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拜登正式向中國出手,出訪亞洲最大目標達成,13國組建反華經濟圈
5月23日,正在日本進行訪問的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標志著拜登的反華經濟圈組建完成,拜登正式向中國出手了!
據悉,「印太經濟框架」目前包含了13個初始成員國,分別為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 「印太經濟框架」作為美國「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的替代品,其目的是為了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由13個初始成員國聯手在經濟領域孤立中國。
「印太經濟框架」並不是為了印太地區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和發展繁榮,未來必然給整個印太地區帶來消極影響。
對於「印太經濟框架」的性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早就有言在先:「中國與其他印太地區國家一樣,希望見到有利於加強區域合作的倡議,但反對製造分裂對抗的圖謀」 ,而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屬於哪一類?需要劃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隨著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陷入僵持戰,美國已經將俄羅斯視為「次級威脅」,中國成了美國的頭號對手,拜登這次訪亞,標志著美國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印太地區。美國通過俄烏戰爭不僅削弱了俄羅斯,還順便增強了對於整個歐洲的控制力。
在俄烏軍事沖突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背景之下,整個歐洲的糧食、能源以及安全都被美國掌握在了手中。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烏克蘭的糧食儲備僅僅只能維持到今年的十月份,隨著歐洲大量運輸烏克蘭的儲備糧食,烏克蘭在2022年必然遭遇嚴重的糧食危機。除此之外,整個歐洲的安全格局也因為俄烏沖突的發生而改變,美國進而加強了對北約成員國的掌握力度。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國急速衰落的時期,通過收割歐洲盟友的方式延緩了整個「帝國」衰落的速度。
俄羅斯雖然是軍事大國,但是經濟方面存在嚴重短板,綜合國力無法跟美國抗衡,而中國則是經濟大國與軍事強國,是美國眼中威脅更大的對手。因此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的政治精英就確定了打壓中國的既定戰略目標。
為此美國提出了宏大的「印太戰略」,企圖在經濟、軍事以及政治等多個領域對中國發起沖擊,而「印太經濟框架」就是「印太戰略」中的經濟一環, 美國希望通過「印太經濟框架」削弱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地位,甚至達到讓印太國家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目的。
在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推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美國向其他協定內的國家作出了開放美國國內市場的承諾。要知道當時的美國幾乎已經失去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因此對於其他國家而言,美國市場是一個值得去 探索 和發掘的市場。但是開放國內市場的承諾,無疑會導致美國國內民眾就業環境的惡化和美國企業競爭力的下滑。因在特朗普上台後,商人本性的特朗普無法容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對美國經濟市場的副作用,索性直接「退群」了,美國對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經濟孤立計劃流產。
而如今「印太經濟框架」只不過是「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的一個替代品,或者說是閹割版。
