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黑土地 紅土地哪個好
黑土地好,黑土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貳』 2019年世界各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是多少
2019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億畝左右,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6億畝左右以上,並且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准農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糧食產量6.8億噸左右。
美國16.6億畝左右,地廣人稀,大機械化的農業生產使得美國稱為最大的糧食輸出國。2019年美國的糧食產5.5億噸左右。至於人口大國印度,有14.5億畝左右的耕地印度的糧食產量約為3.136億噸。
俄羅斯12億畝左右,但糧食產量僅為1.4億噸左右。糧食問題是我們大家關注的大問題,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糧食,不浪費。
『叄』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中國耕地面積1.21億公頃,糧食年產量5.01億噸;
印度耕地面積1.7億公頃,糧食年產量2.16億噸
美國2.82億噸.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7%,
『肆』 紅土的紅土與礦產
紅土鎳礦資源為硫化鎳礦岩體風化―淋濾―沉積形成的地表風化殼性礦床,世界上紅土鎳礦分布在赤道線南北30度以內的熱帶國家,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要有:美洲的古巴、巴西;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
我國鎳礦資源儲量中70%集中在甘肅,其次分布在新疆、雲南、吉林、四川、陝西和青海和湖北7個省,合計保有儲量佔全國鎳資源總儲量的27%。我國鎳礦類型主要為硫化銅鎳礦和紅土鎳礦。我國的紅土鎳礦主要從菲律賓進口。由於自1970年起日本與菲律賓開始進行合作,成立合資礦業公司開采含鎳2%以上的高品位鎳礦,運送回新日鐵和住友商社進行冶煉,導致菲律賓的高品位鎳礦砂被日本企業壟斷,而我國只能進口鎳含量在0.9%~1.1%的低品位鎳礦砂。
我國周邊國家有鎳礦儲量1125萬噸,只分布在少數國家,包括俄羅斯(660萬噸)、印度尼西亞(320萬噸)、菲律賓(41萬噸)、緬甸(92萬噸)和越南(12萬噸),但佔世界總儲量比例較大,約佔23%。其中紅土鎳礦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緬甸。印度尼西亞鎳資源主要為基性、超基性岩體風化殼中的紅土鎳礦,分布在群島的東部,礦帶可以從中蘇拉威西追蹤到哈爾馬赫拉、奧比、瓦伊格奧群島,以及伊利安查亞的鳥頭半島的塔納梅拉地區,由於印度尼西亞超基性岩帶風化殼廣泛分布,因此其紅土型鎳鈷礦有良好的找礦前景。菲律賓也以紅土鎳為主,主要分布在諾諾克島。緬甸也有紅土型硅酸鎳礦,受印緬山脈超基性岩帶控制,分布在中部盆地西緣。俄羅斯的鎳資源分布在西伯利亞地台西北緣諾里爾斯克硫化銅鎳礦區。越南鎳礦為銅鎳硫化物型,分布在西北部,已知有山蘿省的班福礦床,賦存在黑水河裂谷塔布蛇綠岩帶內,有探明儲量12萬噸。 隨著世界90年代經濟發展,占鎳用途65%的不銹鋼需求增長堅挺,鎳需求前5年平約每年增長4%以上,預測今後5~10年,增長率3.5%一4%,其中亞州的鎳需求增長率將是7%。然而,世界可供近期開發的硫化鎳資源,除了加拿大的Voisey bay鎳礦以外,幾乎寥寥無幾。全球至今約探獲7000萬噸鎳金屬量的資源。其中,硫化鎳約3000萬噸,佔42%。其餘均為紅土型鎳。開發利用紅土型鎳的長處在於:
