使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型家電產品及快速換代消費品(FMCG)市場之一。印度同時也是最大的大宗消費品市場之一,如服裝、鞋襪、洗滌劑、烹調油等。在過去幾年大多數製造業產品市場也呈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農村地區,70%的印度人居住在這里,近年來也體現了高速的市場增長, 這是由於農業增長,收入重分配及音視媒體的興起。在最近幾年農村所佔的耐用消費品的市場份額也在穩步增長。印度的農村消費者不限於對基本商品的需求,他們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消費檔次,首先是惠顧那些大件家用電器,私用車輛也顯示著上升的轉折。印度有一個廣泛的銷售配貨網路。估計有超過百萬人的市場經紀人、批發商、倉儲運輸商及零售商,他們從事各種消費品的流通。商家利用這個網路在大約3800個城鎮和50多萬個鄉村中經營。在城市地區有相當規模的配貨渠道,從大型超市至附近的零售店及小商店,這些是本地供應網路的一部分,聯繫到印度幾乎所有的鄉村。

廣泛的銷售配貨網路得到幾乎同樣廣泛的銀行網路的支持。在印度消費的理財方式是消費品市場可接受的模式。參與租賃和借貸購物活動的非銀行的金融公司刺激著消費品的銷售。近年來信用卡市場也體現了巨大的增長。世界著名的信用卡公司產品,如 Diners Club, Visa International, 主卡片及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在印度到處通用,這些信用卡是通過幾家國內銀行提供的。

㈩ 世界上最大的「無子宮」婦女村在哪,為滿足老闆要求,居然含淚摘去子宮

印度經濟不是很發達。對於印度的農村來說,田地里作物大部分都是依靠村裡的勞動力來收割。最近有一個現象讓很多人看著很不可思議,在印度的一個村莊裡面。裡面大部分的婦女都完成了子宮摘除。但是,大家都知道摘除了子宮之後會影響生育,還會容易衰老。

她們都希望自己像一個農田裡的收割機一樣,按照老闆的要求無時無刻的去幹活兒。因為農村的婦女在來了月經的時候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很少有老闆會僱傭她們來工作,她們為了能夠在月經期間也進行工作,所以就摘除了子宮。另外農村條件不好,患上婦科疾病也是原因之一所以說印度的女人還是挺勤勞的,她們為了工作都去辛勤的勞動。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最大農村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裡一天只吃兩餐 瀏覽:901
英國人種怎麼樣 瀏覽:422
印度孟買冬天多少度 瀏覽:135
印尼盧比英語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和瑞典哪個國力強 瀏覽:855
中國哪裡產翡翠和玉 瀏覽:267
印度傳說中的眾神之車是什麼 瀏覽:258
航運從美國到中國需要多久 瀏覽:824
越南小米手機有哪些 瀏覽: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錢 瀏覽:382
中國目前援助了哪些國家 瀏覽:418
越南華人什麼意思 瀏覽:375
印度長途汽車怎麼下 瀏覽:277
人民幣兌多少越南錢 瀏覽: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中國銅儲備能維持多久 瀏覽:336
伊朗這狀態怎麼跟美國斗 瀏覽:205
印度國家排多少名 瀏覽:54
中國的疫情有多少例 瀏覽:897
為什麼中國沒有研發新葯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