在拜登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美國希望以閹割版的「印太經濟框架」來服務美國的「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的初始成員國幾乎囊括了所有與中國有緊密經貿往來的印太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初始成員國會真正參與到印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之中,因為「印太經濟框架」本身就是不用經由美國參眾兩院同意的總統行政命令而已。其次拜登也並沒有在「印太經濟框架」中向其它成員國承諾足夠的利益,在不開放美國國內市場的情況下,整個「印太經濟框架」根本不具備任何吸引力。即便在5月23日拜登正式宣布「印太經濟框架」的當天,整個框架的具體細則和內容仍然沒有確定。
美國目前僅僅給出了整個框架的四個大方向: 1、公平和有韌性的貿易;2、具有彈性的供應鏈;3、稅收改革;4、反腐敗。
但是在整個具體細則上,依然沒有制定具體的內容。這就意味著起初加入到「印太經濟框架」的國家需要與美國商務部和勞工部進行長達一年半的談判,這很顯然是整個印太經濟體在後疫情時代所不能接受的情況。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影響力愈發強大的當下,與美國進行經濟領域的談判很明顯是得不償失的選擇。這也就導致了東盟在收到美國的邀請後稱:「整個框架的模糊程度令人震驚」,很明顯美國此次的邀請只是單方面幻想而已。
總的來說,隨著中美兩國競爭關系的愈發激烈,未來美國將在多個領域孤立中國。 但是說到底經濟才是影響國與國關系的根本因素,在美國現階段無法為其他印太國家做出有利的經濟承諾時,印太國家必然不會為了美國還沒有承諾的蠅頭小利就切斷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尤其是在中國已經成為日韓乃至整個東盟最大貿易夥伴的背景之下, 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根本不具備任何吸引力。 在美國不開放市場、不共享技術以及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美國想要從經濟領域孤立中國的設想最終並不會實現。
⑵ 印度疫情崩盤,莫迪的困局,拜登的十字路口
印度疫情的崩盤為美印關系帶來了更多變數,面對印度的危局,拜登必須做出選擇,是儲存更多的物資應對未知的風險,還是全力援助盟友,重塑美國的亞太同盟。
一、印度疫情崩盤
印度疫情毫不意外的崩盤了,4月22日,印度衛生部表示,在過去24小時內,印度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病例314835例,創下全球單日新增病例最高紀錄。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止4月22日,印度病例總數已達1590萬例,僅次於美國的3190萬例。
印度的數據低於美國,但更可能是被低估了。相比於醫療資源豐富的美國,印度無論是病床數、醫護人員比例還是醫葯物資,均處於全面劣勢,印度也沒有美國大規模檢測的能力。印度政府隱瞞了疫情的嚴重性,試圖矇混過關,最終付出了血的代價。
就印度病例迅猛的增速看,新冠病毒早已傳播開,現在隔離為時已晚,新德里的實驗室主席,微生物學家Navin Dang表示,他們的數據表明,在新德里,新冠病毒檢測的陽性率為30%,而印度只有1.5%的人完整接種了新冠疫苗,印度已無力阻止新一波的疫情。
照目前的趨勢,印度病例有可能破億,等於十分之一的印度人都感染病毒。這樣龐大的病患數目,遠遠超出了莫迪政府的應對能力。
《華爾街日報》描繪了印度的慘狀,因為病例激增,印度資金不足的公立醫院不堪重負,而私立醫院更是一床難求, 許多人別無選擇,只能在一家公立醫院門外排隊等候床位,或者在多家醫院間往返,懇求能住進醫院哪怕得到醫生一分鍾的看診,很多家庭傾家盪產,夜以繼日的尋找氧氣和新冠治療葯物,但諸如瑞德西韋的葯物在醫院都是緊俏商品。
大量的印度人無法住進醫院,他們只能任由親人死去,然後在大街上將屍體焚燒,印度的街道濃煙滾滾,到處是屍體的殘渣,來自遠方不知情的旅人可能以為自己回到了中世紀,那時,絕望的歐洲人面對黑死病束手無策,只能默默流淚將親人的遺體焚燒。
印度的噩夢還不止於此,印度已接連發現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種病毒,還有一個印度獨有的變異毒株,實驗數據顯示,輝瑞疫苗對南非病毒的有效率大為下降,變異病毒的傳播讓印度的疫情雪上加霜。
印度大規模的傳染也為病毒的滋生提供了溫床,病毒可以在傳染中不斷進化,產生更多的變種,讓疫苗無效化,印度會成為病毒進化的基地,產生更多危險的變種。
病毒為了生存需要,進化的方向始終是高傳染率,低死亡率,印度的變種病毒傳染力大為增強,連續4天,印度的新增病例都在20-35萬之間,有專家認為,印度的病例激增很可能和新的變種病毒有關。