第一,紅土型鎳資源豐富,全球均有4100萬噸鎳金屬量,勘查成本低。
第二,采礦成本極低。
第三,選冶工藝已經成熟。紅土型鎳礦的火法冶煉鐵鎳技術業已成熟,壓力酸浸技術亦趨成熟。該技術始於50年代,首次用於古巴Moa Bay礦,稱AMAX?PAL技術。此後,70年代澳洲QNI公司建成Yabula鎳廠,酸浸處理新喀里東尼亞、印尼及澳州昆士蘭州的紅土型鎳礦。加拿大Sherritt公司濕法處理紅土型鎳礦的技術已獲公認。
第四,紅土型鎳礦可以生產出氧化鎳、硫鎳、鐵鎳等中間產品,其中硫鎳,氧化鎳可供鎳精煉廠使用,以解決硫化鎳原料不足的問題。至於鐵鎳更是便於用於製造不銹鋼,降低生產成本。如印尼Antam公司利用本土的紅土型鎳礦,生產鐵鎳的成本去年已降至1.4美元/磅鎳(1磅=0.453kg--編者注)年產量近1萬噸含鎳量。
第五,世界紅土型資源主要分布於近赤道地區,大部分靠近海岸,便於外運。
因此,紅土型鎳建廠的投資雖然較大,一般每磅鎳年生產能力需9~11美元,但由於上述長處,如果工藝合理,管理有素,其每磅鎳的生產成本可低於硫化鎳。以澳大利亞最大的鎳業公司西部礦業公司(WMC)為例,每磅鎳的總成本(包括投資攤銷)自1996年3.0美元降至2.0美元(2000年)。工藝成熟、管理先進的紅土型鎳礦也可以達到這個水平。特別是近幾年紅土型鎳礦壓力酸浸技術項目的詳細可行性研究報告,將鈷的價值計算在內,每磅鎳的生產成本均在1.4美元以下。因此,紅土型鎳礦開發利用的技術中心已由火法轉為濕法的酸浸金屬。
隨著近幾年澳大利亞西部三個紅土型鎳廠的投資興建,人們對於紅土型鎳礦資源的利用性能及其類型又有新的認識,現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濕型」,主要分布於近赤道地區,如新喀里東尼亞、印尼、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和加勒比海地區;另一類稱為「干型」,主要分布於距赤道較遠的南半球大陸,以西澳為代表。除西澳外,紅土型鎳礦資源在東澳亦有分布,產於東澳昆士蘭州北部及新南威爾士州中西部,已探獲有300萬噸鎳金屬量,全澳合計達1500萬噸鎳金屬量。自1999年初起,西澳相繼有三個高壓酸浸的鎳廠開始生產,這三個廠為考斯(Cawse)、布隆(Bulong)和莫林莫林(Murrin Murrin),一期工程均基建完畢,這三個廠採用的基本工藝流程均為高壓酸浸HPAL(High PressureAcid Leach),但後半部流程有所不同。考斯鎳廠生產氫氧化鎳中間產品,然後再電解生產出金屬陰極鎳和硫化鈷。布隆廠的流程則不經過氫氧化鎳中間產品的過程,直接電解生產鎳和鈷金屬。莫林莫林則與古巴Moy Bay鎳廠現場流程相近,並沿用加拿大Sherritt技術,先生產混合的硫化鎳/鈷中間產品,而後電解精煉生產出金屬鎳和鑽。
世界上又有一批新的紅土型鎳礦PAL鎳廠的興建和擴建項目開始著手進行
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可以歸納為:
(1)由於硫化鎳可供開發資源的明顯減少,世界未來十年鎳產量的增加將主要來源於紅土型鎳礦資源的開發,而紅土型鎳礦資源開發中,PAL技術發展趨勢大於鐵鎳技術
(2)PAL濕法技術與紅土型鎳礦的火法冶煉廠的投資成本大體相當,即年生產能力每磅鎳8~12美元。但是,PAL技術的鎳廠在下一輪興建或擴建項目中,其基建投資將會明顯下降
(3)PAL流程的生產成本在一般情況下低於鐵鎳流程,加上PAL方法耗能明顯低於鐵鎳流程。因此,在經濟上,PAL技術方法將顯示出其優越性
(4)由於「濕型」紅土礦資源具有品位較高、粘土少,易於處理的優點,與「干型」紅土礦資源相比,「濕型」資源的開發項目更具有開發利用的優勢。
(5)紅土型鎳礦的PAL技術可在現場生產出中間產品:氫氧化鎳或硫鎳,由此可以提供現有鎳精煉廠的擴產或解決供料不足的問題,這是目前西方許多鎳公司所採取的經營方向。這個經營思路值得我國借鑒。
『伍』 紅土地和黑土地的區別是什麼1259
紅土地就是比晉通土地曾產百分之幾十,黑土地曾產和時間短百分之幾十
『陸』 什麼是紅土地
QQ農場紅土地是QQ農場的一種高級土地
珍貴的高級作物,只能種在紅土地上!