擠兌的醫院,急缺的醫療物資,新的變種病毒,都讓印度的疫情變得不可遏制,面對危局,莫迪一籌莫展,他感到了莫大的恐懼,不得不大量刪除印度網民的批判言論。
印度疫情的爆發,莫迪無疑負有責任。
(印度淪為地獄)
二、莫迪的困局
印度疫情崩盤,莫迪無疑是第一責任人,他提早放鬆了社交隔離限制,妄圖矇混過關,最終他為自己的愚昧付出了代價。但莫迪的無為也有無奈的成分,無論是印度的政治制度,印度的醫療資源,還是印度的物流體系都不支持莫迪採取中國式的社交隔離。
中國封城、社交隔離能夠成功,離不開中國高度發達的基建、大數據互聯網系統。封城期間,大量的外賣員、快遞員往來其中,保證了社區的物資供應,正常的工作生活,都可以藉助互聯網實現。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只有立足於這樣的技術條件上,才能有效執行社交隔離和封城,而印度顯然沒有這個條件。
印度的政治制度並非鬆散的邦聯制,而是較為集權的聯邦制,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力並不小,理論上也可以執行一定的封城和社交隔離,但印度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源。
印度的基礎設施遠不如中國,印度的物聯網系統方興未艾,印度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物資配送。印度的國民素質、財政資源、醫療資源也都遠不如中國,即使富裕如中國,在武漢抗疫時也調集了全國的資源,這才迅速穩定了局勢,印度顯然沒有這個能力。
莫迪提早結束社交隔離,不是他愚蠢,而是他發現印度根本沒有能力模仿中國,即使印度人聽從他的命令自覺隔離在家,他也沒有能力保證物資的供應,倘若真的實行,不少印度人會活活餓死。他的放鬆禁令頗有破罐破摔的意味。
但病毒是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者,不會因為印度貧窮就放它一馬,它在印度的貧民窟中迅速蔓延,窮人骯臟的居住環境成為病毒滋生的溫床,病毒肆虐下,不怕死的印度窮人這次也怕死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窮人區淪陷了,富人區也不能倖免,新德里的富人區也被病毒攻陷,大量的富人被感染,新冠病毒,已經成為印度的舉國災難,無論窮富,皆深受其害。
這樣的困局,遠遠超出了莫迪的應對能力,如果放任下去,莫迪將無緣下任總理,他將名聲掃地,成為印度的罪人,他唯一能指望的只有美國。
如果美國、歐盟能傾盡全力援助印度,莫迪或有一線生機。
三、拜登的十字路口
對拜登來說,印度是他重塑亞太同盟必不可少的一環,拜登號稱要團結盟友對抗中國,而印度是南亞最強大的力量,印度和中國也確實有難以化解的領土糾紛,印度是美國遏制中國最佳的棋子。
因此面對莫迪的求教,拜登很快作出了回應,他承諾美國會竭盡全力,支援印度疫苗、醫葯、疫苗生產原材料等物資,並稱美國疫情嚴重時印度出手相助,如今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拜登提到,會在以下六個方面給予莫迪幫助:
1.供給大量疫苗製造原材料,印度是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生產基地,獲得原材料的印度可以提高疫苗生產速度。
2.供給大量醫療物資,如防護服,面罩等,保護印度的醫護人員。
3.供給大量呼吸機,降低印度病患的死亡率。
4.擴大輝瑞疫苗在印度的生產基地,爭取在2022年生產出一億疫苗。
5.派出疾控中心專家,和印度合作抗疫。
6.號召國際力量幫助印度,和印度共渡難關。
拜登話說的很好,但執行到何種程度就不一定了,對拜登來說,他必須在未來的風險和盟友的需求間做出選擇。
選擇前者,就是對印度見死不救,將失去盟友的忠心,選擇後者,則必須承擔美國疫情復發的可能。
美國疫苗接種速度快,疫苗產能高,很多州儲存了一年都打不完的疫苗,但美國儲存疫苗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全球疫情並無好轉,疫情仍存在反復的可能,美國必須為疫情復發做好准備。而且美國疫苗雖多,但印度人口更多,要想達到群體免疫,印度可能需要20億支疫苗,即使按50%人口接種算,印度也至少需要13億支疫苗。
目前的美國還沒有能力幫助印度。
疫苗是控制疫情最快的方式,其他的諸如提供呼吸機、防護服、專家等,都是杯水車薪,對疫情已經失控的印度聊勝於無。
雖然拜登盡力也不能挽救印度,但美國的援助更多是態度,表明美國重視印度這個盟友,表明美國是具有信譽的大國,對莫迪和人民黨來說,只要拜登盡力,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也是一份莫大的恩情。拜登的援助將起到馬歇爾計劃的效果。
對美國的國家利益講,幫助印度是必須的,但是,拜登要考慮的不僅是國家利益,還有選舉利益。
如果說美國大舉援助印度,美國疫情因為各種原因復發,沒有足夠的疫苗,那麼公眾一定會把怒氣撒向拜登,那樣不要說拜登的總統大選,民主黨的中期選舉也會滿盤皆輸,拜登如果選擇國家利益,就必須承擔可能出現的選舉風險。
選舉利益還是國家利益,是擺在拜登面前的十字路口。他必須在可能的風險和美國的信譽前做出抉擇,拜登的抉擇將是對他真實成分的考驗,拜登,是一個虛偽至極,貪圖私利的政客還是心懷大志的政治家,將在此刻集中體現,拜登是否願意為美國的國家利益承擔選舉失敗的風險。
印度疫情崩盤,既是莫迪的困境,也是拜登的十字路口,美印關系走向了新的階段,拜登的處置將決定美國亞太戰略的成敗。
當然,我們還要預想一種最糟的情況,那就是拜登全力援助印度,美國疫情沒有反復,莫迪感激不盡,並將中國作為轉移矛盾的對象,通過宣傳中國製造病毒來轉移印度國民對他的聲討,那樣,美國成為印度的救星,而我們則承擔了莫迪的罪責,這種情況,無疑是最壞的結局。
⑶ 拜登的政治主張
拜登將重構盟友關系。結束阿富汗和中東戰爭,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恢復美國在全球外交的地位;重塑美國軍事力量,讓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費用;與韓國日本建立國防合作,承諾提供軍事裝備。
抗疫方面,拜登將修正特朗普的防疫不當舉措。例如,強制各州執行「口罩令」,加大疫情檢測和追蹤,為居民提供清晰防疫指南等。基建方面,拜登將建立現代化基礎設施,計劃未來十年內投入1.3萬億美元。包括,交通運輸、智慧城市、能源、水利、學校、網路等多領域投資。特朗普支持基建,但沒有明確計劃。
拜登當選後的美國經濟有望加快恢復,但深層次社會問題難以解決。短期看,拜登上任後會加大防疫政策力度和支持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美國經濟有望恢復。但美國政府體系的系統性缺陷、聯邦政府與各州工作脫節、過度追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等,均使政府防疫工作效果打折。
(3)拜登對印度態度如何擴展閱讀
拜登當選後的世界局勢或更穩定,但美國的霸權主義思維不會變。拜登8月的演講中提到,要建設一個「慷慨而強大、無私而謙遜」的美國。拜登的對外政策將更加溫和,預計在貿易規則、氣候協定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可能更注重「團結」與「政治正確」。
此外,拜登支持自由貿易,支持WTO多邊貿易體系,未來有望推動全球和區域貿易關系修復。同時,其更加開放的貿易政策可能總體上緩解美國和全球貿易阻力,提振全球經濟。
⑷ 印度退出,美國圍攻中國遭遇毀滅一擊,拜登為何就是「拴」不住莫迪的心呢
印度退出,美國圍攻中國遭遇毀滅一擊,拜登就是“拴”不住莫迪的心原因不僅在於印度並不認同美國的霸權主義,同時印度目前的客觀經濟不允許自己做高風險投資計劃。
一、印度退出,美國圍攻中國遭遇毀滅一擊
而且目前印度的客觀經濟環境也不是很好的,我們可以發現日本正在拿出自己庫存的美元來救濟日元兌換匯率崩潰的情況。盡管印度崩潰的速度比較慢,但是這也是印度拿出了大量美元外匯拋售的結果,假如印度進一步引發國家的不穩定因素,最後只會導致自己被玩死,在客觀經濟不能的情況下,印度當然不會當出頭鳥,也不會選擇一種違背自己國家利益的做法,當然也就只會退出美國玩的這種霸權游戲。
⑸ 拜登外交政策的演講內容是什麼
拜登說,美國將著手通過外交手段「結束葉門戰爭」,將致力於促成葉門停戰協議、恢復和平談判。美國還任命了葉門沖突特使。他說,美國將終止對葉門所有進攻行動的支持,包括武器銷售。
拜登此次講話中的涉華內容,可以看作是其對中國的一種表述,甚至一種態度。但可以預料,拜登及其政府目前還在對特朗普的各種對華極端遺產進行全面審議評估,
還在與美國的全球盟友和夥伴進行內部協商,甚至還在進行美國跨黨派的對華政策對表,隨之進行戰略層面的進一步溝通後,拜登政府的全面、真實對華政策態度才會明朗化和確定化。
拜登講話真實意圖
實際上,拜登此次去美國國務院講話,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振美國國務院的士氣與信心。特朗普執政的4年中,其極端主義、胡作非為、毫無章法,特別是蓬佩奧的惡劣表現,
不僅嚴重毀壞了美國國際形象、全球盟友關系、美國外交,也嚴重搞亂了美國國務院,弄得人心惶惶,導致大量專業人員流失,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灰頭土臉、心灰意冷。
另外,拜登的此次講話也是講給美國國內和美國的全球盟友和夥伴聽的,而其對緬甸局勢和俄羅斯異議人士處境的立場表達等,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美國對當下全球幾大熱點問題的關注,包括中東局勢、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等國家關系以及國內外對美國移民政策的關切。