普通作物種在紅土地上增產10%!
紅土地上進行摘取,會有豐富的獎勵.
QQ農場等級需要慢28級
金幣20萬後
即開開通QQ農場紅土地。
『柒』 紅土地種植植物有哪些優勢
1、明顯的淀積層
赤紅壤地區干濕季節交替,有利於土壤膠體的淋溶,並在一定的深度凝聚,因而土壤普遍具有明顯的淀積層。該層孔壁及結構面均有明顯的紅棕色膠膜淀積,表現出鐵鋁氧化物及粘粒含量,明顯高於表土層(A層)及母質層(C層)。
2、粘粒礦物
赤紅壤的粘粒礦物組成比較簡單,主要是高嶺石,且多數結晶良好(玄武岩發育的赤紅壤結晶較差),伴生粘粒礦物有針鐵礦和少量水雲母,極少三水鋁石。
3、土壤酸性
交換性鋁占優勢,土壤呈酸性。多數赤紅壤交換性鋁占絕對優勢。土壤呈酸性反應,水浸pH多在5.0-5.5間,鹽浸(KCl)pH多數小於5.0。
4、陽離子交換量較低
各類母質發育的赤紅壤,其陽離子交換量的順序是:輝長岩>泥頁岩>凝灰岩>第四紀紅粘土>花崗岩。鐵鋁氧化物淀積較為明顯,游離鐵氧化物含量較高。鐵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分異較明顯,多數赤紅壤全鐵、游離鐵及晶質鐵含量均以心土層(B)最高,表明鐵氧化物在此層的淋溶和淀積顯著。而活性氧化鐵含量及活化度,則均以表土層(A)最高,可能與有機質和水分較多有關。土壤中游離氧化鐵的含量,不僅影響著陽離子交換量,而且對土壤中磷素的固定起著重要作用。
有機質含量低,礦質養分較貧乏。在正常情況下,赤紅壤區的生物氣候條件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
『捌』 紅土地和黑土地的區別是什麼
【紅土地既紅色土壤}
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
形成原因
1.由於人多地少,過度開發,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紅壤區的土壤生產力低下,水土流失嚴重,並在不少地區嚴重退化,形成「紅色荒漠化」。
2..南方山區丘陵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於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3.陡坡開墾或過度墾殖,或者毀林開荒,砍林取薪破壞地表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紅色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區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紅壤裸露
石質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區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紅壤裸露 紅壤進一步侵蝕 石質裸露
黃色沙漠:西北地區沙漠廣布
白色沙漠:南極大陸冰雪覆蓋
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鹽鹼化、紅色荒漠化、石質荒漠化。
【黑土地】
是在較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經過長時間腐殖演化而成的。黑土有機質含量豐富、結構性好、土質疏鬆、保肥保水性強,是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不可再生土壤資源。
黑土地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全球幾處黑土帶分別在:
密西西比平原——美國玉米最大產地;
烏克蘭大平原——素有「歐洲糧倉」之美稱;
東北松遼平原地區——我國的東北地區,被譽為「北大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玖』 什麼是紅土地
紅土地就是酸性土壤!如雲南、貴州、湖南等等…那裡的土地就叫紅土地。
『拾』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