從美國自身立場與價值觀出發,既批評指責中國,又表示願意在符合美國利益的前提下與中國接觸並在某些方面進行合作,其實都是拜登一貫的立場態度。如果說此次講話有意義,那就是拜登重申了他的這些立場態度,回應了中方最近以來的表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拜登發表首個外交政策講話
⑹ 印度暫退出印太經濟框架貿易談判,釋放了何種信號
印度並不會盲目聽從美國的意見
印太經濟框架是由美國總統拜登提出來的一種限制我國發展的框架,主要組成國家就是亞太地區的國家,而印度則是印太經濟框架中少有的強國;同時美國組建印太經濟框架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印度等亞太國家限制我國的發展,同時對我國進行一些針對的政策;但是印度也並不是盲目跟隨美國的政治腳步,印度也從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矛盾中看出美國並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否則歐洲各國也不會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危機,所以印度才會最終選擇退出印太經濟框架。
⑺ 拜登沒料到,繼美印會談拒談中國後,印度再次對華伸出橄欖枝
近段時間在印度主動對華示好後,中印關系有了明顯改善。日前美國防長奧斯汀訪問印度時,印度總理莫迪拒絕談論過多中國問題。在美歐聯手對華採取制裁措施時,印度也是保持沉默,不願意過多干涉中國內政。可見印度也已經意識到,在現階段同中國關系惡化並不利於印度經濟恢復,印度希望能夠通過向華示好來緩和兩國關系,以此推動印度經濟發展。
此前中印兩軍在邊境脫離接觸之後,根據英國媒體報道,印度有意放寬對中國投資限制,將會接納更多中國資本,而就在近日根據《環球時報》3月23日報道,印度有一名知情人士稱印度將會接納中國電信供應商。
據悉,印度政府即將重新修訂電信許可范圍,並且表示只要中國企業能夠符合相關標准,則可以進入印度市場,然而在本月初,印度有官方人士則對此發表了不同看法,指出中國電信供應商被列入許可范圍內,希望十分渺茫。
因為中印兩國存在領土爭端,所以印度對華態度一直都十分強硬。印度在此前屬於西方國家殖民地,在人權等各種問題上看法同中國存在分歧,並且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印度國內也存在著大量反華人士,印度試圖通過邊境問題來挑起沖突戰勝中國。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印度便一直在邊境地區興風作浪,試圖挑起邊境沖突,以此來轉移國內政治壓力。除此之外印度還拒絕中國資產,封禁中國軟體等等,印度此舉導致兩國關系迅速惡化。
印度國內去年甚至掀起一股抵制中國產品熱潮,但是就目前來看印度無法全面對華脫鉤?印度國內製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產品根本無法建立起完整供應鏈,相比之下中國產品物美價廉則是印度民眾首選。除此之外,印度想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中國資金注入,印度必須要放寬對中國資本限制才可以更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現階段隨著疫苗工作有序推進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局勢有所好轉,印度也打算重點推動國內經濟恢復,這也意味著印度不能丟掉中國這個重要貿易合作夥伴,所以印度迅速選擇對華示好,不願意做出過多不利於兩國關系發展行為。
⑻ 印度瘋狂在邊境進行擴張,有哪些國家在支持
《美聯社》11月23日報道,雖然拜登距離完全權力交接只差臨門一腳,但圍繞著大選持續的風波始終都沒有宣告結束,盡管拜登表示未來不排除起訴特朗普的可能,但面對現頻繁出現問題的世界局勢,各地區的大國無不對美國的政治局勢變化和方向充滿了期待,雖然印度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印度一度表現得像是特朗普在中南亞地區的影子,以至於大選落幕以後,印度國內很有可能有輿論批評莫迪針對特朗普這波操作完全就是押錯了寶。
根據路透社的報道,面對印度的瘋狂擴張,拜登選擇站在了印度的對立面,前不久印度的「自己人」的哈里斯與拜登相繼發表講話,表明印度在與鄰國土地的爭議中的立場,報道稱他們分別表示克什米爾地區是獨立的,該地區的人民自主權要得到尊重,讓印度人難以接受的是在五角大樓中的地圖上克什米爾地區直接被劃分給了巴基斯坦,據印媒報道,五角大樓已經向國防部提出巴基斯坦所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自始至終都是巴基斯坦的領土,印度不能染指。
⑼ 國際觀察|關鍵時刻,印度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印度和中國在經歷長達半年的邊境對峙後,近日雙方局勢出現了緩解的趨勢。中印在第十輪軍長級別會談中達成了相關協議,雙方分別從班公湖南北岸脫離接觸。同時,莫迪似乎也意識到了對華合作是明智的選擇,因此中印有望在多個領域恢復合作。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政府正在慢慢放寬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這說明了印度政府意識到了,當下印度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就是經濟發展。印度經濟在疫情期間,遭遇了不小的沖擊。在這期間,印度政府還在國內大肆渲染「反華」情緒,讓中國企業也遭受了一定損失。
好在印度政府似乎意識到了,想要讓本國經濟回到正軌,就必須對外開放。與印度關系交好的美國和歐洲,目前都自身難保。在這關鍵時刻,印度想要發展經濟,與中國合作是十分明智的選擇。為此,印度首席經濟顧問表示,如果有人要在印度建立工廠,不管是哪國的企業,都沒有問題。
印度目前已經放軟了態度,正在加快速度審批中國企業的投資,比如說在 汽車 領域。但是想要讓印度政府將此前被禁止的中國app給解除禁令,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外界猜測,在中印關系有所緩和之後,雙方之間貿易往來可能會慢慢恢復正常,這也是撤軍為雙方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從印度政府這一表態來看,印度在對中國釋放「善意」。這說明,印度已接受了中方的要求,不再讓邊境問題與雙方經濟往來混為一談。印度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大的改變,不僅僅是中國具備了巨大經濟市場,也是因為拜登政府對外所釋放的態度,未來中國和美國可能會在貿易以及氣候問題上加強合作。
部分消息參考:中國青年網
⑽ 又被「陰」了一把!拜登政府准備下手,一口氣對印度施加巨額關稅
據海外媒體報道,當今世界與網路相關的業務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通過軟體開發獲得的網路平台收入也水漲船高。諸如臉書、亞馬遜、TIKTOK、谷歌這些用戶基礎,在全球多個國家都有廣泛的商業業務和營收。但自從法國等國家去年開始想在這些平台上面「撈」一筆後,整個行業都發生了危機。
消息稱,法國總統馬克龍開創性地提出了叫「數字服務稅」的名詞。即這些跨國平台只要在法國國內獲得一筆收入,就必須為該國政府支付一小部分稅金,收入越高支付的錢就越多。但軟體商認為這筆稅金不應該給,因為法國政府並沒有為跨國公司提供任何便利,這就相當於變相的「保護費」。
為此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因為全球的70%以上大型網路跨國企業都注冊在美國,此舉對美國利益傷害最大)威脅馬克龍,只要敢徵收數字服務稅,就必定對法國的奢侈品、香檳等產業報復,所以馬克龍到現在都受脅迫沒有出台這條法案。
但該行為「啟發」了其他國家,去年末開始,澳大利亞、西班牙、英國等多國開始出台數字服務稅政策,要對跨國的網路企業都徵收數字服務稅,而且從臉書開始下手。這一行為讓臉書公司猝不及防,最終下架了澳大利亞的新聞業務。隨後印度見有利可圖,也開始加入其中,叫囂著要徵收所謂的數字服務稅。
前日,美國貿易辦公室突然宣布,拜登政府已經作出抉擇,准備對奧地利、英國、印度、義大利、西班牙及土耳其這幾個要徵收數字服務稅的國家施加關稅報復。貿易代表戴琦稱,一旦這些國家開始收稅,或者美國在國際稅務問題上沒有和他們達成共識,即會採取報復措施。但這件事解決之前,仍然有商談的餘地,美國期待通過經濟合作組織把這件事協商好。
但有一條不妙的消息是,如此多個國家中美國居然選中了印度「開刀」。美國初步打算對印度的產品加征高達25%以上的關稅,目標產品清單中還包括印度的蝦、香米、金銀製品竹製品、卷煙紙、養殖珍珠、寶石、女士內衣、珠寶和木製傢具,這幾乎是印度所有能賣到美國的東西。美國對印度的報復至少對等於數字服務稅,甚至比印度徵收的稅款還要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對印度的「開刀」可以稱得上是毫無預兆,之前很多媒體猜測美國的下手對象會是英國,因為英國的數字服務業經濟非常發達。但拜登政府卻把最大的報復制裁選在了有消費潛力的印度,印度也成為繼法國之後第二個被美國選中的國家。
印度網民哀嘆:「莫迪政府總認為自己和美國關系很好,這件事可以看出該對印度下手時候美國毫不手軟,就是一天內的事情。」印媒還認為,當前美國的態度就是逼迫莫迪政府和談,他們勸說莫迪不要加入這些國家的同盟,只要放棄徵收數字服務稅,就能免除美國的制裁。